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非生活
关于电影,到目前为止我听到过的最特别的言论是:一切描写真实生活的电影都很无聊,很狗屁。八十年代中国文艺家喜欢说:艺术是真实生活的艺术化再现。但如何艺术化从来没说过,正如中国人只有纲领没有法则一样,灵活变通和纰漏百出的界限并不那么分明。
暑期荧幕真的很热闹:4年5亿超级震撼、典型耍酷《变形金刚》票房模型、市场双赢;经典续集“哈五”让十八岁的男主角终于有机会以16岁的年纪体验了一把和“中国市场”的亲密接触,可惜无疾而终;周杰伦和天堂口的一帮男人女人带着不同的声音或嘈杂或安静地登场耍耍;然而,还是那句老话,激情过后,是后悔——钱包瘪了,心也空了。
在某人家里有CNN,有HBO。前面的那个新闻台想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面这个就要介绍一下。家庭影院,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放电影,很爽吧。我在这个某人家窝了数天,阅影无数,挑一点点来讲讲。
1892 卢昂大教堂 阴天 1894 卢昂大教堂 黎明 1894 卢昂大教堂 晴天
《女孩向前走》:‘脑袋有问题’被女主角解释为人性中某一部分被过度放大;凡故事往往会有自杀的情节,但片中出现的比平日文人骚客智者贤士的自杀更纯洁一些。不是因为高智商而过于敏感,是因为单纯的灵魂无法苟活在世上;我们早已混浊了,适应意味着原我的毁灭,不是吗?哦,值得一提的还有安吉利娜–茱丽,年轻瘦弱的她演技真的不赖。
《小树的故事》:印第安人和白种人的纠葛有些孩子已经很熟悉了吧,但是如何让下一代印第安人继续生活下去,更好的生活下去,这可以让我们想想。不论是青山碧天,还是阴谋硝烟,人只要活下去,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好事情发生的。片中小树的扮演者让你感觉就是小树,这不就是我们要的感觉吗?演什么像什么,至于到底是什么就又是无聊的问题了。
这点点确实很少,电影么本来就是拿来看不是拿来说的。生活在灯光下会很不同,灯光越远,阴影越长越淡越宽广;反过来各位聪明的看官也必能同理推得吧。欣赏之余,回头看看窗外的阳光,灰尘和画家罹患白内障的眼睛共时间游戏,于是有了上面这三幅画,有了我们周遭空气里远比荧幕更加风骚的斑斓生活。
蝙蝠侠里演老管家的那个男人是我目前为止看到过最有魅力的一个,他说Never的时候让我觉得在说Forever。这样,生活又是另一种境界了;或者,根本——就是另一种生活。
欣赏电影、品位生活,Never与Forever似乎相差得并不遥远;只是看我们如何衡量···
吴宇森的电影,被称为是完美的暴力艺术,仔细斟酌才可以体会到其实他在电影中所体现都是与暴力格格不入的东西,当年他生活在动荡不安是四五十年代的香港,对社会有着深刻的感悟,才有此做法···
茫茫黑夜中,总有一盏灯为你点亮>@^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