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
Calendar
Search
Stage
-
Recently posts
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10
【文字更新完成】2010春节意大利之旅
2010春节意大利之旅 Feb. 10th 上海 & Feb. 11th 罗马 九点多起来,写到下午两点左右,交稿Feb.9th英国文化协会艺术珍藏展《未来总动员》开幕。之后开始严肃仔细地整理要带的东西,全搞定差不多就晚上7点了,中间简单吃了点。Gigi把剩下的一点荷兰豆和着番茄酱炒了,Ginger前一天来晚饭的时候带了剩下的白菜芯子炒了星点的腌肉,剩了的一个蛋合着剩下的一点莫扎里拉一起做了pasta,清清爽爽。两个人都有点疲倦、不放松。 八点差二十分陆师傅的车开到楼下,差不多是八点四十分到的机场。换了登机牌往里走,过出入境的时候又因Gigi上次逾期居留被罚的事被当局搞到十点四十分才放人。中间详情就不繁述了,但总有种当局不把老百姓整得发心脏病就不安生。~~ 点到为止,咳咳。 Af延误了20分钟,起航的时候已过凌晨,因为上海天气不好,连着遇到气流颠簸,晚餐差不多一点多近两点才开始,在那之前看了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他的作品永远不会让人失望,影片中落落大方、真实有致的裸体青年群在镜头前优雅地晃动,十分欣赏。之后很安然地睡了近五个钟头,身边的法国人还蛮温和的,就是呼吸声重。醒来之后挣扎了一会儿看是不是还睡得着,结果Gigi拿着新买的iphone(当今时代男人的标准玩物)玩新下载的游戏;我又看了一部《Love Actually》,众星云集的一部戏,很多老戏骨都在里面,当红的角儿也不少,是非常成功的煽情片。我在那儿一会哭、一会笑、一会摸球、一会跟着影片哼唱。 下了飞机在戴高乐转,还是十分方便,但走路如果完全不停顿、顺利跟随指示找到目的地的话也需要二十多分钟,出入境的关卡还要排队。结果非常凑巧地又遇到两年前为我办的帅哥。很搞笑的,安检入口处的黑人女警大老远看到我就高声大喊“你好!你好!你好吗?”煞是热情,笑得我~她还朝QD狂讲中文,搞得不会中文的QD词穷大囧,哈哈!由于我们航班前半小时登机的前往日内瓦的航班貌似突然取消了,所以当场就有点混乱。但也就耽误了10分钟;在2F航站楼感叹戴高乐的设计感,有图为证。那种巨大的玻璃金属穹顶映出人来人往的倒影,后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明显而又不失人文关怀。 总计起飞前等了一个小时,戴高乐的拖拉风格实在令人发指,但主要原因这次还是归功于连日的积雪,除冰的整个过程就花费了将近二十分钟。 飞上直达意大利的航班,窗外已然是晴天的爽朗蓝色,厚厚的云层仿佛看不到边际的棉花田(Gigi说像很多群拥簇的绵羊,见图)。 两小时很快过去,可能也是因为回家心切吧,还有就是在iphone上玩意大利当地的牌戏Scoopa,还很有玩头的,所以很好消磨。下降的时候往下望,温和的碧绿青翠的意大利郊野风光尽收眼底,起伏连绵的织锦毯点缀着地中海的常绿植被,美丽如童话(忽然觉得这句话很假,我们常说‘风景美如画’,但这实际上是句很差的句子,就好像我们说某人美得很像他的照片,本末倒置);但看到机场就处于完全惊愕的状态。所有的建筑物与交通工具都比上海或巴黎或其他任何我所到城市小不止一个尺码,几乎没有超过三层的建筑,设计风格也相当“朴实无华”。这得期待今后几日的downtwon游了。 Gigi的父亲,Ersilio来接机,开了去年底新买的Ford。当地细雨绵绵,周边很nasty的感觉,随处可见涂鸦Graffiti,即使是在两步一古的市中心也不例外。Gigi家是一幢独栋的三层小楼,小楼被分隔为左右两半,右边是Gigi叔叔一家,左边二楼住Gigi弟弟一家,三楼是Gigi的Part,现在出租给一对罗马尼亚夫妻和一对印度、波兰夫妻,每层都带小阳台。