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
Calendar
June 2023 M T W T F S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Search
Stage
-
Recently posts
Category Archives: 来自livespace
the way we were
memories light the corners of my mind misty water color memories of the way we were scattered pictures of the smiles we left behind smiles we gave to one another fore the way we were can’t it be that … Continue reading
流
7点差一刻,新华路定西路,刚出公司小区门,一辆出租车人出人进,没赶上好时节,再等。往番禺路走,离人行横道两米,三四个人站在那儿,我一边往前走,一边有些犹豫地朝迎面来的打着空车牌的出租半伸招手;车一点儿也不甩我地往前飞;我回头目送它的背影,再抬头撞见这堆人里最高个子的脸,他操着台湾口音对我说:“我们在这儿叫车的。”我本能地蹦出两个音节:“OK”,稍嫌拖长,继续大步流星。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Leave a comment
se
如果只是因为冰冷的手指敲打着键盘,经血在水中扩散的速度、节奏和韵律、温度和颜色,看友人博客上的冷清与自己博客里的寂寞,如果意义只是如此产生。在IBM键盘上最舒服的手指舞蹈与鼓点声响,在另一部材料与工艺或许几乎相同的机器上却是完全不同的效果。为什么会有如果,因为有期待。看着你爱的人的脸 听他说话 字字句句都是真心交流 会有那么几秒倏忽地热泪盈眶,泪滴没有流下却留在脸颊上 仿佛那些出现了好多次 但觉得从未在那里 但缺失了又觉得是缺了点什么的东西一样。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Leave a comment
伤口 黄奎
香格纳H空间昨晚很热闹,倒并非是因为高朋满座,而是因为黄奎的作品。那些时光穿梭宇宙无穷的灯箱;堆高的尺寸不一的电视机映出黄奎脸上的五官部位与曾经某时某地他在做什么;影像投影出后脑勺的上下两瓣,有着些微的时差,跃动其上的还有撕纸的隐约情景,纸上是潦草多处连笔的字迹,左倾右倒,想必黄奎有着极其热情与极其困惑自闭的时候。 他的作品很耐看,并非一些一眼望上去之所以然而令人掉头转身的创作。你可以在他的作品前站好久,觉得细节被处理得很精到。标题对他来说会是个莫大的游戏,与画面有着类似于玩笑的关系。 这幅年复一年,从三四米开外看过去像是大手术后留下的缝合疤痕,这硕大的疤痕霸道地占满了长2米的横幅画布,看似凌乱的下笔大口喘着气,黑色的呼吸。走近前来,看到标题,想起原来徘尼基人用树枝计数,挂在栅栏上。扭曲与黑白又让这条疤痕像是航在波涛汹涌、暴风雷雨中挣扎的小船,兀立着的是桅杆亦是水手。 这幅1.6×1.2的奇点,是所有展出画作中最神奇的一幅。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左边的栅板缝隙仿佛是立起的木盒子边缘,花白的零散色块是木板斑驳的本色,但是那么的不真实,没有如此洁白凸显、趾高气扬的斑驳。木板的纹理和颜色,围绕着中间那个破开的口,露出那片漆黑让人害怕着好奇那后面会是什么。右侧的阴影打过来,有着强烈的摄影感。木板上钉着的十字螺丝,是过了好些时候才去注意到,也是那么不真实的干净,纹理清晰,堂堂正正,一点儿也不歪扭,反而数画面里温和的角色。它可以是个舞台,数个缩小版的黄奎可以走在这几乎延伸出画面的平面上,拿着扳手想要撬动这些螺丝,但那十字的螺纹被冷落在一旁。 气态行星的一次普通沙尘 大雾弥漫中眺望远处的恒星 两幅同样是1.6×1.2的油画并排浮在墙上,伤口,有着轻度尙不为自己所察觉的自虐倾向。标题再次开了不大不小的玩笑,把肉体比喻成宇宙中自个儿说不清的存在,三四个愈合了又被抓破,然后又再愈合的伤口;一个愈合了又被抓破,新鲜的血映出玻璃球面似地光泽。躯干到底是什么摸样已经不重要。只是一堆肉体,终在宇宙里化成尘埃罢了。 黄奎用的创作手段很多元,貌似除了雕塑没做过,可能手上功夫不到,于是转而做了很多装置、影像、数码输出、灯箱,可以靠客观硬件控制的。绘画还是最贴近他,他用起来最舒服,最能表达他要说的话。对“我是谁”的追问和所谓“多重宇宙”的探讨,就像Richard Kelly那青春逼人的处女作Donnie Dako,黄奎的作品无不散发着Donnie Dako对Frank兔子的一探究竟:虫洞其实就是透明的粘稠脐带,只有被选择的人才能看到;继发宇宙与原生宇宙,死控体和活控体,你死了但是救了世界之类的无聊英雄主义。青春就是有资本来嘲讽一切,即时知之甚少。反观所有带着他自个儿真实形象的画、影像或摄影,反而不那么有力量,多了无奈的阙诺与不自信。这个精瘦的小个子留着潦草的鸟窝头,抱着大声的疑问却无声发出来,朝着观看者,没有丝毫逼迫的意味。他想知道自己是谁,造了这些图景来问你。 看到他门下侍郎上集里自画像的说明,拿来一用: 黄奎(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10年,)字公复,江夏安陆人,秉性憨厚忠耿,好交友, 随父居许都,官至汉门下侍郎。父亲黄琬为豫州牧,加光禄大夫,封关内侯,复封阳泉卿 侯。祖父黄琼封邟卿候,官居丞相位。赠车骑将军,谥忠烈侯。曾祖父黄香拜尚书,迁魏郡 太守迁尚书令司空,博通经史,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2 Comments
