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
Calendar
June 2023 M T W T F S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Search
Stage
-
Recently posts
Tag Archives: 录像艺术
Present – Beijing: Wang Gongxin
在·现——王功新二十年影像艺术展 王功新,《谁的画室》,2015,展览现场. /顾灵,原载于ArtForum中文网 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 | 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SHANGHAI 上海市闸北区北苏州路1016号 2015.03.21–2015.05.24 王功新在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的个展标题“在·现”是对“现在”的倒装,不仅强调当下,也强调对当下的“现”。这种“现”带有极强的表演性,并覆盖有一层惯常偏见的滤镜。展览副标题容易让人误会这是针对艺术家近二十年创作的总体回顾,但实际展出的只是这二十年的头尾:一件旧作(《布鲁克林的天空》,1995年)加三件新作(《谁的画室》、《雷哥的故事》、《上拍的血色》,均完成于2014年)。其中,“画室”指涉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库尔贝的同名代表作;“雷哥”就是“雷锋”;“血色”意指画家王式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革命现实主义”代表作《血衣》。 在OCAT上海馆两间相对独立、互不联通的展厅中,进门左侧入口处,《布鲁克林的天空》通过黑白摄影再现了一组连环画般的近乎荒谬的场景:王功新在自己当时位于北京的家中挖了一口井,井底放一台电视机,播放蓝天白云的画面,艺术家自己的录音不断循环:“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天空上有点儿云,有什么好看的。”1960年在北京出生的王功新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毕业后作为尖子生拿到了当时唯一一个留校任教的名额,并于1987年赴美留学,1995年回到北京做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布鲁克林的天空》。二十年一晃而过,但作品里的问题却似乎仍未得到解答——有什么好看的——尽管这并非是一个问句。 内侧展厅交错竖立着九块一人高的画幕,支架做成画架的样子,稍稍向后倾斜。每个画面中都站着十数个人,按照以下类别分了组:老板、警察、白领、学生、老人、奇装异服者,还有裸体的女性。每组人物都在一个巨大的白色转盘边缘围成一圈,当他们面对镜头时,就会直视镜头,即便已经转到旁侧,仍会扭过头来看镜头。镜头随着转动在不经意间拉远或拉近,身处展厅中,这些同时转动的高清画面在面部特写与集体群像间切换、并置。这些典型人物的肖像影片,通过真人尺幅与对特定人群的典型特征的放大,映射出中国现实社会中部分人群的生存状态。旋转舞台上的表演姿态透过双重的观看——从镜头里看观者,以及被观者观看其影像——明确地喻示着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紧绷状态。如果说这些典型形象是艺术家对某些中国人群体的认识与印象,那么唯独选择中年、不合主流审美的女性裸体形象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说典型形象主要由人的穿着打扮、面貌气质构成,那么脱掉衣服、只留首饰的女性裸体,在男性裸体的缺席下,究竟如何能揭示出更多的真实? 右侧展馆的里厅同样展出了一组真人尺幅的多屏画幕:拍卖场的号码牌,尴尬地吞咽红酒杯里腊红色液体的农民形象的脸部特写,高举红旗、长发飘飘的年轻女子,与影像开头以比尔·维奥拉式慢镜头捕捉的人群共同构建了又一出影像交错的戏。值得警惕的是,画面中的庆贺场景正好呼应了主流舆论宣扬并鼓励的庆贺情绪,艺术界也不例外。对王功新而言,被处理成旧胶片质感、偶尔抖动的昏黄斑驳是对脑海中的革命艺术画面的唤醒,然而对身处展厅的观者而言,被严格控制细节的表演与这试图表现真诚的回忆感之间反而形成了一层冲突的隔离。 同样,由雷锋读毛主席语录的经典照片衍伸而来的一组八频录像,展现了八位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阅读不同媒介(杂志、报纸、书、手机、电脑等)的短暂经过,同步的笑、皱眉、倦怠再次让观者体会到导演的强烈在场。雷锋饱含意识形态元素的榜样形象随着时代的转变而褪色,这些对雷锋故事的当代演绎,似乎只能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刻意还魂,而无力激发超逾此类意识形态的“现像”。 光线、构图、人的穿着、表情,一切至臻“完美”的明晰细节,来自艺术家近乎强迫的严谨控制,以及高清设备的技术支持。然而由此创造出的图像与观看体验,却遗憾地笼罩在一种经验预设与褪变了的记忆印象之中。但无论如何,王功新的新作中所呈现的典型化图示与人物特征,既包含着中国革命史、现代化与艺术行进史中个人与集体的形象,同时也裹挟着艺术家个人对创造图像及观看经验本身的学习、实验、掌握与拨不开的疑惑。
Postcard from Guangzhou-Pipilotti Rist
From Randian By Iona Whittaker Translated by Ling 留涟绿洲 >> 打印 See all photos (11) “留涟” : 皮皮洛蒂•瑞斯特个展 广东时代美术馆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黄边北路时代玫瑰园)2013年9月15日-12月8日 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的作品很适合广州。色彩斑斓、令人迷幻的花朵、天空、布料及丰饶的土地也是造访了这座中国南方城市的理由;在这里,深粉色的花朵招摇路旁,攀缘植物爬满天桥。展览标题“留涟”恰是瑞斯特常瞪眼看的标志性表情。 从灰蒙蒙、没什么绿化的北京跑到这葱茏的艺术园地真是种解脱,我也不怕再多说一句,有时候北京艺术圈也是灰突突的。这位芳龄51岁的瑞士艺术家可算从事视觉诱惑的行家里手——其知名的代表风格创作在广东时代美术馆精美呈现,展期将延续至12月中旬。 这座由雷姆•库哈斯设计的美术馆坐落于居民楼的楼顶,由13台投影仪组成的一排光束在对面的墙宇上投射着千变万化的影像画面。开幕式当晚,长厅正中央,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前方,多张透明椅子围绕着一张巨大的透明桌子,入席的嘉宾(媒体、画廊主、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以及参与支持该项目的收藏家张明一直笑呵呵地无所不在)在用甜点之前被要求与对面的嘉宾互换座位,以便在谈笑间都享用过美丽的背景墙。席间,瑞斯特趁大家不注意,抓起手持相机捕捉下了她的最爱——座上宾们的眼睛与嘴唇特写。 另外两个展厅中——得以俯瞰这座城市的玻璃幕墙——一张铺在地上的大屏幕,及一个小基座,上面盛满了琳琅满目、大小不一的玻璃球体。瑞斯特视之为观看的滤镜,个中乐趣令其开怀不已。 欢乐的开幕式将附近的居民汇集到楼下,一场音乐演出拉开了帷幕。“融入社区”是美术馆的运营宗旨之一——这一目标常在公关会议上大肆宣扬,却少有如时代美术馆这般,简单直接地索性将美术馆开到了居民楼的楼顶。 Pipilotti Rist, “Mercy Mercy”, audio video installation (music by Heinz Rohrer), 2013 (Courtesy the artist,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Tagged community museum, 瑞士艺术家, 皮皮洛蒂•瑞斯特, 装置, Foreign artist in China, Guangdong Times Museum, installation, Pipilotti Rist, Swiss artist, video artist, video projection, 广州, 广东时代美术馆, 录像艺术
8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