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
Calendar
Search
Stage
-
Recently posts
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11
【译】荷兰凡 阿贝美术馆(Van Abbemuseum)展出部分馆藏重要作品,邀请参观者角色扮演
埃因霍温报道-凡 阿贝之四:朝圣者,游客,流浪者与工人(Van Abbe Part 4: The Pilgrim, the Tourist, the Flaneur (and the Worker) )于2月26日在凡 阿贝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展示了众多精选的美术馆馆藏重要艺术创作,诸多特邀艺术家嘉宾亦参与了此次的展览项目;同时这也是凡 阿贝角色扮演(Play Van Abbe)系列的最后一季。参观者被邀请在参观美术馆时扮演一个角色,可供选择的四个角色分别是朝圣者、游客、流浪者与工人:朝圣者关注艺术对象,游客关注故事,流浪者关注时间以及整体的美术馆体验,而工人则是寻找一种与艺术的活跃交锋及不断对他们自身与他人有着创意想法的角色。参观者被邀请在其参观过程中随机改变这些角色,同时体会随着对艺术品评断与观察的角度变化、对这些艺术创作的表现也会随之不同。通过提供这些经典角色的扮演机会,美术馆将观察焦点直接落在了参观者身上,及他们体会艺术的不同方式,而非作为艺术专业从业人士本身的学术角度出发检视这些艺术创作。 凡 阿贝角色扮演之四(Play Van Abbe Part 4)项目将持续至2011年8月,并同期举办一系列相关项目,包括现场表演、影像影视等等。 角色 在凡 阿贝角色扮演之四中, 美术馆将目光投向了关于参观者判断艺术习惯采用的一些规律;尤其是在近些年,这些规律很难把握、错综复杂、不可预测,然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观众对艺术的判断已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与对真理的单一追求。此次项目标题中的四个角色描述了美术馆参观者在其欣赏一件艺术创作时可能扮演的角色,每个角色都从截然不同的方向与方式来经历参观美术馆的经验,每个角色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能力”来探索美术馆。然而这些角色并非是规则固定的,每个参观者都可在他们的参观过程中改变这些角色,或在重游某个画室时扮演另一个新角色。这个项目并非试图代表某个艺术体验的等级体系,事实上,观众互相可以取长补短。 项目本身就像是一次精神旅行,朝圣者从敛心默祷的的冥想中寻求启示;反之,游客从每日的忙碌行程中抽出身来,寻求身临其境与原初真实;恍惚徘徊、漫无方向的流浪者拥抱一切却一无所有;工人的角色可以从其他任意角色演化而出,他是新故事与意义的制造者,扮演这一角色的参观者可以忽略后来者对其表演版本的反馈与评说。 这些角色并非是给一个让大家单纯评说艺术好坏的机会,而是为参观者开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艺术创作,美术馆与展览作为公共空间恰是为体验与交流而设。 为了协助参观者, 美术馆准备了四位高手玩家,他们将作为相应角色的导演帮助观众汇聚精神并即时给予反馈。 … Continue reading
2010-2011
2010-12-31 镜子前面一支牙刷对影自怜 今年的最后一天 窝在意大利家中火炉旁堆着一台macbook码字 还记得牛津镇上天空和云都很快地后退 好像要把目光引向那后面的某个深处 23日 早起后一边整理行装一边还不断查看航班的消息 确准依然起飞时 前来接送的车已在楼下等着了 英航很守时 服务也好 我们所坐的区域由一名苏格兰空嫂负责 听她和坐在我们后排的三个苏格兰老乡拉家常 还有苏格兰男孩子满手臂的纹身 还有我左边位置意大利籍脾气粗暴的数学教授不时钻研一本德语函数专著 2011-01-01 镜子前面一支牙刷别过身去 2011-01-02 天边两笔火烧云,我穿过门廊,放眼越过Elcilio的绿色小园 2011-01-05 昨天罗马日食 在MAXII看展览错过了 夜游古罗马城 比拟Dolce Vita
Posted in ARTS
Leave a comment
死去的鸽子
桌子上躺着两片孤单寂寞的吐司,烤得刚刚好,但没人理睬;她问了他想不想要,他摇摇头,于是她又固执地再问了一遍,很轻声地“就一片?”。他低着头没有出声,本来就生着闷气;她还是放了一片,又一片,怕他嘴硬胃软,待会儿想吃了。结果,这两片吐司就这么孤单寂寞地被塞回烤面包机里。 那天去附近菜场买只公鸡,挑好了我往后靠了几步,眼睛还是远远地被那堆挣扎着的羽毛牵着移向蒸板,脖子被刀一捋,血涌出来身子还在挣扎。回转头来心里有点难过,为又杀了一生在心里念叨。再抬将头来,看到水池旁已然又躺着一只鸽子,如雪的丰羽白得那般饱满,沾染的鲜红诉说着刚才鲜活的热闹;她躺着,像毕加索的兴起游笔。水池下的笼子里,另外三只白鸽踱着步,头互相蹭着;旁边笼子里的母鸡啄着旁她的羽毛,清洁得很。她们纯真闪着光亮的眼神似乎是装着糊涂,其实她们知道为何来这世上走一遭。 