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
Calendar
Search
Stage
-
Recently posts
Daily Archives: 01/12/2012
Hockney vs Hirst
霍克尼PK赫斯特 编译/顾灵 来源/Artdaily.com,Flashartonline 伦敦最近热闹得不得了,因为有两位明星艺术家同期开展。英国著名艺术杂志《FlashArt》近期发表了题为“Hockney VS Hirst”(霍克尼PK赫斯特)的文章,诙谐地指出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个展海报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此次展出的全部作品均由艺术家本人亲手创作。”(All the works by the artist here were made himself, personally)英国卫报(Guardian)称这句话所指向的很有可能就是正同城办展的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后者的代理商之一高古轩动用其全球11家画廊为这名年仅47岁的艺术家举办大型回顾展。不仅如此,泰特摩登(Tate Modern)为其举行的同名回顾展也将于明年4月开幕。参展作品中,有许多由赫斯特的助手完成,如著名的鲨鱼标本作品《生者无谓死亡》(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1991)。霍克尼在接受《广播时报》(Radio Times)的专访时表示:“…艺术学院可以教给你手艺,这是你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诗歌。但现在他们一味地只教诗歌,却没人去碰手艺了。” 大卫·霍克尼个展:愈大的图景(David Hockney RA: A Bigger Picture) … Continue reading
Is Art Being Commoditized? Art vs Gold
来源:燃点 作者:LUGU(思槁) 翻译:顾灵 艺术是否正被商品化?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有关艺术市场相较前几次危机更趋走稳的声音不绝于耳。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艺术正表现出日益明显的可替代性 ,正如商品。 那到底什么是商品([英] commodity,尤指日用品)?根据牛津字典,商品被定义为“一种可供买卖的原材料,主要是农作物,如橡胶与咖啡;兼具使用价值和价值。”显然艺术并非原材料(达明•赫斯特的展览除外),也非农作物。然而艺术确实兼具使用价值和价值。因此,根据这项最严格的定义,我们可轻而易举地根据其价值而断言艺术是一种商品。然而对商品更为普遍的经济学定义却是“经过生产”或“被消费/使用(如农作物)”。定义“商品”的关键属性在于可替代性,换一个差不多的不会有什么不同。比如,一两金子总是一两金子,你完全可以用这两与另一两对换。谁生产了它或产地在何处并不重要。显然艺术不属此列。同样地,钻石并非商品,因其价值同样在于其切割工艺、光泽色彩等。这么说来,还有另一类“产品”,即品牌商品——一只香奈儿包包既不是 Zara 也不是Levi’s。(1) 商品的可替代性与相似雷同性让其交易成为可能。股份也是一样的(一般来说,甲公司的一股与甲公司的另一股是一样的)。艺术则并非如此:一幅毕加索的画不同于其他任何一幅毕加索的画。“毕加索”作品的价格(与质量)可以千差万别。又如地产,其所处地段、房屋质量、面积大小等都是其价值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也同样适用于艺术)。 尽管如此,艺术依然与商品有着某些相似性,或可作为“商品化”的一例——将艺术视作商品的一种倾向。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出艺术是种特别的有限资源(显然,毕加索死后就再也没有新的毕加索作品问世了);它不可更新(但对在世艺术家而言,这一点似乎有待商榷);高价值的画作还会产生附加成本,如储藏与展出及其相应配套的安保措施与展示配置;总的来看,艺术品价格正一路扶摇直上。