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古典艺术

From Hand to Mouth

标题:由手及口 作者:顾灵 原载于《ARTY收藏趋势》杂志2013年5月刊总第17期P62-69 展览:从手势到语言——转型中的艺术表现实践 展期:2013年4月27日-8月11日 主办:上海外滩美术馆,虎丘路20号 说话,是人类独有的能力;鹦鹉可以学舌,但那不过是效仿。说话,是主观的行为,体现表达与交流的欲望;说话的媒介,是语言。语言饱含感情:它时而浪漫,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充满着春的绿意与阳光;它时而忧郁,如戴望舒的《雨巷》,编织着朦胧的渴望与湿润的悲伤;它时而疯狂,如菲利普.迪昂的《37度2》,奔涌着冲破一切羁绊的野性与燃烧生命的爱情。语言表达思想:它时而严峻,如卡夫卡的《审判》,人对罪孽的自省被固执的愚蠢所蒙蔽;它时而神秘,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时间为经、回忆作纬,精密地纺出捕捉过往时光的渔网;它时而家常,如孙甘露的《呼吸》,在人物对白的回合间吐露出日常的现实。语言由口说出,有时对别人说、却仿佛是对自己的肯定;有时对自己说,全然一切诉说都沦为独白;有时对虚空说,在空间中任由诗意的语词漂浮游走,尝试着构建某种实在,却发现永远也赶不上变化。由此语言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改变、转化、更新着其构建:从甲骨到篆书,从文言文到普通话,中文的书写与口语早在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之前就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无处不在,社交媒体提供了超快速传播的媒介与平台,语言的丰富性以惊人的速度在削减,它沦为了快速消费的商品,而非智识意义的产品。语言的暴力我们习以为常,语言的懦弱我们听之任之。法国先锋诗人、电影导演让.科克托所痛斥的“我们可说的说得太多,不可说的却说得不够”百年来不仅未得到改善、反倒随着批量化的席卷变本加厉了。 动手,使语言可见的能力;艺术家通过动手,将其思考的语言呈现为文本、符号、图画、雕塑、装置等多样形式。语言不再抽象,而被赋予了形状、展现出姿态,甚而打开了思想可读的维度,更为开放、更多可能。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动手的产物邀请观者进入其诉说的语境,个中关联可由观者自由发现或发明。当代艺术家的当代性,在承袭继往艺术思考与创作的同时,常通过重新访问甚而发明历史,转化出新的视角、生发出新的追问、表达出新的回应。艺术家本不分家,色彩、线条、质感、形态、与空间的关联,都存有人的温度,而这种温度的不同层次在近日开幕的上海外滩美术馆新展《从手势到语言——转型中的艺术表现实践》中挥洒得淋漓尽致。 缘起:乾隆与路易十五 自康熙年间,不乏驻居宫廷的传教士,他们在传播宗教及西洋科学技术的同时,亦向宫廷画师、文官研习诗、史、书画;其中不少来自法兰西的钦点。至乾隆年间,因一套乾隆西征图,引出一段视觉转译的典故。这十六张由乾隆亲笔题诗的征战图,在定稿后由上谕发往法兰西制作铜版;时任法兰西王的路易十五亲命顶尖铜版雕刻大师,依图稿原样雕刻,不苟一丝,显露出17世纪享誉欧洲的法兰西铜版雕刻的高深技艺。这套铜版、携印制的一百套版画被送返乾隆。然谁曾想,这套武功征战图,竟还有第二套铜版,系路易十五命人根据西洋风景画,在笔触上进行了微调,使原本写意的征战图稿更为写实,细节更为具体。二楼展厅的三组六张版画,让观者得以一睹两个版本的真容,并细观个中差异。 惊艳:来自卢浮宫的当代版画收藏 提起卢浮宫,大家的印象总是古典艺术、大师杰作,却料不到这座艺术圣殿也常邀请当代艺术家委托创作并举行展览。这份惊喜,由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先生得悉于去年访问卢浮宫时结识的爱德蒙·德·罗契尔德收藏馆(Edmond de Rothschild Collection)及铜版雕刻收藏馆馆长帕斯卡·托雷斯·戈尔迪奥拉(Pascal Torres Guardiola)。