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ugust 2009
Edward Hopper的孤独艺术
和很多名人一样,Edward Hopper生前对个人经历守口如瓶。除了画家妻子日记中的记载,无论他的身体历程还是思想历程,都很少为外界所知。一个像他这样流行的画家,对他的研究差不多也只能从其作品着手。所以,我并不敢于将“孤独”这个词超越Hopper的画而加诸画家本人,仅仅是针对其艺术而已。 Hopper作品中的疏离和寂寞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些画的流行程度同样是惊人的。不用说大量的原作复制品大卖,Hopper招牌式的大色块粗线条的简洁构图和大胆的光线使用,让他的风格受到了一代代或优秀或平庸的电影导演和彩色摄影师的迷恋和模仿,甚至还被用在电视卡通片里。Hopper也许是最为人熟知和喜爱的美国现代视觉艺术家之一。是主流的欣赏品味改变了吗? Edward Hopper出生在一个纽约纺织品富商之家,典型的布尔乔亚家庭,绘画主题从来没有远离过美国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他一些著名的画描绘了办公场所的呆板和了无生气,让人想起欧洲同时代作家笔下的职员形象,比如卡夫卡和佩索阿。另一些,则是身处公共场所和私人空间里的凡人,气氛冷漠疏离,人物既孤独又矜持。卡夫卡的文字是劈开心灵的历斧,佩索阿是天生的梦想家,Hopper则从未越过安全线去做更激烈和危险的表达。他画中的孤独始终是安全的,被意识严格自我控制,绘画所采用的符号和组合构成的方式也是稳妥圆滑和熟悉的。Hopper从早年起,就经常阅读波德莱尔,深谙现代城市的丑陋和其中个人存在的绝望感。但另一面,他也着迷并眷恋于那些城市公寓、办公室、咖啡馆、小餐馆和电影院里的寂寞,并用画笔为它们涂上了一层精致而怀旧的外壳。Hopper用最写实的手法描绘孤独和疏离本身,却从未着意批判这孤独和疏离的源头(这并非责难。绘画是否需要承担过多批判功能?)。一部分警醒的观众会思考异化人压抑人的冰冷制度和灰扑扑的社会法则。但更多的观众将只是安全凝视画家冷静绘制出的一个又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空间,和其中的淡淡落寞和清冷意境,若他们读过张爱玲,或许也会感叹一句: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 Hopper被人称作画家中的塞林格,但他是一个摘除了不安定成分的温和的塞林格。小说家John Updike对他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calm, silent, stoic, luminous, classic。Hopper不反叛不呼号,也从不冒险,只是用画笔为布尔乔亚生活的巨大虚无作像,同时温情地为其系上一条华丽的安全带。
Edward Hopper的孤独艺术 delvig.ye
Self Portrait 1925-30 和很多名人一样,Edward Hopper生前对个人经历守口如瓶。除了画家妻子日记中的记载,无论他的身体历程还是思想历程,都很少为外界所知。一个像他这样流行的画家,对他的研究差不多也只能从其作品着手。所以,我并不敢于将“孤独”这个词超越Hopper的画而加诸画家本人,仅仅是针对其艺术而已。 Hopper作品中的疏离和寂寞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些画的流行程度同样是惊人的。不用说大量的原作复制品大卖,Hopper招牌式的大色块粗线条的简洁构图和大胆的光线使用,让他的风格受到了一代代或优秀或平庸的电影导演和彩色摄影师的迷恋和模仿,甚至还被用在电视卡通片里。Hopper也许是最为人熟知和喜爱的美国现代视觉艺术家之一。是主流的欣赏品味改变了吗? Edward Hopper出生在一个纽约纺织品富商之家,典型的布尔乔亚家庭,绘画主题从来没有远离过美国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他一些著名的画描绘了办公场所的呆板和了无生气,让人想起欧洲同时代作家笔下的职员形象,比如卡夫卡和佩索阿。另一些,则是身处公共场所和私人空间里的凡人,气氛冷漠疏离,人物既孤独又矜持。卡夫卡的文字是劈开心灵的历斧,佩索阿是天生的梦想家,Hopper则从未越过安全线去做更激烈和危险的表达。他画中的孤独始终是安全的,被意识严格自我控制,绘画所采用的符号和组合构成的方式也是稳妥圆滑和熟悉的。Hopper从早年起,就经常阅读波德莱尔,深谙现代城市的丑陋和其中个人存在的绝望感。但另一面,他也着迷并眷恋于那些城市公寓、办公室、咖啡馆、小餐馆和电影院里的寂寞,并用画笔为它们涂上了一层精致而怀旧的外壳。