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03/05/2010

作为英国参加2010上海世博会的重要项目之一,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受到了来个各方的关注。英国文化协会的艺术珍藏被公认为全球最精美的英国当代艺术收藏之一。经过70余年的积累,协会收藏了超过8500件出色的英国艺术品。这些艺术收藏品在全球巡展中亮相并部分陈列于英国文化协会100多个国家的办事处。此次展览将在中国首次展出如此众多具有重要意义的英国当代艺术珍品,展品涉及雕塑、绘画、录像、摄影、声音以及装置。展览将展出41位英国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安尼诗·卡普尔(Anish Kapoor) 等最蜚声国际的22名特纳奖得主和被提名艺术家。此次展览呈现出英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缤纷历程,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英伦视觉艺术大餐。对于英国文化协会在华举办的首场大规模展览,作为本次展览的组织者Emma Williams、英国艺术史学家Simon Grant和部分艺术家代表分别接受了真艺术网的专访。 英国文化协会视觉艺术部展览组织者Emma Williams Ling:请问英国文化协会挑选藏品的考量标准与依据是什么?收藏体系又是怎样的? Emma Williams:首先是财政原因。因为英国文化协会收藏的艺术品购买资金来源于英国政府外交部的拨款,因此有一定的资金限制,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会做大量深入的调研工作,挑选具成长潜力的艺术家发展生涯早期的作品,这样而言价格就比较容易接受。 同时,由于英国文化协会,即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的机构属性决定,我们的职能是推广英国文化艺术,因此就对藏品的可运输性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只有相对而言比较易于运输的艺术作品,我们才会考虑购买收藏。 最后,也是最基本的考虑,是艺术品本身对于整个英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响力与人文意义。 Ling:作为本次展览的组织者,在参展人选及作品的挑选上有怎样的考虑? Emma Williams:首先我们对参展人及相关作品的挑选必须是在我们的8500件藏品中进行,肯定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其实这个展览的策划准备时间相当长,前期工作酝酿了很久,其间中英两方面前前后后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可行性方案探讨分析,尤其是获得了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会的鼎力支持与协助。最终,我们将此次展览的时间线索由原先定的1990年初至今延伸追溯至1980年初至今,原因是希望展示给中国艺术观众(相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新的受众群体)一个更为完整的英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此次展览的参展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早的作品是Gilbert&George的早期合作作品、也是两人的成名作《Intellectual Depression 精神压抑》(1980),那时的整个英国文化艺术界在撒切尔政府对文化艺术发展的漠视政策下非常低迷压抑,而Gilbert&George的这幅作品恰恰道出了当时所有英国文化艺术从业人士的心声,这份表达又是那么地具有感染力与震撼力。同时,此次参展作品中创作时间最近的一幅,是丽贝卡 沃伦的《P/D》(2009)钢板装置艺术,这件极富当代精神的作品可以让参观此次展览的观众对现今此刻在英国发生的当代艺术的最新面貌有所把握。 然而,也正是由于展品时间线的延长,展品的数量与珍贵程度也随之上升。在运输此次展览的全部89件展品时,我们一共动用了72个大型集装箱盒,仅《民间档案》一系列作品就动用了29个大型集装箱盒 Ling:我们知道本次展览是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重要文化交流项目,这在之前是不多见的,不知世博会后,是否还会有相同级别的展览安排?(因为Emma常驻英国,所以是由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首席秘书李伟博回答这个问题) Emma Williams:其实此次的展览将是全国巡展,我们已经联系了全国多个省市的6位策展人进行联合策展。在民生的这次展览会持续到3月21日,撤展之后,此次展览的部分展品将被运往其他城市进行巡展,具体的地点场馆以及相关艺术品目前还未最终确定,策展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中。事实上,这次《未来总动员》的展览是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以及英国文化协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大家都知道,每年英国文化协会都会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举办多种多样地推广英国文化艺术的活动与展览,但参展作品数量之众、质量之优,与此次相比是前所未有的,也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对在中国的文化促进推广事业的高度重视。所以也相信,在今后我们会在中国有长期的文化活动安排。但如此级别的是否会在短期内再次举办,我也不能打包票。 Ling:此次在民生的展品是否也会在上海世博会英国馆中展出? Emma Williams:并未有相关的计划。 英国艺术史学家Simon Grant Ling:我注意到此次参展作品中有多件都是英国泰特美术馆透纳奖的提名或获奖作品,包括此次参展的标题艺术家Mark Titchner是2006年透纳奖的短名单艺术家,及Alan Kane此次参展艺术系列《民间档案》的创作搭档Jeremy Deller是2004年透纳奖的获得者。请问您如何评价透纳奖在英国文化艺术届的角色及对其发展的作用? Simon Grant:(笑)你提了一个非常专业、优秀而尖锐的问题,但其实很好回答。我会先给你一个泰特版本的回答,因为我是为泰特工作的(笑),然后我会给你一个其他的非泰特版本(笑),当然其实两个版本是一样的。 在透纳奖于1984年成立之前,英国的文化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势与边缘化现象非常明显,大多数进行独立创作的现当代艺术家举步维艰,如果他们做的是与主流艺术格格不入或仅是风格有所差异都会被边缘化,其发展空间被主流话语权挤压得连可呼吸的空气都很微薄。而1984年泰特成立了透纳奖之后,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这些当时被看做“特立独行、举止乖张”的青年艺术人被推到台前,并逐渐为公众所熟悉与接收,从而慢慢地将英国当代艺术的舞台扩大扩宽,强调其多元性的共存共荣,可以说是开创了英国当代艺术史的新纪元。 当然,事物总有其两面性。正因其拥抱的候选群体是青年当代艺术家,由其艺术性质本身决定了评判标准的难以确立,所以每一年透纳奖宣布短名单与获奖人的时刻,就是英国文艺界吵吵嚷嚷得最凶的时候。所有的艺术评论人唇枪舌剑地争论这批“透纳人”孰好孰坏,或是对获奖人的艺术是非评头论足。而这一点,反过来说,其实对英国文艺界而言也完全不坏。因为在透纳奖之前,所有媒体对于当代艺术都缺乏应有的关注,甚至可以说对当代艺术完全不关注。而透纳奖设立之后的这番繁荣景象,是在其之前无人可以想象的。当然,不论怎样,我们依然不能肯定地评价说透纳奖就是英国最优秀的艺术奖项了,或者透纳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非常勇敢的、极具开创性而又富有争议的英国当代艺术奖项,同时(笑)也是我老东家泰特艺术馆做的好事一桩。 Alan Kane:对于这个非比寻常的好问题我要做点补充,记得有一回和艺术家朋友Dinos Chapman(Jake &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on by Amao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