两人一见如故,于见面当日即开始构想此次展览。卢浮宫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向公众开放,由此成为欧洲近代史上首座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其公共性在此次展厅二楼呈现的艺术家严培明于2009年在卢浮宫举办的个展纪录片及水彩手稿和自画像版画中得到充分体现。严培明以流质的近乎颓败的单色灰调子,画他临终的父亲,画他自己,在与传统古典作品同台并置的同时,送葬蒙娜丽莎。而三楼展厅环绕一圈的版画则均来自卢浮宫铜版雕刻收藏馆的馆藏,其中尤以马蒂斯的简笔裸女像原刻版、奇奇.史密斯的《夜曲》原刻版为胜,加之居斯帕·皮诺内(蜘蛛网路勾勒出的城市扩张结构)、路易斯.布尔乔亚的《高山湖泊》(抽象的山水曲线间象征家的小房子与随之张扬的身体热望)等名家名作。 转译:阅读当代艺术的视觉表达 二楼展厅正中央从天而降的《魔毯》是学习版画出身的知名艺术家徐冰以其发明的“新英文书法”所编织的文字方阵,其结构借鉴了前秦才女苏慧的回文《璇玑图》。徐冰最知名的创作,一为“天书”,那是20多年前他逐一刻出的四千多个文字经活字印刷排列而成的大型装置,然而与仓颉造字相反,他汲取的并非是对日常生活的综合与概括,而是刻意造出无人可懂的在中文字典之外的、无甚含义的新的汉字;二为“地书”,通过收集全世界机场等公共场合所发布的图像符号,提供普天之下人人皆懂的平等的沟通媒介。两者对徐冰而言,都来自对文字、对概念的既有认识的怀疑,并向往普世沟通的巴别塔式愿景。在此之间诞生的“新英文书法”,以撇捺点划勾勒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有人视其将中文转化为英文,但在徐冰看来,则是将英文转化为中文,使书法这一通常被视为汉字所独有的书写形式得到了延展。这一视觉转译的过程亦是艺术家质疑国人对既有文字及与之相辅相成的概念体系的依赖,从某种程度上说来,他创造了某种新的语言,表面上似乎设置了沟通障碍,然内里是对交流的助益。 参展艺术家杨诘苍曾如是说:“我在法国住了二十多年,但不会说法语,只能听懂。因为我不是用话语来思考,而是用视觉来思考。我是一名视觉艺术家。”其作品《遗言》与《我仍然记得…》虽都用到文本,但其存在则完全倚靠视觉。 三楼展厅中央展区里流光溢彩的大型灯光装置《紫色》来自美国艺术家珍妮.霍尔泽,她将美军伊拉克战争期间的尸检报告、关塔那摩虐囚事件的口供笔录等文本设置到19根LED灯管的画面中,并使其不断循环播放,造成如流水般往复不止的印象。持续变化的明亮得近乎刺目的紫色、绿色、红色、蓝色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眩晕感,艺术家由此将冷酷无情的事实叙说转变为充盈情感。霍尔泽对文本的敏锐触觉是其创作的灵感来源,她常将拿来的现成文本暴露在公众场合,通过放大、投影、重复等方式予以全新的诠释解读。正如美术馆一楼前言墙背面同样来自霍尔泽的另一件版画创作:2009年,她将一段关于自由的宣言投映到卢浮宫的建筑立面,并根据当时的照片亲手雕刻了铜版,不过她作了一个小手脚,在画面的夜空中,添了一轮现场其实并未吐露芳华的满月。 时空:打破时间顺序的观展自由 此次布展的最大特色在于古今并置,所有作品不依照时间顺序或逻辑品类编排,而恰恰将之打破,使古典作品与当代创作穿插出现,邀请观众自由地建立联结。 如艺术家赵学兵以极其细密的线条网络勾画的140名武士肖像(《彩色武士》、《黑白武士》)紧挨着乾隆的武功征战版画,前者是对战争与历史的创造性想象,有脸却无五官的武士们身穿华服、手举兵器,却全然一副茫然拥簇;又如艺术家刘丹的早期绘画《字典》同外籍汉学家为中国所编撰的“帝国”志略,前者以绘画呈现了一本不经意打开的字典,水彩的温润描摹出文字的海洋;另有法国艺术家塞西尔·里姆斯仿中世纪E.S.大师绘制的以动物形象勾勒出的字母同弗朗索瓦.莫尔莱的霓虹灯装置《哀恸——直径6.5米》,后者将八段等弧型的橘红色霓虹灯管首尾相连,从四楼展厅的天顶悬垂而下,好像是字母向空间探寻着其自身的形状…… 关联当然远不止如此,亟待观者带着发现的眼光、好奇的心和各自的个体经验与知识,启动探索的旅程,在六层楼的展厅之间、五十七件作品之中、洋溢着思考芳香的语言空间里,体会由手及口的表达、转变与意义。

