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
Calendar
Search
Stage
-
Recently posts
Daily Archives: 11/07/2013
The Institution for the Future
面向未来的机构 文 / 若昂·里巴斯 João Ribas 译/顾灵 From: Institution for the Future, co-edited by Biljana Ciric and Sally Lai, published by Chinese Arts Centre华人艺术中心, 2012 发表/《艺术当代》2013年8月刊P106-107 1939年,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用速写呈现了一个未实现的“无限成长的美术馆”(Musée à croissance illimitée),寥寥数笔,用一种揶揄的方式捕捉到了当代艺术馆所面临的悖论。这一建筑(凭记忆在下方重画了大致的样貌)力图满足未来文化发展之一切可能出现的要求。 通过一个模块化的螺旋平面图实现“和谐而有规律的成长”,这样,一个面向“在世艺术家”的美术馆才能够不断地做出调整。在其核心部分,柯布西耶所描绘的美术馆雏形捕捉到了福柯称之为“异托邦”(heterotopia)的由“无限时间积累”所定义的体系的矛盾之处: 博物馆和图书馆已经成为异托邦,在这里,时间不停地累积并超越自我顶点;然而在17世纪,甚至在本世纪末,博物馆和图书馆还是个人选择的表达。相比之下,积累一切、建立某种通用档案的想法;希望把所有时间、所有时代、所有形式和所有品味都围在一个地方的意愿;建立一个恒久的场所让自身永远保持在时代以外且不受其破坏影响的想法;试图以这种方式在一个恒定不变的场所构建永久而无限的时间积累的努力;凡此种种均为现代性所独有。 “面向未来的机构”不可避免地也受制于这一悖论。实际上,所谓的“未来”本身也是由我们所身处的具体的当下所定义的: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结合定义了何谓“当代”(contemporary)。“当代”一词不再特指“现在”(now)。在当代艺术领域,这一老朽的词汇本身已然成为论辩的焦点。不过,批判性评价对于当代艺术在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当代”的未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亚历山大·阿尔贝罗(Alexander Alberro)、米赫内亚·米尔坎(Mihnea Mircan)、泰瑞·史密斯(Terry Smith)等策展人、评论家和学者对当代性进行理论化的不懈努力可以被视为以一种超越后现代性的模式对战后艺术进行语境化研究的尝试。 1989年,东方集团革命标志着“新的历史阶段的崛起”;在美术领域,阿尔贝罗称其为“当代”。政治革命引发的新的史学篇章早有先例:正如史学家莱因哈特·柯施莱克(Reinhart Koselleck)所提出的,法国历史编纂学一般将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开创的新纪元称为“当代史”(histoire contemporaine);而德国当代史则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水岭。“当代”成为划分历史范畴的一种尝试——不论对当下的当代性还是未来的当代性来说——都将成为柯布西耶计划中的一个模块。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Leave a comment
Outside the White Cube: SWFC
from: Randian by Katherine Sparks Translated by: 顾灵 白盒子之外: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五周年特展“滤镜” “滤镜”: 展览项目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00号)2013年10月25日-11月10日 近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环金)为庆祝五周年举办了题为“滤镜”的一系列展览及项目,由李力与鸟本健太担任主要策划,上海的一众重要画廊都参与其中,包括艾可画廊、艺术+上海画廊、Art Labor画廊、周围艺术画廊、比极影像、东画廊、科恩画廊、M97画廊、OV画廊、艺术门画廊、沪申画廊、香格纳画廊和Vanguard画廊。艺术作品散布在环金裙楼商场的一至三层,不仅来自画廊,还有一些来自从属于这一系列活动的特别项目,分别由许宇、马修、翁志娟等独立策展人与艺术家策划。 香格纳画廊展出的是没顶公司的《神-马克思》,这大概也是没顶公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且和此时此地十分契合,因为没顶的这一系列创作围绕模糊、矛盾与主体的无尽循环展开,而环金本身的空间设置也恰恰突显出了上述特质(不是每件作品都能碰撞出这种正面效果)。《神-马克思》既超然又普通,其图腾般的形式被泡沫底座所削弱,这件乌黑的大型纪念碑笼于极简主义的灵光之下,难与其宗教图腾的“另一半”相融,那“另一半”显然怀有比单纯的物理存在更崇高的抱负。任何将其植根于物质世界的企图都将与这些宏大的典故相违背;同理,任何将其视作纯粹精神灵物的企图也将即刻为其无可抗拒的“存在感”与质感所剥离。上述解读似乎放之四海皆准;然而,正因这件作品被安排在环金一楼的大厅展出,方能将个中蕴含的物理空间与超然理念展露无遗;通常,没顶也正是仰赖此类解读与重新解读的游戏来彰显其作品的力量(更不消说其创作的娱乐价值)。 没顶公司, 《神-马克思》 翁志娟策展的项目:”艺术的越界” 不过,大多数策展人都选择刻意回避环金的商业设置,如翁志娟策划的“艺术的越界”,看起来还是有特定场地制作的成分,李消非、卢佳炜、泼先生、曲艺、吴鼎、夏弢、岳路平等艺术家的作品都参与了这一项目。 该展区尽管不起眼,但墙上的介绍文字仍清晰点名艺术作品从画廊空间向当代公共空间的延伸——在此,自然指向商场空间。项目的英文标题“Free Art Zone”暗示了从上海自贸区(Free Trade Zone)得来的灵感,将商业符号的明确引用卷入对话——的确,有些作品几乎可以乱真广告。相邻的灯箱等引人注目的媒体中,既展示着某些“艺术”摄影,也播出着各类商业广告。如果艺术注定要越来越多地在白盒子空间之外展出(与之相关的讨论无数,但实践者仍在少数),那么看到有艺术家实际去新的展览空间作尝试也着实有趣——尽管我仍止不住认为这个“艺术自贸区”太过寡味平淡了,倒不是因其展示内容(这个概念颇具潜力),而是因为它被安排在商场中较边缘的位置。要是给这些作品安排一个更能突显其内容与延展性的空间,那么翁志娟及其艺术家的项目效果说不定会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