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
Calendar
July 2022 M T W T F S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Search
Stage
-
Recently posts
Tag Archives: 上午艺术空间
The Morning Light Underground
文 / 顾灵 译 / Laura Tucker From Randian 地下的上午阳光 上午艺术空间创办人邓叶明和于吉(Lam&Jam)专访 上午艺术空间是国内少有的致力于驻地及展览项目的独立非盈利艺术机构,座落于上海奉贤路与石门二路口的一幢老式住宅的地下室,由邓叶明与于吉(Lam&Jam)创办于2008年。两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于吉致力于对材料上的多样探索及雕塑装置的创作、和现场行为艺术创作;邓叶明通过开办小型的设计事务所维持空间的运营开销,并负责空间项目的实施。空间成立至今,每年定期为国外艺术家提供驻地及展览项目,同时为主地艺术家提供与国内艺术家交流甚至共同展出的机会。参与驻地的国外艺术家包括Peter Vink(荷兰)、Karen Ann Lee(新西兰)、Sibylle Hofter(德国)等,并于2013年达成与歌德学院的合作关系,由双方一同评选一位德国艺术家在上午艺术空间完成两个月的驻地项目。此外,空间也会不定期地为国内艺术家举行个展及群展,并举办以表演、行为、公众参与式的艺术创作,实践为主要观察对象的公众活动,如草台班的演出,现场声音与肢体行为等。【燃点】近日采访了空间的两位创办人,就其创办初衷、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未来规划等展开讨论。 燃点:请问最初为什么想要开办上午艺术空间?又为何会选址在香山路的别墅? LJ: 最初是因为邂逅了香山路上的法式建筑,让我们想要做些什么。于是用完所有的积蓄付房租、整修空间,开办了上午艺术空间。起初主要是和一些熟悉的朋友做一些小范围的交流展,而且毕竟是自己的空间,平时一半当做展厅,一半当做工作室。那个时候我们两个还都想继续艺术创作。 燃点:可以具体谈谈当时做的一些项目吗? LJ:2009年,新西兰有一个亚洲基金会,在我们这里做了一个简单的工作坊;本地的话,像赵波、刘雯婷、杨璐佳、陆扬、胡筱潇等都在香山路空间展出过;还有不少国外艺术家的交流工作坊。那时候其实我们更像是一个“沙龙”,主要是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创作,有一点简单的策划,合作的艺术家也是各种各样,还没有一个体系,也不懂媒体宣传。之后慢慢的,我们发掘出一些比较擅长的领域,比如对我们而言,在国外的推广比国内要做得好,然后我们强调合作的艺术家媒介上的丰富性,尤其是表演类的,包括现场、行为、肢体、戏剧、还能延伸到纪录片。在这过程中,我们两人的分工也逐渐清晰起来:于吉是主要的概念策划,Lam则更多在落实项目上,包括布展、视觉设计等。 燃点:上午艺术空间最大的特色莫过于驻地项目,请问你们是如何规划的? LJ:我们正式规划驻地项目其实得从2010年算起,每年1个, 在选择艺术家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没有旅华经历的人。这是因为对艺术家来说,对未知的新环境,他们会抱着更开放的文化交流的态度,或者说他们来能体会到的当下的差异性就越大,换言之收获可能也就会越多;驻地期间的创作及展览方案基本都要求尽量在本地挑选材料并在本地完成。当然,除了来这里工作之外,我们也会帮忙安排一些不同的活动,介绍一些圈内的朋友,让大家可以达成真正的、愉快的交流。这种交流也不仅限于艺术,我们鼓励艺术家深入本地文化和市井生活,希望他们可以尽量多地接触城市,通过驻地,建立新的视角来看待这座城市。 话说回来,对驻地项目而言,最重要的自然还是工作,我们每期驻地的周期是2个月。艺术家在驻地期间保证工作强度也很重要。 