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gallery contains 10 photos.
“时空之间——艺术家作为叙事者”法国艺术家见面会 ——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十年影像典藏展@民生现代美术馆 时间:2011年5月20日(周五),15:00-18:00 地点:民生现代美术馆 艺术家:梅利克•瓦尼安(Melik Ohanian)/于连•迪斯科里(Julien Discrit)/阿里亚纳•米歇尔(Ariane Michel) 主持人:高士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副院长、策展人 在2000年之前,我也是一名影像艺术家,由此我有了创作的经验;同时我也会很理解观众,当观看一个影像艺术展时,往往会比较困难,一是影像本身基于时间线的媒介本身的特性;二是尤其在一个如美术馆的空间中观看影片,当进入放映空间时观众往往不知道影片当时所放映的时间点,它可能是开头、结尾、或三分之一处。可以说每一次的观看都是与影像的一次邂逅。而时间,对于影像艺术家本身来说,可能是最微妙、最深切的体验。展览的法文标题“Entre-Temps – L’artiste narrateur”中”Entre”本身会指空间上的关系,从而有了最终的中文命题“时空之间”。对时间这一复杂的命题,诸多的理论著述都来自法语作者。今天我们请到的三位法国影像艺术家在这次展览中都各有一部作品展出,借研讨会的机会,我们得以更为完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更多创作与自我阐释。——高士明主持 梅利克•瓦尼安的家庭出身自亚美尼亚的家庭,曾在犹太人聚居区生活,——移民身份本身成了漂泊不定的分裂、一种撒播的生存的象征,他个人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存在着,他与成千上万的其他人中之间存在着一种非物质的联系。在科学研究和科幻之间,火星在艺术家的个人世界中占有非常特殊的位置,就好像这是一个理想的锚点,一个通向超越尘世又的普遍存在的天桥。在艺术家为2001年展览“穿越”所进行的第一个“艺术实践创新”计划中,探索火星的主题就就已经存在了(《马上就来》,2000),而在《欢迎来到汉克斯的城市》(2003)中,探索火星的主题再次出现,这部三画面的影片是在犹他州的沙漠拍摄的,因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那里模拟火星开发的实验。2006年,艺术家在规划城市的现代艺术学院继续他的计划,尝试直接介入火星探访者的时间维度:如果说影片记录了2003年8月27日我们所观察到的每隔七万两千年才能出现一次的现象—(此时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小值)梅利克•瓦尼安所要提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来自爱因斯坦相对论隐含的矛盾:两个相距无限遥遥的地域(5575.8亿公里的距离)在极短的瞬间处于对话的状态,但是从地球上所观察到的时间维度与假设的火星探索者所处的时间维度却大相径庭。两个时钟走的速度并不一样,因此,通过规划城市,艺术家试图通过一个引人注目的时钟将火星的时间维度具体化。 很感谢主办方能给出这次机会让我们得以与观众在物理与精神上有一次直接的交流。在过去的15年间,我的影像创作其实不只有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是“身处在多重的世界、多重的体系、多重的宇宙中”。我真正感兴趣的是现时的垂直度,是在某一个时间段中,多重时间维度的堆积。时间在过去30年的影像艺术发展中无疑是最重要的线索之一,媒介本身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通过它我们可以去深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影像艺术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它提出重现时间这一可能性的潜质。接下来我介绍的两件创作,其中一件是《夜雪》,它就在隔壁的展厅中;另一件是本来计划参展却因没有审批通过而无法呈现的《不可见的影像》,它们都被巴黎市立美术馆所收藏。 这部作品是我在冰岛创作的系列作品之一。1999年,我出发寻找一片没有民族抑或文化的土地,在冰岛我找到了这样一片由1963年海底火山爆发而冒出海平面的小岛,它可能也是迄今为止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年轻的一片土地。