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13

大街上碰到穿优衣库羽绒服的人的几率

很高!

Posted in 随笔 | Leave a comment

Interview with Ferdie Ju, owner of 55 gallery

鞠慧访谈 From Randian 所有照片 (20) “黄蚂蚁艺术实验室 第二回:借风使舵”, 胡庆泰个展,2013年3月30日至4月14日 “黄蚂蚁艺术实验室 第一回:臭水沟的春天“, 厉槟源个展, 2013年3月9日至3月24日 “前厅影像 项目第一回: 死了都要爱“, 厉槟源个展, 2013年3月9日至3月24日 “没有立场“, “张振学个展, 2013年3月9日至3月24日 五五画廊(上海莫干山路50号4号楼A-1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五画廊今年新成立了一个独立项目系列:黄蚂蚁艺术实验室。就该项目的设立初衷、及其与画廊运营之间的关系,燃点编辑顾灵采访了画廊总监鞠慧。 顾灵:五五作为一家画廊,为何会去设立一个所谓非盈利空间? 鞠慧:非盈利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说黄蚂蚁艺术实验室“不以商业为主要目的”,但并不意味着违背画廊本身的运营性质,有人来买、我们不卖;而是所做的项目内容本身可能就没法卖、卖不了。作为一个实验空间,黄蚂蚁旨在系统地推出实验性的聚焦方案,为艺术家梳理他们的艺术创作脉络提供实战场地,为他们走向国际当代艺术舞台提供机会。 顾灵:五五本身从设立之初也一直在关注年轻艺术家,此次新设立的实验空间和画廊主体运营应如何相区别? 鞠慧:五五1999年成立于泰国曼谷,当时的运营性质更多类似一个创意中心,不仅有纯粹当代艺术圈的人,还有设计界、时尚界、音乐、表演等跨界的展示与交流。2005年我们随着经济大浪潮回到国内,落足上海的M50艺术园区开办了画廊。我们一直以来关注的主要都是年轻艺术家(70后的艺术家),发掘、甚至可以说培养了大批新锐艺术家。其实早在2008年,我就有了创办一个单纯的实验空间的想法;后来我得知了北京的泰康空间以完全非盈利的形式策划了“51平方米”系列,颇有感触,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他们的鼓励;之后不断构思,直到考虑开辟画廊三分之一的空间专门用来展示这些独立的实验项目,这样对画廊本身运营产生的压力也有限、可以承担,于是今年最终实现了这个项目。 厉槟源,”死了都要爱” 表演视频, 9’32”, 五五画廊。 厉槟源,”臭水沟的春天” 现场, 五五画廊。 顾灵:那么五五又是如何选择艺术家的呢? 鞠慧:首先是年龄上的限制,实验空间只邀请80后的艺术家。这是因为,据我八年多来的经验,隔年如隔山,年轻一代、尤其是80后艺术家的创作有着扑面而来的活力。作为画廊,我们可以借助于实验空间的开放性,寻找到一批新兴的年轻艺术家,给他们以展示的机会, 把他们的作品介绍给更多业内人士,包括评论家、藏家、美术馆等等。其次,当然就是创作品质上的要求,由我本人遴选并联系艺术家。通常艺术家在接到邀请后,热情都非常高,很愿意参与进来,也都十分珍惜这样的项目机遇。 顾灵:请问五五会完全承担项目的创作经费吗? 鞠慧:不,我们沿用的是西方模式。艺术家自己支付创作的经费,画廊包吃包住包盘缠。我认为创作是艺术家的事,是他们自己的事,画廊可以提供的就是空间、平台,还有宣传及后勤。我认为,目前艺术圈很多机构都不各司其职,反而相互混淆,画廊想学美术馆、做公众教育,这样好像自己就高尚一点;美术馆想赚钱,要像画廊一样卖画,都颠倒了。在艺术体系上,我还是非常认同西方的成熟艺术体系的,各做各的,分工清晰。画廊就是一个商业空间和展示空间,我们并没有足够的学术和资源,但画廊是一线的艺术家的发现者和培养者,是艺术家职业生涯的起点,是艺术家的宣传阵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还没到另辟蹊径的程度,当我们对西方成熟体系充分把握了之后,再作创新也不迟。 顾灵:你提到画廊作为艺术家发现者、培养者的角色,但实验项目本身在空间上、呈现上是否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鞠慧:空间不大,我们也没有专门请策展人。但我认为,年轻艺术家没必要都往大里做,动不动就学前辈艺术家做大规模的装置。至于策展人,我认为年轻艺术家也以其本身的作品为主,没必要请策展人来为他们定位。我认为给予艺术家充分的创作自由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他们才能突显其个性地来创作。 顾灵:可能还有时间上的限制?实验项目更新的频率其实非常快,每个月更换一期。画廊又是如何做到质量把控的? 鞠慧:每档项目的展期是三周,接着一周时间布展,然后再开幕。我个人的经验是,看同样的作品,看到第四周就有点厌烦了。这样每月更新的频率,也传达给媒体或者业界一种活力,走马灯式地曝光,每个月都有新作品、新项目、新艺术家。当然对于布展我们也相当用心,会依照预算,尽可能地满足艺术家的要求;甚至这次厉槟源的项目就超预算了。 顾灵:那么参加实验空间的艺术家,和主空间的艺术家,在与画廊的合作方式上,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 Tagged , , , , | Leave a comment