Hopper用最写实的手法描绘孤独和疏离本身,却从未着意批判这孤独和疏离的源头(这并非责难。绘画是否需要承担过多批判功能?)。一部分警醒的观众会思考异化人压抑人的冰冷制度和灰扑扑的社会法则。但更多的观众将只是安全凝视画家冷静绘制出的一个又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空间,和其中的淡淡落寞和清冷意境,若他们读过张爱玲,或许也会感叹一句: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 Hopper被人称作画家中的塞林格,但他是一个摘除了不安定成分的温和的塞林格。小说家John Updike对他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calm, silent, stoic, luminous, classic。Hopper不反叛不呼号,也从不冒险,只是用画笔为布尔乔亚生活的巨大虚无作像,同时温情地为其系上一条华丽的安全带。 (波士顿 MFA – Museum of Fine Arts 正在举办Edward Hopper作品展) Nighthawks, 1942 Automat, 1927 Early Sunday Morning, 1930 New York Movie, 1939 Office at Night, 1940 Western … Continue reading
Google 的电子图书馆 Richard Waters
在人们今年池边消遣读物的清单上,1960年对芬兰女学生的社会学研究或1894年出版的如何打板球的手册一定不会排在首位。 这些已绝版很久的著作更有可能躺在阁楼上积灰,在人们书架的角落渐渐被遗忘,或者像这两本书那样,分别在哈佛和威斯康辛大学图书馆里朽烂。估计美国各家图书馆馆藏不同书目4000万册,其中一半以上再也不可能重新被出版商相中。 这让谷歌的一项努力看起来既雄心万丈又不切实际。谷歌对美国顶尖研究图书馆进行深度挖掘,为它能得到的所有著作制作数字副本。该项目差不多始于五年前,现已开始从其他国家的图书馆扫描版权过期著作。一个所有目前存世书籍——哪怕是现如今几乎没什么人会感兴趣的书籍——的数字档案库正将这家互联网公司“整合全世界的信息”的使命推向极端。 然而,大量正逐渐被人遗忘的文学残品现处于将要濒临危急关头的图书界激烈争论的中心。 在美国因数字化项目面临版权诉讼后,谷歌去年达成一项似乎对所有人都有一定意义的和解协议,即出版商和作者,公共和大学图书馆,因为前者因此能有机会用长期被人遗忘的著作来赚钱,后者因此有办法跳过死的木头书架而进入数字时代;还有读者们,他们因此可以读到原本触不可及的数以百万计的著作。 但与美国图书出版业达成的这一有待法院批准的协议,已激起了人们的激情,这种激情总是依附在图书这种最具文化性的产品上。尤其是,该交易引起人们担心,认为随着出版业转向数字,颠覆数十年来建立起来的制衡机制,一个更集中化的行业将会出现。 “图书出版界确实真正从分散化中得益——只要有思想,或能使用印刷机,任何人都能参与,”纽约法学院(New York Law School)副教授詹姆斯·格里梅尔曼(James Grimmelmann)表示,他也是该协议的主要批评者。他补充说,给谷歌太多老旧绝版著作的权利,可能为其在范围更广的数字图书市场占据支配地位创造条件。“对过去的控制将转化成对图书未来的控制。” 美国司法部对此给予了足够的关切,发起了一场针对该协议竞争性后果的调查:下月中旬,司法部将向主审该案的法庭递交自己的看法。在此之前,欧盟委员会已就这一问题召开了听证会,以考虑此举对欧洲图书行业和作者权利的影响。 协议主要焦点在于仍在版权期内的绝版图书。这些著作占美国所有图书的60%左右,使它们成为庞大的——如果使用严重不足——知识资源。虽然谷歌最初将这些著作数字化的单干方法引起了担心和诉讼,但该协议使之成了美国图书界的盟友。除非版权所有者选择不参与该计划,否则由出版商和作者的代表管理的图书版权登记处(Book Rights Registry)将有权把美国境内绝版图书的电子版权授给谷歌。 接着谷歌将通过其搜索服务,让这些著作的一些部分开放,将整个数据库签售给美国境内大学和其他院校——为美国境内每座图书馆提供一个利用这些宝藏的免费终端——并出售在其电脑上的完整版单件著作的访问权。谷歌将保留这些销售所得的37%,其余部分给登记处支付给版权所有者。 谷歌图书举措负责人丹·克兰西(Dan Clancy)表示,这项事业将耗费“数亿美元”。然而旧图书没有什么生意可言:估计二手书籍在价值250亿美元的美国图书市场中占不到10亿美元。这种抱负的规模决定了它是那种只有谷歌会去考虑——或能够负担得起的事。 前司法部律师戴维·巴尔托(David Balto)坚持认为,与该协议将带来的好处相比,任何反垄断担忧都不值一提。