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 V 之后

叛亂、自由、革命的火燄 – V for Vendetta / V怪客

1.革命的火燄在華麗的架構裡燃燒

你知道多少個V開頭的單字?victory?vacation?對來自未來英國的一位V先生與Evey小姐,以及現代英國的Alan moore / 亞倫摩爾先生來說,V for Vendetta / V代表血海深仇。這部創作日前改拍成了電影版,台灣的譯名為V怪客。

V怪客是一部漫畫小說(Graphic novel),由亞倫摩爾創作,David Lloyd共同設計以及繪製,在1982到85年間在Warrior雜誌上以黑白漫畫方式連載,不過還沒連載完,Warrior雜誌便中途夭折了,不過在許多公司邀約之下,1988年V怪客又復活了,而且加上了顏色,由DC的子公司Vertigo以漫畫小說出版,至今我們才能看到這部作品。要談V怪客的故事之前,有兩個人是我們必須先認識的,第一位當然是原作的亞倫摩爾,以及書中主角V的原型,十六世紀英國惡名昭彰的Guy Fawkes。

不管電影評價如何,V怪客的海報充滿舊式印刷海報風格,令人讚賞

也許我常提起亞倫摩爾此人,一些熱愛美漫的朋友們應該對他並不陌生,不過此許人究竟有何能耐在美漫界聞名二十年之久,藉著這個機會來介紹一下這位大師。亞倫出生於1953年的英國,五六零年代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出生在一個充滿機會的時代,嬉皮與之後的龐克風潮又讓他們塑造出具創造力的人格,與亞倫同年出生的Jim Jarmusch / 吉姆賈木許、Cyndi Lauper / 辛蒂露波與Danny Elfman / 丹尼霍夫曼等等,都是文化圈裡一等一的人才。

亞倫與他們一樣才華洋溢,但是有些許的不同,看看亞倫的模樣就可以理解,時間在他身上似乎是靜止的,他長年蓄著雜亂的長髮長鬚,身材修長,手上總戴著滿滿的金屬飾品,黃褐色的眼眸裡總透著一股邪氣,活像是熱門龐克樂團的主唱一般(當然是年老的主唱),不修邊幅的他在外常佇著柺杖,不是因為行動方便,而似乎是因為他本人的特殊堅持,遠遠地看他,既像是一個無家的遊民,又像是奇幻小說裏走出來的智者一般,在人群中感覺分外格格不入,卻又有種奇異的魅力。

亞倫摩爾十七歲時因吸食毒品被退學,現在的話…嗯..我不知道..

亞倫摩爾的創作風格如同他的外在一般,永遠與別人不同,要模仿Neil Gaiman / 尼爾蓋曼(名美漫劇本家、奇幻作家,著名美漫作品有Sandman / 夢神)或是Jeph Loeb / 傑夫羅伯(也是名美漫劇本家,Long Halloween / 漫長萬聖節的作者)的手筆當然不容易,但總還讓人有”盡力摹仿個幾十年總有些可能性”的假想,但是在翻開亞倫的作品十頁之內…就如同聆聽命運交響曲的前四小節…你就會發現,他不僅是個天才,還是個鬼才,還不用細細品嚐他的作品其中深意,就可以發現,你可能剛翻開這輩子無法忘記的幾本經典傑作之一。

經典之所以經典,有些是寓意深遠,有些是結構華麗,而亞倫摩爾的作品往往兩者兼具;在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 The / 非凡紳士聯盟(電影台灣譯名為天降奇兵)裡,幾乎在漫畫的每一格裡都暗藏了某項經典文學的典故,可能是主角背後的畫像,可能是背景地上遺留的菸盒,只要細心追查就可以發現其來有自。

非凡紳士聯盟第一部封面

五位非凡的紳士由左至右:尼莫船長、獵人亞倫廓特曼、米娜哈克、隱形人葛利芬,以及後方的傑柯博士

書中引用的名著從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開始,史托克的吸血鬼、路易斯史蒂文生的化身博士等等是書中主角們的出處來源,主角所要對抗的魔王傅滿州 / Fu Manchu是Sax Rohmer有名短篇The Mystery of Dr. Fu Manchu裡的人物,甚至當時流傳在市面上著名的色情雜誌也可以在書中的小地方看到,全書共引用了近百項描寫十九世紀或是十九世紀當時撰寫的各項名作品,其資料量繁雜龐大的程度幾乎可做為一本終身書,如果仔細地去考察並研讀所據為何,也幾乎可以稱做一位十九世紀通了,不難想像亞倫摩爾對於維多利亞時代的了解有多融會貫通。

而即使對這些典故一竅不通的讀者,把所有暗藏玄機的隱喻都忽略,單就兩部非凡紳士聯盟的故事來看,一樣是峰迴路轉令人愛不釋手,第一部以數年前福爾摩斯與宿敵莫里亞蒂教授的死鬥為經,剛成立的非凡紳士聯盟與傅滿州搶奪神秘的零重力裝置為緯,以倫敦東西區作為故事的舞台,不到最後一刻的轉折無法得知最後的真相。

第二部以H.G.Wells的科幻小說War of the Worlds /世界大戰作為基礎,開頭描述探險家格列佛(沒錯,就是那位格列佛XD)在火星上帶領軍隊,試著阻擋無敵的火星人侵略地球,非凡紳士聯盟再度整裝上陣解決問題,他們進入了愛麗絲夢遊仙境與Island of Dr. Moreau, The / 攔截人魔島的種種世界尋找解救地球的方法,最後經歷了死亡與種種挑戰順利完成任務。兩部就內容上來說,都是極富娛樂性的作品,非凡紳士聯盟真正可以說是一套”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絕佳讀物。

格列佛與他的火星旅團

火星人的攻擊

最新第三部The Black Dossier / 黑色檔案出版的時間據傳是今年五月,但是以大師慢工出細活的慣例,誰都說不得準,只能繼續滿懷期待這部倍受注目的傑作。

似乎一時聊開了,我們離原本的主題有點距離XD,但也充分地展現亞倫摩爾的創作世界:巨細靡遺博大精深,讓人流連忘返,他的Watchmen / 監視者(暫譯)更是幾乎寫絕了超級英雄的宿命:縱使你是飛天縱地的超能力者,還是家財萬貫聰明過人的扮裝英雄,在擁有異於常人的能力同時,所擁有的寂寞與悲傷也非常人所能想像地巨大,更重要的,Who will watch the watchmen?(誰來監視這些監視者?這是監視者本書的副標)超人者亦人也,誰來制衡他們的崩潰與衝動?比照今日美國的外交情勢,這句話不但常被有智之士用來針砭政府所做所為,更是不禁佩服當日的亞倫摩爾,能在這小小的漫畫格裡,把未來看的如此透徹。

監視者的封面,一個笑臉徽章上的一滴血代表一個大迷團,右為監視者的主角,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不完美主角,為了真相他奮鬥到最後一刻

也因此,不難想像他的初期傑作V怪客,也和非凡紳士聯盟或是監視者一般,擁有一樣力道的批判與精彩,內涵方面他援引英國歷史典故,巧妙地利用革命故事的人物作為諭示,再加上全書把V這個字母給玩得通透,不但主角的名字叫V,故事的38個章節標題全是以V開頭的單字,V也是羅馬數字的五,所以主角聽的是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前四小節的節奏正是摩斯密碼裡的五!),讀的是Thomas Pynchon所寫的小說”V”,主角介紹自己時總是說:”You can call me V”…剛剛好五個字!更別提這些隱喻與故事之間的意念連結與概念對比。V怪客全書華麗又工整對稱的架構,發人深省引人入勝的內容,這等身手,試問誰能大聲自稱:”我是亞倫摩爾第二!”?

人說達文西密碼處處謎題步步隱喻,我說V怪客…以及亞倫摩爾所寫的其他傑作,才真正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的作品是一條通往無數桃花源的河流,是五花八門古今中外資訊的粽合體,儘管有像尼爾蓋曼與士郎正宗這些同樣作品資訊量龐大的作者,但亞倫蓋曼二十年來仍然雄霸大師地位,他的每每出手總是吸引我們的目光,每每閱讀完他的大作之後,也總是要在心裡吶喊那帶有一絲遺憾的問題:”以後我再也看不到這樣精采的作品該怎麼辦!”