鉴于其地质科考的价值,这片土地不属于任何民族或国家,只属于一个国际联合科学家团队。我把这片土地看作一个比喻,一片被“投射”的表面;在这里我创作了一件装置作品“岛之岛”。当日骤下暴雪,天色渐暗,在最后一缕光线快要从这片只有荒野、没有文明的土地上溜走的当口,我用镜头记录下了一个时长仅十几秒的片段:细碎的雪花舞蹈着遮住了那最后一缕光线,让本就微弱无力的光更虚无缥缈;镜头中的远处有警车驶过;随行的同伴上前清理镜头。于是我让这一小段影像循环往复,最终形成了如今你们看到的这部4分钟短片。对于我自己与时间的关系定义,会尝试以不同的方式贯穿在工作中;这定义还限定了我切入空间的途径,如《夜雪》中碎片式的、多形态的途径,从而主动去遭遇各种方式的偶然。 《不可见的影像》Invisible Film,2005 这部影片总时长90分钟,我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时间。今天只放映其中的十余分钟,但应该可以大概了解其创作想法。我对美国背景、对反文化、对彼得•沃特金斯(Peter Watkins)的政治电影或是对电影在这方面一直以来所做出的努力都很感兴趣,因此也试图将这些联系起来。2005年我选择彼得•沃特金斯在1971年拍摄的《惩戒公园》(Punishment Park,由于这部影片是反越战的,因此过去25年间在美国境内都遭到禁播),将其电影拷贝同一部35mm放映机一起带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沙漠中对着虚空放映。沃特金斯是一名非常重要的英国导演,其影片不是单纯的纪录片,而是“真实的录像”,带有剧情与鲜明的政治性,反映了一群反战的大学生的亡命旅途,他们必须在三天内摆脱警察的追捕,到达插有美国国旗的山顶,否则就要受到监禁处罚。我选择的影片放映地恰恰就是沃特金斯当年拍摄影片的地方,连绵的远山和水彩画一般的云彩睡在钴蓝色的天空与荒莽沙原上。到黄昏太阳下山的时候,我们开始向着这片景致放映影片,没有屏幕,有的是无限潜在的可能性。其实即使在平常的电影院中观看电影,现实世界也会就此消失。在这90分钟的记录中,每分每秒都可以感觉到光线的变化,在这个特定的地点、我将音轨从画面中抽离出来独自为阵,貌似与几乎凝固的画面不一致:声带和字幕是电影放映的唯一痕迹;没有时间“概念”的痕迹,有的只是不知从哪里钻出来、根本不能代表真正构成的讲述的声音。 高士明: 其实梅利克不是唯一一个向虚空中投影的艺术家,与他实践了相似想法的中国艺术家中就有杨福东。题目《不可见的影像》阐发了要使某物可见,必然来自遮挡。而一架在荒野上徒劳播放的放映机所投影的是一个被剥夺了真实放映可能的影片。所谓的政治性在于内容,25年间影片被禁播由此而不可见。在荒野中的徒劳放映同时也呈现了影像本身的一个政治,即屏幕不仅仅是影像内容的容器,更是一种遮挡,屏幕背后就是事实和真相。而这恰恰是一直以来大众媒体与政治所给予我们的假象。 于连·迪斯科里年出生于法国埃佩尔奈,曾于兰斯大学就读地理学,2004年兰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毕业,现生活工作于巴黎。 地理和地图学是于连·迪斯科里作品所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空间上的概念。除了这类主题以外,其作品充分调动对于领土的感知与表现力,并由此对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在其对空间所施加的影响之外,作品中的比例概念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现世性、虚构的维度。 《眼睛的速度》 2010 (DVD上播放DV ,彩色,有声 ,07’20’’ 16 / 9画面) 本片被看作是对一处特别的自然景观的记录——坐落于大盐湖的博纳维尔盐滩,盐滩纯白至极,好似一种纯粹的,对于空间的表现或定义。流线型火箭车每年夏天都在这里尝试打破速度记录,这种速度冒险最后变成了影片的主要目的,集合了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瞬间,以及不同的旅程。 《寻找D.Julien-迷宫谷-》2009 (彩色照片 ,24 X 32cm) 1836年5月3日,一位叫做D.Julien的人在犹他州的迷宫谷,靠近格林河的浅滩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成为这片边远区域中白种人留下的首个证明,同时,他开启了签名的新方式。艺术家在173年之后将之重演,这张照片告诉观众这一经历,以及与之相连的身份,时间的推移、与痕迹的重要性。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