“从竞争政策角度来看,谷歌正在做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冒数百万美元风险做一件以前从未做过的事的人们,你是不会加以惩罚的,”他表示。 即便抨击该协议的批评人士也承认,那将带来可观的直接利益,在美国首次让成百万图书可以在很广的范围内被人们得到。然而,它对数字图书市场形成的潜在长期影响决定了该协议将招致监管机构的密切审查,不论它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吸引力。 批评人士尤其担心在两方面可能给了谷歌太多权利,同时也在数字著作定价方面留给了出版商和作者群不成比例的影响力,会有损读者利益。 第一点担心的是谷歌将拥有独家销售无法找到版权所有者的数字著作的权利。这些所谓的“孤品”绝版可能占了所有绝版大部头著作中的很大一部分:密歇根大学图书馆馆长保罗·库朗(Paul Courant)估计,在他的800万册馆藏书中,这些书共计有100万至250万册。 国会曾试图解放这些著作,以便销售它们的时候能不冒日后遭版权所有人索赔的风险,但这些努力失败了。但私人诉讼最终可不经由国会干预是美国集体诉讼法的一个特色:由于谷歌和新的图书登记处能自由销售那些著作权所有者不积极选择脱离法庭批准协议的著作,他们将拥有任何不归属于任何一方名义下的著作版权。 但即便让谷歌成为这些孤品的独家销售商,益处大过反垄断担忧么?“谷歌肯定将在绝版图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绝版图书并非正好就是热门商业财产,”库朗先生表示。与之平衡的是给读者们的利益:“能利用这些孤品著作比什么也没有要好得太多了。” 反对者们表示,这种说法低估了谷歌长期的潜在价值。拥有世界上最综合的藏书可能让它成为图书购买者们默认的首选,令亚马逊(Amazon.com)全球最大书店的提法相形见绌。“你更可能先去找谷歌,因为他们将有更多书目,”法学院的格里梅尔曼表示。 国际上对于孤品著作的争论也开始响应起来,尤其是在法国,当地出版商提起对谷歌的诉讼原定于下月听审。 根据历史悠久的国际版权协议《伯尔尼公约》,版权所有人不必在每个国家登记来保护他们的权利。美国协议的选择不参与条款先否定掉不主动响应者的权利,好像公然对抗该公约。 谷歌的克兰西先生表示,围绕该案的舆论和创造单一登记处来管理权利,应鼓励更多美国以外的权利所有者前来响应。但由于一些欧洲出版商已怀疑他们的权利被美国诉讼划定了界限,一种发自内心的反对已在积累——尤其是由于只有美国境内人士才能得到该协议的好处。 第二点争议围绕着计划成立的图书版权登记处。在媒介行业的其他领域,代表艺术家集体利益的类似机构是很常见的,如在音乐界。但这些通常是法律程序创建的,或在密切的反垄断监督下运作的。该协议试图将两个相互矛盾的目的结合起来——让作者和出版商的收益最大化,同时保证可能访问绝版著作的范围最大。它所创造的这一复杂激励系统是否能有期望中的效果,人们还不能完全放心。 “图书馆签约订购可能非常昂贵,”密歇根的库朗先生表示。这点令人普遍担心。硅谷反垄断律师加里·瑞贝克(Gary Reback)补充说,该登记处可能有动机,为抬高价格,只将图书版权授予谷歌,而不是鼓励分销商参与竞争。 对此克兰西先生进行了反驳。他声称,谷歌的商业模式是基于获得最广销售可能性。“谷歌的兴趣在于让价格便宜,”他补充说,即便图书馆不订购,他们会接受让访问者访问谷歌电子文件的终端,并因此而更加受益。 由于大西洋两岸都在加强审查,谷歌及其新盟友(包括《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姐妹公司培生教育(Pearson Education)和企鹅(Penguin))即将迎来关键时刻。他们能在和解与风险激起反弹的情况下向前推进。或者他们可能设法调整条款以减少一些批评。 反对者们表示,那些改变可能相对容易做到。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主任彼得·布兰特利(Peter Brantley)表示,让更多不同的利益方,如图书馆和读者,能在图书登记处问题上参与其中,以防止限制只向谷歌进行销售。互联网档案馆是一家非营利性机构,正致力于它自己的数字档案馆。 … Continue reading
BEIJING SETS DATE FOR EMISSIONS CUT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will start falling by 2050, its top climate change policymaker said, the first time the world’s largest emitter has given such a time-frame. Whether China will agree to some kind of cap on its emissions is a … Continue reading