在某种程度上,它称得上是可替代的,尤其对那些无所谓哪幅“曾梵志”或哪座“达明 赫斯特”的艺术投资者而言。放宽眼光看,可能我们能把艺术称作是一种特别的商品或“杂交商品”。 凡事总有例外。对艺术而言没有衍生品市场(然而这对其成为商品并不构成障碍——铁矿也是最近才冒出衍生品市场的,但从不会有人去怀疑其商品性);也没有终端用户,或将艺术处理成某种别的东西二度使用或销售;艺术也不能种瓜得瓜般从地里长出来(尽管有画廊恕不苟同)。如果商品像土地那样有限,产量的巨大依然有目共睹。但毕加索的画作是固定可数的。地产在这儿可能是更自然贴切的类比,尤其是那些受遗产条例严格保护的历史保护区地产。 然而艺术收藏家就好比终端“品鉴者”,正如终端消费者消耗某些商品如农作物。花费精力、技巧和时间来照料它们,以便它们被更好地消费/使用。物以稀为贵,麦子或玉米的供不应求使价格上涨,莫奈作品的抬价其实同理。然而莫奈的画作并非被消费,也无从更新,其创作过程从笔刷颜料的运用、作画技法的投入与实际创作的时间最终生产出一幅画作。这与农夫用种子和化肥播种耕耘从而收获是一个道理,最终农作物被使用或消耗。当然这类定义会陷入一种循环,即投入技术创造产出的过程适用于几乎所有产品!这么一来,又何妨称其为“产品”。 此外,艺术品展出并不是典型的现货溢价商品——即期货价格比现货价格要低。这可归因于商品的特有属性,也是由消费者或拥有者手中的现货价决定、而非期货价(新贵藏家是否都是商界交易能手?)。打个比方,你是一名钢厂主,对你而言,铁矿现货价比期货估价要有用得多,因为今天如果你没拿到好价钱,轻则增加成本,重则倒闭关门。而在将来,有充足的原料供应在手,对保证工厂的正常运营绰绰有余。然而艺术品的价格却会走低。有人会就此推测藏家会因出价不足底价而拒不出售。每个机敏的投资人都会告诉你底价至少须是藏家的实付价。由此价格与正向市场绑在了一起。但也并非总是这样。我们永远无法提前买入或抛出(即使直觉告诉我们价格也将无甚差别)。 貌似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稀缺性,尽管单凭这一点并不足以保值。我长久以来很卖力地想把我毕生创作的唯一一张画卖出去,但迄今为止即便是我老妈都不愿买它。可能稀缺性还不足以决定其价值。或许是艺术本身的“潮流”决定其价值;今天谁红谁不红(皮埃尔•博纳尔 [Pierre Bonnard] 和莫迪里阿尼 [Amedeo Modigliani] 如今在收藏家那儿就没以前红)。此外,某些艺术门类由于太过稀少而丧失了交易性——过去150年间主导拍卖市场的艺术品之所以是我们看到的这些,是因为比它们更老更好的作品都被锁在美术馆、博物馆里,大概永远不会再在拍卖场上露面。我的个人推测是中国与印度艺术将会升值(期货溢价),因为这两国的富裕阶层正趋主导世界,并从总体上对全球局势产生着重要影响。 行文至此,看似已经说得很明白,艺术不是商品,只是纯粹的储值保价。储值保价,让你联想到什么?黄金。黄金是一直以来的储值保价良品。每当金融危机,交易商、投资人与成群结队的门外汉都会将其资产变卖成黄金。每当通货膨胀在街角徘徊,其阴霾遮蔽了往日阳光灿烂的华尔街,黄金势必升值。每当经济回暖形势好转,黄金往往贬值(当然这是最简易且最具历史参考的说法,与类似近年来印度市场中出现的价格随着高买高走的情况脱节,但确是对过去几十年间黄金交易行情的如实回顾)。不管经济形势同黄金有着几多相似,后者依然无可否认是不易跌价的保值良品。而将艺术与其同席亦未尝不可。 尽管黄金同样稀少且不可更新,然而当它与艺术并肩,则仍是可更新的——总能“从地里挖出”更多的金子,总能“生产出”更多的艺术。总之,与商品不同,黄金与艺术作为投资而言与其生产出产品的使用价值无甚关系。所以为了更好理解与衡量为不同艺术品的出价,或许我们该将黄金作为世界商品的代表拿来参照。或这不过只是投机取巧罢了? (1) 把所有产品一视同仁地当作商品是站得住脚的。卡尔•马克思在解释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时就常这么干。但我不确定的是,当品牌效应与其他因素跑到这等式里来时,把劳动价值理论套用到当代艺术时到底能有多合身?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Tagged Amedeo Modigliani, Business, commodity, Google, levi, Open source, Pablo Picasso, Painting, Personal computer, Pierre Bonnard, zara