德国慕尼黑美术馆古典分馆(Alte Pinakothek)175周年Johannes Vermeer 绘画特展
2011年3月16日,德国慕尼黑美术馆古典分馆,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的画作《持称女子》(Woman Holding a Balance)前拥簇着前来参与新闻发布会的媒体。这幅维米尔的经典杰作曾是德国巴伐利亚州君王Maximilian I Joseph的私人收藏。EPA/MARC MUELLER. 慕尼黑报道.- 德国慕尼黑美术馆古典分馆(Alte Pinakothek)为纪念其175周年迎来了一位贵宾:从美国华盛顿国立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借来参展的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的《持称女子》(Woman Holding a Balance)。展览从2011年3月16日开始。 早在19世纪初,这幅精妙雅致的大师杰作曾是德国巴伐利亚州首任君王Max I Joseph (1756-1825)令人叹为观止的私人收藏中的重要组成,约瑟夫一世的收藏重点几乎全是17世纪荷兰的油画大师,其中大多数绘画的题材都是风景和风俗(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写实画)。此外,他还收藏了一些深受这些古典大师影响与启发的慕尼黑当代画家的作品。1826年,暨Max Joseph一世过世后一年,这些皇室私人收藏被拍卖,其中一些特别作品被国家馆藏收购,另一些则经过了几番波折才最终回到Alte Pinakothek:比如Ludwig一世的收藏,很多都零散落入了私人藏家手中,分隔异地。回过头来看,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维米尔创作于1664年的这幅《持称女子》;得来参展非常不易。 维米尔画作的非凡魅力并非在于常见的日常生活题材,而是画作中无不散发出的意境氛围,以及这位来自戴尔伏特的大师(Master of Delft)画作中魔法般流露出的那份宁静透过细腻纹理如此朗然地演奏着变调,时光仿佛就静止在那一瞬间:这位美丽的年轻女子正全神贯注地调节着杆秤。他精妙准确地描绘了当时当刻,但与其说是因为捕捉到了那一瞬的动作,倒不如说是由于其笔下的人物本身是那般栩栩如生。这番描绘几乎成为了一个引发冥想的寓言和对一种正直克制生活的反思,恰好与画面背景中墙上悬挂的《最后的审判》所声言的告诫形成鲜明对照,从而也形成了巧妙的画中画。精心构思的象征性画面布局,柔和温婉的笔触,对光线的完美掌控和对色彩的纯熟调配,使《持称女子》成为维米尔全部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现存的17世纪风俗绘画中的神来之笔。 环绕着她的其余20幅同样来自荷兰绘画“黄金时代”的大师杰作犹如众星拱月,包括来自Jacob van Ruisdael, Paulus Potter, 小Willem van de Velde与Philips Wouwerman的作品。维米尔的画作也同时带给来访者了解巴伐利亚州君王Max I Joseph作为一名古典艺术收藏家的机会。展览从即日起持续至今年6月19日。 推荐书目: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Leave a comment
艺术家Tino Sehgal作品《这就是交换》寻求参与诠释者
艺术家Tino Sehgal (生于1976)的作品从不制造任何物质的对象,也从不留下任何有形的线索。他所创造的一系列“被构造的状态”都具有舞蹈和政治经济学的背景,并由诠释者根据艺术家口头传达的指示来实现。他的作品结合了手势、语言、舞蹈或者歌唱,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需要观众的配合。尽管没有任何物质的呈现,但是他的作品仍然被诸多美术馆和私人藏家收集。Sehgal认为艺术市场如同整个全球经济市场的一个微小缩影,而他的作品所制造的是一种由行动而非物质的产品,这些作品仅仅暂时在诠释者的身体内得到物质化。 艺术家Tino Sehgal将会带来他的两件作品《这是新的》和《这就是交换》,参加此次在上海举行的为期一整年的《占领舞台》艺术项目。在三个月内,艺术家的作品将会在上海三家美术馆分别上演。民生现代美术馆将会首先在2011年六月呈现Sehgal的作品。 作品《这就是交换》将于2011年三月底举行公开试镜。