燃点:在2010年,你们搬来目前奉贤路的地下空间,请问这个新空间带给项目本身怎样的改变?又是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地下空间? LJ:搬空间是因为房屋背景的不可抗拒因素而被迫搬离,却也成为从新调整空间发展方向的契机。我们十分喜欢奉贤路的新空间,它位于南京西路商业中心的地下室,交通方便,不需要特意跑到艺术园区里。空间在地下,没有天光,相比之前香山路的别墅显得更为中性和本质,没有任何建筑装饰近乎毛胚状态的水泥空间也显示出我们真实的艺术态度。 燃点:请问可否具体举例谈谈一些与空间互动关系特别强烈的项目? LJ:今年的首个项目是刘钢的《当空间作为作品》,这是一件彻底建立于讨论物理空间和艺术空间的作品。刘钢用相同的材料模拟了一个缩小30%的上午艺术空间,并展示于真实的上午艺术空间内。也就是说,观众进入了大空间套小空间(真实空间与复制空间)的矛盾里。当然视觉和身体上的矛盾感受不只是艺术家想要传达的,作品直指空间与艺术品的置换以及对于独立空间概念的探讨才是艺术家的深层寓意。我认为这是一个从逻辑分析角度很能代表上午艺术空间态度的项目。 另外像两年前荷兰艺术家Peter Vink在空间的驻地项目从名字上就表明了作品与空间的关系。他用上百个激光红灯照亮了空间结构的每一根棱线。这件抽象极简的作品却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视觉印象。 燃点:目前新空间的展览规划,除了驻地之外,也有了其他的常规展览计划? LJ: 从2010年搬到奉贤路,我们开始推动与年轻策展人的合作项目。更明确地说,是支持有意愿往策展方面发展,但并没有策展经验的年轻人。策划展览是个特别要求全面的工作,起步甚至比成为艺术家更难。所以我们愿意提供给这些年轻人第一次机会,让年轻策展人从一个更自发,独立,纯粹的艺术空间开始自己的策展之路。这便是我们的愿望。参与了这些项目的策展人有黄乐、姚梦溪等。 燃点:请问你们是如何构想与歌德学院的伙伴合作的? LJ:我们和歌德学院合作的方式,是双方(独立策展人作为第三方)共同评选一位出色的德国艺术家,一同支持艺术家在空间驻地两个月并完成他/她的创作项目。歌德学院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我们在各方面的评审标准都相对默契,我相信是上午空间一贯的态度和作风符合对方希望为德国艺术家提供的交流机会的标准。 燃点:对空间接下来的发展,有何预想和期望? LJ:我们一直抱着“做10年”的打算,现在算下来,还有四年;到2018年,我们应该可以有一定的积累,做个总结,再继续前进。我们和空间一起成长,或者说,空间代表了我们的成长。接下来,我们很希望可以做一些文字的整理和出版工作,将继往的项目通过文字进行梳理和展示;而且我们相信,文字本身也可以超越空间、甚至带给上午独立的阐释、解读和记录。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Tagged am art space, 独立非盈利艺术机构, 邓叶明, jam yu, Lam Teng, 歌德学院, 上午艺术空间, 于吉
Leave a comment
Down the Rabbit Hole—Into the Warrens of Basement 6
From Randian by Lisa Movius Translated by: 顾灵 掉进兔子洞——来到Basement 6的养兔场 上海华山路2006号的小区里,藏着一个Basement 6(意为地下室),它见证了一系列奇妙场景的发生。黑暗中的舞者,与昏黄灯光下的酒杯,摇曳出它的标准姿色,甚或更添一些超现实。去年秋天的某个周日,上海的一位声音艺术家操俊军,他身材瘦峭,几乎皮包骨头,脸藏在一顶墨西哥的摔跤面具后,操控着键盘,搞出不谐的噪音,自己折腾自己,沉浸在那杂音之中。空间最顶头,Moyo穿得像个实验室怪咖,正缓慢地、一丝不苟地解剖着一具…插花尸体。其后,实验舞者小柯上台——贴着脏兮兮的、绿莹莹的地面,抽搐、扭动。 《重叠的房间》和《周日有一场约会,但我忘了告诉你》是视界艺术中心、新车间骇客空间、上海当代艺术馆与民生现代美术馆合作的“Make+艺术与科技交流计划”的两场演出。