V在整篇故事裡,總是戴著Guy Fawkes的面具,接下來我們將切入V怪客的故事核心,看看歷史上的Guy Fawkes是誰,他做了什麼事,以及亞倫蓋曼如何利用這個人物,來描述他心中那個洋溢著革命火焰的故事。

2.叛亂的動亂份子?革命的愛國英雄?

每年英國的十一月五號晚上,各地總是會舉辦盛大的煙火大會以及遊行,這晚稱作Bonfire Night / 篝火之夜,不管是哪裡的遊行隊伍裡,總是會有一尊巨大的人像,遊行的人群們人手一支火把,把這尊人像帶到遊行的終點,那裡都會有燒得猛烈的大營火,就在眾人注目之下,大家把人像推入營火中焚燒,然後一同飲酒、看著精心設計發射的煙火,慶祝這個特別的晚上。

人像就這樣年年被送入火坑,在人群的大聲叫好之下燃燒殆盡,聽起來就好像西湖旁岳飛墓前的秦檜下跪銅像,似乎每個遊客到那裡,總要慣例性地朝他吐上兩口痰,篝火之夜這可憐的獻祭物到底是誰?莫非他也犯下了令人髮指、不忠不孝的罪行嗎?讓這個習俗可以在英國流傳四百年而不衰,甚至在英國早期,如果把名字取得跟他一樣,還會讓人忍不住先對你有一些糟糕的成見。

Guy Fawkes / 蓋福克斯,1570年出生於英國的約克,是個小康之家的獨子,長相端正,身材魁伍,長大之後進入軍隊,是個功勳彪炳的好軍人,這樣一個完美的國家棟樑,在1605年十一月五號這天所做出的事,讓四百年來的英國人民年年在這天焚燒他的人像,卻也有為數不少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他是一位推動民主思想的革命鬥士,為了神聖的理想而不幸殉死。這兩種差距甚大的評價讓蓋福克斯的形象複雜了起來,成為一個神秘又傳奇的精神象徵。亞倫摩爾顯然是崇拜蓋福克斯的,因為他把蓋的形象發揚光大,創造了他筆下的V,以及V怪客這本不凡的作品。

蓋福克斯,英國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以及即將被焚燒的蓋福克斯人形

在十六十七世紀的英國,如果有人想要自殺,那麼成為天主教徒勢必是最快的路徑,教徒們不但被迫害、被送上斷頭台,甚至連一般財大勢大的天主主教們,都得對十六世紀當時的皇帝Henry Ⅷ / 亨利八世低頭,這是為什麼呢?一般來說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亨利八世當時決定跟皇后離婚再娶,卻遭到教皇的反對,他與天主教徹底地決裂,並創立the Church of England / 英國國教(新教),想當然耳國教背後的最大勢力當然就是皇室,第二個原因是為了鞏固皇帝自己的勢力,想把國內的信仰與羅馬天主教教廷切得一乾二淨,避免日益壯大的宗教勢力干涉自己的政策,從此天主教在英國就進入了黑暗時代,不改信國教的教徒就只有牢獄之災與上天堂兩條路可走。

在蓋福克斯出生前十二年,年僅二十五歲的伊莉莎白登上了皇位,成為伊莉莎白一世,儘管她對父親二次娶妻後竟又殺妻的行為感到厭惡(有一說伊莉莎白終生童貞的原因即是源自對父親=男性的懼怕),但在天主教政策上仍然繼續採取高壓態度,甚至繼續對羅馬天主教定下許多不公平的教條。而蓋福克斯十六歲就信了天主教,也許是因為耿直天性,也許是因為他的漫長軍人生涯,他對皇室迫害天主教的種種方式,特別激進地感到不滿。

伊莉莎白對天主教的厭惡似乎更勝亨利八世,在Elizabeth / 伊莉莎白這部電影裡有很多描述,主要因為當時伊莉莎白遲遲未公佈後繼者,天主教徒設計了很多陰謀來推翻她,甚至包括拉攏她的表侄女蘇格蘭女王瑪麗,將伊莉莎白取而代之成為女王,這項大膽的陰謀逼使她在不得已之下處死了瑪麗。但十六年後,瑪麗之子仍然繼承了伊莉莎白的皇位。

黃金時代的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他不但在國內到處舉辦演說,教導人民正確的思考方向,主張人民應該站起來為自己做主,上位者應該以人民的意向做為政策的依歸,儘管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創立民主的國家,但是對當時來說,蓋這種出自於民主的革命思想還是很新奇的。儘管很多人認同這種奇特的新思潮,但是嚴政當道,百姓對於蓋福克斯的鼓吹,仍然是選擇關起門來,輕輕說聲謝謝再連絡。

蓋甚至遠赴西班牙(1593年),遊說西班牙國王能動用天主教軍隊推翻英國皇室,但是種種努力都徒然無功,他還因此遭到皇室的通緝。蓋福克斯只好等待改朝換代的一天,希望下一任皇帝能夠一改前規,不再進行迫害人民的行動。但他賦予眾望的下一任皇帝,先前提到的瑪麗之子James I / 詹姆士一世,雖然母親是天主教徒,但他小時候就接受了國教教育,因此仍然遵循之前的極端政策,繼續對天主教徒進行全面性的打壓,甚至訂下法律,只要不改信國教就得負擔驚人的重稅。到此時蓋真的是已經束手無策了,直到他聽到了Robert Catesby / 羅勃卡茲比的計畫…

這個日後被稱為Gunpowder Plot / 火藥陰謀的計畫,名符其實,就是利用國會大樓底下的火藥,把出席的詹姆士一世以及越多越好的議員給送回蘇州賣鴨蛋,蓋認為這是他們唯一推翻暴政的唯一辦法,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他們一邊號招有志之士,一邊繼續規劃密謀的後續計畫,包括:將詹姆士一世炸死之後,理應繼位的是他的小女兒伊莉莎白(與伊莉莎白一世同名),只要讓伊莉莎白與天主教貴族成婚,天主教說不定就可以再度回到往日的光榮,為此他們特別設計在爆炸案同時,潛入宮中秘密綁架小伊莉莎白。

火藥陰謀的參予者

至於陰謀的重點–爆炸,蓋與羅勃原本預計挖掘通往國會大廈的地下隧道,但後來卻順利地租到了上議院的地下室,早在計劃執行的八個月前,地窖裡就已經擺滿了36桶火藥,相當於現今兩點五公噸的分量,這麼大量的火藥,只要引信一燃,暴君與他的黨羽走狗就要一起升天,漫長的革命就要一夕成功。

敏銳的朋友是不是想到了Fight Club / 鬥陣俱樂部裡布萊德彼特飾演的角色,也有這樣一瞬之間顛覆世界經濟的計畫呢XD?

事實上據目前的歷史學家判斷,以如此巨量的火藥,加上蓋福克斯因為軍人背景對火藥的深厚了解,他可以引發半徑五百公尺的大爆炸,可以破壞到泰晤士河對岸的西敏寺,震波甚至可以把碎裂的玻璃碎片吹送到一公里之遙,倫敦市中心將陷入巨大的混亂之中。

計畫的日子為什麼定在十一月五號呢?原來這一天是議會的開議大典,所有成員都會到齊,這樣才符合火藥陰謀的目標,可以一舉推翻現今的政治勢力,卻沒想到,因為所有議員都得出席,連帶地一些信仰天主教的貴族或親近天主教的議員也會參加,勢必會波及到許多友方的人士,雖然以蓋福克斯與羅勃有著堅定的革命信念,決定如期進行死亡計畫,但是共同參加陰謀的同謀卻有人信心動搖了,偷偷地寫信給其中某一位貴族,要他當天千萬不可參加這次的大典。

蓋福克斯節四百年紀念的海報

這位貴族Monteagle / 摩提哥在十月二十六號接到了信,雖然半信半疑,但是對這樣的警告還是抱持著按兵不動的決定,而陰謀的參予者們則是紛紛大驚害怕,有人不禁提出改期或是改變方式的建議,但是蓋福克斯堅稱,他會好好保護放滿火藥的地下室,絕對不讓計畫已久的行動失敗。其實這時候就算怎麼做,都無法改變失敗的命運,因為移動這麼大量的火藥談何容易,而且在東窗事發之後,面對更加嚴密的警戒,想要進行第二次暗殺更是難上加難,還不如一鼓作氣,繼續進行計畫,賭賭命運的女神是否會站在自己這邊。

