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10/13/2011

大我小我——费俊谈创作

This gallery contains 12 photos.

By 顾灵   关于费俊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CAFA)数码媒体工作室副教授,交互艺术与设计专业方向研究生导师。他的艺术研究及实践涉及数字艺术、交互艺术、交互设计、界面设计和电子出版等多个领域。           首次认识费俊是在不久前复旦视觉艺术学院的“跨文化趋势 | 跨媒介转换——2011艺术、科技与意识大型国际研讨会”,作为演讲者之一的费俊在活动网站上放了张早年影像作品“变形记”的截图作为头像。当时15分钟的演讲让我记住了他的交互设计作品“屯里那点事儿”和他的多重身份:艺术家、设计师、教育者。       一个多月后,费俊再次回到上海,一是受邀华为的合作开发者大会,作为产品设计师出席;二是受《mstyle创意》杂志的邀约在上戏做主题为“大我小我”的讲座。活动海报上的重点是设计,但其实费俊的创作从来都不会将艺术和设计、理念和功能割裂开,而是浑然相成。       费俊,70年代生人,90年代初毕业于央美版画系。随后分配到一家挂历出版社,开发了一套将挂历折成线装书的方法并投诸市场,以解决过期浪费的问题。他对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的思考由此可见一斑。相隔10年后,费俊前往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艺术研究院(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at Alfred University)就读电子交互艺术专业,这一从事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学术机构自1997年成立以来为各国的访问艺术家们提供了新媒体艺术创作和研究的支持。留学三年间,费俊不仅学习知识技巧,也为学校打工,如为校方数届毕业生设计展设计海报。       2004年,费俊的首部影像作品《变形记》面世,这一通过Photoshop制作的逐帧动画以类苦行僧式的重复劳作在当时还很新鲜的苹果电脑上完成,它也是费俊第一件自己创作配乐的作品。画面中的费俊有如站在哈哈镜前嬉戏的孩童,扭曲弯折的五官常引人发笑,诡异曲折的电子配乐仿佛弹奏出费俊自称为“狂野自我”的心弦。这一对自我——即费俊眼中“小我”——的探索延续于费俊同年的其他作品中。一组黑暗中的实践以影像–雕塑的形式呈现,包括从《变形记》的变形头像获取灵感而创作的纸面具系列、人物肖像正反面的叠加、盒子上路边经过风景的投影等,这些载体好似附着了某种具有精神气质的灵,给予了肖像更多传达。       同年的另一件影像装置《八卦》以一张桌面为舞台、不可见的侃侃而谈的人之双手为主角,邀请观众参与到这场无言的对话中。费俊在自家客厅的天花板上秘密安装了摄像机,将来客侃大山时舞蹈着的双手记录成影像,屏蔽声音,来凸显这些充满表达激情的手势。现场观众的反馈出乎费俊的意料,多数人以为正是自己双手在台面上的动作触发了影像中的手势变化;这种对反馈的自我认同和对互动规则的模糊感启发了费俊之后的互动装置创作,如《倒带》(观众在蹦床上跳跃以够到悬挂在展厅高处的鸟笼,鸟笼内的摄像机把观众跃动的头像记录下来,经过放慢处理后投影在蹦床前方的墙面上,投影保留了鸟笼的栅栏),《叽叽喳喳》(同样使用了鸟笼,采访了一些上了年纪的养鸟人,将录音与鸟笼做成声音装置;观众被邀请坐到一条小凳子上,由此聆听放在凳子上的鸟笼里播放的录音。据称颇受年轻人喜爱,好像孙儿辈难得耐心聆听爷爷辈的唠叨。)       … Continue reading

More Galleries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Frieze 2011

This gallery contains 11 photos.

  作者/Mike Collett-White 编辑/Paul Casciato 编译/顾灵       读图:   Frieze-1.jpg   10月12日,伦敦市中心摄政王花园(Regents Park)弗瑞兹艺博会现场,一名参观者正在拍摄翠西·艾敏(Tracey Emin)的作品“我说了我爱你”(And I said I love you)。REUTERS/Andrew Winning.    Frieze-2.jpg   另一名参观者Paul Chaves在Gerhard Richter的标志性条纹画前自拍。REUTERS/Andrew Winning.       001   今年弗瑞兹艺博会开幕,吸引逾6万名参观者前来观展,各路藏家和交易商都希望在此收获新兴艺术家,或购入新作为其收藏锦上添花。   002   来自全球各地的170 家画廊,特邀的艺术家定制项目与各类讲座,主办方不想看到艺博会因目前低迷的经济局势而同样垂头丧气。 … Continue reading

More Galleries | Tagged , , , , , , , | 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