报名者需要有对于全球经济形势与政治经济学有一定的了解并乐于讨论该类话题。被选中的参与者将会与艺术家一起参加培训工作坊从而作为作品《这就是交换》的诠释者在现场实现艺术家的这件作品。作品的持续时间将以美术馆的正常工作时间为准,所有参与者的工作时间表将会在试镜以后根据录取人的具体情况综合决定。作品的每一个章节有4小时,每小时报酬为25元人民币。 试镜的时间和地点将会于三月上旬公布 所有对此有兴趣的个人都可以写信至以下邮箱以便得到更多相关信息:takingthestageover@gmail.com 关于Tino Sehgal 197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目前生活和工作在柏林。2009年他在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现代美术馆举行了个展。他的个展还在英国伦敦ICA(2005,2006,2007)、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2006)、奥地利布雷根茨美术馆(2006)、多伦多安大略美术馆(2006)、德国汉堡艺术协会(2006)、葡萄牙波尔图Fundação de Serralves(2004)、法国Beaux-arts de Nantes美术馆(2004)、以及荷兰埃因霍温Van Abbe美术馆(2004)等诸多国际知名艺术机构展出。他还参加了众多重要的国际展览,包括光州双年展(2010)、法国里昂双年展(2007)、伦敦泰特美术馆三年展(2006)、莫斯科当代艺术双年展(2005)、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2003)以及德国法兰克福Manifesta(2002) Sehgal在200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作为德国国家馆的代表艺术家,并于2006年被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授予Hugo Boss艺术大奖,2005年获得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授予的巴洛斯艺术奖。 关于《占领舞台》项目 《占领舞台》大型艺术项目通过一系列在上海发生的活动持续关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现场艺术。在过去十年中,许多艺术家都在尝试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将“现场”的各个方面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发展。这些对于“现场”的不同阐释将会通过10个独立的艺术项目作为《占领舞台》的部分展示给广大观众,每一个项目将会在不同的场所发生。 《占领舞台》大型艺术项目是由上海的独立策展人Biljana Ciric发起并组织的。 Tino Sehgal的本次项目得到了上海歌德学院的大力支持。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Leave a comment
媒介即信息-人即信息
维基对人类语言的起源的词条解释:Origin of Language 人类的表达欲望,如果仅仅单纯因为“我想到这个,我想让其他人知道这个”而实现,可能传播学或媒体信息科学不会有现在这么多事好做。网络让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成为可能,即时精简是网络信息的普遍特征。信息发布者不仅仅是信息的创建者,如“我自己忽然想到了这个”,好像这点诗意是从看不见、摸不着、空间与灵魂某处的灵感得来的,神秘或不可知论的魅力或许就在这里;他有着那些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经历、与一副可以实现传播操作的躯干、以及一副仍在运转的大脑,他“讲”出了他的想法,这想法可能是被某些他在事件与言论所激发,但他是这一想法信息的创造者。创造一个想法就好像上帝创造世界一般神秘而无法理清,或许得看数十打砖头科研论著才能明白整个机理过程,从神经元的某簇交集引发的一次电元交换最终呈现为无数人的网络终端上的一段tweet. 信息的发布人所发布的信息,包括了上述“自发”的想法,还有图片、影像、声音、链接与转自他人(多重)的想法等等;他是义务信使,将自己认同或觉得值得为更多人所知的信息发布出去。这就不仅仅是“我想让其他人知道我想到这个”,而是更广泛地“我想让其他人知道这个”。相比传统的一对多媒体,收集、整理、编辑好的信息在我们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的时候呈现,我们作为一个相对单纯的接收者选择愿意接收这些来源、频道的信息。一些设有互动环节的广电节目还会给接收者一定的表达反馈的空间。