周六生日,下午约了点人去朋友家喝vodka,晚上约了同学吃火锅,回家整理影碟,看照片,听听背景音乐唠唠闲话。于是我正式23了。周日起得晚,等阿姨来打扫好,带了两件大衣拿去干洗店,店主和儿子都很基佬,说话慢悠悠地娘,颇有腔调。 直奔James Cohan看Maya Deren的Meshes of the afternoon。把170号错记成160号,慌乱地朝対街望,那些小区巷子口的健身器材再次救我于水火。大铁门口竖着展览海报,第一次往后门进,房间壁炉上的柜子台面搁着介绍的册页和明信片。房间另一边本是对着花园的半圆拱被花鸟竹叶镶玻璃屏风遮起来。左边挂着两幅程然的hollywood,右边是五幅来自视频的屋内迷你自然。 Luigi先我钻进旁侧房间,里面传来日本式的打更声、或似人声。我撩开帘布进去,右侧的门窗被黑布整个儿遮起;房间顶上依然是那令人着迷的梵宫碧画。这些当然是我看第二遍前的字幕间歇注意到的。 Maya有着精致的法国女人似地五官,她精心勾画的眉毛、咄咄逼人的大眼睛和精雕细琢的鼻子与微翘丰润的红唇,猫样女子。iconografia的图景:在线观看,一个豆单,又一个豆单。时空交错,重复自我身份,可触的真是与幻觉。 更多:玛雅·黛伦,Jean Vigo,土豆在线,Novecento by Bertolucci。
Tate Britain水彩展 Thomas Girtin 和 J.M.W Turner
LONDON.- A museum employee poses in front of The White House at Chelsea from 1800 by Thomas Girtin (L) and The Blue Rigi, Sunrise from 1842 by J.M.W. Turner during a preview for Tate Britain exhibition entitled Watercolour in Londo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Leave a comment
The Private Life of Masterpiece by BBC 艺术大师杰作的私生活【系列】——目录+春
“Every episode in this series has been ujretentous, informative and hugely entertaining… superb television about great art.” — Times This award-winning series reveals the full and fascinating stories behind famous works of art not just how the came to b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Tagged Arts, BBC, Botticelli, House of Medici, Italy, primavera, Renaissance, Sandro Botticelli, Uffizi
Leave a comment
艺术家Tino Sehgal作品《这就是交换》寻求参与诠释者
艺术家Tino Sehgal (生于1976)的作品从不制造任何物质的对象,也从不留下任何有形的线索。他所创造的一系列“被构造的状态”都具有舞蹈和政治经济学的背景,并由诠释者根据艺术家口头传达的指示来实现。他的作品结合了手势、语言、舞蹈或者歌唱,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需要观众的配合。尽管没有任何物质的呈现,但是他的作品仍然被诸多美术馆和私人藏家收集。Sehgal认为艺术市场如同整个全球经济市场的一个微小缩影,而他的作品所制造的是一种由行动而非物质的产品,这些作品仅仅暂时在诠释者的身体内得到物质化。 艺术家Tino Sehgal将会带来他的两件作品《这是新的》和《这就是交换》,参加此次在上海举行的为期一整年的《占领舞台》艺术项目。在三个月内,艺术家的作品将会在上海三家美术馆分别上演。民生现代美术馆将会首先在2011年六月呈现Sehgal的作品。 作品《这就是交换》将于2011年三月底举行公开试镜。报名者需要有对于全球经济形势与政治经济学有一定的了解并乐于讨论该类话题。被选中的参与者将会与艺术家一起参加培训工作坊从而作为作品《这就是交换》的诠释者在现场实现艺术家的这件作品。作品的持续时间将以美术馆的正常工作时间为准,所有参与者的工作时间表将会在试镜以后根据录取人的具体情况综合决定。作品的每一个章节有4小时,每小时报酬为25元人民币。 试镜的时间和地点将会于三月上旬公布 所有对此有兴趣的个人都可以写信至以下邮箱以便得到更多相关信息:takingthestageover@gmail.com 关于Tino Sehgal 197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目前生活和工作在柏林。2009年他在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现代美术馆举行了个展。