Shi Xinji: Acquisition from Fairy Mountain

From Randian By Iona Translated by Gu Ling 史新骥: 灵山拾得 “灵山拾得”,史新骥个人作品展 AYE画廊(北京东城区安定门东滨河路3号院雍和家园二期3单元601室)2013年3月17至5月8日 如果有人向你推荐一个展览,你去看了,会怎么样?当然和这个人有很大关系:如果信赖他/她的判断,那么就会抱有期待——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地想要去喜欢这一展览的心态。如果不以为然他/她的推荐,那么在参观之前就会抱着疑问——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就好像别人赞美你穿得别致,但其实你却对这个夸你的人、他/她自己的品味不敢苟同。“灵山拾得”属于前者——还好去看了,不然,展览本身的标题并激不起什么兴趣。 AYE画廊的展厅收拾得很得体,时年三十有四的艺术家史新骥的首个个展在此举行。迎门摆了一对奇怪却很搭调的画:右边这幅60 x 50 cm的画作中,一头熊津津有味地笑着,让人不得不注意到它(《远山》,2011年);左边是幅梵高的肖像画,背景同样是低垂的天际线,橙色的幕景与红色的土地都很出挑(《梵高山人》,2009年)。这幅艺术家的“肖像”绝对算得上是幅非同寻常之作。人物的头像可以看出梵高许多自画像的影响;大睁着却显得疲倦的眼睛,右脸颊棱角分明的轮廓,头发朝后梳,留着红色的胡子,长着锋利的鼻子。这幅严肃面孔却被人物身穿的亮绿色西装与迷幻图案的打底衫抢尽了风头,这身打扮让这幅人人熟悉的面孔变得哭笑不得了;他脚蹬一双黑色圆头皮靴,手指甲全是黑的,身体比例稍嫌小了些,这一切拼成了这幅完整的奇怪画作,将西方20世纪70年代的荣耀与艺术史那广袤清凉的土地撕裂开来。这位知名画家的左脚旁还歇着一头蓝色的刺猬,它的背后是半个落日——还是留着不去解读它为好。 史新骥, 《梵高山人》, 布面油画, 200 x 150 m, 2009。 继续参观,我们看到史新骥那舒缓伸展的风景画,画中的动植物有着别样的动画感。《东园》以浅绿色为基调,描画了一群聚居在乌黑的树上的生物。这幅画有着海绵一样的吸着力,同动物们的和睦表现相得益彰;明眸和平静是属于它们的,愉悦憩在它们绿莹莹的皮毛间——这幅画面是色彩与生物的合奏,好像所有一切都沐浴在同样的光照里,表里如一。对有些人来说,这些画可能会显得太天真,但这幅画,同展出的其他作品一样,都散发着一种难以抗拒的愉悦感。旁侧的两幅大型绘画(均名《南山》,2012年)则描绘了爚渲生动的夜间世界,前景中是岩山脚下的人和树,都光秃秃的,背景里是远山峰峦与松树群。非凡的深深浅浅的紫色铺陈出空灵的动感,正如树干周围用亮黄晕染的高光。一只红眼猴,看着大,好像是卢梭笔下动物角色的化身,它从丰饶的田野里走来。另一些绘画则更为简单,艺术家只是选择性地画了植被与岩石(《仙果》,2008年),几块石头拥簇着一束娇弱的植被,植被顶端的果实使之弯腰垂下,画得沉着,还刻意留笔,不去画完,草草地印着橙色。 显然,艺术家想通过这些作品唤起观众对自然世界中精气神的共鸣。这无形的神未必能捕捉每位观者的留意,但那梵高的奇异肖像、携着观者的爱美之心、感同身受的风景画,都能捕捉观者的留意。没什么特别复杂的,就是被带着欣赏起来了。   史新骥,《东园》,2012。   史新骥, 《南山》, 布面油画, 200 x 150 m, 2012。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Art Tactic podcast Spring Edition