沒想到摩提哥之後還是把信交給了檢調單位,皇室立刻展開大規模的搜索,在街頭巷尾四處掃蕩可疑的天主教革命黨徒,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蓋福克斯自己一個人守在地窖裡,觸眼所及的火藥就是開啟命運的鑰匙,我們無法得知此時的蓋到底在想些什麼,也許是為了隨時都會有人破門而入感到極度地恐懼,也許是對即將到來的革命成功感到欣喜,甚至也許想起了家鄉Stonegate / 石頭街坡嶺起伏的美景,想著自己三十五歲的生命下一秒就要結束,永遠都無法再回到故鄉,也許也許,他只想到了自己奮鬥一輩子的初衷,那革命的真意與為了人民權利揮灑熱血的緣由。

蓋的家鄉約克石頭街附近的美景

門終究被撞開了,就在行動開始的前幾個小時,十一月五號的清晨,蓋福克斯被發現身在擺滿火藥的地下室,隨即被迅速地帶往監獄進行長達數日的拷問,對顧忌蓋以久的皇室而言,能同時阻止這震撼性的大陰謀與逮捕到蓋本人,無非是一項莫大的勝利,在潮濕暗黑的監獄裡,獄卒們想盡各種殘酷的辦法來折磨蓋福克斯,詹姆士一世甚至下令延長折磨時間,並准許使用慘無人道的虐待來逼使蓋福克斯招供,在沒日沒夜的刑罰,以及面對革命徹底失敗的絕望之下,再如何堅強的人–儘管蓋此時外型已被折磨地不成人形了–都只能放棄意志力的堅持,終於,蓋開口了,供出了他的同黨(儘管他所供出的這些人大多已經在追捕行動中死亡,或是本來偵辦人員就已經清楚知曉的對象)。

蓋被捕時的想像畫

最後在1606年一月三十一號,蓋與參予計畫的部份同夥,在西敏寺被判處叛國罪下令處死,叛國罪的刑罰(被稱為Hanging, drawing and quartering)是所有刑罰當中最為殘酷不仁的一種,犯人會先被綁在特殊設計的木架上,以齒輪帶動繩子用力往相反方向拉扯他們的身體,再把他們帶上吊刑臺處以吊刑,但這才只是開頭而已…在犯人瀕臨吊死之際即把繩索砍斷,把他們的胸膛以快刀切開,把內臟與生殖器一塊塊地切下來,最後挖出他們受苦的心臟,在犯人瀕死的眼前慢慢烹燒,在處以這種刑罰的時候,許多犯人在中途就已受不了折磨或是驚嚇而死,但還有最後一道手續,把他們斬首之後,屍體分作四塊帶往不同的方向埋葬,要這些叛國之人的靈魂永遠找不到自己的身體。

鼎鼎有名的William Wallace / 威廉華勒斯最終也被判以叛國罪處死,電影Braveheart / 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裡重現了這令人不忍卒睹的刑罰。

當時蓋福克斯處刑的情景

在除去自己的心頭大患之後,詹姆士一世似乎憤恨難消,他特定頒訂了律法,宣佈十一月五號這天全國將舉行慶典,慶祝叛賊蓋福克斯的陰謀失敗,並且焚燒他的人像洩恨,儘管後來這項法律已經被撤銷了,但是這項活動卻變成了一種習俗流傳到現在,這一天被稱作Guy Fawkes Day / 蓋福克斯節,人們不但會施放煙火,還會用黑炭把臉上塗黑,模仿蓋福克斯被捕當時臉上滿是火藥渣的樣子,高高興興地吃著烤馬鈴薯,當年的血腥革命氣味已經絲毫聞不到了。

雖然現在每年都還會慶祝蓋福克斯節,但是已經不是很多人會想去理解節慶背後的革命故事,以及思考蓋福克斯行動的意義為何,而只是單純的煙火慶祝夜晚而已,年輕人互相打鬧或是嬉笑蓋福克斯的人像,一般家庭也會把家中不需要的木製品帶到會場一起焚燒,新聞媒體大肆報導何處今年有最盛大的煙火,誰還在乎蓋福克斯是誰呢!

現今的英國國會大廈

但亞倫摩爾與David Lloyd / 大衛洛伊德還在乎,他們讓蓋福克斯重新復活,並且讓他無法如願的遺憾再次實現:V在故事的開始,就成功地完成了蓋福克斯1605年十一月五號那天的火藥陰謀,V與Evey / 艾維站在高樓的頂端,他喃喃低語著英國有名的蓋福克斯童謠:

“Remember, remember, the 5th of November
Gunpowder, treason and plot;
I know of no reason, why the gunpowder treason
Should ever be forgot.”

“記住,記住,十一月五號,
叛國、陰謀、與火藥,
我從來都不明瞭,
為什麼陰謀會被人忘掉。”

(”Remember, remember, the 5th of November”這句話也是電影版宣傳的主要廣告之一)

就在艾維的驚呼聲之下,國會大廈被炸個粉碎,那飛揚的火花與四射的碎片,恰如篝火之夜裡天空綻放的煙花,所有人都看的到,所有人都從記憶的最深處,再次想起那傳奇的蓋福克斯。

震撼人心的一幕,左上角第一格即是V在唸著童謠

所有人都看著天空,而這只是V計畫的序曲而已…

3.V怪客面具下的真實臉孔

不管你喜不喜歡Matrix, the / 駭客任務,誰都不能否認Wachowski Brothers / 華考斯基兄弟是現今影壇最具個人風格的導演之一,當他們宣布要把V for Vendetta / “V代表血海深仇”改拍成V怪客時,我著實是很興奮的。正因為V在原著中的一舉一動是那樣地富有戲劇性,整個故事是如此地複雜,畢竟誰都無法大聲地說,”我對駭客任務的世界聊若指掌!”,想必華考斯基兄弟一定對”把故事說的很複雜”這種本領引以為豪吧XD!由這樣的監製來引領”V代表血海深仇”電影版的敘事手法(兄弟倆也身兼這次的劇本寫作),一定能讓所有的觀眾與看過原著的讀者一般,能夠充分地了解作品核心的複雜性。加上他們在行的視覺特效,使得開拍之前,即使華考斯基兄弟一如往常地封鎖所有拍攝細節,但電影版本仍然受到全世界觀眾的注目。

週末的深夜,我看完了V怪客,心中卻充滿了異樣的感覺,與先前的預期不同,這並不是如同駭客任務三部曲一般蘊含禪意的艱深之作,相反的,電影版十分的簡單有力,簡單到…跟原著幾乎完全不同。

啊?!完全不同??這麼說…這次的電影版又再度強暴了亞倫摩爾與大衛洛伊德的傑作嗎?!

以下將完全揭露電影與漫畫最精華劇情,可能破壞觀影樂趣(根本是破壞殆盡XD),請考慮再三後再行閱讀!

再說一次,不管電影評價如何,V怪客的海報我愛死了!

如果我們站在”改編必須百分百忠於原著”的角度上(這也是亞倫摩爾自身再三強調的重點),那V怪客比起近年來的超英雄電影來說,幾乎只贏了League of eXtraordinary / 天降奇兵而已(沒錯,原著也很不幸地是亞倫摩爾),除了幾個故事點維持不變外,整體劇情的走向、故事的主題、人物的關係、甚至人物的個性都遭到巨大的變更,簡單地說,如果把這部電影版片名改成冠著華考斯基兄弟姓氏的W怪客,也沒什麼好奇怪的!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V怪客是怎麼變成W怪客的…

先從大英國極權政府開始講起,原著在第二話Voice裡,藉由一個簡單的遠距會議,很清楚地展示了這個法西斯政府(Norsefire / 北歐之火,事實上就是隱喻Nazi / 納粹)的分工層級:

1.操控超高科技巨型電腦Fate / 命運的最高指揮官The Head(也就是電影裡的大統領Adam Susan / 亞當蘇山)
2.在全英國每個地方裝設攝影機,擔任監視的The Eye(負責人為Conrad Heyer / 康瑞海爾)
3.任命指揮情調單位進行搜查偵辦的The Nose(負責人為Eric Finch / 艾瑞克芬屈)
4.調派軍警與秘密警察人力的The Finger(負責人為Derek Almond / 德瑞克阿蒙,繼任者為Peter Creedy / 彼得柯迪)
5.根據命運所計算的結果,向全英國發送”命運之聲”的The Voice(Lewis Prothero / 路易斯伯瑟洛)
6.掌管電視、廣播與所有傳播媒體的The Mouth(負責人為Roger Dascombe / 羅傑戴思康)
7.監聽所有通訊並加以記錄的The Ear(負責人為Brian Etheridge / 布萊安伊瑟瑞吉)

