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03/15/2012
Model Home: 2012 Michael Lin at RAM
样板屋:2012林明弘 展览时间:2012年03月10日— 06月03日 主办机构:上海外滩美术馆 艺术家:林明弘、犬吠工作室、李翔宁、程然、B6(楼南立) 策展人:赖香伶、亚历山德拉·孟璐(Alexandra Munroe,协同策展人) 研讨时间:2012年3月10日14:00-17:00 主持人:赖香伶 发言人:长谷川佑子(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总策展人) 姚嘉善(独立策展人、评论家)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参与者:林明弘、程然、楼南立、王长存、许宇、顶楼马戏团、照骏园 “本次展览的灵感源自于上个世纪初同期发生的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历史,和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性的包豪斯宣言,也是在当代社会现实下对这一艺术史上的重要信念的回应。” 展览标题从原定的“样板屋”变更为《样板屋:2012林明弘》,高亮强调了展览作为林明弘个展的基本性质。而展览本身的呈现,除了来自主角艺术家林明弘贯穿美术馆六层楼建筑内墙的条纹壁画外,却更多地让观众看到了来自多方合作的“填充”或“占位”。林明弘为此次展览亲自邀请到多方人士助场合作:与日本建筑团队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合作设计工棚(即标题中“样板屋”的所指);与从未做过涂刷工的工人合作,令其根据花纹设计样稿在墙上勾描涂画;与木作家具商合作,令其根据家具设计样稿生产木制桌椅;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李翔宁教授和其学生团队合作,借展览空间展示其调研项目“上海制造”;与影像艺术家程然合作,后者创作了十件录像作品,布置在展厅各处;与声音艺术家B6(楼南立)合作,后者依照壁画花纹的建筑平面图创作了展览的“主题曲”。 回望上海外滩美术馆自2010年成立至今的所有展览,从蔡国强、曾梵志、日以继夜(侯瀚如)到张洹、林明弘,每一位都站在目前国际艺术圈知名度、美誉度的高度前沿。有鉴于美术馆的地理考量与历史背景,每一次展览都几乎围绕着外滩美术馆的建筑本身而展开:其中国首座博物馆(亚洲文会)旧址的身份,由戴维·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操刀改造的当代历史空间,坐落于洛克·外滩源的地理位置。此次展览亦不例外。开幕前臆想中整栋楼被林明弘标志性的“花纹”所覆盖的情形并未出现;正如媒体发布会上来自Global Times的记者坦言,乍看上去这是一场非常“干净”的展览。所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建筑空间本身,从而去除了某种“展览的堆积感”。这位记者后来将“干净”引向了被净化过的“工棚”与其保留工人生活痕迹的内景,但这一形容词同样适用于整场展览。 城市·建筑·生产 展览主题延续了林明弘既往定制展对“本土性”的关照,“城市、建筑、生产”三个关键词在上海这座城市特别具有标识性,从立意上无可厚非,甚至可圈可点。 城市是生活在当代城市中的人们心中永远的痛。如果读过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的人,或许会对这句话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正如此次项目的参与者李翔宁。“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 …构成这个城市的不是这些,而是她的空间量度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i]断章取义总是不可取的,卡尔维诺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即是一种充满形式主义的探索与尝试,然而这段对城市的描述放在40余年之后的今天依然适用。