安东尼Ÿ瑞昂(Antony Riand):“艺术之路”(ArtViatic)在线艺术交易平台 日期:2013年3月4日 嘉宾:安东尼Ÿ瑞昂(Antony Riand) 分类:欧美市场 话题:在线艺术经济、在线艺术市场 企业:“艺术之路”(ArtViatic) 来源:ArtTactic广播 链接:http://www.arttactic.com/podcasts/latest-podcast/549-antony-riand-artviatic.html   本期ArtTactic广播有幸邀请到“艺术之路”(ArtViatic) 的执行总监安东尼Ÿ瑞昂(Antony Riand)。“艺术之路”是一个崭新的在线艺术交易平台,买家和卖家可以跳开中介、在线直接对话。首先,安东尼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艺术之路”平台的具体情况,以及这一直接交流平台存在的原因与必要性,与它为何能在艺术市场取得经营上的成功。接着,他讨论了与在拍卖行或画廊进行交易相比,在“艺术之路”上买卖的优势。最后,安东尼告诉我们,他是否还相信亲眼鉴赏作品是大部分买家下单的先决条件,抑或仅凭一张图片,藏家与交易商们就能轻松出手五位数、六位数甚至七位数的高价来购买作品。   问:安东尼,欢迎您做客ArtTactic。首先请向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艺术之路”。 答:“艺术之路”提供了一种另类的交易方式,它是一个新成立的在线艺术交易平台,人们可以在此购买、出售、调研艺术作品。同时,它对藏家、交易商与各类机构,如银行、艺术基金会、美术馆、投资基金等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资源库,当然对艺术家而言也是一样。艺术品的拥有者可以提交其欲转手的作品,标注介绍资料与售价,感兴趣的买家可以直接在线与卖家交流。网站会相应收取3%的佣金,这与一般市场上的佣金费率相比实在是相当诱人。我们面向的艺术作品范畴亦十分宽泛,总体而言包括现当代艺术,从创作媒介而言包括油画、雕塑与纸面作品。   问:请问创建这一在线交易平台的初衷为何? 答: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在线服务,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通过这一平台,人们可以借助全新的网络技术来了解艺术市场,了解艺术作品;其二,艺术作品的价值在此不单纯是交易价值,还有着更丰富的附加价值;其三,关于互联网,我们必须牢记,在线操作的并不只是一台计算机,而是活生生的人,也就是人的需要与期望。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我们的点子就是让卖家和买家可以在线直接对话。于是我们进一步发展这一创想,并付诸实施,使之成为实际的商业模式。我们搭建了一个完善的艺术作品数据库,以满足买家们的需求;我们还组建了一个专家团队,从律师、法律咨询师、投资咨询师、特别开发商等等,保障了周全的投资考虑,通过这些附加价值使我们的在线交易独一无二。对于买家而言,从专业艺术从业人士到藏家,我们提供了细致的议价系统,全面保障保密性、安全性、私密性。然而在保障私密性的前提之下,卖家和买家也需要直接交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平台上开发了一套完全私密、安全的在线聊天系统,这一系统同时与在线支付系统连接,只需事先设置并联通账号即可。当然,我们也很明白部分藏家对亲眼鉴赏作品的需要,于是我们提供度身定制的送货鉴赏服务,将网络同现实生活相联结,具体业务包括:物流、仓储、保险等等。