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05/10/2013
Kadist Art Foundation: Zhou Tao
From: Randian By: Chris Moore Translated by Ling 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Kadist Art Foundation)是艺术市场的支持者中少数小型但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基金会之一。卡蒂斯特重点扶持基于时间进行创作的艺术项目,诸如录像,其开设在巴黎和旧金山的分部均开设驻地项目,在重视策展实践的同时与基金会的收藏挂钩。 燃点: 请介绍一下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 Emilie Villez & Léna Monnier: 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是一家私人艺术基金会,旨在鼓励艺术对社会的贡献。我们所设立的项目:从驻地到展览活动,都基于基金会本身的收藏,同时投入到新作品的创作。我们通过与来自全球的艺术家、策展人与艺术机构合作,并始终结合我们自身的背景。 燃点: 卡蒂斯特设于巴黎及旧金山的两个分部之间如何联动? EV&LM: 卡蒂斯特的收藏先于空间,我们仍然希望能够保持机构的流动性。卡蒂斯特先于2006年在巴黎成立,并于2011年在旧金山设立分部。两地的活动规划大体相同,如都有驻地项目,收藏也同时来自两个分部。 燃点: 关于同中国的联系——请问你们来过中国吗? EV&LM: 早在卡蒂斯特旧金山分部成立之初,我们就开始了同中国的不解之缘,首先就是收藏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时任旧金山艺术学院展览与公共项目主任的侯瀚如是我们的收藏顾问。接着在2012年,我们邀请了哥斯达黎加TEOR/éTica机构的艺术总监英提•格雷罗担任策展人,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了《进入收藏的路径:卡蒂斯特基金会藏品展》。翁笑雨担任了此次展览的策展助理,她也是卡蒂斯特的亚洲项目负责人,并协助提案针对亚洲新兴艺术家的收藏。 燃点: 近日卡蒂斯特巴黎部举办的展览展出了来自艺术家周滔的影像作品。请问这场展览的缘起是? EV&LM: 我们的驻地项目旨在支持艺术家并与之合作,而其在驻地期间创作的一件新作品也被我们纳入收藏。我们已经很熟悉周滔的创作,也已收藏了他的两部影像。 燃点: 周滔的参展作品之一《现实之后》(After Reality, 2012)将广州与巴黎平行并有意建立两者的联系。请问这些联系的本质是什么?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