而Gigi父母平时就住在左边一楼,空间其实都很大,主卧一间、副卧两间,高敞的细节堪称温馨美丽的意大利民风客厅(见图),大大的堪称洁净到完美、被Emilia(Gigi母亲)收拾得纤尘不染的厨房,当然还少不了车库兼工艺室,养兔子的小隔间,门外宽敞的庭院走廊,摆了一张小桌两把小椅,让人轻易就能想象出一幅秋日午后自家新鲜出炉的烤蛋糕配了热腾腾的蒸馏咖啡,两个老伴对坐无言,轻轻哼着已然远去的旧日的小曲,各自想着心事或唠叨家常。当然整幢房子的重点在于一片自留地,以及从庭院入口至最深处蜿蜒全程的各色植被,包括烹调好用的迷迭香、薄荷叶、牛至叶、欧芹、香叶、百里香等等,还有野生芦笋、意大利黑花菜、火箭叶、番茄等新鲜蔬菜,小颗野红梅、金桔、小橘子、柠檬等水果,还有其他近40种大大小小的观赏类植物,让人扶心惊叹艳羡这般惬意的神仙眷侣生活。 客厅墙上正中间摆着两幅照片,一幅黑白的是双亲当年的结婚照,还有一张彩色的是双亲54周年结婚纪念日当天的留影,与之遥相呼应的是门厅上方正中的《最后的晚餐》(达 芬奇)的仿制画。当然少不了的还有一架古典木制钢琴,背靠的墙原先是楼梯,楼上两个套间租出给两对罗马尼亚夫妻。 这次Gigi三位千金中的两朵都来意大利度个四天的短假,和同龄的辈分差了一倍,但也都不是讲究的人。中午吃饭,野生芦笋配腌肉pasta,Gigi开农庄的叔叔自产的有机红葡萄酒和香肠(现烤),黑花菜炒培根,餐后甜点是为这两天当地举行的嘉年华特制的柠檬迷你糖饺(就像上海典型早餐中的那个油炸糖饺),还有手工烘焙的臻果饼干。吃得差不多时Gigi的侄子登门造访,之后不久侄女上门来索要礼物(一双UGG的靴子)。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老俗话不仅要听还要付诸行动,在房子附近的街道随便晃晃,Gigi指给我看哪里住着他的死党,哪里是他最先上班的加油站,哪里是他后来去学手艺的workshop,哪里是他工作时间最长、接触当地群众最多最广的职位:当地一家超市的切肉员。(不光切肉哈,还切芝士)话说回来,他也提到当地新开了一些咖啡馆和礼品店,去年回来的时候还没有。 和gigi双亲拥抱的时候确有回家的感觉,找到爱人成长的巢是莫大的幸福。所有一切如今我眼睛发酸还要赶着出门就先按下不表,之后日复一日娓娓道来吧。 Feb.12th 上午陪Gigi去中国领事馆办签证,挺远的,我一坐上Ersilio的Ford Feel+就犯困,到那边差不多十点,然后咨询、填表,他的特殊情况让对方办事员有点脸色;领事馆的入口非常小,比国内平均房门尺寸都小,进去以后非常朴素,两个办事窗口,一个取证付费窗口,中间空荡荡地摆着两个台子六把椅子,屋子另一头堆放着可能是签证相关的资料,一捆一扎的。由于复印机坏了,Gigi跑出两个红绿灯去,我顺便整理整理资料;人不算多,中国人、意大利人一半一半,工作人员的态度和笑容是国内在短期内(保守估计30年)无法企及的。 全部搞定已经12点了,当天早晨的小雪在回家途中俨然成了15年中意大利前所未有的大雪,雪积起来的速度很快,融得更快;开回家1个小时左右,前半小时看着雪积起来,有男孩子开始打雪仗;后半小时看着雪渐渐消融,到家的时候只剩下分外潮湿的地面了。(回想两年前去法国阿尔卑斯山区Courchevel度假区出差时,也是去的当天开始下过去25年闻所未闻的大雪,解决了瑞士、法国阿尔卑斯区前些年连年缺雪的窘境;我把这趣闻将给Gigi好友Roc的妻子Paola听,结果后者称我为“雪女”——汗~~) 整个下午的时间贡献给做sushi,因为是答应了Gigi的女儿要做;去附近超市搞了点鱼,把中午已经煮好的饭伴了寿司醋和一点点芥末待凉,搅了鸡蛋做玉子;做鱼浆;烤牛油果(9号晚上和Gian、Natalia在斜土路万体馆附近的地道日餐吃饭新学的);间歇还在帮Natalie万年不清的电脑重装。六点多差不多搞定,做了玉子寿司、青瓜胡萝卜寿司、各色海鲜手卷,反响一般,普遍无法承受芥末的呛人回味,Nuts不喜欢海苔;但也基本上扫清,Gigi是一如既往地闷头吃。Nico由于向来喜欢寿司,也吃了不少。 饭后约了去好朋友Alberto家喝杯东西,Felnando夫妻也来了。普遍都有两个孩子,男孩子都比较好动,女孩子反而比较文静。Alberto的儿子Flevdio留了很Roc Billy的朋克头,鼓手,学校里学高科农艺,校园坐落在离家不远的Arena,风景很美。