我们还同商业伙伴携手合作,在全球七个城市设立服务中心,包括新加坡、香港、日内瓦、巴黎、伦敦、纽约与摩纳哥。所以,我们满足了艺术市场的需求,客户的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其新技术的优势,让我们提供的服务与众不同。   问:我们都知道传统的艺术交易都会通过拍卖行和画廊等中间商,那么你为何认为艺术市场需要这样的在线直接交易平台?你为何坚信它会在当今的艺术市场取得成功? 答:我们对各种在线的艺术交易模式做过调研,但没有发现一家真正具有革新意义的企业。艺术市场的现实与消费者的需求应该有一个彻底的转变,也就是交易机制的透明化。艺术市场信息的更新应当做到实时、高效,而市场各方对信息透明的需求也十分明显。当今艺术市场的角色过于纷杂,中介方太多,利益太不清晰,佣金却贵得惊人。互联网恰恰可以将买家与卖家直接联系,我们平台的佣金费率也做到完全透明,这就是我们所提供的服务。   问:你强调买家和卖家直接联系,买家可直接鉴赏作品,但你又如何能够保证作品本身的品质与真实性呢? 答:每位用户都在网站上注册有专属账号,对于卖家而言,他们必须申明其对每件作品的拥有权。至于针对每件作品的真实性的鉴定,我们还专门设立了艺术品鉴定委员会,邀请了一系列专家针对作品的真伪进行鉴定,其中包括保罗Ÿ德加原版画册的编委等权威人士。这些专家会根据详细的鉴定标准,共同评估卖家提交的信息,比如艺术家的画册、拍卖图录及交易记录等。如果卖家提交的作品不满足鉴定标准,那我们就直接拒绝出售该件作品。我们也同进出口机关建立了伙伴关系,以确保作品都能在艺术市场上合法出售。一旦作品通过了鉴定,那就可以在线出售,每期出售期限为4个月。   问:那么关于定价结构,你刚才也提到了3%的低额佣金,请问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答:我们所征收的费率只针对我们所提供的服务。在“艺术之路”平台上进行交易,用户必须加入成为我们的会员,这是参与在线交易的必要条件。目前我们设有两种会员等级,第一种称为“艺术之路尊贵会员”(ArtViatic Premium),该类会员,作为买家会享有一年免费浏览在线作品图录的权益,作为卖家可自由上传作品出售,年度会员费为3500欧元;第二种称为“艺术之路入门会员”(ArtViatic First Access),该类会员只可提交一件作品,每件作品的出售期为4个月,针对这类用户,每成功出售一件作品,我们会相应征收500欧元的会费。   问:自网站正式上线以来,收获的反响如何? 答:网站于2012年10月正式上线,迄今为止反响很不赖。目前网站上的待售作品达到了30件,并已吸引到64位会员。作品中有来自毕加索、雷诺阿、毕沙罗等大师的杰作。总体而言成效很乐观。   问:想必像“艺术之路”这样的在线交易模式对大家来说仍比较新鲜、或者说陌生。那么它与传统的通过拍卖行或画廊进行交易的模式相比,其优势究竟在哪里? 答:在“艺术之路”上买卖艺术品对藏家而言是完美之选,因为我们保障极高的信用度、灵活度和自由度。买家和卖家可以直接交流,买家无需参与竞标。我们对议价过程严格保密,从而保障了作品的可见价值。买家和卖家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议价。传统的交易中介往往会收取12%至30%不等的高昂佣金,“艺术之路”则仅向买家和卖家征收3%的低额费率。   问:请问交易平台的未来发展如何?是否也已有了明确的改进方向?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 tactic | Tagged , , , , , | Leave a comment