上网靠朋友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给他年轻的公司赋予了一项重大使命。这位长着娃娃脸的首席执行官说,Facebook存在的价值在于“给予人们共享的权利,使世界变得更开放,连接更加紧密。” 听起来像是另一家年轻互联网公司著名的扩张使命声明的翻版,这绝非巧合。谷歌(Google)曾大言不惭地声称,它最终将“组织全球信息,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使用信息。”扎克伯格似乎暗示,他已发现实现这一目标的更好方式,但其中心是人而不是算法。 直到最近,人们很容易将这类雄心壮志视为年轻新贵的狂妄自大。毕竟,扎克伯格5年前才在他的哈佛宿舍里创立了这家社交网站。2006年之前,只有高中和大学学生才会加入这个网站。Facebook让人们可以了解朋友的最新动态,它甚至不是这类网站中最大的,MySpace曾经宣称它拥有更多用户。 不过经过一年的快速成长,Facebook超过了MySpace,成为全球访问量最大的网站——现在它每天的网页点击数超过了雅虎(Yahoo)——Facebook到了临界点。扎克伯格的网站正在从青少年打发空闲时间的场所发展成互联网上的主导性平台之一,有数亿人将这个平台作为起点以及他们在互联网上开展活动的中心,网站的发展前景十分诱人。 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帕罗奥多的新办公室里,扎克伯格靠在一张睡椅上说:“现在我们觉得它确实成了一个十分普及的网站。”他解释说,Facebook不再只是年轻人打发时间的网站,而是一个对所有人(从苏格兰的祖父母到斯洛文尼亚的小企业主)都有价值的通信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继续成长,最终将覆盖几乎所有人。” 不过,这一雄心面临巨大挑战。Facebook今年预计将获得5亿美元(合3.05亿英镑、3.57亿欧元)营收,但要建立起全球领先地位,它需要花费的资金超过这一数字。即使根据Facebook公司自己的预测,在明年年底前,收入无法超过成本。 另外,也没有迹象表明Facebook可以通过将其转变成众多互联网活动的焦点,来释放出创造利润的巨大潜能。作为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拥有大约2.25亿活跃用户的个人资料,它对支撑网上主要交流和互动的社会关系也有独特的视角。不过,网络广告的传统方式与这些高度私人化的信息无法很好地融合,Facebook还没能设计出一个办法来更好地利用它在用户的网上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另外,随着Facebook寻求拓展其网站的覆盖率,新的网上互动方式似乎在一夜之间出现了。微博客服务Twitter的突然崛起,证明互联网用户依然会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他们的习惯。这令人们质疑,Facebook是否将像它所超越的那些社交网络一样,很快成为过眼云烟。 扎克伯格承认,Twitter打了Facebook一个措手不及,但他认为关系不大。他说:“Twitter开始快速发展时,我认为有些东西他们做得非常好,人们在Facebook上可能也会想做同样的事情。但当我们开始深入研究时,我发现他们的服务与我们截然不同。” 不过,这种说法忽略了Facebook对Twitter的两次最高赞誉,起初它试图收购Twitter,之后,当5亿美元的出价被拒后,Facebook效仿了Twitter的一些设计和功能。本周三,Facebook再次采取行动以便与Twitter对抗,它宣布将开始鼓励一些用户与网站上的所有人共享包括状态更新在内的更多信息。 即使在应对新的威胁时,扎克伯格也专注于扩大公司的覆盖范围,并深化与会员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他战绩卓著。Facebook的用户数量迅速增长——有超过一半的用户是在去年注册的。Facebook有50种语言可供选择,几乎在任何国家都可以访问这个网站。也许最重要的是,Facebook用户似乎容易上瘾。这个网站有“粘性”。每天有超过1亿用户至少登陆一次这个网站。 一些人为未来制定出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公司最新的董事会成员、Netscape创始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表示,Facebook的短期目标是“5亿,或许10亿”用户。