他的个展还在英国伦敦ICA(2005,2006,2007)、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2006)、奥地利布雷根茨美术馆(2006)、多伦多安大略美术馆(2006)、德国汉堡艺术协会(2006)、葡萄牙波尔图Fundação de Serralves(2004)、法国Beaux-arts de Nantes美术馆(2004)、以及荷兰埃因霍温Van Abbe美术馆(2004)等诸多国际知名艺术机构展出。他还参加了众多重要的国际展览,包括光州双年展(2010)、法国里昂双年展(2007)、伦敦泰特美术馆三年展(2006)、莫斯科当代艺术双年展(2005)、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2003)以及德国法兰克福Manifesta(2002) Sehgal在200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作为德国国家馆的代表艺术家,并于2006年被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授予Hugo Boss艺术大奖,2005年获得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授予的巴洛斯艺术奖。 关于《占领舞台》项目 《占领舞台》大型艺术项目通过一系列在上海发生的活动持续关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现场艺术。在过去十年中,许多艺术家都在尝试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将“现场”的各个方面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发展。这些对于“现场”的不同阐释将会通过10个独立的艺术项目作为《占领舞台》的部分展示给广大观众,每一个项目将会在不同的场所发生。 《占领舞台》大型艺术项目是由上海的独立策展人Biljana Ciric发起并组织的。 Tino Sehgal的本次项目得到了上海歌德学院的大力支持。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Leave a comment
媒介即信息-人即信息
维基对人类语言的起源的词条解释:Origin of Language 人类的表达欲望,如果仅仅单纯因为“我想到这个,我想让其他人知道这个”而实现,可能传播学或媒体信息科学不会有现在这么多事好做。网络让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成为可能,即时精简是网络信息的普遍特征。信息发布者不仅仅是信息的创建者,如“我自己忽然想到了这个”,好像这点诗意是从看不见、摸不着、空间与灵魂某处的灵感得来的,神秘或不可知论的魅力或许就在这里;他有着那些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经历、与一副可以实现传播操作的躯干、以及一副仍在运转的大脑,他“讲”出了他的想法,这想法可能是被某些他在事件与言论所激发,但他是这一想法信息的创造者。创造一个想法就好像上帝创造世界一般神秘而无法理清,或许得看数十打砖头科研论著才能明白整个机理过程,从神经元的某簇交集引发的一次电元交换最终呈现为无数人的网络终端上的一段tweet. 信息的发布人所发布的信息,包括了上述“自发”的想法,还有图片、影像、声音、链接与转自他人(多重)的想法等等;他是义务信使,将自己认同或觉得值得为更多人所知的信息发布出去。这就不仅仅是“我想让其他人知道我想到这个”,而是更广泛地“我想让其他人知道这个”。相比传统的一对多媒体,收集、整理、编辑好的信息在我们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的时候呈现,我们作为一个相对单纯的接收者选择愿意接收这些来源、频道的信息。一些设有互动环节的广电节目还会给接收者一定的表达反馈的空间。网络如果一定还被冠以“媒体”的后缀,从上网技术所实现的全民化出发,以及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网站域名的市场化注册、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联姻、博客与个人主页网络服务的出现、直至结合即时通讯的综合性社交网路与地理位置即时更新的卫星式搜索技术,让“传播”与“通讯”合二为一:不再有单向的“你说我听”,而是“对话”与“主动聚众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口头或书面对话,还可以是投票、评分、云端共同编辑某一文件等现实操作。选择了A的听众在接收A发布的信息同时,也接收着成百上千他选择的B、C、D…发布的信息;这听众在发布信息时,也让成百上千选择了他的A、B、C、D…接收着他的发布。这海量的零碎的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信息,可以被研究出人类行为Pattern,于是回到了人。