K11

不管商场再怎么好设计它还是商场 还是封闭的空间和空气 还是会让人头昏脑胀悔不当初

Posted in ARTS, 随笔 | 2 Comments

Wait

早上乘车,到了一站,望向窗外,一位友人站在站台上等待。她望向一方,丝毫未察觉车上望向她的眼光。我有种猛力敲窗叫唤她的冲动,但最终未动,只是更用力地望向她,盯着她看,好像目光可以把她拉转身来看到我似的。车子启动了,我手里的手机扭动着要求发她一条短信。很快,她便回信了。 春季的河滨绿柳成荫,桃花烂漫,但毕竟不比儿时读到的大地苏醒的盛景。倒春寒的同时,暖和的天气一波又一波走近了。我们在寒冷里,是否真要焦急地等待呢?

Posted in 随笔 | Leave a comment

Wonderlandscape – Switzerland and the European Landscape Tradition

Wonderlandscape – Switzerland and the European Landscape Tradition 仙境之景——瑞士与欧洲的“风景”探源   1 In Europe – differently from China –, landscapeis a relatively recent invention. Originally, landscape meant exclusively (from the 15th to the 18th century) landscape painting. The European landscape begin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社论 | Tagged , , , , , | Leave a comment

Institutional Thoughts To be Sung with Feeling by Monika Szewczyk

机构畅想——带着感觉来吟唱 原文刊载于Institution of the Future,由Biljana Ciric主编的《未来机构》文集 既然问题摆在台面上,它本质上是个历史问题、时间问题 而眼前,我们把未来视作过去与现在的重来或抛弃 那么,让我们来瞧一瞧这所谓未来的机构,它的时间问题 讨论这个时间问题,它到底在如何谱写日常的节奏与韵律 近年来,我们有“国际调研”与“现代”美术馆 还有“当代艺术”的画廊与中心。哦,还有别的可换 那些商业试险与艺术家自己开的空间 更别提他们展出的那些艺术家,一个个儿都是模特儿 一年展出好几回,比皇帝和皇后还神气 为了接着讨论未来的机构,我们还必须考虑 这种机构的时间表应该怎么排——它一开门 就得来人。那来了人,总得有点儿意思吧? 它得准点,就好像教堂或菜场,或四点差一刻 每天,每星期,每月,每年,每两年、五年或更久?… 有胆儿说,有一天,我们不再有展览,让我们聚在一起 每隔一阵儿,永恒的话题我们都挨个儿乱说一气, 取而代之,我们仅仅聚在一起,看看西洋镜,那些或固执或消极的风景 艺术若要没了这口公共井,立马就要干涸。从她、 或他、或它(艺术的)仪式用途里抢来,永远不该传出去。不过, 仪式的发明,也不过是过时的把戏。 那些双年展、三年展们,试着给仪式喘口气 多耍花样,扩大空间,延长展期。 但还是太过僵硬死板,在那儿,仪式并不讨人欢喜 或把自己当作祭品,或生造出神来,丰富人类社会(她正逐渐贫瘠) 剩下的,我们可还得请沙漠里那位半人半兽支个招。 莫妮卡·申兹科(Monika Szewczyk) 2012年6月 Institutional Thoughts To be Sung with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 Tagged , , , , , | Leave a comment

Interview with Huang Ran

From Randian By Iona Translated by Ling 在展览“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开始之前,燃点和部分参展艺术家进行了对话,探讨了此次展览的观念与策划。 “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将于2013年1月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举行,共有50名年轻艺术家参加,策展人是孙冬冬和鲍栋。此次展览试图呈现当前中国情境下青年艺术家们的生活和创作体验。以下为燃点编辑爱安啊(Iona Whittaker)在开展前一周对艺术家黄然的采访。 爱安啊(Iona Whittaker,以下简称Iona):你对“ON|OFF”这个标题怎么看? 黄然:我真不知道。它可能只写给那些把整场展览当做一个整体的人。个人而言,我对这个标题没什么感觉。它可以有多种解读;我不认为它能对个体艺术家产生什么影响,但人们讨论这场展览的时候,往往是在讨论这一代人——我猜大家对这代人可以做什么是抱有预期的;他们试着挑战它,定义边界,找寻潜力和局限。 Iona:为这个展览你会带来什么样的作品? 黄:我的参展作品是一组装置,由巨型电线组成,电线都是激光切割,细节都很完美——几乎太过完美、太过闪耀了。还有固定在一架高压发电机上的几块电路板,发电机是台大家伙,和许多吐泡泡机不断吐着泡泡。泡泡碰到电路板就会触电,所以你会听到声响,看到电闪的光亮。 Iona:你认为,你的作品和整个的展览理念框架存在什么关系? 黄:我觉得策展理念框架很开放——其他展览总让我清楚地明白这件创作是为这个场合或某个具体概念而做;可能明年他们会延续这一展览模式,邀请新的艺术家参加。 Iona:参加这场展览,你脑子里在想什么? 黄:我一门心思要把作品做好!尽自己努力做到最好。 Iona:你预想自己的创作和展览上的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黄:我认为我们的共同点有许多——但这些共同分享是笼统而非具体的。我认为我们中的许多人所关心的点都很相近;这不是互相需要的关系,而是时而会自然地发生。我认为这代人有能力定义何为欲望及其自带的顾虑。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方式来发展其创作实践,所以有时候你观察到某些趋势,可能会感到他们是在分享信息、想法与概念。 Iona:当前的环境呈现给我们很多的选择,使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观照我们自己的处境。这对你的艺术有影响吗? 黄:可能我会把“选择”改成“机遇”——我们如今有多得多的机遇。但或许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可能我会这样理解:当你没那么多选择的时候,而人们解读你的角度又没那么多元,那么人们可能会认为艺术是“无限的”,好比一种通灵的能力。但现在有那么多选择,人们也有了许多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你,那我认为艺术的任务就是要去界定这些局限,遵守局限,明了局限。因而你必须触碰局限。 Iona:你认为,现在的大环境对今天的青年艺术家来说,困境和机遇是什么? 黄:我认为这个问题和前一个比较接近。随着你的工作,你会越来越深地融入到机制中,你对它有了自己的认识,也逐渐明确自己工作的方式。随着你继续工作,你会把自身实践同他人创作的关系看得越来越清楚。 Iona:对于你自己的实践而言,当前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我的个人实践与机制的关系让我多次质疑自己的实践是否足以让机制付出哪怕一小点代价。机制逼迫个人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来自我保全并持续推进,但个体是否能做到让机制来付出代价还悬而未决,尤其当下的机制正被大量的实践者挤满了。

