MBO是个财务工具,是收购公司的方法。通常我们熟悉的兼并,是由外部的公司来买你这个公司,出一笔钱,有时候钱不够他借钱来收购。这叫杠杆收购。
MBO,是由这个公司的管理团队收购这个公司,借助金融公司的帮助收购公司。我本来是替这个公司打工的,是管理层,那么这个公司是有股东的。由于某种原因,比如战略决策上的差异,管理层要往这个方面发展,出钱的股东认为不行,这时候可能有一个潜在的公司价值没有被挖掘。所以西方的市场上就有人做这个生意。如果管理层的判断是对的,他又没有话语权,因为股东不同意。好,我出钱给这个有眼光的管理层,把公司买走,买走后你就是股东了,可以按照你这个战略去发展。那个借钱的人跟这个公司是什么关系呢?就是我们借钱买房那种关系。我这是买股,股份押在出资人手里,我每年用我管理公司这个股的分红还债,换完后再把这个股份transfer到管理层名下。这是个财务工具,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很普遍、很常用。
这个财务工具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时候就引进了中国,引进中国后引起了一系列的麻烦。因为西方的股东是清清楚楚的,管理层也是清清楚楚的。中国的国有公司的股东是谁呢?全国人民。全国人民很难有实际的行动能力。全国到底有哪些国有资产,在哪里?谁知道?很难知道吧,不是应该不应该知道。你要知道就需要巨大的信息成本。我们只能委托政府去管这个国有资产。所以你看这个国有资产全名叫什么?叫全民资产。全民资产一晚上就变成了国有资产。为什么换?抽象的全国人民是很难当股东的。你怎么当呀?怎么开会呀?怎么讨论呀?你说中国电力往哪儿发展?你说一个意见,我说一个意见,他说一个意见。听谁的?怎么表决?做不到的。所以就委托、再委托、再再委托。几次委托之后,因为你最初的委托方都不清楚,那它自然就悬在空中了。西方的股东是清清楚楚的自然人,我们没有。结果呢?国有公司在市场化改革中已经放进了市场。你要在市场上打仗就要有明快的决策权,生产什么、经营什么、工人怎么用、合同怎么签、上下怎么联系?这个全权落到领导班子里去了。
现在MBO进入了中国,很多国有公司的管理层,想通过向他们借钱把这个公司买走。这里就出现了第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向谁买?用英文讲MBO是two parties双方,是要坐在对面谈判的。我们这里经营就是一方,他同意他买公司。剩下问题是定什么价呀?公司资产的定价是很复杂的行为。资产是面向未来定价的,与历史上投资多少无关。如果是有主的资产,历史上投错了是由人买单的。我们这个全民的资产,国家的,投错了谁来买单?这两个并到一起就使MBO在中国变成了很大的麻烦。
但也有另外一种情况,比如联想,海尔,TCL。这些公司跟西方也不同,名义上是国家的,实际上是企业家和员工打出来的。国家并没有投多少钱。联想的故事,1983年成立,科学院计算机所用小金库、计算机所的大型机出租得来的钱。这钱通常是用来给所内人员发福利的,过年买点东西,过中秋节买点月饼。当年就拿20万交给柳传志,加一间传达室。几个人在里头然后就做生意做市场。投资差不多十年,就做汉卡,计算机当中的汉化部分,把它市场化,然后做大。二十万到二十亿呀。这类公司很特别,法定上是国家的,因为没有当初那二十万现在什么也没有呀。可是你倒过去问问,科学院当年发了多少个二十万呀?好多二十万都没了,只有这个长大了。
MBO是个应该因地制宜地去用在中国的,它是个很值得去钻研的学问.
国有企业股份制转让是必然趋势,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有些濒临破产的企业才能重获新生。
杠杆收购使收购者能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