之后夜游Rome,画面都在心头,理解了为什么罗马的车比平均尺寸小一号,也被亲眼所见的罗马城与梵蒂冈在夜景中的Lumination所惊叹。Italy真的是很Human人性、很神性、很真实、很朴实的地方。当晚吃了来意大利的第一顿冰激凌,不是很惊艳;但说老实话上海物价真的是超高,这里两欧元一个甜筒,三种口味HugeSize。 补一个意大利官方电视台娱乐频道一个笑话节目的笑话:路人甲对路人乙说,我家的母鸡很特别;乙于是问,有什么特别?甲说,她会说话。乙说,哦?她说什么?甲:她下的蛋是方的,所以下的时候特别痛,她就“啊~~啊~~地呻吟,像说话”。汗~听完超级冷。 Feb. 13th Google天气预报果然准,今天阳光超好,早上去附近海滩散步。真的美。照片看了也就那样,着实那份悠然的气息,看海天一色那么亲切,沙滩上有被遛的狗的脚印,大大小小一溜一排,很有趣。附近是海边小镇,都是度假用的房子,Gigi的表妹在这儿有套房,如天气适宜后面可能会来这里住两天。 中午回家,我把昨天剩下的sushi解决掉,Gigi帮女儿简单做了莫扎里拉番茄陷的软披萨。中午不多吃是因为当晚有家庭聚餐,会比较丰盛。饭后直奔Outlet,因为两个女孩子嚷着要买点回去。意大利的Outlet价格和国内差不多,但品质更有保证,Natalie说实际上英国物价也没有贵到哪里去,各有各的便宜。 逛到五点多返程,买了点天然成分的护肤品回来送人。洗个澡换了旗袍,毕竟是大年夜哈,裹了个大红披肩。8点来吃饭的人都准时到,Gigi的弟弟Frabbresio一家,妹妹Laura一家,统共13个人。内容是番茄牛尾千层面、莫扎里拉肉酱千层面、烤鸡(自留地里养的,和兔子一样)、白切肉、炸橄榄球、炸鸡排、沙拉。自家养的鸡就是不一样,特别香。 Laura养了一只狗叫Lilo(哈哈),西施,和我以前养的Lulu是一个类型,让我骤然很想念。给他做按摩,超级温顺可爱的三岁男狗狗。 Feb.14th 情人节。早上送女儿们去机场,之后开车去松树区的周日市集逛逛,20块(人民币同志们)买到两件很好的Jumper,100块买了一双Ecco的红色高跟,250块一双Schollar的正牌。再次感叹上海不是人能住得起的。 中午回家简单吃了昨天Emilia特意剩的千层面,自留地的黑花菜炒炒,Emilia还贴心地煮了米饭,照顾我这个非面食爱好者。因为全Rome的国有美术馆、博物馆情人节半价,所以差不多三点出门,去了国家现代艺术馆National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2 Comments
本 路易斯Ben Lewis调查当代艺术市场起落背后的故事
ArtDaily伦敦报道: 如今,当代艺术的繁荣风潮已经过去,但从2003年至2008年秋,全世界都目睹了当代艺术市场前所未有的疯狂热闹。 在过去这些年丧心病狂的繁荣风潮中,艺术评论人与制片人本 路易斯Ben Lewis紧随当代艺术市场的节奏与步伐,马不停蹄地走访大大小小的艺术博览会、拍卖会、美术馆,以及身价亿万的艺术藏家的豪宅或办公室,采访艺术交易商、拍卖师、画廊主、艺术市场分析师与艺术藏家,试图寻找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社会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他揭露了不为人知的纷繁复杂的艺术交易,独特出众的市场交易手段与广为人知的公开秘密,还有那份对当代艺术的满腔热情与执着信念。 2008年9月15日,是雷曼兄弟倒闭的日子,也是自1929年以来金融界最糟糕的一天。而就是在这同一天,达明 赫斯特Damien Hirst 以7000万英镑的天价亲自售出了他的艺术作品,这意味着苏富比拍卖行在两天内就完成了1.11亿英镑的交易额。这可以被当做是当代艺术泡沫群山的最高峰——艺术的商业价值所达到的史无前例的高度。 然而,也是在那一天,有一位艺术评论人兼制片人被苏富比和赫斯特拒之门外,他,就是本 路易斯。 为什么?为了寻找答案,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制作一部纪录片,探寻当代艺术市场繁荣背后的故事,也因此而背上了“剑走偏锋”的恶名,当代艺术界的宠儿们将他视为充满偏见的异路人。 