但它具有覆盖每个在线用户的潜力。他说:“我们将覆盖所有用电的人。” 不过,安德森明白,仅仅是覆盖是远远不够的。在互联网时代的最初阶段,Netscape是领先的浏览器开发商,但后来被微软(Microsoft)的Internet Explorer超越,最终被AOL(一家门户网站,后来也没落)收购。最重要的是,Facebook是否能将自己转变成一个用户如何开展线上生活的核心工具——以及它是否能为企业提供一种到达这些用户的有价值的新方式。 扎克伯格认为互联网正变成一个社会性更强的地方,他的公司所主张的“社会图”——将用户与家庭、社会或企业网络相连接的关系图——将成为人们组织线上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 其他网站正在试图仿效社交网络,添加允许用户建立资料、与其他用户联系以及共享内容的功能。Twitter以及另一家相似的服务提供商FriendFeed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社交图。谷歌也拥有一支研发社交产品的团队。业内人士将之称为“社交网络”。 Forrester Research公司的分析师耶利米•欧阳(Jeremiah Owyang)最近写了一篇关于社交网络的报告。他说:“社交网络起着重要作用,无论你身在何处,你的朋友将无处不在。它将改变人们网上互动的方式。” 它的提倡者认为,这个社交网络可以成为导航公共网站的一个更加私人化的过滤器。除了点击进入谷歌新闻,查看由规则所决定的置顶新闻,人们还可以浏览由朋友发布的新闻文章链接。这产生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最近几个月,Facebook已开始促进网络上各大网站流量的不断增加。热门的华盛顿博客站点Huffington Post有19%的点击来自Facebook上的链接。它们也是八卦网站Perez Hilton流量的头号驱动力。 当然,那些设法从Facebook受益的人对它的前景满怀信心。Facebook的应用开发商Zynga的首席执行官和Tribe Networks创始人马克•平卡斯(Mark Pincus)认为:“如果你要求一位20岁的年轻人在谷歌或Facebook中放弃一家,他们会选择放弃谷歌。社交网站更为私人化,与个人更加息息相关。” 谷歌已通过一种更机械的方式释放出互联网的大部分潜能。和Facebook不一样,谷歌找到了一个方法,可以把它转变成一项利润丰厚的产业。此外,目前尚不明确人们是否想放弃谷歌,因为我们知道,人们青睐朋友推荐的网站。 但是,Facebook对社交网络寄予厚望,试图巩固其早期优势。方案由几大要素组成。部分方案的设计旨在让用户在Facebook自己的网站上花费更多时间,在网站上开展更多活动。 2007年,它启动了Facebook开放平台(Facebook Platform),第三方公司可以在平台上发布并运行应用软件,例如由几组朋友一起玩游戏和答题。目前这个平台有5.2万多个应用软件,一些软件拥有超过1000万用户。 方案中更新的部分是计划将Facebook融入更广阔的网络应用之中。通过去年启动的Facebook Connect,用户现在可以使用他们的Facebook登录密码作为一种互联网通行证,进入1万多个外部网站。确实,扎克伯格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其他网站上的Facebook相关活动将超过Facebook.com。他说:“这种做法有很广阔的前景。人们可以把一个真正可互操作的身份图带往其他地方。” Facebook的抱负正在使它走上跟某些最强大的互联网巨头相抗衡的道路。OpenID基金会(OpenID Foundation,它在赞助自己的通用登录体系)董事会成员、社交网络倡导者克里斯•梅西纳(Chris Messina)说:“很多人想拥有人们明确自己身份的空间。每个人都想要自己的‘连接’服务。”AOL、谷歌、MySpace和雅虎等OpenID的支持者正合作建立一套开放标准。Facebook也在建立自己的标准。 凯文•马克斯(Kevin Marks)说,这种封闭的方式可能使其丧失早期在连接社交网络方面的领先地位。马克斯曾负责谷歌的社交项目,并在上个月离职。他说:“从长期来看,开放标准总会胜出,因为它对公司变革有抵抗力。” 即便是那些与竞争对手结盟的公司也承认,Facebook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OpenID的梅西纳表示:“在业内所有公司里,他们似乎有适宜的势头和合适的人员。如果Facebook把握好方向,这家公司将对社交网络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