上排由左至右,蘇山、阿蒙、芬屈,下排為戴思康與路易斯伯瑟洛

看看北歐之火的組織架構,就可以感受到亞倫摩爾在設計時的用心與喻意之深,光是這樣的設定就已經呈現一種構造上的美感了,再看看在電影裡出現的北歐之火成員有哪些,仔細數數,竟然除了德瑞克阿蒙之外全出場了!可是,你能夠感受到作者創作背後的意義嗎?在電影上出現的這些成員,有些不是台詞根本沒幾句,不然就是對劇情一點作用都沒有,但是事實上,在故事裡這每一個負責人都有著對劇情極其重要的影響,電影裡著墨較多的,除了原本劇情最重要的蘇山與芬屈之外,竟然是原著裡戲份最少的柯迪,而更誇張的,原著裡最重要的德瑞克阿蒙,竟然在電影裡根本沒出現過!(他的死引發了他的妻子Rosemary Almond / 蘿絲阿蒙一連串不幸的遭遇,最後引發北歐之火領導蘇山之死)

由於德洛克與蘿絲阿蒙的故事線完全地被刪除,也讓整個故事的劇情出現了極大的漏洞,因為幾乎三分之一的故事都發生在他們身上。但是,沒關係,電影改編原本就應該對原著有所增減,不然三百頁滿滿的故事是無法塞入兩小時的電影裡的,姑且不論這種作法,會不會省略掉劇情原本意欲傳達的主旨,但是就電影製作上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況且,劇本仍然可以新增不同橋段的故事來敘述主題,一樣能夠達到原有的目的。

阿蒙在無後援之下莽撞對上V,因而遭到刺殺

所以,蘿絲阿蒙如何陷入喪夫之痛,她嚐受了什麼樣的苦痛,她如何從槁木死灰的人生最低潮走出,下了怎麼樣的決心,憤而勇敢地舉槍殺害了蘇山,這些只有漫畫粉絲可以了解;故事另一位重要的女主角,康瑞海爾之妻Helen Heyer / 海倫海爾如何被權力慾給迷惑,如何被柯迪以權力為餌誘惑,如何設計殺害自己的丈夫,又如何最後落得人權兩空,我們也完全在電影裡看不到。這兩個相反個性的女人,一個從禁錮走向自由,一個從天堂墜入地獄,這極端的對比事實上是原著裡非常重要,也充滿角色魅力的部份。

蘿絲阿蒙遭到極大的打擊,變得自暴自棄

但是,我可以理解,就如同前述所提到的,並不能單就如此批判V怪客是一部爛電影。全本忠實搬上銀幕的1968年版War and Peace / 戰爭與和平,全片長達511分鐘(修剪過的美版也長達390分),儘管是影史不朽傑作,但也有不少人對這樣的巨細靡遺感到反胃,原著與改編在電影製作上,原本就不一定是平衡的天平兩端,最終仍然需要劇本與導演的調度,保持原著的中心精神,才是改編的最高境界。

但是,如果連重要角色的基本性格與設定都改變了呢?當林黛玉開始健步如飛,羅賓漢開始膽小怕事,如果現在是開拍Shrek / 史瑞克第十集的話還說得過去,但如果這並不是一部戲謔搞笑電影呢?

把艾維的朋友Gordan / 高登從異性戀轉為同性戀也就罷了(原著裡他可是還與艾維上床過,應該是純正的異性戀吧!),把蘇山轉變為暴戾蠻橫的獨裁者也就算了(原著裡他是全心全體信奉理性的狂信者),但是,如果連女主角艾維的個性都改變了呢?

很不幸地,各位在V怪客裡看到的Evey / 艾維並不是原著裡的艾維。儘管轉換過不少角色,但是一向在銀幕前扮演有著堅強個性小女人的Natalie Portman / 娜塔莉波曼,當得知她要出演艾維一角時,我曾經暗暗地感覺不妙,她該不會把艾維又演成另一個Star Wars / 星際大戰或Where the Heart Is / 女孩第一名裡的堅忍苦媳婦吧?這樣說來,沒錯,原著裡的艾維一開始的確既不堅強又不高雅,她甚至還是個菜鳥妓女。

書中濃妝豔抹的艾維,與娜塔莉波曼所飾演的艾維

不是我對妓女有什麼歧見,而是娜塔莉飾演的艾維跟原著實在相差太大:一開場時娜塔莉忙著去找朋友高登,因而被秘密警察逮捕,但事實上既然政府已經宣布宵禁,娜塔莉的角色又何必鋌而走險?除非是故意試探違法邊緣,否則根本不需要冒這麼大的危險。而原著裡的安排就合理多了,在軍需品工廠工作的艾維,為了糊口飯吃,特定到深夜的國會大廈旁,去展開她妓女生涯的第一個晚上(也根本沒有宵禁的設定,儘管這種設定尚稱合理),但不幸地被盯睄的秘密警察給抓住了。

而不僅僅是開場的身分設定不同,個性是兩者最大的差異,還記得娜塔莉在老貝里法庭爆破之後(原著一開始就爆破了艾維賣淫附近的國會大廈,第五話Versions裡才炸掉老貝里法庭),被帶到Shadow Gallery / 影畫廊時她臉上極度不願意的神情嗎?,而之後又迫不及待地想逃跑,甚至警告Lilliman / 利利曼大主教有人將取他性命,差點破壞了V的計畫之後藉機逃跑?這些跟艾維的個性不但不同,甚至是相距甚遠差異極大。

原著裡的艾維在國會大廈爆破之後,可以說是心甘情願地跟著V回到影畫廊,而與其說是心甘情願,不如說是死纏活纏,她不但根本不想離開V的根據地,還對V的一切所做所為深深地?迷,問東問西地完全是樂不思蜀,甚至還主動地想要幫V進行計畫,完全像個不成熟的小女孩。的確,幼稚就是讀者對艾維的第一印象,當V問起她的身世時,她哭成了個淚人兒,還要V軟言相慰才止得住淚;

V幫助艾維走出往日陰霾

電影裡娜塔莉波曼還可以回答V那句”Vi Veri Vniversum Vivus Vici”是浮士德所講的,漫畫裡的艾維只會把這句唸成”V V V V V”(五個V,又是亞倫摩爾一個絕妙的符號學應用!),當娜塔莉厭惡V的暴力行徑而毅然決然逃跑時,艾維又是使用眼淚攻勢,像女兒向父親哭鬧般要求V不要這樣做,而後又忍不住向V道歉自己的無理取鬧。最後還是V將艾維拐騙到外界,殘酷地告訴她:”我不是妳的父親”,才讓她的幻想徹底破滅而離去。

我可以斷信當電影觀眾親自閱讀漫畫時,絕對會對書中的艾維與娜榙莉的艾維形象大為不同而氣憤,但這才是真正的艾維,真正的你和我,真正的我們內心深處。只有如此安排女主角的青澀性格,讀者在故事的最後,才能對比出艾維在整個故事裡真正成長了多少,開始的艾維是如此的膽小稚氣,但書末的艾維是如此的巨大堅強,我們才能相信,當V死後戴上蓋福克斯面具的艾維,已經在精神上全然地繼承了V的遺志,她已經是一個全新的V,而不再是那個可憐兮兮的少女艾維了。

而不只是艾維而已,在電影裡的V與芬屈都不是原來面目,V真的是那麼滿口經綸廢話不斷?芬屈真的是那麼軟弱低調低聲下氣?原著與電影還有多少驚人的差異?最重要的,已經跟V怪客大不相同的”W怪客”,還算是一部好電影嗎?下回分曉XD。

4.自由!萬歲!