尤其在超级城市之如上海,移民作为其主体在这里打拼未来,尚不及收拾乡愁,乡愁早已随风飘落不知所往。若有附身于某位高楼建筑工人的可能,当其来回于某摩天高楼即将完工的塔尖,在工作时小走一下神(正如程然的诗意提醒)鸟瞰一眼脚下的城市全景,心中是否也会慢慢生长出一个卡尔维诺来? “本展中的‘工棚’是由塚本由晴(Yoshiharu Tsukamoto)、贝岛桃代(Momoyo Kaijima)所领衔的日本实验建筑设计团队‘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的作品,是为壁画工人所定制,供其在布展过程中居住。展览筹备期间,该建筑被摆放在洛克外滩源两幢历史建筑之间的狭小空隙中;开幕前,这些保留着工人生活痕迹的临时居所被移入美术馆内,成为展览中的装置作品。工棚的规划和运用显示了犬吠工作室在城市现象研究中的现实关怀和智慧;同时,代表着辉煌的城市化进程背面的工人群体的生活空间在艺术的‘殿堂’中的出现,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具有现场真实性的观看体验,也是林明弘思考艺术家角色与社会实践的具体行动。” 谈及艺术家在社会实践中具体行动与所扮演的角色,在上海当代艺术馆“怀念——东亚当代艺术展”同期举行的论坛上,日本艺术家椿昇(Tsubaki Noboru)在介绍了一些艺术介入社会的实例后说“艺术家是需要社会中许多非常复杂的力量作支持的”,但同时“艺术家仍需保持独立”。在“样板屋”展览开幕后第二天的论坛上,长谷川佑子、姚嘉善与林明弘本人通过PPT中大量的图片与简单的介绍展示了林明弘遍布世界各类艺术机构的定制项目,大面积的色彩斑斓的花朵纹案遍布墙面、地面、建筑立面或自成结构,从俱乐部的餐桌到私人会所的壁纸,从椿昇和林明弘都提及的十和田现代美术馆(Towada Art Center)中的厕所室内设计到夏威夷的网球场地面,不一而足。这些好比艺术家个人标签式的花纹蔓延出浓烈的装饰审美趣味。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工作方式相似,这些花纹均由林明弘在当地招募的工作团队手工绘制,保留了其绘画过程的时间投入与人工价值,然而其波普艺术的内核依旧昭然若揭。 这次的上海之行,林明弘招募的团队变身为没有描画经验的工人,他们中有些是建筑工,有些做过快递,来自五湖四海。工人们依照美术馆墙面上由林明弘团队打好的纹案样稿“描红涂色”,线条从一楼的单一交错到六楼的丰富纹案,颜色亦由少到多、由深入浅。林明弘将工人带入美术馆空间中,但并不像宋冬那样让工人被赤裸裸地注视观看,而是让其描画笔触保留在墙面上,作为其艺术制作的痕迹供观者欣赏。 在程然位于展厅二楼的两个录像投影中,分别记录了一名壁画工人和一名建筑工人在一个多月中的工作过程与休闲状态。不夜城遥遥灯火的近景处是百无聊赖抽着烟的风尘脸。画面中有几个镜头捕捉了工人们在现场合影留念、用手机拍下伙伴工作状态的瞬间。工人们睡着那床纹案被抽象到墙面上的棉被,是否会在乎潜在的对自身身份的讨论(如策展人赖香伶所言“相对的真实”而非“阶级”)?他们在备展的数月中居住于犬吠工作室设计的工棚中,在交叠的木板床上开夜谈会,透过床头的一方小窗看两侧楼宇立面上夜的脸孔,在联体屋的透明中庭打牌抽烟,或爬上屋顶平台在漆成蓝色的屋顶下享受独处时光。这座被搬进美术馆展厅和顶楼天台的样板工棚被艺术家期待能够投入批量生产,但在如今上海遍地的联排房般的工棚宿舍六人一间甚或更挤的格局是否会被这套理想化的“样板”所取代呢?如果组织上海各大施工公司工会的负责人前来参观展览,那我们倒能听听这些决策落实者的意见。 如果再怀念一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工作方式,那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与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人体测量建筑比例方法(Modulor)或还与犬吠的“行为学”(behaviorology)有共通之处?豆友duan在评论犬吠工作室的《后泡沫城市的汪工房》(Bow Wow From Post City Bubble)一书时说工作室的设计与其名字犬吠“汪汪”是相通的:“简单、直接、朴素有趣味”。这次工棚的制作材料其实与普通工棚一致,想必并不是因为美术馆的展览预算有限,而是切实考虑其可行性。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