在信贷蓬勃的时代,经济泡沫几乎无处不在:房产、酒业、黄铜、石油。但有一种泡沫远比其他任何泡沫都要大得多:当代艺术。一幅安迪 沃霍售价7.2千万美金,一幅Mark Rothko 售价7.3千万美金,一幅弗朗西斯 培根售价8.6千万美金。当经济界的所有其他都不同程度地在2007年底受到了信贷紧缩Credit Crunch的震动衰落,当代艺术泡沫却依然一路领跑,接着膨胀,直至其扩张至史无前例的尺寸,并还在贪婪地继续增长。 艺术评论人与制片人本 路易斯将他的2008年全部用在了调查当代艺术泡沫上。不论他身在何处,他都会被告知当代艺术市场的繁荣将会永远继续下去,永不终结,因为全球超富阶级对艺术的新鲜激情将是市场前进的永动机。但路易斯也发现了除此之外的更多、更重要的原因,一整个超凡脱俗的艺术世界,一个充满了不寻常市场手段、投机主义、私密性首位、税收模糊的艺术世界——每一个艺术交易商、藏家、画廊、拍卖行、公立美术馆及其他一切艺术从业者都在其中扮演者各自的角色。 在这部纪录片中,路易斯也发现了他自己在当代艺术泡沫破裂中扮演的角色,影片中的许多资料都是首次与公众见面。终于,一个他在许久之前就已做出的预言实现了。在赫斯特那场历史性的拍卖会举行一个月之后,当代艺术市场崩盘,截止2008年成交量下跌了整整40%,截止2009年2月,成交量下跌75%并还在持续下跌。 伟大的当代艺术泡沫http://benlewis.tv/ 不仅是一部关于艺术市场的纪录影片,更是解读在2008年,全球经济在无尽的妄想与贪婪推动下终于越轨坠毁的社会寓言。在不远的将来,当代艺术泡沫或许会成为我们回顾整个当代艺术繁荣时代的缩影。 Ben Lewis Investigat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ntemporary Art Market Ben Lewis stand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Tagged Andy Warhol, Art, Auction, Contemporary art, Damien Hirst, London, Sotheby's, Visual Arts
Leave a comment
Ben Lewis调查当代艺术市场起落背后的故事
如今,当代艺术的繁荣风潮已经过去,但从2003年至2008年秋,全世界都目睹了当代艺术市场前所未有的疯狂热闹。 在过去这些年丧心病狂的繁荣风潮中,艺术评论人与制片人本·路易斯Ben Lewis紧随当代艺术市场的节奏与步伐,马不停蹄地走访大大小小的艺术博览会、拍卖会、美术馆,以及身价亿万的艺术藏家的豪宅或办公室,采访艺术交易商、拍卖师、画廊主、艺术市场分析师与艺术藏家,试图寻找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社会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他揭露了不为人知的纷繁复杂的艺术交易,独特出众的市场交易手段与广为人知的公开秘密,还有那份对当代艺术的满腔热情与执着信念。 2008年9月15日,是雷曼兄弟倒闭的日子,也是自1929年以来金融界最糟糕的一天。而就是在这同一天,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 以7000万英镑的天价亲自售出了他的艺术作品,这意味着苏富比拍卖行在两天内就完成了1.11亿英镑的交易额。这可以被当做是当代艺术泡沫群山的最高峰——艺术的商业价值所达到的史无前例的高度。 然而,也是在那一天,有一位艺术评论人兼制片人被苏富比和赫斯特拒之门外,他,就是本·路易斯。 为什么?为了寻找答案,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制作一部纪录片,探寻当代艺术市场繁荣背后的故事,也因此而背上了“剑走偏锋”的恶名,当代艺术界的宠儿们将他视为充满偏见的异路人。 在信贷蓬勃的时代,经济泡沫几乎无处不在:房产、酒业、黄铜、石油。