如果說,恐怖份子的V是大壞蛋的話,那麼負責揪出V的芬屈就是大英雄了,壞蛋是否出色,有時得取決於英雄的義舉是否能令人信服,身為正義天平兩端的V和芬屈,必須營造出勢均力敵的氣勢,才不會讓讀者覺得無趣,故事也才能在兩人的激鬥中產生火花。

也許在電影V怪客裡,觀眾大多會傾倒於V的翩翩風姿與出刀俐落,但是在原著”V代表血海深仇”裡,有為數不少的讀者是崇拜芬屈的,包括我自己XD,芬屈的表現讓”V代表血海深仇”的劇情層次更加地多樣化。這本書除了是本政治驚悚小說之外,因為芬屈的存在,它更可以被稱上是一本懸疑的推理小說,即使把芬屈與助手Dominic / 多明尼克這條追緝V的故事線,從”V代表血海深仇”裡連根拔起而成一段獨立的篇章,不看艾維,不看蘇山與其他角色,它都是十分精采的追兇紀錄。而亞倫摩爾除了把過程描寫的高潮迭起之外,更重要地,在於把芬屈這個角色塑造地非常傳神。

以下將完全揭露電影與漫畫最精華劇情,可能破壞觀影樂趣(根本是破壞殆盡XD),請考慮再三後再行閱讀!

“V代表血海深仇”的封面,當年越看這笑臉越討厭..就忍不住買回去看看到底裡面多討厭..XD

對電影觀眾來說,可能會非常難以想像芬屈的魅力,即使電影版的芬屈是由硬底子演員Stephen Rea / 史蒂芬雷飾演,但是因為電影劇本把芬屈的調查與推理橋段剃除得一乾二淨,使得就連身為史蒂芬雷粉絲的我,也很難喜歡上電影裡的芬屈。在電影裡,根本無法體會芬屈是如何一步一步靠著揭開謎題去接近V的,甚至連最後的歷史真相,都是藉著V現身說個明白,這根本是破壞了芬屈這個角色本來可以發揮的空間。觀眾看完電影之後,可能只會覺得史蒂芬雷的芬屈,完全是個溫吞慢郎中,臉上常浮著一張窩囊表情,什麼話都不敢大聲說。劇本這樣改寫,浪費了史蒂芬雷棉裡針的演技力跟芬屈這個令人敬佩的角色。

兩種版本的芬屈與多明尼克

該怎麼形容”V代表血海深仇”裡的芬屈呢?簡單分析,就是”華生的外表裡有著福爾摩斯的頭腦”,他的招牌象徵,除了跟福爾摩斯一樣煙斗不離身之外,就是過人的正義感,更難得的是這正義感之中還包含了自我反省與理性判斷,電影裡的芬屈與原著一樣急欲追拿V到案,但是少了原著角色的這些思考,讓史蒂芬雷大部分時候只像隻沉默的獵犬一般。芬屈的正義感與洞察事務的觀察力,在The Voice被綁票之時就清楚地呈現出來(電影裡直接把The Voice給了斷了)。

原本與Voice一起坐在火車裡的兩名保鑣,被發現死在包廂裡,手指還都被俐落地切斷了,兇手不但在現場留下了Violet Carson / 卡森玫瑰(又是一個V開頭的單字!)與一個V圖案之外,還把The Voice給綁走了。

芬屈堪驗過現場後,不但迅速地聯想到這起案件,與日前國會大廈爆破案可能有什麼關係,兇手可能想傳達什麼重大的訊息。他更對助手多明尼克憤恨不平地說:”他在不驚動他人的情況下迅速殘忍地殺了他們。不管他們做了什麼壞事,畢竟是兩條人命….但他殘殺他們就像對待牲畜一樣!”

芬屈的憤怒

而就從這裡開始,芬屈正式對V進行調查,他並不像戴思康之類的趨炎附勢之輩,並不是為了升官發財才如此努力,更不是為了大家天天掛在嘴上的那句”England prevails”(大英萬歲),他只是認為剷除罪惡是他的天職,他只想”Help Britain out of this mess”(讓英國脫離這團混亂),而發揮他獨特的推理能力。

他也許是整個故事裡最清醒的角色,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目標前進,最後終於能與V面對面對決,即使他可以理解V犯案的真實動機,甚至體諒V,但是因著除惡務盡的天性,他仍然將這個重要的罪犯給送上西天。這也是讀者會喜愛他的重要緣故:那種擇善固執打死不退的頑固個性。

讓我們來看看另外幾個芬屈顯露機鋒的橋段:當V一邊放著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一邊殺害利利曼主教時,是芬屈立刻想到”命運”那一開始的”搭搭搭當”,就是摩斯密碼裡的”5″(V);當V殺害女醫生Dalia /達莉亞後留下了她的日記(這段殺害過程電影反倒原封不動地保留了),芬屈藉著日記瞭解了V的過去,並且迅速地推理出V的兩個動機,而這裡正是電影忽略跳過的部份:

第一當然是為了拉克希爾裡被人實驗的血海深仇(Vendetta)而報復,這可以解釋他為何把Voice、主教、醫生以及其他眾多相關人員在過去四年間全給殺了,電影也有描述到這個部份,但是事實上日記裡有幾頁很顯然被V撕去了,為什麼?電影裡沒有解釋這個部份,但是原著裡有關於這部份的推理。芬屈推斷也許V的第二動機更加地病態:他留下日記是想讓所有人知道他的過去,與Larkhill / 拉克希爾集中營的歷史。

按照達莉亞的日記所述,V宛如從火燄中重生了

但是把日記撕去幾頁是為了什麼?他也許不想讓大家知道更多他的細節,他的名字、他的年齡、他是哪種人種?如果他只是想報復拉克希爾的一切,那在已經大功告成的現在,又何必刻意掩蓋這些神秘的過去?因此芬屈大膽地推測,V是在跟他們玩鬥智遊戲,就如同當年自拉克希爾脫逃前,他在自己的牢房裡玩戰爭遊戲作逃獄的砂盤推演一般,只是這次的遊戲將更加致命!

但是這一切的推理太過順利了,宛如流沙陷阱一般,深深地吸引住芬屈,真相真是如此觸手可及?芬屈提出了警告,這整本日記也許都是V假造的,也許他根本就不曾生活在拉克希爾,這一切都只是煙霧彈與假動作,只是為了導引芬屈往錯誤的方向偵查而做出的騙人把戲!

這裡的思考過程就像一般常見推理小說的內容一樣精采,讓整個故事的邏輯漏洞一掃而空,在電影裡有許多隱而不言的劇情疏失,在漫畫裡大多有合理的解釋,像是為什麼當V向整個政府公然挑戰之後,傾北歐之火的力量…甚至名偵探芬屈的追查,仍然無法翻出V的老巢在哪(這一點與芬屈被強迫休假有關,稍後會提到)?芬屈在看到神祕人向他們解釋真相時,為何不立即逮捕?不管對方是不是V本人,以他了解的程度也應該帶回局內好好詢問吧(原著裡芬屈與V在生死對決前根本沒照過面)?電影最後當群眾湧向國會大廈時,雖然大統領與柯迪都死了,但難道沒有其他高層幹部指揮嗎?軍隊就這樣地一動也不動(因為漫畫裡根本沒有這個橋段,而且北歐之火的成員當時除了芬屈外也全數喪命)?而少了這些片段,不但給觀眾留下不少迷團,更加無法讓觀眾理解芬屈這個人的內心,觀眾無法因此喜愛並敬佩芬屈這個硬漢角色,十分可惜。

芬屈在故事中休息了將近半年,除了因為V這時正用拷問與監禁來”訓練”艾維,而無力犯案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因為毆打新任的The Finger柯迪,而被要求休假。為什麼?這又是另一個令人震驚的答案,因為柯迪當眾挑釁芬屈,說他是為了替達莉亞報仇才如此賣力辦案;是的,芬屈與達莉亞私下有親密關係。

芬屈在遭到柯迪諷刺之後,徹底地崩潰了

這秘密瞬間讓讀者瞭解到,芬屈並不是只是一個單純的邏輯機器而已。他有感情,他隱藏悲痛作為推進自己的動力,他感到被遺棄了,枕邊的那個人,那個他會為她在清晨四點起來做三明治的女人,永遠地離他遠去了,而她從未告訴他有關拉克希爾的這些事,一個字也沒有。追查V不只是為了正義而已,他也有沉重的血海深仇了,他也與V站在相同的復仇者立場了。當電影裡的史蒂芬雷不像原著裡的芬屈…沒有跟達莉亞有過感情,最終也沒有與V來一場最後決鬥的時候,戲院裡只有我輕聲嘆息,因為跟我坐在一起的觀眾,永遠都不知道芬屈的另外一面真實,以及那硬漢心中種種難解的複雜心思。

失意的芬屈在東海岸休假,只有他與海鷗

在V透過各種方法破壞北歐之火的組織時,芬屈完全無用武之地,因為沒有足夠的線索去推理V的動機為何,一方面他也擺脫不掉對達莉亞的愧疚,他決心完全投入V的內心世界,模仿他,學習他,用他的思考模式去思考,為了達到這種境界,他前往現在已是禁區的拉克希爾遺址,並且吞下了迷幻藥,他要讓自己的內心世界完全開放,呼吸拉克希爾的空氣,感受拉克希爾殘存的當時氛圍,從中去找尋那細微的蛛絲馬跡線索,更重要的,V在過去也被達莉亞他們用藥物控制,他一定在那迷幻之中體悟了什麼,才讓他有了”第二動機”,才讓他有那麼大的力量去顛覆世界。

在幻覺中他看到了栩栩如生的達莉亞,也看到了被禁錮的人們,看到他們因為禁錮而背棄信仰、逐漸瘋狂的心。但是他還是無法體會V的內心,是誰監禁了他?誰能夠釋放他?誰能夠讓他完全地操控自己的力量?誰能夠限制他自由自在的意志………….除了他自己以外?