在此期间,“地下室”里大多挤满了年轻的中国观众,疯狂地在微信上直播。Basement 6小组(B6C)共同运营这间非盈利的创意实验空间才刚到一年时间,合作还不怎么紧密,活动也不那么频繁,观众也还不多,单纯作为艺术概念的自由形式实验室而存在。没有固定的策划或遴选机制,它敞开大门,欢迎各式各样的参与者,向年轻和业余的艺术家提供舞台,或让小有名气的艺术才俊冒险新的尝试。事实证明,在沪上逐渐扩大的上流社会与专业艺术界的精英化之间,仍有足够空间让我们期待这类引人一笑的怪诞之作。 Junky, Moyo-Xu Cheng and Olaf’s Performance Junky, Moyo-Xu Cheng and Olaf’s Performance Junky, Moyo-Xu Cheng and Olaf’s Performance 小组的组建与空间的启动均始于2013年春天,Basement 6的公众首发活动定在当年的6月。在加拿大读书的沪籍策展人林哲水对科技与艺术持有特别的关注。Katy Roseland,一个有着设计与多媒体背景的美国人,在中国已经生活了四年。她回忆道:“我那时候想找个地方工作,做类似’黑暗中的跳舞’,与Anneliese [Charek]一起自由式的舞蹈表演,我们想找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场地,但不能是个酒吧。”来自洛杉矶的Roseland和Charek,一个是舞者,一个是VJ,于是通过Craigslist遇到了林哲水,“林提出了成立小组的想法…或许能成。” 一地多用的想法吸引了更多人的加入,既是办公室、工作室又是活动场地的运作方式将团队成员扩展至8人。苏格兰人Arlene Fetiss学面料设计出身,如今专攻插画和摄影暗箱艺术。另外四位都是美国艺术家,也都更年轻:Kate Mimman, Rebecca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Tagged Basement 6, Charek, chen hangfeng, Cheng Ran, 王欣, 程然, Down the Rabbit Hole—Into the Warrens of Basement 6, Elian, 邱黯雄, 胡庆泰, 艺术朋克, 陆扬, 陈航峰, 陈天灼, 非盈利, 视界艺术中心, 许哲瑜, 许家维, Hsu Che-Yu, Hsu Chia Wei, Hu Qingtai, Junky Cao, Kate Mimman, Keywords: B6C, Li Liao, Li Ming, Li Xiao Fei, Li zhenhua, LIANG Yue, Lisa Movius, Little Victories, Make+艺术与科技交流计划, Megan Dodd, Minsheng Art Museum, MOCA, Moyo, Mujin, Ni Weihua, Qiu Anxiong, Rebecca Diaz, Roseland, Scot Arlene Fetiss, Sean Kell, Sophia Lin, Stefano Ogliari Badessi, TEP, the Xinchejian hacker space, v art center, Wang Fang, Wang Xin, Wu Chao, Wu Ding, Xia Mu, Xiao Ke, Xu Zhe, Ye Linghan, zhang lehua, 倪卫华, 光影映像, 入境, 兼容的盒子, 反艺术, 叶凌瀚, 吴超, 吴鼎, 小胜利计划, 小柯, 巴塞尔香港艺博会, 废话, 异次元, 张乐华, 录像艺术交流计划, 徐喆, 操俊军, 新车间骇客空间, 无用”, 易联, 木巾, 李燎, 李振华, 李明, 李消非, 林哲水, 梁玥, 比翼艺术空间, 民生现代美术馆, 三轮车上的画廊, 上午艺术空间, 上海当代艺术馆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