Posted in 双年展/艺博会/展览, 古典艺术 | 1 Comment

Daily Contemporary: Su Chang

日常当代:苏畅 /顾灵 苏畅对“好艺术家”有着清晰的定义:一以贯之的理性工作方法;以先贤为师,踏实的继承才可能出丰满的创作。他一心一意地将日常固定下来,以超真实(hyper-reality)的呈现来放大心中捻熟的日常景观作为当代的浓缩。“以我之法写自然,自然皆为我造化。这才是与古往圣贤相往来的方式。”稳定规律的工作习惯让他创作的时间融入作品的生成,这种注入亦是作品“美”的来源之一。   问:理性而不注入情感的逻辑工作方法不是绝对的。对象作为你生活记忆的载体包含了记忆与同记忆相伴的情感,而恰是这种相生相伴的情感可唤起观者的共鸣。 答:我觉得是直觉,我依靠直觉去创作,凭着直觉半推而就地走下去。只有熟悉的对象才有可能被创造,这种创造一定是概括的。有共同的记忆,有共鸣是因为生活的同质化所造成的,这并不是追求,而是我们竟然如此相似。   问:工作将现实的“稳固化”并非单纯的“记录”,说“摹胸中之竹”可能更为恰当。但既不旨在记录,那这种现实的摹本与现实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如何理解“稳固化”? 答:前人大家,如董其昌等,皆写自家山,用自家笔。他们身处乱世,而画面高远平淡。这栋栋怪异的楼房,破旧的矮墙,不正是今日之山石?倪瓒笔下的这些枯树,不正如今日之梧桐、香樟,屹立于屋前道旁么?我当自有我法去面对这种真实。 认为古人作古的人着实荒谬,古人在其生时自是其当代,周遭草木乱红,湖光山色,万事以自然的节奏,风卷云舒。然论及人事,字字当代,句句眼前。枯树磐石亦无不浸润其心境,故常能从一静物里读出感动来。 前年去浙西徒步,山脊草甸盈盈,半山处落落枯木,大呼称快,黄子久看见的原来就是他们啊!这种理念在现实中得以自明的展现,是震撼人心的。   问:用手工来塑造工业的产物,可能也是揭示潜藏与工业表象下本就存在的人工性。你会如何描述这种“美”? 答:我不反感工业这个词,也不赞美,因为这个词在我的理解上不太有效,因为我比较喜欢描述被创造出的生活方式。现实是混杂着各种文化表症的混合体,这非常有意思。这种美,是站在此一立场上的证明。   问:材料在创作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似乎并未涉及对工业材料本身的讨论,但还是有些影子,比如用铜片来制作植物,可能是应了呈现效果的需要,但是否也有“材料转换”上的考量? 答:我觉得材料是本以有之,无需转换,我只是试出来而已。作品的大格局,可能概念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组成。做为艺术家当不应拘泥于此,寻找逻辑上的严密。退远看,好比纸、墨,众人用过各种材料配搭,才发现这种微妙的组合更适合国画。我只是在发现自己系统中合适的组合。这是这个时代的制造力给我的限制,我顺应它就是了。没有其他的企图心。   苏畅的工作室分成两间房,左边有好几架摆满各色材料工具与未成或不再是作品的创作靠着两面墙,大工作台铺着一些正在制作的作品,几束铜片做的剑叶植物还待修剪;右边高低错落地散着一些正在晾干的半成品,墙角堆着一些原料麻袋,引向阳台朝外望去,19楼的风景是另外好多片19楼的下半身,蒙蒙灰尘的沙黄被染得更灰了一些,范围也扩大了,好像望不到边际。   苏畅说,记得少时课业《陋室铭》中有句“往来无白丁”,每读及此,就很费解,一个如此朴素的文人,怎么就鄙视同样朴素的普通人呢?现在才明白,朴素的普通人,多半是看不上“朴素”这件事情的,更谈何珍视这个词的品格。   苏畅位于松江的家年前不幸惹火光之灾,旧地重游的苏畅拍下了火灾后家中的细节,变形蜿蜒如超现实画作的空调与门把,还有一顶天花板上悬垂而下如科幻小说中地外行星表面停靠的外星飞船般的吊灯骨架:《物品3》(2011,40x60cm)。苏畅用照片将之记录下来,这种投诸日常的目光本身即是美的。   艺术家对现实的演绎给了观者更长时、更聚焦的眼光、视角来关注日常,以某种安静的喧闹刻画当代的日常。 /本文发表于《艺术当代》2012年第四期(五月出版)P.36-37

