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une 2018

Dismantling the Scaffold

拆棚 大馆当代美术馆 香港中环荷里活道10号 2018.06.09–2018.08.15 “拆棚”展览现场,2018. 规训与合作,是此次展览的两大核心命题。 位于香港中环核心位置的大馆-中区警察署建筑群如今焕然一新。在多场开幕展览和活动中,大馆当代艺术馆首场正式群展选择与本地非营利空间Spring工作室合作。由李绮敏策划的这场展览题为“拆棚”,既是前者的开篇展,也是后者按计划运营五年之后的闭关之作。 “如何主动以个人或协作形式,为一个公平与公正的社会环境作出贡献。”——导览手册上提示的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串起了“拆棚”展中时间跨度达二十余年的共计三十余件作品。规训与合作,是此次展览的两大核心命题。规训呼应警察署建筑群的历史背景,合作则提示方法。Jhafis Quintero在覆盖特制水泥的木板上的素描记录了他对自己曾经的牢狱生涯的残留恐惧,与梁钜辉在《生产空间与蚂蚁》(1998)中试图重现的生如蝼蚁的生活现实形成了有力对话。展览现场有一间“牢房”,墙上屏幕播放着关尚智与黄慧妍合作的系列短片《贫贱夫妻百事哀》(2010),片中两人以慢动作模仿港剧中的悲惨情节,而房间中昏暗的灯光、一张桌子、一张窄床则是对影片场景的重现。压抑得无法呼吸的忍耐让我们联想到牢狱中的日夜。 “拆棚”展览现场,2018. Roman Ondak的《量度宇宙》(2007)邀请观众在一个10平米左右的白盒子空间墙面上写下名字与参观日期,高高低低的文字最终将汇聚成如银河星空般的景象。梁志和与黄志恒将城市摩天大楼之间的负形空间制作成曲奇(《消蚀空间奇观》,2008)并在开幕现场供观众品尝,通过“吃曲奇”消蚀城市空间。从形式的吸引力上来说,唐纳天、Erkka Nissinen与黄颂恩合作的双屏影像装置《死亡信贷》(2018)与荷兰艺术小组PolyLester的空间装置《核心》(2018)都值得一“游”,前者营造了一个颇具未来感的放映厅,后者则是一个可进入和攀爬的彩色建筑结构。但现场最吸引我的作品是挂在一面白墙上的一串钥匙:法国艺术小组Claire Fontaine的《法院大街293号,2010年3月22日》(2010)。钥匙与牢房,不论这串钥匙原本配对的是哪一扇门,在这里它都成了权力与自由的象征。如果说这场展览中的作品都是策展人刻制的一把把钥匙,那么它们对应试图打开的门,是规训与合作的双重门,也是将曾经的监管机构重置为公共文化机构的转换门。 如此一来,展厅入口处SUPERFLEX和Jens Haaning合作的翻牌式显示屏(《参观人数》,2005)就显得更加贴切。屏幕上与入口处手动计数器相连的六位数字显示了艺术机构运营绩效的关键指标:参观人数,既是对艺术界与金钱关系的戏谑,也可视为对这座全新公共文化机构的提醒。毕竟,如何构建自身与公众的关系,如何确保公共性,是如今所有公共艺术机构共同面临的挑战。 SUPERFLEX和 Jens Haaning,《参观人数》,2005,金属盒、电子人数统计器,104 × 264 × 20 cm. 文/顾灵