媒介从业者有时会绕糊涂,将信息传播过程的前世今生颠倒(比如土豆力推的美秀)。如果拥有独立页面与可编辑、设计框架的个人主页(包括博客与各类设有用户自定义页面的社交网络)还是美化过的人(甚至人群,因为凡非实名注册的站点,一般而言你有几个邮箱就可有几个账户;邮箱注册更是老牌的免费服务,只要不重名,想注册几个注册几个),那么用tweet构建起的人物则普遍看来更生动、更有人情味儿、更真实:几点几分在哪儿干嘛的这种私生活报告举目皆是。此时,信息是人,人即信息;媒介淡化为被IT知道分子所幻化出的无所不能的不是问题的技术实现。 写这篇杂感的起因是今天我发了两篇文章,分别在这个博客与其他三家(类)社交网络的日志栏目中发布,ctrl c\ctrl v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体验着某种莫名的焦躁与期待,收到回复的时候有种拥有读者与回馈的喜悦;此外,我发了三条严格意义上的微博,在上述三家(类)社交网络中更新了状态(类微博),在操作时我觉得难以言喻的不安。为什么我在做这个信息分享?当这个信息其实已经在网上,就像一个房间,我为她多开了一道门,多引了一些观众;但到底有多少人从我开的这个门走进这个房间,还添砖加瓦、摆了盆花、添了盏灯,这类数据统计从浏览数、评论数、收藏数、分享数、推荐数、订阅数等等SNS互访值中可以得到客观的衡量,但这所谓“分享”行为的背后是否需要更理性的分析与探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沉湎于将尽可能多的“关于自己”不断广播,制造无数的个人明星效应? 是因为所有人都体会到了自己可操纵的“媒体影响力”么? P.S.网上查了一下“媒介”与“媒体”的区别,没有很明朗;如果大学里《传播学》的书还能找到,得翻出来核对一下。不过看到的一个例子挺有意思,说大楼是媒介,挂着的广告牌是媒体;如果从麦克卢汉的“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想来,那几十万的高额广告支出意味着这家打广告的公司钱来的不难;或者,电视上打广告的,想来比网站上打google广告的,要赚钱的多。 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是麦克卢汉所要强调的“媒介即信息”的意义,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麦克卢汉的另一名言“the medium is an extension of people”或是对“人即信息”的富有前瞻性的另一种说法。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Leave a comment
Google Art Project与中国防火墙【视频】
直接看带视频的戳这里:Ling在时光网 关于Google Art Project: 谷歌与全球17家美术馆,博物馆合作,将地图街景服务延伸至馆内,开放网友线上浏览馆内实景,美术品,特定作品甚至提供70亿画素高解析度影像浏览。 这项称为“艺术项目艺术计划”的街景服务,是利用专门用于室内拍摄使用的街景小推车,由人力推动在馆内拍摄馆内实景影像呈现在谷歌地图街景服务上,让网友线上浏览这些美术馆,博物馆内实景。 服务已于2011年2月1日晚间七点后全球同步开放,网友可以从谷歌街景服务浏览各大馆藏,或是直接进入专门的页面浏览。 谷歌街景服务艺术项目产品经理阿米特苏德表示,艺术计划源于谷歌员工的80/20计划,由谷歌内部喜爱艺术的工程师以20%的自由发挥时间,经过18个月催生出这项服务,这将成为全世界爱好艺术,历史者有趣且具有独特意义的资产。 与谷歌合作的全球17家美术馆或博物馆主要在欧、美地区,包括了美国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法国凡尔赛宫,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馆等等。 这些美术馆或博物馆提供超过一千件艺术品供浏览,例如梵谷的“星夜”与“卧室”,桑德罗?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誔生”,林布兰的“浪子回头”与“夜巡”等等,另外还可像谷歌街景服务一样360度浏览凡尔赛宫的水晶灯,天花板画饰。 对于特定的作品,谷歌还与馆方合作,每家提供一项作品,利用gigapixel技术拍摄高达70亿画素影像,让使用者可以放大影像细节,详细观赏画作笔触,人物神态,喜欢的作品可以收入个人收藏中反覆欣赏。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QxMDkxMDUy/v.swf The full list of participating museums is as follows: Alte Nationalgalerie, Berlin – Germany Freer Gallery of Art, Smithsonian, Washington DC – USA The Frick Collection, NYC –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