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12/18/2015

Performa 15: Lasting Value of Performance Art

From Randian, by Brienne Walsh, Translated by: 顾灵 Performa 15行为艺术双年展声张行为艺术的恒久价值 在2004年之前——也就是策展人、评论家与学者Roselee Goldberg在纽约创立行为艺术双年展Performa(意为行为、表演)的那一年,行为表演艺术在纽约的各大博物馆与一线画廊中经常是缺席的。彼时,行为艺术作为一种创作媒介被视为只在地下俱乐部和实验空间才会发生的老古董。20世纪70年代是行为艺术的黄金年代,那时候的纽约房价低廉,Jack Smith、Vito Acconci、Laurie Anderson、Mike Kelley与Yvonne Rainer等艺术家有时间、有精力,关键还有空间来做能接触到广泛公众的行为艺术——自证为一种鲜活的知识表达体。它是对观念主义的最佳补充,后者的观念恰恰需要形式来加以表现,而身体则是最廉价、最便捷、人人可用的一种形式。 1979年,Goldberg还是一名年轻的媒介研究学者,当时她写了一篇题为《行为艺术:从未来主义到现在》(Performance Art: From Futurism to the Present)的文章,在文中,她断言道:“不论是立体派、极简主义还是观念艺术,任何一个学派似乎都会有走投无路的时候,而艺术家们把行为表演作为一种打破艺术门类的方式,并由此开辟了新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初期,艺术能够以及应该做什么已经被差不多彻底打破了,注意力再一次被引向相对而言更为传统的媒介,诸如绘画与摄影。包括Cindy Sherman、Richard Prince与Barbara Kruger在内的“图像一代”(The Pictures Generation)艺术家成名之后,又紧跟了一大批闪耀的艺术明星,如Jeff Koons与Damien Hirst,后者的天价作品常被人议论其价格而非品质。21世纪初,行为作为一种视觉媒介从机构的视野中彻底淡出了。 “我刚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工作时,美术馆所理解的表演基本就是每周五晚的驻唱乐队,”Performa 15的策展人之一Adrienne Edwards回忆道。Edwards是一名行为表演学者,专门研究非洲离散与南半球的艺术家。艺术界弥漫着一种百无聊赖之感,这种感觉也反映在艺术市场上,也就是一种艺术只是为超级有钱人而作的感觉,机构们更多是在伺候有钱人的口味、而非迎合大众。 这一切在2004出现了改变,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行为艺术的Goldberg已然是一名纽约大学的教授了,她决定成立Performa学会——围绕行为表演而策划公共项目的智囊团。其背后的灵感来自Goldberg为伊朗艺术家Shirin Neshat的作品《鸟的逻辑》(Logic of the Birds,2001年)策划的知名公映项目,这一跨学科的行为表演反思了12世纪的波斯神秘主义,在2002年于纽约林肯中心成功首映后先后巡回到学术声名显赫的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艺术中心与伦敦Artangel。行为表演的成功与20世纪70年代观念艺术所引发的新兴趣同期发生,与此同时,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也在发生转变,人们想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我想博物馆开始反思人们想要看什么,” Edwards如此评价当时对行为艺术兴趣的重燃。“机构自问‘何以集体表达?’以及‘人们在哪里汇聚?’他们开始看到行为表演是一种能够汇聚观众的特别可行的媒介。” 这一媒介的活力恰从Performa自身获取信心,首届行为艺术双年展Performa 5创办于2005年。同时在纽约城的20余个场地举办包括行为表演、展览、论坛与放映在内的各项活动,全部围绕行为表演艺术展开,首届共吸引了逾2万5千名观众。在全球化的艺术界日益饱和的艺博会,牲畜拍卖会或许比展览与之更有可比性,因为它与艺博会一样都是在巨型展会中心里搭建无数小展位构成的迷宫,简直要让人得幽闭恐惧症。而Performa恰恰创造了一种与众不同,一个现场看艺术的机会,由艺术家们亲自演绎,这是观众可切身感受并能参与其中的鲜活艺术。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