网络如果一定还被冠以“媒体”的后缀,从上网技术所实现的全民化出发,以及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网站域名的市场化注册、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联姻、博客与个人主页网络服务的出现、直至结合即时通讯的综合性社交网路与地理位置即时更新的卫星式搜索技术,让“传播”与“通讯”合二为一:不再有单向的“你说我听”,而是“对话”与“主动聚众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口头或书面对话,还可以是投票、评分、云端共同编辑某一文件等现实操作。选择了A的听众在接收A发布的信息同时,也接收着成百上千他选择的B、C、D…发布的信息;这听众在发布信息时,也让成百上千选择了他的A、B、C、D…接收着他的发布。这海量的零碎的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信息,可以被研究出人类行为Pattern,于是回到了人。媒介从业者有时会绕糊涂,将信息传播过程的前世今生颠倒(比如土豆力推的美秀)。如果拥有独立页面与可编辑、设计框架的个人主页(包括博客与各类设有用户自定义页面的社交网络)还是美化过的人(甚至人群,因为凡非实名注册的站点,一般而言你有几个邮箱就可有几个账户;邮箱注册更是老牌的免费服务,只要不重名,想注册几个注册几个),那么用tweet构建起的人物则普遍看来更生动、更有人情味儿、更真实:几点几分在哪儿干嘛的这种私生活报告举目皆是。此时,信息是人,人即信息;媒介淡化为被IT知道分子所幻化出的无所不能的不是问题的技术实现。 写这篇杂感的起因是今天我发了两篇文章,分别在这个博客与其他三家(类)社交网络的日志栏目中发布,ctrl c\ctrl v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体验着某种莫名的焦躁与期待,收到回复的时候有种拥有读者与回馈的喜悦;此外,我发了三条严格意义上的微博,在上述三家(类)社交网络中更新了状态(类微博),在操作时我觉得难以言喻的不安。为什么我在做这个信息分享?当这个信息其实已经在网上,就像一个房间,我为她多开了一道门,多引了一些观众;但到底有多少人从我开的这个门走进这个房间,还添砖加瓦、摆了盆花、添了盏灯,这类数据统计从浏览数、评论数、收藏数、分享数、推荐数、订阅数等等SNS互访值中可以得到客观的衡量,但这所谓“分享”行为的背后是否需要更理性的分析与探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沉湎于将尽可能多的“关于自己”不断广播,制造无数的个人明星效应? 是因为所有人都体会到了自己可操纵的“媒体影响力”么? P.S.网上查了一下“媒介”与“媒体”的区别,没有很明朗;如果大学里《传播学》的书还能找到,得翻出来核对一下。不过看到的一个例子挺有意思,说大楼是媒介,挂着的广告牌是媒体;如果从麦克卢汉的“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想来,那几十万的高额广告支出意味着这家打广告的公司钱来的不难;或者,电视上打广告的,想来比网站上打google广告的,要赚钱的多。 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是麦克卢汉所要强调的“媒介即信息”的意义,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麦克卢汉的另一名言“the medium is an extension of people”或是对“人即信息”的富有前瞻性的另一种说法。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Leave a comment
伊默斯.德米特里: 查尔斯和蕾·伊默斯的设计天才
By Ellen Cheng • Sep 1st, 2010 • Category: TED演讲汉译(全文), 不寻常的艺术, 今日TED演讲 伊默斯.德米特里(Eames Demetrios)是Kymaerica和Kcymaerxthaere的创始人,一个用三维立体来诠释另类世界历史。他也是传奇色彩的设计搭档查尔斯和蕾.伊默斯的孙子。具有传奇色彩的设计团队查尔斯和蕾.伊默斯制作了电影、房屋、书籍和二十世纪中期经典的现代家具椅子等等。他们的孙子伊默斯.德米特里向大家展示难得一见的电影和录像档案,生动地、深情地纪念他们的创造之旅。 本文作者:Angelia2041王佳 Angelia2041继续在TED University学习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结识新朋友和参加TED社区活动。她关注Google.com和TED.com以及Tedtochina.com, 社交互联网革命Social Media Revolution, 环保和企业社会责任。她相信互联网信息化已经把不同地域的人们联系得更紧密,彼此分享和因地制宜地创新创造。Think Global, Act Local.大家同是一家人。 Google Me:Angelia2041 http://www.google.com/profiles/Angelia2041 查尔斯和蕾.