Posted in artforum, ARTS | Leave a comment

Gao Ruyun: Wuwu

无无——《漫游-往复》 无无,一个象声词,用来形容展厅里绳线运动的声音。带有轻微的机械感,像风的声音。 展厅里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个高高的跑马灯状的装置,让人第一眼想到亚历山大·卡尔德;好像是从马蒂斯的剪纸中裁出的彩色的不规则色块,曲线轮廓的居多,挂成一圈,匀速旋转。 高入云, Circle-2018, 2018 图片来源:艾可画廊 这些彩色的不规则色块,是一些表面涂画了薄薄颜料的金属片。它们被裁剪成这些抽象的形状,变成空间中的彩色跑马。 马达提供匀速旋转的动力,所以这不是亚历山大·卡尔德的借风摇摆,也不是塔特林声张政治使命的恢宏巨制;它既未秉承活动艺术(kinetic art)的传统,也不张扬当代的高新技术。它只是一件规律运动的基础机械装置。 《漫游-往复》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艾可画廊 其他几件也一样,都用了绳线。有些是金属的盒子,绳线同时穿过盒子内部与外部,与墙面相接。盒子里有些小的几何体和抽象的布料色块,形成了一些小“自然”。 黑绳与几乎透明的鱼线,绕成圈,循环运动。这种运动是简单的,但却令人着迷,类似于用作催眠的来回摆荡的挂表的运动。 《漫游-往复》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艾可画廊 马达提供着稳定的动力,直到因为意外突然跳闸了,听到引擎泄气的哀鸣,然后展厅里的运动都静止了。这是开幕当日,艺术家急忙跑到后台去查看。很快重启了,无无声再次回到展厅。 还有穿在绘画表面的线。抽象的安静的浅灰色、黄色和白色的画面,平稳的不动声色的笔触,迂回的绳线循环运动,好像和画面无关,但又确切地发生在画面里。 高入云 Gao Ruyun, Loop Loop B, 2018 图片来源:艾可画廊 高入云把这一切都做得很轻盈,感觉不到费了多少功夫,但整个空间因为这可见的绳与不可见的线的运动而鼓胀起来,好像绳线的运动在给空间打气,空气被绳线的循环运动弹拨,发出无无声。 高入云把抽象绘画作为自己的“主业”,而他也就像一名优秀的抽象艺术家那样,成功地把意识以及意识的质感和过程弹拨到这展厅的空气里。 高入云, 无限节奏, 2017 图片来源:上海爱马仕之家,展览现场 绳线,人类用以记事的远古工具,绘画的基本元素,仍可被视作知识与意义的神秘依托。运动的绳线,既是恒古不变的时间,又是转瞬即逝的变化本身。看似重复机械的运动,却言说着丰富无垠的易变不居。 高入云, 落水, 2013 高入云接触到开源电子原型平台Arduino后,开始尝试制作机器人,但很快他就觉得没必要“让技术走到作品前面”。他把这些作品称为玩具,早在帮爱马仕之家设计橱窗并举办个展时,同类作品的早期版本就试图表现绳线运动所带来的轻松乐趣。 但将玩具和绘画结合,是他把玩具拉近自己创作核心的尝试,结果也证明是值得探索的新方向。他曾在空间中尝试用绳线构建一个立方体,立方体的轮廓即是绳线。黑色的绳线在无色的空间中运动,发出无无声,并弹拨、搅动了空间,还有时间。颜色,空间,速度,材料,还有时间。 高入云,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2014 他像个玩具设计师,这些视觉和时空感上的玩具很能给人带来愉悦。它们优雅简洁的美感里透着讨人喜欢的朴素与纯真。 文 / 顾灵 本文未标明来源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Posted in ARTS | Leave a comment