Posted in ARTS, 燃点Randian, Seminar论坛/讲座/对访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The Laughing Gallerist

From Randian By Iona Translated by Ling 2009年,耿桂英创建耿画廊,其前身是创建于1992年的大未来画廊。画廊总部设于台湾,并在北京开设了分部。画廊关注“现代经典”——从文化历史中挖掘出简单有力的作品。在今年的新加坡艺博会耿画廊展位上,你会有幸目睹赵无极、王怀庆、苏笑柏、姚瑞中和陈浚豪等大师艺术家的作品。 爱安啊: 请问画廊是怎么成立的? 耿桂英: 哦,这说来话长!我之前在Dimension Gallery做销售,从而有大好机会参加国际性的艺博会和拍卖会。早在1988年的东京,我就见证了市场泡沫的疯狂。 我告诉自己,是亲自下海的时候了。我从西方学到了不少东西,知道怎么去运营一家画廊,市场应该怎么运作,怎么选择艺术家等等。于是我决定开一家自己的画廊——而非本土画廊。我喜欢前卫——就像现在展位里你看到的这些作品!我是专业的,以(传统)“画廊”的办法做事。许多画廊主身兼多职:交易商、拍卖观察员等等,但我只做传统画廊。我不年轻了!(笑)我处事简明扼要。多年以来,许多老客户都理解、信任我。我们像老朋友,他们知道我对自己在做什么清楚得很。他们也会观察你——他们想知道“你是谁?”我的回应就是“我?我是一家画廊。我不是拍卖行。”我只做我要做的。(笑) IW: 你怎么选择艺术家呢? TK: 新艺术家与长期合作的艺术家对半开。有些艺术家和我们合作超过10年,也沉睡了10年,但可能10年之后,(他们的市场)一觉醒了!另一半是我观察到的未来一代。当然我不年轻了,所以找我女儿帮忙。我没法做太前卫的——语言、经验和最主要的,我接受的教育,都有限制。时代不同了,所以…… IW: 所以,你会如何概括你的画廊形象呢?画廊的关注点、目标观众与发展目标? TK: 我想开一家有意思的画廊。我有我自己的风格和品味,有自己的脸面。我敢说,画廊站到今天,靠的不是文化,而是一直问“我是谁?”我说“我是台湾人”,但我父母和祖辈都是中国人。25年前,我年轻的时候,喜爱毕加索、莫奈、马蒂斯……我首次参展艺博会的时候,就展出了毕加索和德加的作品。当我在西方的语境中,我欣赏西方的作品——“巴黎学派”之类的经典。但当我开了自己的画廊,我可以做些什么?我应该以自己的方式来探索。所以,我选择了像赵无极、甚至陈荫罴等艺术家。我感到,我们分享着同一种文化——我们很亲近。 IW: 那么,你是如何寻找新艺术家的呢? TK: 很简单:谁吸引我?谁能抓住我的目光?我无所谓有人写文章说你有多重要。但这个年轻人(指着身后苏笑柏的画)是个天才。我刚开始和他共事的时候,他还没名气,但我能看出来——天哪!他是个大师。 IW: 你会在新加坡开画廊吗? TK: 但愿如此,我在这儿有许多朋友,这儿也更为国际化。 IW: 那香港呢? TK: 香港最重要也最贵。对画廊来说,最重要的是空间;没有空间,没法工作。 IW: 你在新加坡看到了什么特别之处? TK: 过去五年来,这儿的人气越来越旺。我现在开始感兴趣了——如果有机会,我会在新加坡开个画廊。新加坡很年轻,政府也支持艺术;这很重要。这儿的政治氛围很好,他们也很重视文化。 IW: 你对今年的预期是?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Interview with Wang sishun

