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
Calendar
Search
Stage
-
Recently posts
Monthly Archives: July 2016
Dis-Ling I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人对行动距离的测判失灵,于是碰撞事件接连不断,运动中的人与运动中的人、还有其他交通工具(各种车)相撞而无力回避,好像迂绕的空间对人隐形了。#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但凡父母亲吻孩子之后,孩子身上便开始长疮。然而传统的疫苗接种却无法适应这一症状,且经年都未能找到治疗的方法。孩子长大后亲吻功能失灵,于是人的亲吻行为消失了。#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各种门禁卡失灵,一些地方畅通无阻,一些地方成了牢笼。#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各地红绿灯同时快速交替闪烁,造成交通瘫痪,事故不断。于是道路消失了。#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地下排水管道失灵,连日大雨将街道淹没。积水越来越高,人们不得不转而住到地下,排水管道成了新的交通网络,只是不通风、不透气。#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蝉鸣振翅失灵,连绵不绝之声成了磁带卡壳。#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高跟鞋的鞋跟总会卡在路面的缝隙里,行走失灵,于是各地的地面上插满了各式各样的高跟鞋。#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硬币碰撞不再发出声响,铤铃哐啷失灵,于是全世界的零钱包和储蓄罐都静默无声了。#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人的汗腺失灵,不论冷汗、热汗都出不了,于是人成了一支支尴尬的温度计。#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所有的袋子都承装失灵,虽然袋子看起来完好无缺,放进袋子的东西却会不断漏掉、消失,好像底部长了无形的洞。于是袋子消失了,物体赤裸裸地堆叠在世界里。#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语言命名物质对应的相关脑细胞失灵,会把烘山芋想成烤土豆,把生梨讲成花生;于是物质世界的种种物开起了交谊舞会。#一种失灵 @大腕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空调统统坏掉,温度控制就此失灵,于是人类顺利回归风和扇的岁月。#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语言失灵,人类不会说话了,于是交流成了除却语言之外的一切,与存在和虚无融为一体。#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植物再不能从土地中长出,水和空气全然取代了土壤,于是人要么生活在水中,要么生活在空中。#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挑邦邦的人发现,上海某处即便下雨,只要有人慢慢经过,雨还是会停。于是挑邦邦作为一种民俗消失了。#一种失灵 @61先生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机动车生产技术全线失灵,所有的废弃车体还原成材料生产新自行车。没有堵车也没有牌照,只有滚滚的自行车流。#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投稿),shouting和消停傻傻分不清楚,forget和覆盖特搞在一起。#一种失灵 @龙其心 @格雷雷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世上所有的窗都关不上,风从缝里漏进来,冷或热、还有雨,都从缝里漏进来。闭合的空间失灵,空气在所有空间中流动。人觉得不安全,想方设法将缝堵上;缝却总会裂开。#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一些地方可以抵制时代的变化,仍然保持着多年前的面貌与气质。生活磨人的耐力在此失灵,由此这些地方成了旧时光的保温杯。#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人一坐进电影院就想撒尿,膀胱遇观影失灵;在全球泌尿科大夫会诊无果后,电影院线不得不将座位统统换成合成卫浴。#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人看见数字就犯恶心、想吐;于是数字从一切屏幕、印刷表面、建筑里面和知识体系中消失了。人不再构造世界,而是让世界退回到数字隐匿的时代去了。#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昼夜开始颠倒,虽然只是多睡一觉就能调整过来的事儿,但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时差综合症,生物钟失灵;于是各类商铺的营业时间开始在24小时内随机分布,昼夜的分别越来越模糊了。#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所有的背带都挂不住肩膀,摩擦力失灵。于是背带包消失了,包的设计问题引向了有否必要随身带除了能放在口袋里的东西之外的其他物品这一问题。所以,口袋反而变大变多了。#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蒸笼再也无法保留住蒸汽,蒸汽在上升的过程中消散了热度。于是蒸作为一种主要的烹饪方式消失了,所有的蒸笼成了无温度的容器。#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供电失灵,一切屏幕止于黑暗,回到蓝天暗夜这广袤一幕。人类再次得以看到黑。#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导航系统失灵,涌现大批漫游者,既有规划被打破,新的歪歪斜斜的道路生长出来,城市与野地的区隔逐渐消弭。#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一条大河波浪宽,主旋律轮播失灵,某台反复播放同一首歌。#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一切工作都不得继续,好像有种能够渗透入意识的胶质使不工作的状态显形,从而工作立即在意识面前变得荒谬滑稽、无地自容。于是人类停止了工作,有效本身失灵,但世界依然活得自如,好像从来没工作过。#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地球开始慢慢缩小,天空越来越低,原本污浊的空气越来越难以呼吸。直到人们再无法直立,爬行着大口通过土和水呼吸。萎缩的大脑同萎缩的空气一样丧失了活力。#一种失灵 番外一篇:他写作时,必要放点音乐的。