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
Calendar
May 2023 M T W T F S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Search
Stage
-
Recently posts
Tag Archives: 时代肖像
Time’s Faces
时代肖像——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3年8月17日至11月10日 刊载于《艺术界》2013年10月刊 /顾灵 “时代”是个极富魔力的词,将滥觞、追逝与梦想揉在一起;我们生活在人的时代,变动不居的“肖像”指向“人的形象”,仅以“人的形象”来描摹时代。从人的毛发等局部细节到人所组成的社会结构,《时代肖像——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了过去30年来包含“肖像”的中国艺术家创作。策展人李旭将展览分为五个单元,各成主题,从“具体的人”、即对作为单个人的理解与表现,到“身体语言”、跳跃地物理体验与感知,及至“内心世界”与“社会形象”,并以“未来生存”集中展示1975年以后的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参考个体、群体、内在、外在、过去、未来的混杂线索,作品并非依照编年史、而是以多样的排列组合引出奇特的关联,如徐震的《彩虹》挨着顾德新的《捏肉》。在相对古典与绝对当代的隔空对话中,有大量肖像的对象正是艺术家自己,“自己”并不限于指向那位单个的创作者,而是这批创作者及其同时代的艺术圈内人士和文化精英:从鸟头的日常照片、到邬一名的人物漫画、再到肖全的《我们这一代》,皆是某种暧昧的自恋情愫与超越视觉艺术的文化生态在暗潮涌动。失落却疯狂不回头的飞速工业化、全球化、城市化的社会幕布前,艺术家们的强烈在场感不仅以自我为对象,如方立均、岳敏君、曾梵志、张洹;亦以艺术家同他人的同时在场为对象,如仓鑫、刘小东、喻红;这种在场感也透过艺术家对准他人或“人”的独到眼光呈现,如王劲松镜头下的《标准家庭》或李山人兽合体的《阅读》系列。 观者可以在现场一饱名家名作的眼福,如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与艾轩合作的《第三代人》;也会看到艺术家们难得一见的另类创作,如陈逸飞的《真爱》与张恩利的《舞》。 大多数参展艺术家只以一件(组)作品参展,然而仍有不少艺术家以多件(组)作品分别参展不同单元,如方少华、胡介鸣、杨少斌、张晓刚等。且值得一提的是,这场貌似以回顾为主线的大型群展同样邀请到了众多艺术家创作新作品,如邱志杰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观身不净图》,延续了他近年用地图来叙述含义的表现形式,同他早年的身体观念摄影《纹身》系列邻墙而立,新老作品的点状并置让观众对艺术家的创作演进可窥一斑。 至于为何艺术家的遴选标准根据较为严格的年龄划分,李旭坦言,所谓八零后或九零后的艺术家是否会坚持创作、对中国艺术史的贡献究竟如何,尚待观察。而1975年则是一个相对理性的评判节点。 特别单元之“大芬肖像”则邀请了大芬油画村的画师画自画像,这也是其中绝大多数人首次画自画像。这些曾经未考取美院、或没钱交学费的才子们,代表了被专业艺术体制所嫌弃的创作现象,也直接同艺术赝品市场的消费美学挂钩。 此次对历史的回顾还延展到了整个都市文化界的发展,《新周刊》应邀整理了“三十年小事记”,对同政要事件平行展开的视觉艺术、文学、音乐、电影、戏剧等文化事件进行了诚恳的梳理;这一视野同样体现在精心编排的画册中,吴亮、孙孟晋等人的文字让经常被孤立谈论的视觉艺术有了温暖的文化甚至生活环境依托。 正如展览主视觉的窗格人脸设计所呈现的隐含的表情一样,展览在浅白易懂的线索间编织出了足够丰富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