Leave a comment
麻辣诱惑
每当急匆匆地去哪里,身子骨儿就自然活络暖和起来,原先以为的那股寒气也就自然没那么逼人。龙之梦在虹口足球场的分店叫Hongkou Plaza,门口大海报针对的消费人群是赤裸裸的“辣妈”和“潮宝”。 顶楼有家叫“麻辣诱惑”的餐厅,因为楼层高,室内设计颇有六七十年代的紫色旋风范儿,高挑顶吊下数串葫芦灯,门口赫然立着马灯。这匹本来自瑞典四朵金花设计组DesignFront的经典作品,却被国内仿制成了白色。原版中马匹炯炯有神的双眼和活灵活现的面部表情被挖空,只留下粗糙的细节供人观瞻。 和朋友吃饭、聊项目、侃钱、谈感情到了某个时段便戛然而止。走到门口看到美甲的台子,左边有个水晶球旋转滚动着绿色的数码字:“用餐免费美甲手机美容”。于是便因着这份免费留下来不走了。等前一个人弄完的当口,让我的手机先体验了一把美容。 所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要想对你的手机表忠心,那就给它来个手机美容吧!紫外线里照一照,挑选香水喷一喷,更有青春年华貌美如花的服务员那一双玉手为它擦拭按摩。所有移动网络服务供应商与瞄准移动设备挖空心思发展应用的各色互联网企业为之深深打动。我的手机在这番美人浴之后并未出水芙蓉,却以花屏以怨报德地死给我看。店堂经理心情忐忑地一路跑来,在他的关切目光下,我的手机又慢悠悠地重启成功,好像是做完spa后伸的那个懒腰。 我把指甲涂成Dexter哥哥冰柜杀手的死者标志:赤橙黄绿蓝,但却忽略了单手这一重要史实。帮我选色的哥们把油画本科浪费在标准的波普配色上。回到家小路的一句“蒙德里安”把我逗得心花怒放。 美甲李雪梅向我们娓娓道来“麻辣诱惑”的创业史:这片北京19家分店、上海7家分店却不以连锁自居的优质餐厅之创始人来自河北,这条数十年前端盘子打工的汉子将切身体会融入其员工培训中,使得这家以川菜为主打的餐厅之最大诱惑并非“麻辣”,而是为其工作的每一位笑容可掬的员工。他们时时刻刻为顾客着想,为顾客寻找早到的朋友、为饥寒交迫的人递上一杯热开水、为怕油的女生提供吸油面包(不是面纸)、为候座顾客提供水果、饮料、小食及时尚坐具、为生日的顾客跳parapara舞(实在不记得这一风靡土豆优酷的舞蹈大名)、为店长太太同事的庆生宴加班加点到三更半夜、为手脚冰凉的缺血女士提供热水袋、为因免费美甲(美容)而滞留不走的顾客(及其手机)带路,从龙之梦的安全出口妥善离开。所有女服务员都美丽动人,穿着的blingbling与言谈的温柔双剑合璧将顾客拿下。而男服务员恰如其分的应答与赞美让狼吞虎咽的少女少妇脸红心跳。据雪梅介绍,员工培训由领导统一带领,根据各自气质予以分工。每天早晨8:30开工,头一件事就是跳集体parapara舞。加之包吃包住,宿舍近在咫尺。每月四天的休息对这些幸福的员工而言更是锦上添花。如此优越的企业氛围、工作环境与英明领导让人不禁称羡,恨不得赶紧辞职了来这儿端茶送水。 强烈建议大伙儿踊跃前往,大众点评链接:http://www.dianping.com/shop/5371454#index=7#shopId=5371454#page=1 —— More about Animal Thing series:”Who wouldn’t want a horse to lighten up your living room and a pig to serve your guests? Furniture to fall in love with at first sight,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随笔
Tagged animal thing, Artemide, 美甲, dexter, 麻辣诱惑, 龙之梦, Furniture, Home and Garden, horse lamp, ice truck killer, London Design Festival, Marcel Wanders, Micheal C.Hall, Moooi, pic table, Shopping, spa, sweden, Track lighting, 冰柜杀手, 嗜血法医, 手机美容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