但有一种泡沫远比其他任何泡沫都要大得多:当代艺术。一幅安迪 沃霍售价7.2千万美金,一幅Mark Rothko 售价7.3千万美金,一幅弗朗西斯 培根售价8.6千万美金。当经济界的所有其他都不同程度地在2007年底受到了信贷紧缩Credit Crunch的震动衰落,当代艺术泡沫却依然一路领跑,接着膨胀,直至其扩张至史无前例的尺寸,并还在贪婪地继续增长。 艺术评论人与制片人本·路易斯将他的2008年全部用在了调查当代艺术泡沫上。不论他身在何处,他都会被告知当代艺术市场的繁荣将会永远继续下去,永不终结,因为全球超富阶级对艺术的新鲜激情将是市场前进的永动机。但路易斯也发现了除此之外的更多、更重要的原因,一整个超凡脱俗的艺术世界,一个充满了不寻常市场手段、投机主义、私密性首位、税收模糊的艺术世界——每一个艺术交易商、藏家、画廊、拍卖行、公立美术馆及其他一切艺术从业者都在其中扮演者各自的角色。 在这部纪录片中,路易斯也发现了他自己在当代艺术泡沫破裂中扮演的角色,影片中的许多资料都是首次与公众见面。终于,一个他在许久之前就已做出的预言实现了。在赫斯特那场历史性的拍卖会举行一个月之后,当代艺术市场崩盘,截止2008年成交量下跌了整整40%,截止2009年2月,成交量下跌75%并还在持续下跌。 伟大的当代艺术泡沫(http://benlewis.tv/)不仅是一部关于艺术市场的纪录影片,更是解读在2008年,全球经济在无尽的妄想与贪婪推动下终于越轨坠毁的社会寓言。在不远的将来,当代艺术泡沫或许会成为我们回顾整个当代艺术繁荣时代的缩影。
Posted in 影像
Leave a comment
Tempus fugit – ArtDaily
Caravaggio, Saint Francis in Meditation. © Soprintendenza Speciale per il Patrimonio Storico, Artistico ed Etnoantropologico e per il Polo Museale della città di Roma. PARIS.- Olivier Lorquin, president of the Fondation Dina Vierny – Musée Maillol, in October 2009 appointed Patrizia Nitti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Leave a comment
Wut internet brings us?
Recently I devote most of the time in building-up our SNS new version of trueart.com, as a reference, mtime.com is a very good sample of a movie portal website plug-in SNS interactive multi-functions. Today I was viewing the personal-date of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Leave a comment
How Wine Became Modern: Design + Wine 1976 to Now
How Wine Became Modern: Design + Wine 1976 to Now explores transformations in the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 of wine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offering a fresh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of wine and the role that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