Posted in 古典艺术 | Tagged , , , , | Leave a comment

On a Day Like Today, Italian Painter Sandro Botticelli, was Born

March 1, 1445.- Alessandro di Mariano di Vanni Filipepi, better known as Sandro Botticelli or Il Botticello “The Little Barrel”; (c. 1445 – May 17, 1510) was an Italian painter of the Florentine school during the Early Renaissance (Quattrocento). Less tha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古典艺术 | Tagged , , , ,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A View Into The World Of An Avant-Garde Collector

来前卫藏家的世界瞧一眼 时间之屋(The Temporary Showroom)一瞥 来源:Yazter 作者:Tina Komninou 编译:顾灵   摄影© Vassilis Skopelitis 做一名藏家需要真正的热情,对掌上玩物的知根知底,无疆界地四海周游,以及一双能辨识真美的火眼精金。Yazter携收藏界新人走入一位藏家大师的世界,抚触每一分细节,一探究竟。 Alketas Pazis是一名真正的藏家,他的藏品来自1900-1950半个世纪各类风格的设计尚品。他的任务与情事皆为追踪、挽救并回收工业设计作品。有人会说,他对希腊复古家具博而精深的收藏及其对前卫风格(Avant-Garde)的衷心热爱几乎占领了他的全部生活。Pazis的藏品曾赞助过950部商业短片与电影的摄制。每件藏品背后都有着各自的情感故事,这也是为什么这位主人忍到最近才痛下决心将这些复古宝贝纳入一家新开设的家私店中。 这些曾在各类公共空间,如医院、学校、健身房、工厂等扮演角色的灵感杰作之所以能汇聚一堂,皆是拜Pazis的折衷主义(eclecticism)所赐,他从现代主义运动中挑选出的作品大多并不具备明显的时代特征,即便那些工业产物亦不例外。 一件设计的深层含义在于其对过往的继承与为未来的重新演绎。当你步入位于希腊雅典Alketas Pazis的时间之屋(Temporary Showroom),你会立马意识到这些无价之宝并非只是一本前卫主义手册的实物副本。然而他无疑让这些20世纪的现代性重得呼吸。 Pazis的寓所就在时间之屋隔壁,从这里开始,是另一段通过Pazis之眼观察他之世界的旅程。在这个世界里,咖啡在一个白色的战后罐杯中冒着热气,一个U形的医用储物浅盘上堆着什锦甜点。环顾四周,有旧时健身房用的皮灯,一把扣在网线门框上的金属锁,一立美妙绝伦的药柜,与戴在摆着击剑“防守”身姿的模特身上的一组剑与面罩。这些上世纪40年代的宝贝们均张扬着主人的真性情。   忽然,你意识到周围的一切皆是独一无二。这就好像你搭乘这些设计精品作了时空旅行回到当下。Alketas Pazis寓所的原装马赛克地板,法式釉面双开门,大气的灰色墙面组成一种沁人心脾的平衡,并由此衬托出每一件宝贝的独特气质。尽管每件藏品互不相同,但在居室环境的调和下显现出一种不一致的一致性。传家宝们在木刻家具与波斯地毯间摇曳生辉。壁灯与吊灯遥相呼应,真皮沙发让来客尽情享受放松一刻。 回顾寓所与时间之屋,恍然了悟主人的热情所在:对时光与生活风格的孜孜以求。若读者您正在考虑如何布置自己的新家,那本文中的这位无疑是前卫藏家中的行家里手,定会为您提供有益的参照。 published in: Interiors By Tina Komninou, 30 January 2012 A View Inside The Temporary Showroom Athens, Greece http://www.yatzer.com/A-View-Into-The-World-Of-An-Avant-Garde-Collecto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古典艺术 | Tagged , , , , | Leave a comment

