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05/30/2012

FranziskaWindisch and Franziska Windisch

From: 1-1/2 tons of music powered by Art World magazine Editor: 照俊园 顾灵 | 文   科隆媒体艺术学院/FranziskaWindisch http://www.khm.de/ 科隆媒体艺术学院始建于1990年,缘起科隆市欲建成“媒体城市”的目标,并期望在传统的电视、电影、设计等成熟领域之外开拓一片试验田,这也是出于当时多媒体处在电视、电影工业所引导的实际情况。经过20余年发展,学院的教学结构更为多元,尤其关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互动并将该宗旨融入学院的教学体系。学生工作以独立创作项目为主,以相关工作室或实验室为实习环境并伴以讲座和研讨会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对媒体艺术和技术历史进行独立的反思和实践。学院的教学形式完全不程序化、而是模块化,学生可自主选择喜爱的老师与课程。学院负责提供信息与技术,塑造一个利于自主学习的大环境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在环境中的位置,以培养学生为独立艺术家为目标。 实验室拾萃: # 变体学(Variantology,http://variantology.com/) 由柏林艺术大学资深教授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领衔。1993年,他被任命为德国科隆媒体学院交流与视听研究专业的教授。2001年,他重回科隆媒体学院教学、研究,主要致力于历史和理论、尤其是媒体考古学,他撰写的《媒体考古学》于2006年由《商务出版社》出版。 # 声音实验室(Klang Labor) 通过开设工作坊、讲座、模拟/作品播放等形式鼓励学生开展创造,作品还可在学院附近的一家基督教堂展出。由Dirk Specht与Anthony Moore领衔,开设Soundarchaeology(声音考古学)与Nocturne(夜曲)两个平行教学项目,后者主要面向学院外界的音乐、声音艺术家入校交流。 该实验室学生Jacob Kirkegaard的毕业作品是将来自切尔诺贝利这座因臭名昭著的核泄露事故而沦为空城的录音呈现在展厅,这座死寂之城按常理并非是富有声音的空间,但艺术家仿佛是将这座鬼城的空气震荡之音带到展厅。这可以说是将某地的声音放入另一个环境中的再次挪用,著名的先例如阿尔文•路西尔(Alvin Lucier)1969年的作品《我坐在房间里》(I’m sitting in a room)。 # LabIII(interface.khm.de) 由Georg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音乐 | Tagged , , , , , , , , , , , , , , |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