芬屈藉由藥物開啟了自己的心靈,從心之監牢中解脫

瞬間幻覺迅速退去,他感到無比的輕鬆與釋放,太陽的曙光在他的眼前綻放,身上再沒有任何的束縛,源源不絕的活力從他的身體裡湧出….這就是自由!

Totally FREEEEEEE!

很難不聯想到亞倫摩爾是不是在磕藥之下寫出了這麼精采的解放過程,我們暫時不提藥物的敏感問題,亞倫摩爾的確直指了法西斯政權為什麼可以如此輕易地掌控人民的原因,不是靠著冷冰冰的槍桿子,也不是張牙舞爪的恐嚇,那是因為人民自己放棄了自己做主的權利,怠惰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而把自己深埋在人類根本的劣根性裡,摀上耳朵,閉上眼睛,這樣就什麼痛苦也看不到,什麼悲傷也聽不到,而只有當人民如此安逸地逃避一切,邪惡的老大哥才有掌握一切的機會,”就讓我當你們的口與耳吧!”(在此又可以看到亞倫摩爾設計北歐之火組織分工的創意!)就這樣我們喪失了一切發聲的機會,只能眼睜睜地被禁錮,一如當年拉克希爾的悲劇一般。

這一段與之前V佔領電視台後所宣示人民的內容剛好前後呼應,再次證明了英國著名哲學家Edmund Burke的名言:”All that is necessary for the triumph of evil is that good men do nothing”(邪惡獲勝,皆因好人袖手旁觀)

而V覺醒了,從那受虐無明的沉默中覺醒了,他不是因此有了什麼超能力,也不是因此而刀槍不入,而是他覺醒了自由意志的必要性。從北歐之火手中奪回了五感的他,看著數不盡的人民,仍然在那無間地獄裡安靜地承受迫害,他憤怒了,為千千萬萬的百姓憤怒了,這是恨,這是不公,這是血海深仇!

就像他最後被芬屈開槍打中時所說的名言:

“Did you think to KILL me?
There’s no flesh or blood within this cloak to kill.
There’s only an IDEA.

Ideas are BULLET-PROOF.
Farewell…..”

“你認為你殺得了我?
在這斗篷之下不是你殺得了的血肉之軀…
在這斗篷之下只有一個理念。

而理念是刀槍不入的。
再見了….”

名場面!

也許V真的獲得了什麼超能力,讓他在之前的故事裡可以飛簷走壁來去無影,但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V不再逃避了,貪生怕死只是讓自己更深入地獄的底層,那自由的理念才是人民真正的庇護,真正的道路。

在”V代表血海深仇”裡的最後十話中,所有的旁支故事線完全契合地結合在一起:

蘿絲阿蒙從墮落中站起來,舉槍殺了大統領蘇山;

V向艾維揭曉他的最後王牌…原來他從一開始就駭入了北歐之火的超級電腦”命運”,並在最後透過”命運”鼓動人民發動暴動;

機關算盡的海倫海爾,發現身為The Eye的丈夫與她僱來的流氓頭子相殺死在一起,間接摧毀了北歐之火組織的最後一線生機;

艾維在V死後體會到了V的終極目標,他要把這個看似完美但虛假的世界給還原到混沌的狀態,於是代替V向暴民講演,讓他們選擇…是要繼續活在渾然不知被奴役的世界,還是選擇全新未知一切從頭的世界(藍藥丸?紅藥丸?XD),而暴民最終攻入了北歐之火的總部…

芬屈冷眼看著混亂的世界,轉身甩開了瀕臨瘋狂的海倫海爾,看著眼前延伸至地平線的道路,通往未知的方向,他點起一根菸,慢慢踰步前行….

這一切的一切就像V精心設計的骨牌陣一般,一個接著一個推倒,舊社會也像這骨牌一般逐漸崩塌,混沌的開端起先細微…而後壯大,最後漫天蓋地般迎面而來。

名場面!

在這故事裡出現的種種人物,甚至包括V,都是骨牌陣裡的一員,V只是最早傾倒的那一塊骨牌,他帶動了整個大局面的變化,但是如果只有他,沒有其他人的投入,故事也許不會進行地如此順利。如果蘿絲不因她對死去德瑞克的愛而重生,那蘇山現在還活著,也許V的計畫就會被阻止;如果艾維在獄中沒有獲得覺悟,那麼當V死後計劃將無以為繼;如果海倫沒有為了私慾籌劃這些陰謀,那北歐之火的Finger柯迪還活著,暴民遲早會被鎮壓;最後,最關鍵的,如果人民選擇繼續盲目生活,那新世紀的英國也根本不會來到。

所以該如何批判V的行為?便變得很顯而易見了,V代表的是那革命的第一槍,那起義的第一聲號角,而革命必須需要義士的血加以灌溉,所以V犧牲了,V的以暴制暴手法到底合不合理?這只是為了引發革命而必備的激烈抗爭罷了,在暴力背後是有著更偉大的目標的,這目標是經過理性思考之後才產生的,那是不帶私慾的光明未來。想想當年法國大革命站在最前線的農民,想想當年站在革命軍最前線的孫文,他們的心中難道沒有對於新世界的夢想嗎?我們可以單單只用”暴民”來簡單化他們的行為與背後的動機嗎?生存在他們當時渴望、而為此犧牲的民主社會裡,我們實不該如此輕易地批判這些義士的行為,如此草率批判V的所作所為。

描述法國大革命的名畫,身著軍戎的國父孫中山

為了V說過的,讓他有個”維京式的葬禮”,艾維把他的棺木放上載滿炸藥的地鐵,順利地炸毀了整個北歐之火的總部,從此之後英國的命運未卜,一切都要靠人民自行決定他們的未來。艾維輕輕地說著,她不會帶領人民去重建家園,那只是第二個法西斯的開始,但她會從旁協助他們完成新世界,這個嶄新的世界再也不需要暗殺者了,但是V仍然會存在下去,她看著剛從暴民堆中救出的多明尼克,臉上戴著蓋福克斯面具的她對醒來的他說:我們現在在一個叫做影畫廊的地方,這裡,是我的家。

這個故事完結了,揭曉了許多的謎,愛,與最重要的,自由真諦。但是在這些故事背後,V的存在卻還是充滿了無數的無解疑問,我們對他的真面目,仍然如芬屈一般停留在故事的起點,他到底是誰?在電影裡強塞了一個身份給他,他是William Rookwood。但這是一個很差勁的答案,雖然電影最後試圖擴大V本人的象徵性,”V就是我們每個人”,畫面營造的效果很成功,但是敏感的觀眾仍然無法滿足:當V死去後,長久以來極欲了解V真面目的艾維為何不掀去他的面具?他到底是不是艾維的父親?甚至,在不清楚V到底是男是女的情況下,她或許就是艾維在獄中讀到的手記作者Valerie / 薇樂妮?

達莉亞在死前看過V的真面目,她只說了一句:”It’s Beautiful”….

