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竖立了封面设计艺术的另一块镜子,
在它的红框之内,容纳了一种德国式严肃幽默和思考。
德国人显然不是特别会幽默的民族,但也许不包括以下这个笑话:一个普鲁士人、一个巴伐利亚人和一个斯韦比人坐在一起喝啤酒。每人的杯子里都落进了一只苍蝇。普鲁士人连酒带苍蝇一同泼掉,重新要了一杯。巴伐利亚人用手指把苍蝇拈了出来,照喝不误。而斯韦比人把苍蝇拎出来后,逼它把喝下来的酒吐出来。
社会学者斯提芬·齐德尼茨认为德国人的幽默“风格尖刻辛辣,而且充满讽刺意味就是猛踢一脚,再狠剜一刀。”这样的感觉,一如我对德国新闻杂志《明镜》周刊封面插图的观感。 《明镜的艺术》一书便为这本1947年创刊的杂志横跨50年的封面插图艺术做了一次宏大的回顾。它更是一次插图艺术展览,2004年在德国、美国巡展了一遍。在我们对《纽约客》、《时代》周刊的封面熟知的同时,《明镜》竖立了封面设计艺术的另一块镜子,在它的红框之内,容纳了一种德国式严肃幽默和思考。
我实在欣赏在杂志封面上使用插图的传媒艺术形式,一方面,它在高浓缩中完成最具爆破性的传播力,维系着杂志媒体的最宝贵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对插图师来说,他们的画作进入《明镜》这样具有舆论影响力的杂志的红框内成为至高无上的创作荣耀。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明镜》约集全球最优秀的插图师一起塑造了这本杂志的形象。”执行主编斯提芬·奥斯特(Stefan Aust)说,“在封面上,一个插图能带来出神入化、夸张、加法的效果,如果需要,甚至是讽刺。”
《纽约时报书评》美术总监斯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曾对《明镜》2003年出版的一期封面印象深刻。封面是一张把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描绘成兰博形象,浑身肌肉,腰贯弹药,手持冲锋枪,带领着他的内阁团队的“威武形象”。《明镜》冒着会引发德美外交风波的风险出版了这个封面。结果却出人意表,这个兰博布什的封面并没有触怒美国政府官员,相反地,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都为此着迷,纷纷为他们的朋友寄送封面拷贝。
这种政治漫画显然已成为《明镜》最尖刻而的传播武器,同时也是销售武器:一些插图方式的封面能带来该期的热卖,比如那期描述了一个小男孩趾高气扬地让他的母亲跪下来为他绑鞋带的封面(2000年第33期),结果成为全年销售冠军的一期。
极富想像力的封面元素层出不穷:“莫斯科任务”一期(1987),把德国时任总统画成人脸鹰身;拯救了布鲁塞尔的小男孩在欧盟旗前撒尿(1999),被用于表现欧盟面临的改革危险。
“格言中认为的:看懂一本书不能只靠看封面,但这对新闻杂志来说并不适用。相反地,一本杂志需要被人挑中带走。封面插图必须能让潜在读者能产生这样的认同:杂志里面的内容和插图一样扎实、适合、特定而有趣。”艺术批评家华特(Walter Grasskamp)认为太多东西依赖于封面了。
尽管是一本老牌的德国杂志,他在封面艺术领域却坚持了国际化运作的思路。运作始自1956年,与《时代》周刊有着共同的创作渊源,首个为《明镜》作图的Boris Artzybasheff,便曾为《时代》效力超过24年。
在菲林照片和数码照片的时代,插图艺术更显得是手工作坊的遗留工艺。在技法上,尽管也会选用的电脑CG制作的作品,但《明镜》也许是世界上最不介意在他们的封面上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油画古老质感的现代杂志。于是,他们的杂志封面常常凝聚了一层让人难以抹去的厚实时光。毫不夸张地,《明镜》的封面风格便是:史诗感。
德国人对事情的严谨与对事情的深刻思考的民族品性也许是让《明镜》在封面插图艺术能维系长达半个世纪的内在原因。因为即便是《时代》和《新闻周刊》的封面,运用插图艺术的频率也越来越低,
在2004年,《时代》有11个封面采用了插图,而《明镜》是23个。2004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事件,毫无准备的《时代》的封面是大量的黑色,中央摆放一张遇难者的现场照片,《明镜》则选用了一张地球的插图设计,地球转到印度洋位置,上面风云变幻。
有怪异财富指南书以《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号召在理性之外更该增加艺术家的思维模式。而在杂志业领域,在这个速食年代,值得号召像《明镜》一样思考,理性报道加以艺术家的幽默思维。他们的杂志的流程系统仍然更像是手工作坊,但这些手工活却是杂志作为一个媒体形式存在的命脉所在。
呃……您真是太有才了……怎么那么能写……本想一一游览,现今唯有作罢……啊~那个音乐蛮好听的~今天天气真是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
呵呵,陈辰你是绍兴人对伐? 过一阵子可能要来,和朋友一起大概。你看到这条评论发我消息哦。
《明镜》
色彩泼辣大胆,读者过目难忘
图片形象具体,意蕴丰富
简繁交替使用,封面设计具节奏感
密切关注热点,观点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