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11/15/2013

An Early Winter Walk through Caochangdi

from Randian by Iona Whittaker Translated by: 顾灵 立冬啦!去草场地走一走 今年11月,想去草场地看绘画展的朋友不妨逛一逛站台中国的赵刚个展“契丹人”,有些大尺幅、更多中等尺幅,画的风景、居室和人物。熟悉历史的人知道,13世纪时,契丹这一蒙古游牧民族被驱散甚而消亡,这些画为这段典故带来了一种不同的感受。赵刚是星星画会的老成员。1979年,在被北京中国美术馆拒展后,星星画会在美术馆东侧小花园铁栅栏外自己组织了一个展览。时至今日,我们庆幸依旧能看到他的画 对面的三影堂展出了往届年度摄影展获奖者的作品——包括邢丹文、阿斗、震撼人心的陈哲、引人沉思的张晋。值得花些时间好好看看这些不同视角下的镜头。 站台中国的赵刚个展“契丹人” Photographs by Zhang Jin at Three Shadows 张晋的作品(三影堂) Zhang Xiao, “Shanxi”, exhibition view at Pekin Fine Arts 张晓,”陕西”,北京艺门展览场景   北京艺门也在展摄影,同时呈现张晓和王川的个展。读了墙上两位艺术家的自述,对其创作的了解颇有帮助。张晓的镜头捕捉了陕西社火表演及庙会期间的超现实视觉瞬间,而王川透过记录当代中国的镜头扪心自问意义何在、何去何从。 行至前波画廊,夏星的个展《四年》同样与摄影有关,这些绘画全部取自《新京报》头条新闻的配图。其“强烈的观念性”不止局限于他对作品单一尺寸的限定或对复制新闻图片这一题材上的选择。   Xia Xing, “Four Years”, exhibition view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 Tagg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Comment

Re-imagining An Old International Mega-Art-Festival: the Carnegie International 2013

from Randian 文 / 曹冰沁 译 / 顾灵 重新想象一个曾经的国际“元艺术节”:2013卡内基国际展回顾 2013卡内基国际展 卡内基美术馆(Carnegie Museum of Art)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Forbes Avenue4400号) 2013年10月5日-2014年3月16 1896年,美国实业家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创立了全世界第二个多年期调研型国际当代艺术展——“卡内基国际展”;今年10月,全新一届“卡内基国际展”在卡内基美术馆上演。联合策展人Daniel Baumann、Dan Byers与Tina Kukielski邀请到了来自19个国家的35位艺术家及小组参与展出,其中包括数位艺术家的迷你回顾展。与国际当代艺术调研主展平行的其他组成项目还包括一场重新组织的现当代艺术永久收藏展、一场题为《操场项目》的小型展中展以及一些卫星展。即便与上一届“火星生活”(2008)已时隔五年,但2013年的这场全新展览仍令人惊喜地堪称名至实归的知识挑战盛宴;多年来的期盼都是值得的。 美术馆门口:Phyllida Barlow的“TIP” (2013)与Richard Serra的雕塑 位于福布斯大街的卡内基美术馆主入口前的一件作品即是展览标题的完美演绎,这座斑斓的庞然造物是英国雕塑家Phyllida Barlow的“TIP” (2013),将粗糙的结构体与五彩旗杂乱无章地堆砌起来,旨在打破原本就伫立于美术馆门口的Henry Moore及Richard Serra雕塑之间所营造的纪念碑式的优美平衡。这件作品在当前白人男性艺术家占据主导的雕塑界,无疑是掷地有声的“反纪念碑式”宣言。另一件作品是Yvan Pestalozzi设计于1972年的操场“Lozziwurm”,既作为对“操场计划”(The Playground Project)的纪念,亦回应了贯穿整场展览的游戏精神。 Zoe Strauss的肖像组画《家园》(Homesteading,2013) 何岸的装置“是什么让我理解我的知道?”(2009); 右侧是Transformazium的“艺术租赁”计划 在全球语境中展示国际艺术家的创作自然是此展的初衷之一,但展览更旨在揭露正经历痛苦转型的匹兹堡本土问题。 一进门,展墙上迎接观者的即是宾夕法尼亚州宅基地居民的街头肖像照与个人肖像画,它们来自常驻宾夕法尼亚州的艺术家Zoe Strauss,题为《家园》(Homesteading,2013)。宅基地离匹兹堡不算远,这里曾拥有安德鲁•卡内基的旗舰工厂,直至整个宾夕法尼亚州因工业迫降而损失惨重。门厅尽头的地面上另有一面投影,亦是该件作品的组成部分。Strauss拍摄了当代中国钢铁厂,这些照片与录像片段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曾经的宾夕法尼亚州作为重大罢工的历史震中的记忆。透过她的镜头,那些旧时城市的光景生出一份疏离感,同一旁栩栩如生的肖像所带有的私密感形成鲜明对比。该作品连接了古今中外,检视了日常存在及其所处的社会变革及工业化影响。类似主题的两件录像装置《一个爱情故事》(A Love Story,2010)与《犯罪现场》(Th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 Tagg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