On a Day Like Today, Italian painter Tintoretto, was born

历史上的今天,意大利画家丁托列托诞生 1518年9月29日.- 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年9月29日 – 1594年5月31日),原名Jacopo Comin,是一名威尼斯画家,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他对绘画出众的激情被誉为“Il Furioso”(意大利语,激情)。他的作品充满饱满有力的笔触、戏剧性的人物神态与风格主义透视的大胆运用,同时也保留了典型的威尼斯画派对色彩与明暗的把握。丁托列托的昵称来自于画家的出身,意大利语意为“染匠的儿子”,同时也暗喻其作品中常见的明亮色彩。 图中:一名神父正在欣赏丁托列托的油画《仰拜圣子》,2003年葡萄牙Santo Tirso ,一位里斯本市民将这幅杰作捐赠给了葡萄牙Singeverga本笃修道院。 EPA/ESTELA SILVA © 2007.   On a Day Like Today, Italian painter Tintoretto, was born September 29, 1518.- Tintoretto (September 29, 1518 – May 31, 1594), real name Jacopo Comin, was a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古典艺术 | Tagged , , , , , , , | 1 Comment

道林格雷的阁楼

But this murder–was it to dog him all his life? Was he always to be burdened by his past? Was he really to confess? Never. There was only one bit of evidence left against him. The picture itself–that was evidenc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古典艺术 | Tagged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Preface of Picture of Dorian Gray by Oscar Wilde

The artist is the creator of beautiful things. To reveal art and conceal the artist is art’s aim. The critic is he who can translate into another manner or a new material his impression of beautiful things. The highest a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古典艺术 | Tagged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On a Day Like Today, American Painter 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 was Born

July 14, 1834.- 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 (July 10, 1834 — July 17, 1903) was an American-born, British-based artist. Averse to sentimentality and moral allusion in painting, he was a leading proponent of the credo “art for art’s sake“. His famou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古典艺术 | Tagged , , , , , , , | 2 Comments

年复一年

今天在art daily上看到Rubens的诞辰,刚准备翻,在找extravagant Baroque style 参考时发现一年前的今天我做的恰好这篇译文,无限感慨啊。 如果真的有时间虫洞穿梭往来,我会去哪里呢?

