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
Calendar
Search
Stage
-
Recently posts
Daily Archives: 03/15/2011
Chinese Interiors, interview with photographer Robert van der Hilst
By Ling GU Here I was, a Dutch photographer, wishing to get inside the homes of these Chinese families, but un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my subjects. I asked myself ‘what am I doing here?’ But my curiosity to find out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eminar论坛/讲座/对访
Tagged Business, Photograph, Photographer, Photography, Robert, Shanxi, South America, World Citizen
Leave a comment
光影重现画中人家——与“中国人家”摄影师Robert van der Hilst访谈
//顾灵 其实,形成一种个人风格并非刻意,器材与技术的优劣似乎并不重要——任何人都可以学会那些所谓的摄影技巧,重要的是你的内心,你的眼睛,你的意识引领着你去面对焦点,按下快门,然后你的个人风格就来了。就是这么简单。 ——Robert van der Hilst T: 顾灵 R: Robert van der Hilst R:所以你想知道些什么?(Van der Hilst先生右手拿着红色羊毛围巾,风尘仆仆地,他刚到上海,便赶来正在紧张布展的m97画廊帮忙筹备。我们拉了两把椅子放到挂满摄影作品的墙前,稍有拘谨地坐下,隐约被楼下的施工声打扰;他满面笑容地先问起我来。) T:看您的简历让人艳羡:从家乡荷兰海牙,到欧洲、南非、中东,移居法国巴黎后每两年又前往加拿大,从多伦多自驾前往南美巴西,而后在墨西哥和古巴分别待了7年和2年。2000年首次来亚洲,去了日本,2004年来到上海正式开始这一“中国人家”系列。行走过这么多地方,您都独自一人? R:我很早就离开海牙了,那时候才20岁。到巴黎作为自由职业摄影师工作,那时法国、美国甚至日本都有很多杂志雇我去全球各地拍照片。后来也是一个工作机会,我去了加拿大多伦多,并很快决定要做一次自驾旅行,从多伦多开车一路往南开到南美。并非单纯因为我想离开多伦多,更多是我想做这样一次旅行,于是我就出发了!在那一年半的时间里,一路上我拍了无数照片。 T:其实从那时起,您就没有间断过做自己的独立项目,云游四海;借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的话来说,您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公民”。 R:啊哈,我喜欢这个称呼:“世界公民”。您瞧,我所作的摄影类别就是要到处走,我是个“摄影记者”(Photo reporter),做的既不是商业摄影、时尚摄影,也不是电影摄影、或纯艺术摄影,而是纪实摄影、人文摄影。各种杂志不断和我约稿,将我送到世界各地。你想我20岁就离开荷兰了,去干嘛?去旅行嘛! T:而且这旅行已经持续了超过四十年!当您回首这些丰富记忆,它们会不会更清澈?那些时间片段随着您拍的这些照片一起鲜活地停留在您的摄影眼界里? R:您提到这个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没错,我去过很多地方拍过很多照片,其中大多数都被采用出版。这些地方,有很多是我从来没去过的,我喜欢这些经历,也喜欢在不同地方拍的照片。但有几个地方我是一到就爱上了:古巴、墨西哥和上海。1990年我第一次来上海,当时是为法国杂志VOGUE拍一个以“上海·城市”为主题的封面故事。在停留期间,我对上海的爱陷得更深,于是就想:“以后一定要再回到这里。”类似的“爱情故事”还发生在古巴,以及30多年前的墨西哥。这是种非常强烈的感情。不过比较例外的一次是去科威特,我被杂志派去待了两个星期,那次经历就不是很愉快。 T:您刚才提到古巴;2001年,您在古巴的巴拉克亚(Baracoa)正式开始了“古巴人家”(Interieurs Cubains)的摄影项目,还去了迈阿密拍摄生活在那里的古巴人。那是不是您真正开始“人家”(Interior)系列创作的转折点?为什么选择拍摄寻常人家的室内? R:回答这个问题我可能要回过头来说说我的早期创作。你刚才提到我已经拍了40年照片,期间为很多杂志拍摄各种照片,风景、人物、专题、活动,但贯穿始终地、我从没有停止拍过室内空间照,从没有间断过对室内空间摄影的热情与追求。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很想到去人家家里,把这些私密的空间、人物、氛围用镜头捕捉下来。直到2001年,在为诸多杂志供稿了多年后,我觉得是时候自己专心来做自己的项目了,就是只做室内摄影,只有这才是我最想做的。 T: 但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是怎么来的呢? R:你肯定对荷兰绘画有所了解,知道杨·维米尔(Jan Vermeer)。他对我影响很大,当然还有其他同时代(所谓荷兰绘画“黄金时代”,1650-1660)的荷兰艺术家。很多人看我的照片,即使他们不知道我也没看过我的简历,大多也会猜我是荷兰人。不论我行走了多少地方,我始终都带着非常“荷兰”的东西,我从小到大就特别喜欢他们常描绘的题材“室内”,尤其是通常人家的日常生活中家居场景这类题材。从事摄影后,我一直就想专注于一类题材拍得精到,而“室内”就是我最想做的题材。就像你刚才提到的,我的第一个“室内”系列在古巴,随后去迈阿密拍生活在那里的古巴人家,就整个拍摄过程而言是非常“舒服”的;我的西班牙语也帮了我大忙,让与当地人家的交流更容易。 T: 在您这次的“中国人家”系列中,人物肖像与静物几乎各占一半;有趣的是,即使在这些静物画中并没有“人”在场,但其实“人”的在场感在您的作品中体现得非常强烈。这种“缺席却在场”的印象是否是您有意为之? R: 您说得没错,这些静物处处留着人的在场痕迹。拿中国人家#4这幅来说,是谁铺了桌布,帮这头羊放在上面?当时一个黑壮男子背着这羊走进屋子,看也没看我一眼,把羊扔在桌上转身就走了。我特别喜欢这种“缺席却在场”(Absence-Presence)的表达,人是确确实实在那里的,照片很巧妙地表达了人的在场。 T: 我读到的一些关于您作品的评论说您采用了很多摆拍,我在“厨房里的墙”和“榨油小作坊”两幅作品中看到了很有趣的律动感:前者墙上和桌上的锅碗瓢盆就好像是一个手舞足蹈的人形,锅碗上盖着各式各样盖尔就像是小人儿戴着帽子,很形象很拟人;后者则看似爵士乐队的一些乐器组合,将这些工具的神情捕捉得很优雅。您通常是如何预设摆拍的?观众看不出这些照片被摆拍过对您来说重要么? R: 您说得很有意思,但其实我的所有静物摄影都没有摆拍,他们原本就是画面中的样子,我没有做过丝毫改动。拿刚才那幅全羊照来说,我做过的唯一改动是让那家主人把原来裹在羊身上的毯子揭开,其实还能在画面中看到那毯子,蓝灰色的,从全羊身下露出来。不过对所有的肖像摄影,我都采用了摆拍。比如这幅“中国人家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eminar论坛/讲座/对访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