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至10日,上海召开了“2008 首届陆家嘴论坛”,主题为“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金融”。会议云集了国内外高官及行业领袖,规格之高堪称中国的金融“达沃斯”。尽管包括了诸如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全球外汇储备管理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等诸多重大议题,“上海如何加快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无疑是此次大会的真正焦点之一。东道主的诉求非常清晰:借高规格金融会议重温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梦。
在论坛召开前夕,5月8日,上海市有关方面专门召开了一次闭门会议。在是次会议上,市长韩正与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国际咨询委员会便讨论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问题。该咨询委员会成立于2007年8月,专职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建言献策。
早在1992年,上海提出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目标,该市拟在2010年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不过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并非上海一个城市的梦想。作为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亦一直不遗余力在打造全国的金融中心。随着前北京市长王岐山升任主管金融的国务院副总理,北京的金融理想无疑将更上层楼。
5月6日,北京市《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首次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并在空间布局、市场体系建设、吸引人才等诸多方面做出详细规划。
北京市有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北京能不能建金融中心、要不要建设金融中心,这些都不应该成为疑问;应该疑问的是北京发展金融产业过程中,到底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还有哪些地方有改进的空间。”
中国目前最重要的两个城市前后脚大唱金融戏,令外界感受到“金融中心”热潮又起。除了这两个正在“较劲”的城市之外,地处中国南陲的经济重镇深圳2007年亦明确表示,将于2010年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城市。
深圳手上的牌有两个,一是倚靠香港的地缘优势,二是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初步完善,让金融与创新型经济互为推动、共同做强。由于近年内外挑战加剧,加强与内地合作、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亦成为香港政策重心之一。联手深圳打造港深金融圈,正成为两地积极推动的共同事业。
何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陆家嘴论坛上指出:第一要有国际通用的法律和制度的环境,第二要有一个对内、对外都十分开放的和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第三要有能够大量、实时、客观反映市场和产品变化信息的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第四要有一个能够聚集一流国际金融人才的能力。
就此标准来看,无论上海还是其他中国城市,目前离国际金融中心尚有很大的距离。然而,在这轮大城市竞争国际金融中心的潮流带动下,中国二三线城市也开始了对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角逐。天津已提出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目标,广州也有建立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想法……据本地媒体报道,中国提出建立金融中心设想的城市多达90余家。
中国城市们纷纷采取“金融立市”的战略,一方面固然表明金融业能对一个城市经济、就业和影响力带来重大提升,另一方面更说明,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发展严重趋同的顽症难以根除。这些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到底能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什么呢?也许不用等到2010或2020年,便能够看到这轮中国金融中心热的远景——早在2005年,当时的中国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便表示,全国有183个城市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规划。中国不妨规定,只有目前已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有资格提出金融中心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