From Randian By Iona Translated by Ling 在展览“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开始之前,燃点和部分参展艺术家进行了对话,探讨了此次展览的观念与策划。 “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将于2013年1月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举行,共有50名年轻艺术家参加,策展人是孙冬冬和鲍栋。此次展览试图呈现当前中国情境下青年艺术家们的生活和创作体验。以下为燃点编辑爱安啊(Iona Whittaker)在开展前一周对艺术家王思顺采访。 爱安啊:你对“ON|OFF”这个标题怎么看? 王思顺:其实我通常不太考虑策展人的想法。目前为止,我的大部分的重要的展览都是个展,主题也都是我自己确定的。 爱:你会为这个展览带来什么样的作品? 王:我这次的作品首次展出于2009年同样由鲍栋策划的一场青年艺术家群展。当时我用300元硬币,融化铸造了一个铁块。接着我把铁块卖掉,再兑换成硬币,铸造铁块,再卖掉。这次展览是这件作品的第七次展出。照道理来说作品应该会越卖越好,所以铁块也会越来越大。除非市场行情不好,或者作为艺术家信用缺失,才会导致有变小的可能。所以我现在可以回过头来解答对展览标题“开关”的理解,即这个创作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重复、结束、再前进、延续的过程,就是一个“开关”的过程。 爱:你是如何考虑参加这场展览的?或者,你觉得在当下办这样的展览有什么意义?你是否也会考虑观众的想法? 王:这是第二个我不太考虑的问题,其一我一般不考虑策展人的想法,其二我也不考虑观众的想法。 爱:你预想自己的创作和展览上的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王:这是第三个我很少考虑的问题,我不太注意其他艺术家想什么。我感觉,这些艺术家,大家都很熟、都是朋友,但今后慢慢地差异要大于共性。现在就已经可以看出不同。我觉得大家的经历、接受到的信息与相处的氛围其实大致都差不多。但是作品的根本还是在个人,所以作品最后呈现的不同也是由于个人内部的原因。 爱:当前的环境呈现给我们很多的选择,使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观照我们自己的处境。这对你的艺术有影响吗? 王:多元化是一个正常的、好的状况。与之对应,艺术家自身内部的不同及其整体呈现的创作面貌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多元的。相对观众,艺术家应更主动地做到多元化。 爱:你认为,现在的大环境对今天的青年艺术家来说,困境和机遇是什么? 王:当我们说世界是扁平的,中国艺术家和西方艺术家享有同样的信息与资源,但我认为我还没参与到、或者大家都还没有真正参与到一个真正的比较共享、共同面对的大环境。所以我在想,是否还存在一个东西方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问题本身也在这段时间里推移、发展,我们无法静止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可以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掉了,但问题本身也在发生、生长。所以当我们试图做大范围的比较,(这种比较不太能成立),因为对于其他世界上的艺术家怎样在创作,我觉得先应该有个基本的了解。直观上来看,我们这方面的了解越来越丰富,而且从现在的创作成果来说,我们越来越多有份量的作品,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和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奔跑,应该建立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那么这个方向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被裁决? 爱:那么这次的展览对上述问题是否起到了帮助? 王:我觉得出现一个不一样的展览总会有好处,这么大规模、年轻艺术家集中的群展已经很多。那么它到底重要吗?意义大吗?现在看来,其影响力和重要性均来自大型的主办机构。我只是想到这里而已,我不确定。我们每个人都非常乐于参加这样的展览。 爱:对于你自己的实践而言,当前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王:我作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怎样把我的思考的方向继续往前推进,怎样把思考的内容扩充,怎样去找到对我吸引力更大、更有趣的创作内容。

Posted in ARTS, 燃点Randian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桃花源记 The Tale of Peach Blossom Spring