伊默斯是一个团队,也是一对夫妇。提到他们的作品, 大多数人会想到家具– 尤其是椅子。 先谈谈Big Top,这其实是为他们的小丑学校做的教程视频。 当人们还不觉得家具会发展得兴盛的时候, 他们自己也曾扮演过小丑的角色。他们喜欢尝试新鲜东西。 还有他们为莫斯科世界博览会做的视频的字幕:这是我们的土地。 它包含很多反差。 有粗糙亦有平坦之处。 有些地方寒冷。 有些地方炎热。 有的地方暴雨不断。 有的地方旱灾严重。 但人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而且和在俄罗斯的人们一样, 他们聚集到城镇和城市里来。 这是他们生活的一瞥。当时它在七个屏幕上同时放映,有200英尺宽。 而且那时正处在冷战的高峰期。 尼克松与克鲁晓夫的“厨房辩论”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14 Comments
信笔小诗一首 A little poem on hand
Leather lighter Sky Cleaner Me flightier against gangster why not buy a real typer do good listener pour quoi par? 几乎在无意识下随笔写成的,一周前写的,今天才发现还都很押韵的~ 所以贴上来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3 Comments
普契尼经典歌剧《波希米亚人》上海首演
昨晚上去大剧院看的,眼泪上了眼眶三回。好吧,我承认我哭点低,各种心绪交杂的缘故吧(QD占了大头)。都灵皇家乐团的配乐一流,好比催泪弹。演员唱得美,QD说他一个阿姨的好友唱了好多年,都没混出头,标准太高、竞争太激烈,要想参加如此级别的乐团与演出,难上加难,一定要天赋和苦功。年前逝世的Luciano Pavarotti 原先就是演鲁道夫这样的男一号。 初中的时候看普契尼戏剧全集,很喜欢。他对女性心理的描写有着独到的见解,很细腻、很触及女性内心柔软的部分。对男性的刻画则更多是自嘲,与生俱来的欢快的幽默感。而对贫苦阶级乐天向上的同情与赞美,与对布尔乔亚的唾弃与蔑视,也成为其戏剧主题的矛盾聚焦。原先看海报以为会是当代性的舞美,实际呈现的依然是经典的19世纪30年代,可以想见整个剧组所耗费的巨大心力,除了大量的参演(包括一个儿童合唱团)、工作人员外,尤其在第二幕中明显感受到的整个舞台的掌控力:如此多的演员在舞台上活动,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个性、自然,要做到如此非常不易,都是背后对人物深入挖掘、建立起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的剧本角色刻画的结晶。相信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的许多演艺作品都那么苍白无力:要讲的不仅是那么一段故事,更是关于这许多人与其所处的社会,有太多功课要做了。 最后QD说下次有歌剧还要看,买贵一点的票子做到前排一点。正如普契尼和所有艺术家所歌颂的那样,人人都唱出“爱”吧!唱出爱,放手去爱,就好像永远没被伤害。 普契尼经典歌剧《波希米亚人》又名艺术家的生涯Opera: La Bohème 演出:意大利都灵皇家歌剧院指挥:贾南德雷亚•诺塞达导演:维托利奥•波莱里Conductor: Giananchea NosedaDirector: Vittorio BorrelliPerformed by: Teatro Regio Totino, Italy 票价/Price:¥800、¥600、¥400、¥200,¥150 四幕歌剧《波希米亚人》是意大利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的传世名作,被誉为普契尼12部歌剧中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该剧又名《艺术家的生涯》、《绣花女》,取材于法国亨利•谬尔杰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 歌剧讲述的是巴黎拉丁区的阁楼里,诗人鲁道夫、画家马切洛、哲学家柯林和音乐家肖纳尔四个波希米亚青年,共同过着贫困而乐观的生活。鲁道夫与病弱而漂亮的邻居、绣花女咪咪彼此相爱,却又因生活拮据而不得不分开。马切洛和旧情人穆塞塔也分分合合,经受着情感的折磨。严冬来临,鲁道夫和咪咪冰释前嫌真情依旧,却无力改变生活的现况。咪咪最终病重死去,鲁道夫悲痛欲绝。穆塞塔和玛切洛因此深有所感,重新结合起来。全剧有许多动人而且富于戏剧性的唱段。如第一幕,咪咪的娇美迷住了青年诗人鲁道尔夫的心,他唱起动人的咏叹调《冰凉的小手》,接着咪咪以天真活泼而又深情的曲调唱出《人们叫我咪咪》,表现了她初恋时的愉悦心情。这两首咏叹调是整部歌剧中最著名的两个唱段。 都灵皇家歌剧院正式这部歌剧传世杰作的首演之地。此次全景移师上海,是世博期间意大利呈现给上海观众最值得关注的艺术盛宴。 