這都是因為電影又刪去了原著裡精彩的一段,艾維面對V的屍體,掙扎於要不要揭開面具的一段天人交戰。

她想不想看看V的真面目?這無庸置疑,但是當她幻想摘下面具時,看到的是一張她陌生的臉,不,這是她無法接受的,V創下了這麼多轟轟烈烈的大事,艾維如何能接受他只是一個無名小卒?即使V真是她的父親,但那又如何?如果她真的摘下面具,看到的臉將一輩子烙印在她的腦海裡,而誰都無法與V的成就相符,畢竟V的形象是如此的巨大,如此地不可超越,而這現實與意象上的差距,不是一句”V是她的父親”就可以一筆勾銷的。最終,她再次調整內心的平衡,試著讓幻想的力量去摘下V的面具,她看到的是,她自己。

艾維徹底地瞭解了,她慢慢地走向V的化妝室,看著鏡中的自己…..嘴角開始上揚….一如蓋福克斯面具上的笑容一般。

漫畫史上最令人難忘的覺醒之一:從一個徬徨無助的少女到一個抗暴的英雄

這真是對V真相的最佳註解,不是向觀眾說聲”V就是William Rookwood”這樣膚淺的答案可以相比的,V當然是個人,他當然曾經有名有姓,但是他為什麼戴上面具?是毀容了嗎?是害怕面對人群嗎?都不是,在他覺醒的那一天起,過去的那個五號房囚犯就死了,一個自稱V的人誕生了,他是四百年前的蓋福克斯,他是你是我是男女老少,更重要的,V是理念,是革命的工具,是過去的血海深仇,更是無堅不摧的自由意志。

在一萬八千字又臭又長的漫長介紹後,我們終於走完了原著的重大章節。但是請相信我,”V代表血海深仇”裡的菁華樂趣各位還未曾真正嚐過,別忘了亞倫摩爾在字裡行間加入的各式典故隱喻(典故包含從維多利亞時代的歷史到美國近代社會的重大事件,還包括書中的玫瑰隱喻等等),更有書本編排上的巧思(全書十本的封底可以串連成一幅連環圖,每一本的開始與結束幾頁全是宛如動畫一般的黑白連續圖,在書中”This Vicious Cabaret”這一話甚至是一首作者自己寫的歌!連樂譜都畫上去了!),以及真正迷人的故事細節(蘿絲阿蒙與海倫海爾的故事我們可是很粗略地跳過了),就算窮極無聊,去查詢裡面所有出現的V開頭單字(包括拉丁文等外語),也是樂趣十足。

竟然在故事裡放了一首曲子,我真想聽聽看呢!

“V代表血海深仇”無疑地又是一本可做為終身書的亞倫摩爾傑作,雖然書裡的世界是假想的1997年,但是隨著未來一步步變成過去,我不禁害怕地發現,這政治寓言似乎正慢慢地成真。儘管經過這些電影與原著的比對,我們可以發現電影架構完全不同於原來的設定,但是至少電影保留了原著的部份精神,而且前後故事連貫(儘管難免有些思慮不周),主旨明確,觀眾仍然可以感受到革命的炙人烈火在銀幕上燃燒,更何況用1812序曲來襯托國會大廈的大爆炸,實在是再創意不過的構想(美國獨立後第一次侵略英國的戰爭正是開始於1812年),劇情裡直接點名政府犯下了傷害人民的罪行,更是對現實的一種暗諷。

儘管華氏兄弟的廢話讓V變成了一個可笑的長舌公,儘管他們的子彈時間讓最後的V變成如NEO一般的超人戰士,儘管他們對於電影敘事的節奏掌握仍然糟得可以……

我喜歡電影的這張劇照

但是我仍然佩服華考斯基兄弟的勇氣,能在這個國際情勢表面和平暗地詭譎的時候,選擇把這部諷刺時事的經典搬上銀幕,想想911事件與英國的地鐵爆炸案,罹難的平民絕對值得哀悼,主謀犯下的暴行絕對值得譴責,但是在一片撻伐聲與保守右翼勢力大肆趁機興起的同時,我們是不是能靜下心來,張開眼睛,打開耳朵,去想想這些行為背後所抗爭的目的是什麼?然後用我們最珍貴的自由意志,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起身做出自己一生不會後悔的選擇。

附註一提,國內片商竟然也在319前夕上映這部電影,不知道國內觀眾有什麼聯想XD?不管是巧合還是安排,我都感謝他們讓台灣人在這個時候看到這部電影。

Taiwan Prevails!!

5.V, V, V, V, V…全都成為V

V的閨房大公開

1.大家都是蓋福克斯

根據先前的介紹,相信大家都很瞭解蓋福克斯的故事了,既然他是如此傳奇性的人物,可想而知不會只有亞倫摩爾與大衛洛伊德慧眼識英雄,事實上還有很多作家或電影引用蓋福克斯的典故,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作品裡有福克斯的蹤跡?

在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 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裡,校長鄧不利多養了一隻火鳳凰,這隻鳳凰在臨死前會放出絢麗的火燄,而後再次重生,牠的名字叫做”佛客使”,而事實上牠的原名Fawkes就是取用蓋福克斯的典故,佛客使死後就會再次重生,這是不是也象徵作者J.K.羅琳,其實也是站在支持蓋福克斯精神的一邊呢?

在80年代名樂團The Smith或是John Lennon / 約翰藍儂的作品裡也出現過關於蓋福克斯的典故。

現今每日都會使用到的十大英文單字裡,guy一定是榜上有名,我們常用guy來當作對某人的代稱,無論男女都可以使用這個字來指稱,而這個常用字也是從蓋福克斯沿用而來。原本在最早的辭意裡,guy指的是a person of grotesque appearance / 長相奇怪滑稽的人,這也許跟蓋福克斯節裡民眾所做的人偶有關,可能因為當時對蓋福克斯的評價還是停留在叛國份子的壞印象,所以大家也就恨屋及烏地把人像作醜一點,想想V怪客裡的面具,的確看起來也充滿詭異的幽默感。

不過到了今日,guy已經變成一個不含褒貶的中性詞,每個人都可以用guy來互相稱呼,蓋福克斯沒能炸了國會,不過他的名字變成全球通用的語言,也算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

The Smith的”The Queen is Dead”專輯與佛客使

2.誰知道他媽的V到底是誰?

儘管V在原著裡親口說過,他並不是艾維的父親,不過一定有好奇的讀者死不相信,但這個問題其實在V for Vendetta的合訂本裡,亞倫摩爾所寫的序最後就有提到這件事。

“I was going to go on from this point and tell you exactly who V really is, but I’m afraid I’ve run out of room. The only real hint I can give is that V isn’t Evey’s father, Whistler’s mother, or Charley’s aunt. Beyond that, I’m afraid you’re on your own”

“接下來,我將要根據先前提到的基礎,來告訴你V到底是誰,不過看起來沒多少篇幅了,唯一關於V真面目的提示就是,他並不是艾維的父親,也不是衛斯勒的媽媽,更不是查理的姑媽,這樣看來,我想你得自己去找出答案了。”

亞倫摩爾那喜歡引經據典的壞習慣又出來了,明明講個謎底還要扯到什麼衛斯勒查理的,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Whistler’s mother是一幅1871年由James McNeill Whistler所畫的世界名畫(Naked Gun 2 1/2: The Smell Of Fear / 站在子彈上的男人曾經拿這幅畫來開低級玩笑),而Charley’s aunt是一齣1892年Brandon Thomas所寫的經典喜劇,兜了一大圈,作者們還是把V給戴上了面具,背後的真實面貌就讓各位繼續發揮想像力吧XD!