外面,城市快速行进的噪音和灰尘,被这音乐、和不可见的因写作而生成的真空隔离在外。并不是说他经常写作,音乐倒是经常会听;而是在写作时,音乐好像可以被写进字里去。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人类全体失明、失聪、失声、失魂。造物说:既然无从感知,也无法表达,那我就收回这世界。于是世界被收回。#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当下的时间与过去的时间交叠在一起,人们无从分辨当下与过去;过去的一切都成了现在。时间感失灵,未来也成为了现在的过去。于是人类生活在压缩的时间里,只知道当下。#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人们调节外在与内心世界平衡的弹簧,失灵了。而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尚未可知。#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导航软件的定位总会在进程一半时失灵,依赖定位与自动选择路线的人永远无法到达终点。于是道路持续发生着改变,而人们终于开始记得它们的名字。#一种失灵 由于某种未知力量,世界上所有的勾与线都会缠绕在一起,走在地铁里、或大街上、或上下公交车,随身携带多余线头与勾角的人就会注定被挂在一块儿。于是偶遇全成了勾连。#一种失灵
云
石板路面有些湿滑,表面覆了一层薄薄的墨绿色的青苔。 空气里是落雨后草木的腥味,从叶尖滴落的水珠被手的温热掳获。 温热的不仅是手,身上的肌肤都是。 以为会有台风来,但云讲出了真相。 隐隐透出橘色光线的怀了孕的云城,层层叠叠、深深浅浅的灰色。 风从一方来,向一方去;过一会儿又掉转头,裹着云走了别处。 心底涌出一阵自由的欢愉,而在这颗心的旁边,却徘徊着犹疑。 好像找到了生长于体内深处的纽带,但纽带纠缠着,尚未被抒解开。 力。 凉,一丝紧张,一朵掩饰,一分缱绻的伤感。 时间渗透着活着的生命,也铺出导向死的道。 时间令青春流溢着光彩,也令它萎谢。 距离在空中转动,回旋着跳跃到身边。 距离在意识中转动,回旋着跳跃到眼前。 距离消弭,反而变得坚固。 成为了一种既坚固、又柔软的东西。
Chris Salter new solo Haptic Field in CAC, Shanghai
超越视觉:《体感场》的奇幻迷境与构造它的艺术极客 / 顾灵 原载于: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近日于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启动的大型多感官式体验装置《体感场》(Haptic Field)借助可穿戴设备和融声、光、雾于一室的沉浸式环境,营造了超越视觉、以触觉为主导的多感官联觉体验,来探索身体与意识的感知域界。在以视觉主导的认知方式的当今世界,一场参与性的科技×艺术体验调动了长期被遗忘的触觉、听觉、嗅觉··· ··· 如果视觉欺骗了我们的大脑? ▲ “体感场”,现场 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于2016年7月9日开幕的“体感场”呈现了克里斯·萨尔特(Chris Salter)与意大利艺术家兼音乐家特兹(TeZ)为CAC场地定制的一件大型多感官体验装置。 当人们缓慢步入展场,黑暗中隐约闪现着彩色的光,观众随即被糅合了自然与人工音效的氛围音乐与雾气包围,期间偶尔突然有强烈的白光闪烁。在几乎看不见其他人,视觉又被阻碍的情况下,人们同时调动听觉、触觉、嗅觉,以及一些平时或许被忽略的感觉,如本体感、平衡感、压力感等,从而获得多感官相互叠加的联觉体验。在萨尔特看来,这一体验旨在弥合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五感之分,试图论证感官并非相互割裂、而是相连共融的特性。 ▲ “体感场”,现场 展场入口处设有更衣区,志愿者会协助观众套上为此次展览特制的服装;穿戴上能够振动并发光的绑嵌于服装的臂部、腿部与胸部的线性致动器。振动时而同时发生、时而序列性地发生,振幅强弱也会变化。更衣区的墙上有三面大镜子,穿上特制服装的观众可以在镜中欣赏有如从科幻小说中走出来的自我与他人。同时还需要戴上磨砂护目镜,以及与服装相连的不透明浅色兜帽,目的都在于屏蔽视觉。展场允许同时容纳20名观众。 ▲ “体感场”,现场 这场展览不仅呈现了一件作品,也同时是一个研究项目。人类学研究员张晖在观众体验结束后对其进行访谈。“子宫”、“恐怖片”、“森林”等是来自不同观众对《体感场》的体验描述。萨尔特对观众的反馈非常感兴趣,并将其纳入研究,他认为:“感官体验是在特定文化语境中构建生成的,不像神经科学家认为的那样只是神经刺激,而是受文化、社会背景与观者自身的个性、态度所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感官人类学。” ▲ 克里斯·萨尔特,《置换2.0版本》(Displace v. 2.0)(2012) 克里斯·萨尔特不仅是位艺术家,同时也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康考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 Montreal)新媒体、技术与感觉讲席研究员,蒙特利尔媒体艺术、设计、技术与数字文化研究和创造“六角星网络”(Hexagram Network)联合总监,康考迪亚大学设计与计算机艺术系计算机艺术专业副教授。继在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tiy)修读哲学与经济学后,萨尔特又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导演与戏剧批评专业博士学位。如此广泛的学术背景使其研究自带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萨尔特长期以来与其合作者深入研究感官人类学、触觉科技等,构成了其对延伸人类感知中枢所作的持续性探索的一部分。 ▲ 瓦西里·康定斯基,《作曲》(Composition VIII)(1923),图片来源:wassily-kandinsky.org 萨尔特在题为“从传感器到感官知觉:当代艺术和研究中的’感官转向’”的讲座中系统性地介绍了其研究与创作相融合的工作方式,以及多件代表作品。以感官与艺术的交叉为例,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池田亮司(Ryoiji Ikeda)、库特·海恩特施莱格(Kurt Hentschläger)、索尼娅·切拉里(Sonia Cilari)、詹姆士·特勒尔(James Turrell)等人的作品在萨尔特看来,都在拓展以视觉与图像为主导的艺术传统,转而综合调动多重感官。 ▲ 库特·海恩特施莱格,《ZEE》(2008),这是一个沉浸式的视听环境装置,观众在巨大的空间中被浓重的雾气包围,其间闪烁着的频闪仪和脉冲灯光使雾气变得朦胧梦幻,产生万花筒式的三维动态效果。图片来源:Kurt Hentschläge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Tagged CAC, Chris Salter, chronus art center, Haptic Field, Sensory Studie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