Duan Yingmei: Cradlesong

段英梅的“摇篮曲” 6月10日, 著名艺术家段英梅的第一张音乐专辑《四十八年前,路途是海洋》在胶囊上海画廊空间发布。 在此前转发的一条预告里,有艺术家留言,提到和段英梅最早相遇在东村:“东村已经消亡了,但她的歌声让我想起那时候。那时的艺术家是有信仰的一群。”(by李野夫) 本期发现,我们邀请撰稿人顾灵对段英梅的专辑及相关作品进行解析。 段英梅在发布会现场 摇篮曲 文/ 顾灵 段英梅是谁?她是中国当代行为艺术出镜率最高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参与者,1995年北京郊区的山上,26岁的她和北京东村艺术家们的裸体叠在一起;她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克里斯托夫·施林根基夫的学生,曾在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HBK)学习行为艺术创作;她1993年和中国知名音乐人左小祖咒在一起,这段恋情从她24岁持续到30岁,并继续在她内心发酵;她提出了“日常行为艺术”和“平等合作”的概念并身体力行。她刚刚发布了一张个人专辑。 《伊甸园》现场行为 德国基尔古堡 2005 白色房间,阳光从右侧窗户跑进来,蹦到蜷在纸被子里的段英梅的脸上。纸糊的床歪歪斜斜,但看着她躺在上面很舒服,一个小女孩的样子。左后方的一扇窗,透着屋外的绿树和更多的阳光。地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纸船。   这是一张照片,记录了13年前德国基尔的第一届行为艺术节上的一小时,一件题为《伊甸园》的作品。这张照片,被用作段英梅与韩萧寒合作的最新个人音乐专辑《四十八年前,路途是海洋》的封面。  《四十八年前, 路途是海洋》专辑内部分歌词 十首歌,十件她的行为艺术作品,段英梅奶声奶气地唱,像一个小女孩在唱儿歌。这位1969年出生于大庆的东北女性,脸上流露出故土的气息。标题改编自同样来自东北沈阳的韩萧寒,“路途是海洋”暗指填海的沧海桑田。这些歌谣或许是她给近半个世纪来自己亲身体验的时光的礼物,圆了她一直怀揣的音乐梦想,也是对她向世界袒露自己的那些时刻的回望,那些充满了情绪的、不知自己要将自己怎么办的时刻。 睡梦 睡梦可以引发强烈的代入感。段英梅在她的多件作品中睡或梦:《梦游者》(2002)、《睡觉》(2004)、《伊甸园》(2005)和《梵高博物馆里的沉睡者》(2005)。即便只是通过照片,我也可以想象现场观众不想惊醒她的小心翼翼。睡梦是休息,是我们回归母体的日常;是安全,世界的危险好像可以被睡梦阻隔在外。睡梦时,我们好像变小了,回归到孩童的状态,回到被呵护的纯真。   如果有可能 我也会希望 每一分钟都逃避留在睡梦里 如果有可能 我也会希望 每一分钟都远离活在睡梦里 ——《自画像》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现场行为  王世华、苍鑫、高炀、左小祖咒、马宗垠、张洹、马六明、张彬彬、段英梅、朱冥集体创作  1995 裸体 段英梅睡梦的作品多,裸体的作品更多。她袒露自己的身体,抚摸、观看自己的身体,也让他人抚摸、观看。她打开并分享自己的身体,通过自己的裸体与其他艺术家合作,并与陌生人开放交流。这或许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观察切面,让我们可以由此理解她积极与各个领域的人士合作的动机,她称之为“平等合作”。 这种打开可能是从北京的无名山开始的,和张洹、马六明这些中国先锋行为艺术家一起。不过作为一名女性,她对自己身体的认识,离不开对性爱的快感的探索,也在公共空间裸体时直面不同的社会文化对性的感知与偏见。 专辑中的歌声,在韩萧寒的专业录音与混音后,仍透着她嗓音的裸体。她出生时的腭裂直到21岁手术才得到治疗。手术后,她一改以往的静默,很健谈,也可以在别人面前唱歌。她说她很爱唱歌,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地哼唱。她也会把自己的即兴音乐融入其创作中。这种哼唱就像是心声的裸体,与她的自我袒露很相称。 伊甸园 多年前听BobDylon,Led Zepplin,Nirvana,Queen的打口带的回忆酝酿成段英梅的专辑梦,她在音乐中找到了新的伊甸园。她认为音乐可以扩大其行为艺术作品的观众群,让更多人知道行为艺术。此次的专辑制作遵循了相对传统的工艺,前后筹备近两年,有效工作时间满打满算四个月。起初,如何将行为艺术转译为音乐的概念创作花费了较多时间,韩萧寒也曾建议采用即兴或其他实验的方式以减少预算,但段英梅希望可以做成一张“好听的”音乐专辑,所以从编曲、混音到乐手以及录制等等仍是一套标准的做法。从技术层面来说,此次将行为作品的说明改编为具有韵律性、可与音符对应的歌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段英梅也没有声乐的训练经验,全靠天分和一位声乐老师给她做临时指导。整张专辑的风格比较融合,包含了乡村、民谣、摇滚、哥特、古典、民族、钢琴弹唱等多种元素,根据段的音域量身定做。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 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