衛斯勒老母玉照

3.亞倫摩爾 v.s. 好萊塢

不管是在電影的工作人員列表裡,還是在宣傳海報廣告裡,你絕對都找不到亞倫摩爾的名字,而只有另一位作者大衛洛伊德署名,這是為什麼呢?亞倫摩爾與好萊塢的痛苦關係其來有自。

在From Hell / 來自地獄與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 The / 非凡紳士聯盟分別改編成開膛手與天降奇兵兩部電影時,亞倫就十分排斥與電影製作有任何的關係,他不但不看電影,不看改編後的劇本,甚至要求宣傳上完全不能提到他的名字,儘管如果有列名就可以獲得報酬,甚至分紅,但是亞倫摩爾堅決地切斷電影與他作品的任何連結,他雖然沒有對電影版做出正式的批評,但是從他不合作的態度可以看出,他不但不相信電影能忠實地把這些傑作搬上銀幕,甚至還認為電影給觀眾的印象會間接污染了人們對原著的觀感。所以眼不見為淨,他還是離好萊塢遠點好。

沒想到在天降奇兵上映後,Martin Poll與Larry Cohen這兩位仁兄卻聲稱電影版抄襲了他們的劇本,因為電影劇本與他們的作品”Cast of Characters”的確有很多地方相似,儘管任何非凡紳士聯盟的讀者都可以輕易分辨出原著與電影有天差地遠的分別,而且電影劇本根本不是亞倫寫的,但是只因為天降奇兵的概念是源自於非凡紳士聯盟,導致亞倫也得出庭作證。漫長的作證過程讓亞倫備嚐辛苦,明明不是自己捅的婁子卻被迫接受這粗魯痛苦的虐待,”我感覺被一群嗑了海洛因的智障死小孩虐待與騷擾”,可以想見他的憤怒與無奈,事後僅管證明了亞倫的清白(問題是他根本沒犯罪),但是誰都知道,亞倫與好萊塢結下的樑子更大了。

經過這些鳥事,亞倫摩爾的苦難還沒結束。

某次在柏林召開的公開記者會上,記者詢問V怪客製片Joel Silver / 喬西佛,鑒於亞倫摩爾過去的作品都遭到草率改編,這次V代表血海深仇的改編,他是否滿意?是否首肯參加電影製作?喬西佛當時表示,製片之一,也是身為劇本寫作的Larry Wachowski / 拉瑞華考斯基曾經去訪問亞倫摩爾,亞倫表示他很不滿意過去的改編電影,但是對於華考斯基兄弟這次的改編劇本非常滿意,喬西佛很希望一向難搞的亞倫這次可以參加電影製作,對票房上絕對會有加成的絕佳效果。

喬西佛玉照

這消息對於當時看到新聞的我,以及千千萬萬亞倫摩爾的粉絲來說,就像皇上頒下了聖旨命令臣民進戲院一樣,很多人已經不再討論這部片好不好看(儘管當時離上映還有很久的時間),已經變成在討論”要看幾次”了!畢竟這是第一部亞倫摩爾肯定的改編電影,在粉絲的心目中,V怪客已經變成影史經典了(儘管沒人看過)。

結果是殘酷的,這件事有一半是騙人的,拉瑞華考斯基的確去拜訪過亞倫,但是亞倫堅稱,當時他只說他不想與電影版有任何牽扯,他對好萊塢一點興趣都沒有,以上說的讚美劇本云云全都是喬西佛他們編出來的謊話,亞倫摩爾要求DC與華納影業對這件事發表正式的道歉,但是話都說了,電影都拍了,電影公司忙著數鈔票都來不及了,誰還管這個老怪胎啊?

在對方完全不做回應的情況下,亞倫宣佈他的最新非凡紳士聯盟作品Dark Dossier / 黑色檔案將是交由DC出版的最後一部漫畫,為了不再讓他的寶貴傑作日後再被DC交給華納拍成電影,他要把之後的創作都交給另外兩家漫畫出版公司,正式斷絕與DC二十年來的合作關係,儘管他與DC或是Marvel這些大出版社的關係原本就稱不上良好,但是這次可真是從此田無交水無流,徹底地分道揚鑣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亞倫摩爾對自己作品的堅持,他不允許任何人去破壞作品的完整性,不只是害怕亂七八糟的改編而已,自己的傑作是別人連一根手指都不能碰的,就算是百分百按照漫畫格一塊塊拍成影像,想必他也會忍不住大發雷霆地說:”這根本是胡搞瞎搞!”儘管這樣實在有點不通人情,但這種對藝術的堅持與對創作的高度自信,也是亞倫摩爾令人?迷的原因之一。

4.Vicious Cabaret!

在先前有提到原著裡有The Vicious Cabaret / 墮落邪惡夜總會這個章節,整章就是一首歌,歌詞與樂譜就印在書上,歌詞不但批判政府把人民當作木偶,也隱約地描述了芬屈、蘇山、蘿絲阿蒙與艾維的遭遇,有興趣又懂樂理的朋友可以試著彈彈唱唱。那像我們這些音律不識五音不全的俗貨該怎麼欣賞這首歌呢?

David.J這位音樂人曾經與亞倫合作過幾次,在1984年時他的樂團Bauhaus把這首歌給錄成唱片,並且加上幾首根據原作概念所創作的音樂,發行了一張EP,名稱就叫V for Vendetta,多虧他的作品,我們才能聽到這首獨特的曲子,靠著簡單的伴奏與主唱抑揚頓挫的歌聲,這首歌聽起來有一絲詭異神秘的氣氛,曲子越趨近結束,歌聲也漸趨高昂激烈,彷彿可以看見幾近瘋癲的V激動地敲打著琴鍵,唱出的歌詞卻又冷靜地嘲笑這混亂的世界,對於原著或是電影的粉絲們,這都是一首必聽的作品。

請點選下列連結之一試聽這首”墮落邪惡夜總會”:
http://s18.yousendit.com/d.aspx?id=1961T0I17U5NA1XPWYZBHMPB0T
http://s18.yousendit.com/d.aspx?id=1BU6GKT1YYK7C0FQWMCENE1HKY
http://blog.xuite.net/totorojack/castle/5771624?bid=10821

5.V背後的小秘密

在IMDB或是一些網站上有紀錄一些有趣的V怪客新聞,在這邊試著翻譯一下給各位參考:

A.原本艾維這個角色有考慮過Scarlett Johansson / 史卡蕾喬韓森與Bryce Dallas Howard / 布萊絲達拉斯霍華,最後才由娜塔莉波曼來飾演。從史卡蕾與布萊絲這兩位演員過去的表演經歷可以發現,她們都扮演過堅毅不屈的角色,像是Island, the / 絕地再生裡脫逃的複製人與Village, The / 陰森林裡獨自穿越森林的盲女,只不過由布萊絲來飾演還有些說服力,史卡蕾喬韓森實在太嬌美性感了,要符合電影版的艾維角色還真是有點困難,畢竟誰狠的下心虐待這位當紅性感美女呢XD!

B.華考斯基兄弟可以說是原著的大粉絲,這部V怪客上映之後,許多觀眾都可以發現他們的Matrix, the / 駭客任務裡有很多V代表血海深仇的影子,除去主角Neo / 尼歐的反政府思想之外;電影裡處處引經據典(像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等);最後大量帶著V面具的群眾與長相一模一樣的Agent Smith / 史密斯探員們;最後艾維讓人民自行做出對未來的抉擇與紅藍藥丸;為了發現自我,V把艾維剃成光頭推進監獄,尼歐從”正常世界”回到”真實世界”,也是頂著大光頭;北歐之火的核心是一台超大型電腦”命運”,Matrix的主宰也是電腦…還有太多太多的雷同,但是駭客任務與V代表血海深仇在本質上,還是兩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姑且不論這兩部作品誰高誰下,只能說佩服華考斯基兄弟的創意,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加上亞倫摩爾作品裡的眾多元素,說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C.V for Vendetta這令人印象深刻的書名,本身就存在著諷刺性,在二戰時期,很流行一句口號:V for Victory / V代表勝利,亞倫摩爾把這句話給稍稍改變一下,意義就有了十萬八千里的改變。

亞倫摩爾在二十四年前寫下了這個故事,隨著時間流逝,它不但不退流行,而且現實還以奇異的形式漸漸符合書中的世界,V代表血海深仇創作的當時,是有諷刺的政治對象的,但是到了現代,似乎可以用來諷刺許多不同國家的政府,這也許代表人類喜好權力貪婪獨斷的劣根性,不但仍然依存在每個人心裡,而且越來越變本加厲地勃發。

但是就如同書中覺醒的艾維一樣,有一股渴望自由的意志也存在於心底的角落,它只是尚未被發掘解放而已,它能讓你做出真正忠於自己的抉擇,它能使你真切體會外界的一切,它能帶領你開發真實的明日世界。請試著去思考任何讓你覺得不對勁的事物,擺脫軟弱與獨善其身的想法,革命的火燄人人都有,只在於你選擇點燃它,或是讓它成為灰燼。

援引原作者: totorojack(chacha@ncl.csie.thu.edu.tw) 原載: 新‧龍貓森林

About Amao

Open Smile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Bookmark the permalink.

2 Responses to HBO V 之后

  1. zhuming says:

    好长啊,看得累死

  2. says:

            一首歌许久未唱,便让人怀疑它是否流传过;一首诗许久未读 就让人怀疑它是否抒情过;这样的人一天的不见,让人忍不住以为一切都是幻想……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