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灵
墙上一根细钉子,穿挂一条长豆荚。豆荚呈油棕色,表面覆满细细的绒毛。它带有动物皮毛的质感,静止着悬垂而下,尾部微微朝里弯,身姿窈窕,很耐看。这类拾来的天然装饰物,在于吉的工作室还有几样,比如一圈橡胶自行车胎,捡了一处开口,拦腰挂在一根粗长的钉子上;练毛笔字的木桌板,砚台旁一张淘来的欧洲老照片,画面中间一个小女孩正朝画面走来,风抚乱她的发,右边隔一步是西装笔挺的爷爷,爷爷牵着一条狗。再看,发现女孩身后的草丛里还蹲着一个孩子。天空是老照片应有的昏黄的色彩,云朵却还能透过许久的时光游过来。
若论描摹自然的写生者,她在捕风捉影时体会到自身与周遭的实在。
百余年前,莫奈为研究景物色彩光影在日光下的变化,就鲁昂大教堂为物,择不同光景,描摹多张,作为研究习作。前年,于吉去苏州潘宅小住几日,每日与草虫为伴,在纸上描摹草木之影在日光下的走动,演绎自此,于吉从其工作室所在的英雄金笔厂拾来枯枝若干,择其二,悬于天顶,借日光描绘其影挪移。风走云动,光始不一。定要这般切切与光影为邻,方可感其动静。于吉自造大纸一张,薄且重,将枯枝影摹于纸上,灿有天光则进,梅雨阴云即止。行至展厅二楼,纸悬半空,枝悬屋顶,仍借天光,洒落其上,是影捉之。
旁厅中,影像一枚,记录了于吉在捉影。观行为纪录的影像,常有时光倒带之功效,日出日落,时雨时晴,捉影之笔不停。
回望底楼,左侧旁厅被封起,造出利落的长方空间,入口处的展墙最高,墙心九九八十一颗“毛丹”,不过不红,核为木,由于吉削为圆,周遭插满于吉落发,短短如毛刺,遂成毛球。自2005年艺术家创作之初至今已七年,断断续续,四百余钟点,做了这八十一颗毛球。毛球一侧略削平,黏在展墙上,排成方阵,延续艺术家对几何美的喜爱。
毛球墙对面的地上,散着一堆石头,几块石头上密密匝匝凿了孔,插满绿色细发,如青苔;几块石头上散乱长着几丛;还有几块披着绿苔藓,长长的苔草贴在石头表面,若长在水中则如水草。这些青苔,是从理发店收来的顾客落发。做成青苔,一是喜其美,二是好其蔓延之胁,三是软发与硬石的太极。于吉叫它们《绿毛怪》,登时活蹦乱跳起来。
转角两面白墙,一大一小两张蜡版,版中均匀镶嵌于吉标志性的石膏小方。墨灰流动的蜡干嵌于石膏之间,仍淌着流质的动感,是于吉喜爱的两种软材料的亲密接触。于吉很享受自制石膏的过程,石膏粉溶水时需用手搅拌,手感受着渐出的温热。灌制这双石膏蜡版时,于吉用蜡烛燃融蜡,染出几渠灰黑墨色,绘就一双抽象水墨画。
青苔与石,枯枝与纸,毛发与木,石膏与蜡,围成一场风,被于吉的日常动手动心捕捉。这些在艺术家眼中尚未完成的作品,也会和风一样,接着生长。
青苔/于吉个展
2012年7月7日-8月5日
视界艺术中心2空间
莫干山路50号6号楼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