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背景下的广泛性被动渴望
——对大众培训的考察与反思
2006年11月7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当今市场对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不断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地位。这段讲话为日后由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奠定了基础。
2000~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人、115万人、145万人、212万人、280万人、338万人、413万人、495万人,逐年大幅递增。然而,就业率却是连年大幅下滑,2001年、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3%,2005年降为72.6%。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非常抑迫,而其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职业技能,不能适应职业市场的需要。
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和顺应市场期望,一个热门的新兴行业——培训业,悄然诞生了。
培训,是指与工作相关技能的学习,这种学习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回报,因而它代表一种低风险的投资。而教育主要是为了下一个工作做准备,它在一个中等长度的时间段内取得回报,具有中度的回报风险。例如,公司内部的HRD人力资源开发,(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及与之配套的检验机制:ROI投资回报率, (return on investment.)通过投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来衡量开发项目的实际价值,其中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的实证分析”(赵莉)一文中,作者在进行建议时提到“改进在职培训,提高培训的灵活性、系统性”,此条也即参照先进经验之意。正如中国古典《劝学》有言:“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而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大众培训。
还记得那十二年漫漫寒窗,有多少是在“补课”的大旗下度过,校内的,老师家里的,社会机构的纷繁复杂的形形色色的“训练班”将题海和答题技巧与高分和名校紧紧相连。结束了高考,本以为意味着与所有类似机械训练的永别,没想到铺设在眼前的是更加广阔无垠的大众培训市场。中高口,留学考,国家劳动部的各项认证资格考,花样繁多的计算机考试,律师资格考,国家司法考试,国际注册会计师,金融行业各色认证,果然是“考试的海洋”。当然还有热门中的热门:公务员考。个中奥妙暂按不表。
既然有如此多名目繁杂的考试,应试培训自然成为经久不衰的香饽饽,因其对口的巨大市场需求而与考试市场一起携手逐级飙升,应试培训辅导班应运而生。于是,极富中国特色的快餐式教育产业从此蓬勃发展,天天向上,卓有生气。似乎复习备考的季节延长成了全年,“琳琅满目”的各种资格认证摩肩接踵。城市各处的布告栏和大小报刊上培训班的广告从未能离开你的视野,只要有考试就有培训班。任何考试的出台,都意味着一个新兴的硕大培训市场的诞生;由于某种程度的垄断性,其盈利空间异常宽广。如此肥得流油的美田怎么可能不兴旺发达?随着市场细分的增强,培训机构呈几何级数增长,他们不断根据考试主办方的易变纲领调整自身的定位,建立有效的宣传商业模式。考研类,IT类,自考类,成人高复,不胜枚举;尤其是英语培训的淘金者之众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应试培训在高利润和高需求的共谋催生下飞快地“茁壮成长”着。
很快,大名鼎鼎的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广告满天飞:新东方,昂立,乐宁…等等。对于孩子们来说,假期就是培训期,大家都学你不学,“傻子!”。从而充斥着祖国花朵们视野的,是眼花缭乱的幼儿声乐、书法、奥数、舞蹈、乐器、英语,中学生家教、补差、提高,各个科目各个年级的各个培训班热热闹闹、张灯结彩。当然对于成人而言,闲着的也是少数。继续教育就是社会充电,有啥考啥,大把钱洒在了目力所及的所谓“热门敲门砖”上,不同的机构镀不同的金,头衔很长的权威专家们组成的培训讲师团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又一支生力军。
然而在这一切欣欣向荣的背后,阴影的存在是必然的。孩子们不再是孩子,是揠苗助长中的现代版苗苗;职员们不再是职员,是杞人忧天中更胜杞人的炒老板鱿鱼和反炒鱿鱼大军。韦伯对于工具理性“铁笼”的忧叹,西美尔对“货币哲学”及其文化悲剧的感唯……所有的反思性都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这阴影中当代人的无限生存焦虑。
通过大众培训热的文化深思去透析当下中国大众的社会心态嬗变与焦虑心态,大众培训热中的种种新现象折射出当下中国人怎样的生存境遇和心性结构?思索在一个日益单向度的时代,人为何越来越难保持自我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成功背后的大众心态解读出的是趋利背景下的广泛性被动渴望。