Posted in 古典艺术 | Leave a comment

双帝展——中国、意大利文化交流之桥 I DUE IMPERI

历史、权力、江山、美人,尽在此次“双帝展” 中国秦俑二度在意大利展出 INAUGURAZIONE DELLA MOSTRA SUL GIAPPONE, I DUE IMPERI “双帝展”与历史有约。从2010年4月16日至9月5日,在米兰皇宫Royal Palace举行的“双帝展”将展出两个古代帝国的璀璨文物,从国家、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多个维度来展现古文明的永恒之美。展品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最晚至公元2世纪。此前,该展已访问了北京与洛阳,如今她来到了米兰。在中国文化处与意大利文化处的共同 筹划下,由Stefano De Caro与Xu Pingfang担任策展人,总计展品逾450件,揭示了数千年前先祖们的每日生活,并由我们见证了他们曾经想象着的死后余生。尤其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秦俑们,他们摆着各种姿势,满怀自豪地脸上写满了某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他们同奥古斯都的雕像和其他古罗马雕像站在一起,还有一些古硬币、古珠宝、古代器皿与仪式用具。 此外,来自Herculaneum与庞贝Pompeii的美丽壁画,以及东汉时期遗留下的十分罕见的绘画作品。 参观信息: 标题:双帝展 地点:皇宫,米兰 展期:4月16日至9月5日 开馆:9.30-19.30;周一 14.30-19,30;周四-周六9.30-22.30 门票:EUR 9 / 7, 50 / 4,50 咨询:+39 02.54.911 网站:www.ticket.it / empires   友情提示:意大利文化遗产部近日宣布,意大利第12届文化周将于2010年4月16日开始,至25日结束,历时10天。在此期间,意大利国家文化艺术场所将免费为公众开放,其中包括国家博物馆、展览馆、古迹文物、图书馆等。数以千计的展览、教学研讨、特别开放、音乐会、免费讲解将使观众获得前所未有的全面艺术体验。详情可登陆意大利文化部网站:http://www.beniculturali.it/

Posted in ARTS, 古典艺术 | Tagged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Caravaggio 400 anniversary

This gallery contains 17 photos.

/顾灵 1610年7月18日,意大利绘画大师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在意大利波尔图埃尔科莱(Porto Ercole)在饱受流离逃亡、热病交加之苦中死去,而他终获自由的消息在死后的第二天才姗姗来迟。 卡拉瓦乔,这位光线与明暗掌控的意大利绘画天才,一生不言妥协,用自己的拳头与画笔度过了令人扼腕痛惜的短暂的39年。他不畏强权的孤注一掷与对假面信仰的冷嘲热讽,几乎标志着现代绘画的开端,也是无数在他之后前赴后继、勇于革新的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诸多领域的杰出人才的灵感源泉。 2010年7月18日,为了纪念卡拉瓦乔逝世400周年,全球各地都在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纪念这位生活的战斗者与绘画艺术的大师: 意大利,罗马 Scuderie del Quirinale(www.scuderiequirinale.it)卡拉瓦乔回顾纪念展 Scuderie del Quirinale原来是皇家的御用马厩,后被改造为美术馆。此次纪念展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卡拉瓦乔展,神乎其技地从25家艺术馆、私人收藏、画廊、艺术基金等处齐集了40幅卡拉瓦乔的代表名作,说百年难遇丝毫不夸张。订票规模盛况空前,单日浏览量10万人次,3日内订票总量高达500万人次,被意大利官方媒体Rai评价为“年度展览”。小编在今年年初游览意大利期间,万分幸运地在开幕的第二天前往参观。彼时初春光景、萌芽时刻,花苞吐露第一抹芬芳,怀想当年公众观看卡拉瓦乔画作时内心的惊天动地——世界要改变,生活要改变!如今的我们被铺天盖地的广告包围,正如英国青年艺术家Mark Titchner的创作灵感一样,仿佛再也无法真的很纯粹地进入绘画艺术的境界。当日天气实在太美,尤其是漫天游走的云彩,如梦如幻,仿若就是为了卡拉瓦乔出来兜风的。 展出的卡拉瓦乔代表作名录: Ragazzo con canestra di frutta,1593-1594 Caneatra di frutta Ambrosiana I musicj,1595-1596,Doria Pamphil Galleria Riposo clurante la fuga in Egitio,1595,X3 Ibari,1595 Bacco,1597 Conversione di … Continue reading

More Galleries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Turner’s Masterpiece Modern Rome – Campo Vaccino to Be Offered For Sale

Sotheby’s announced that in its Evening Sale of Old Master and Early British Paintings in London on Wednesday, 7 July 2010, it will present for sale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RA’s great masterpiece Modern Rome – Campo Vaccino, with an estimat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古典艺术 | Tagged , , , , , , ,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