来源: 燃点 撰文: 顾灵 “桃花谷仙梦“, 刘传宏个展 千高原艺术空间 (四川省成都市芳沁街87号) 2012年12月24日至2013年2月23日 桃花源在陶渊明笔下是个偶然寻得的小村庄,隐于山野深处,村中人不闻世事,黄发垂髫皆怡然自乐,阡陌交通且鸡犬相闻,一派祥和。这无疑是归隐者的好安身。中国古代文人不乏隐者,隐者不想让别人找到,所以才常会碰到寻隐者不遇的状况。隐者有怀才不遇的,有被朝廷政治嫌弃的,有自己看不惯社会现实于是走得远远的。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很有才华,琴棋书画诗文样样精通,在山中更是能做出上乘之作,只是少有观众,多是自己给自己看。中国现代社会,也不时耳闻某艺术家到乡下购置田地,耕作劳动,自给自足,远离城市,去到安静缓慢的乡村节奏中创作。 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存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边缘,壮年劳力大多远走他乡前往大城市谋生,留在村中的多为老人孩子,祖上留下的土地与屋子也逐渐被标准化的安置配给所取代。记忆被起重机和混凝土扬起的灰尘遮蔽,血红的历史之瀑随着加快的时间飞速流淌直至褪色为透明。中国山水的图景前所未有地雾气迷蒙,无从描绘。 刘传宏的油画,骨子里是中国山水的墨韵,却用点彩画成,结合层层晕染,始终罩着月色的朦胧,山间的云雾。自2002年,他在河南省林县桃花洞村的生活赋予了《山林绘本》系列以生命。不知是黎明抑或黄昏的山峦影线映着薄云,山上的树与山面的岩同样寂寞;不知是冰冻的湖面抑或氤氲的雾霭掩着残叶,纤弱的枝条没精打采地追忆着;不知是群山抑或峡谷,娇嫩欲滴的桃花瓣儿却透着无尽的寒冷。杆竹摇曳着风的声响,积雪的白反倒为山野林地染了颜色,添了精神。无人或有人的路,遍铺了可见与不可见的足迹。 刘传宏头顶斗笠、手提布包、穿着朴素,走入自己的画中,变身林冲或许文强,边写日记边赶路。《水浒传》与《上海滩》的情节融合到了刘传宏的日记里,故事在失焦的山水中徘徊。与画作和手记一同贯穿始终的,还有自行编绘的地图。艺术家一丝不苟地勾画出河流、山川、存在或不存在的地名,依循着地理的标记,规划出创作的脉络,点出自己所处的位置。 在脉络的另一头,是刘传宏对历史现实的回忆与强调。他从地图出发,伪造了各种档案,以桃花洞村山脚下真实的红旗渠为参照,创作了《月光下的红旗渠》(2006-2010)。这件作品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刘三先生”的“自传”《我的一生》,一为《宏兴客栈》,均是艺术家用自己收集的1978年产素描纸及旧宣纸、水彩纸绘制而成。刘传宏认真却稚拙的笔迹讲述了“刘三”、宏兴客栈与红旗渠镇从民国初年至改革开放的历史,三条平行的线索提取并展开了跌宕起伏的几十年间的关键事件,浓缩并投射在一个人、一个组织与一个城镇这三个维度。所有文件的假造痕迹都颇为明显,他并不在乎这些自述史会被当真还是识破,他在乎的是这一整套讲故事的图画与文本,可以督促观者保持对过去的认知与反思。通过编年法及“事实”陈述,时间被抽象为一种不真实的存在,反照出当下生活的不真实。历史快速地递推为现在,现在只是一个瞬间,未来却不断地朝后退。 在当代艺术界重访古典文人画、宣扬水墨精气神的风潮之下,装扮大过实在,天人合一的通透往往缺席。难得刘传宏,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古往今来的地道故事,并在与史料、政治、经济的触碰中还挟着必不可少的幽默。早在2001年,刘传宏首个油画系列《西游记》中,艺术家扮成唐玄奘前往深山湖海寻访隐士;当时的仙梦已成真,刘传宏找到了桃花源,成为了隐士。 “Fairy Dreams in Peach-Blossom-Valley,” Liu Chuanhong Solo Exhibition A Thousand Plateaus Art Space (No. 87 Fangqin Street, Gaoxin District, Chengdu) Dec 24, 2012 – Feb 23, 2013 The ancient poet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 Tagged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