La bohème is an opera in four acts by Giacomo Puccini to an Italia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Leave a comment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Geoffrey Chaucer)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6年7月13日 (英语史系列笔记之五) 从公元7世纪开始算起,到文艺复兴前夕,英语已经存在700年了。但是直到那时,它依然是民间的一种俗语,而且很不规范。乔叟(Geoffrey Chaucer)是历史上第一个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的人,他对英语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贡献,被公认为第一个英语文学家、英语文学的开创者。 乔叟出生于1340年,担任过国王的随从。1370~1371年,他曾经去过一次意大利。当时,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一批知识精英抛弃教会的拉丁语,开始用意大利俗语进行创作,其中代表人物是诗人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没有证据表明,乔叟见过这两个人,但是他无疑受到了影响。他最重要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模仿了薄伽丘《十日谈》的结构。 《坎特伯雷故事集》开始创作于1385年,到乔叟死的时候(1399年)都没有写完。它的内容是一群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香客要去坎特伯雷(英国基督教中心)朝圣,一路上每个人讲一个故事,现存共23个故事。 《坎特伯雷故事集》基本上采用诗歌体,开头的几行非常有名: 四月时分,甜蜜的阵雨飘落,穿越干旱的三月,浸透了万物的根部,把强力酒精的每一根经络浸泡,草木发芽,渐次生花;西风呼出甜美的气息,席卷了荒地和林丘嫩枝和嫩叶,青春的阳光在白羊星座走了一半的历程,无数小鸟通宵达旦睁着眼睛,此时齐声歌唱(大自然骚扰着它们躁动不安);这时,人们渴望走上朝圣之路…… 原文如下: Whan that Aprill, with his shoures sooteThe droghte of March hath perced to the rooteAnd bathed every veyne in swich licour,Of which vertu engendred is the flour;Whan Zephiru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Leave a comment
罗斯科再世
作者: ARTINFO 日期: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20世纪60年代初,罗斯科(Mark Rothko)在哈佛大学门诊部顶楼的餐厅里画了五幅巨大的壁画。由于经年累月的日光照射,这些经典作品开始掉色,同时还忍受着所有公共空间物品该有的折磨,包括食物污渍、涂鸦,还有桌椅冲撞的痕迹。为此他们在30年前把这些画放进了仓库加以保护。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哈佛大学的现代艺术科研中心和施特劳斯文物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组成了一个保护小组,协同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和瑞士的巴塞尔大学影像和媒体实验室,开始实施一项极不寻常、但又极富创造性的保护计划。他们使用的技术可以在完全无需触碰作品的情况下对画作进行修复。他们用X光和光谱仪对罗斯科在画中使用的颜料进行识别,区分出画的层次,并使用作品最初安装时拍下的爱克塔反转片(Ektachrome)进行辅助。他们把所有信息扫描到电脑中,然后通过专门设计的一种软件来控制一台数码投影仪,将光投射到原作中色彩残缺的部分。等到软件处理完毕,画作在哈佛重新展出时——地点将在校园的其他某个地方,时间未定——它们的样子应该是跟1963年一模一样的。 这是个了不起的想法,不过至少有一个专家是持不同意见的:“罗斯科才不会在乎[他的作品]看上去旧了或者褪色了呢,”画家的朋友、艺术史家朵尔·阿什顿(Dore Ashton)说。“他对早期大师,对那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暗淡、庄严的作品充满敬意。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古老作品的顽强,意识到它们是有生命的个体。”
Posted in 来自livespac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