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也是不断变化的。培训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天教育的时尚话:网络热了学网络,明天心理热了学心理,后天营养热了学营养,大后天基因热了学基因?需要什么学什么,多少已经参杂了炒股时的投机成分了。由于价值观和社会舆论的误导,本来需要大量人才的众多岗位无人问津,目光聚焦在少数金领职业上,社会心理加重失衡。社会心理学指出,个体在对他人和自我行为动机进行归因推论时,会表现出归因的从众性,导致个体对社会现象不进行独立思考而出现盲从行为。
成功学话语中存在的种种倾向极易误导人格成长中年轻学子,当下的社会性格是金钱崇拜。古有“义利之辨”喻人“君子忧道不忧贫”,结果利义失衡重义轻利,道德成为个人生活的中心,人欲成为社会批判的对象。“漫长黑暗的中世纪”提倡的禁欲主义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改革的春风不紧催生了雨后春笋般的高楼大厦,吸引了汹涌海浪般的投资热潮,更唤醒了国人求财致富的强烈渴望。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追求个人社会地位升迁的欲求空前高涨。社会物欲化倾向日趋明显,国人金钱崇拜的表征套上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哲学抽象为对大众金钱崇拜的学术表达。透过这片模糊的金色,我们似乎能够更准确地触摸到整个社会的一种群体躁动,触摸到当代人对社会巨变所持有的一种焦躁不安的心态,一种急不可耐的情绪反应,一种缺乏理性的群体性躁动行为。
眼前这场教育市场竞争只不过是为了获得社会分层中的有利位置而被人为提前了的竞争而已,学历社会的出现就是以大规模教育考试制度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文凭、证书除了能代表一个人所收的教育水平进而明显增加个人未来货币收益外,更重要的是它们还会为个人带来许多非市场收益,如职业声望与闲暇福利等。获得相应文凭与证书同时也是个人参与现代社会生活、创造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础,进不了教育阶梯则意味着会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
片面理性化的证书成了布尔迪厄文化资本论中的一个另类丑角,其回报率由于市场流动性的快速增长而变得有目可睹。于是这样一群新人有了这样一个新名字:“候考族”。
每一张高精尖证书背后是不菲的培训费报名费书本费,但很多人依然趋之若鹜。因为,每个人都清楚:这是一个快速“折旧”的社会,知识不更新就只有被淘汰。于是又有了一个新名词:知识焦虑症。
包括货币、专家、证书等作为社会所谓的信任系统的出现和蔓延,都彰显了现代社会的虚拟理性色彩。西美尔在《货币哲学》中专门讨论了“货币经济所导致的理智技能对于情感机能的优势”。如同货币一样,证书作为一种交换中介,使知识变得客观化、数量化、均质化、标准化。然而,与之配套的速食教育:“培训”,已然成为了一种泡沫教育。
画饼式利益的驱动是许多学员队考证的认识本末倒置,买椟还珠;同时,实实在在的利益驱动更是让许多培训中心和考试中心背叛了游戏规则和职业道德,堕落成靠出卖诚心挣钱的短视企业。虚假知识的虚假繁荣,如何可能导致社会的真正和谐?!
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培训实践(欧洲培训管理实务) 彭妮.哈克特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6年12月
HACKETT P. (1996 ) Success in Managing People. London, John Murray
寻找隐性收益,培训投资回报评估方法 杰克.J.菲利普斯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9月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人才蓝皮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5月
社会学的想象力 C.赖特.米尔斯 三联书店 2001年7月
逃避自由 埃里希.弗罗姆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年
匿名权威与文化焦虑,大众培训的社会学研究 杨跃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健全的社会 埃里希.弗罗姆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年
时尚的哲学 乔尔特.西美尔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年
成人教育 杂志
中华民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教育一直以来都困扰着我们!虽然国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反而呈相反趋势下滑~_~ 此篇文章比较深刻地探讨、分析了–培训,这一新兴行业!尽管其中也不乏精品;但是由于利欲熏心,在里面充斥了许多糟粕培训,希望各位欣赏过后,在选择培训时,能够冷静一点,慎重地选择。
而今,中国的技术类行业青黄不接,尤其是高级电焊工种;此类蓝领,如果考核通过了八级,那么月薪相当于日本株式会社的商务总监(5~6万RMB)……
人生路漫漫;怎样选择,主动权还是在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培训,并且收获自己预期的果实^_^
但是前提,你必须付出自己辛勤的汗水,任何的投机取巧;都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