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
Calendar
July 2022 M T W T F S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Search
Stage
-
Recently posts
Tag Archives: 燃点
“It’s a sustained curiosity”: ICA Director Gregor Muir on Zhang Enli
这份持久的好奇:伦敦当代艺术学院(ICA)院长Gregor Muir畅谈张恩利 From Randian By Iona Whittaker Translated by Ling 所有照片 (19) 伦敦当代艺术学院(ICA,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由Roland Penrose与Herbert Read等艺术家创办于1946年。如今,ICA仍在继续支持在世艺术家的创作,展示其作品。它以先锋实验著称,不仅包容艺术,更面向音乐、电影及其他关于当代创意文化的讨论。本月,常驻上海的艺术家张恩利将在ICA剧院创作“空间绘画”。临近开幕,爱安啊采访了ICA院长Gregor Muir,并在此与读者分享他发现张恩利的故事,他的首次中国之行,张恩利的创作及其对此次伦敦个展的期待。 差不多十年前,我和Carolyn Bourgeois同为某奖项的评委。我们对录像艺术的品味相近,比如我们对继前铁幕或前东欧的艺术家的共同青睐。当时,杨福东有一组三屏录像装置,很有趣的波普风格,还配了一首他自己写的歌。我们都很喜欢,于是我顺藤摸瓜找到了他的代理画廊:香格纳,当时这家画廊在FIAC有个难找的小展位,当时的杨福东还籍籍无名。我走进展厅时,觉得它就像一个装扫帚的橱,不过,当时展厅里就挂了一幅张恩利画的树。我从没见过他的画。灰蒙蒙、绿油油的树下是黄色的签名,我仍然记得:当时心想,好美。它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原因在于,它好像是上世纪之交的产物——“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奇怪的是,它又很摩登。从风格上看,所有细节都会指向它不属于我们的时代。我开始为之着迷,并自忖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着迷:有些和技法有关,比如画得很薄,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打底的格子。我对这件作品简直入了迷,当时又跑回去看了好多次。但我仍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它,在众多观念或极简当代艺术的作品中,偏偏爱上这张树。 “Space Painting”, watercolor on wall, installation view,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London, 2013. © Zhang Enli, courtesy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Tagged Carolyn Bourgeois, Chinese artist in London, 燃点, 空间绘画, 这份持久的好奇, FIAC, Gregor Muir, Hauser and Wirth, ICA London, inside a painting,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It’s a sustained curiosity, lorenz helbling, Objectif, painting installation, randian, randian online, shanghai art, Shanghai painter, shanghart, space painting, yang fudong, zhang enli, 张恩利, 伦敦当代艺术学院
Leave a comment
Shi Xinji: Acquisition from Fairy Mountain
From Randian By Iona Translated by Gu Ling 史新骥: 灵山拾得 “灵山拾得”,史新骥个人作品展 AYE画廊(北京东城区安定门东滨河路3号院雍和家园二期3单元601室)2013年3月17至5月8日 如果有人向你推荐一个展览,你去看了,会怎么样?当然和这个人有很大关系:如果信赖他/她的判断,那么就会抱有期待——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地想要去喜欢这一展览的心态。如果不以为然他/她的推荐,那么在参观之前就会抱着疑问——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就好像别人赞美你穿得别致,但其实你却对这个夸你的人、他/她自己的品味不敢苟同。“灵山拾得”属于前者——还好去看了,不然,展览本身的标题并激不起什么兴趣。 AYE画廊的展厅收拾得很得体,时年三十有四的艺术家史新骥的首个个展在此举行。迎门摆了一对奇怪却很搭调的画:右边这幅60 x 50 cm的画作中,一头熊津津有味地笑着,让人不得不注意到它(《远山》,2011年);左边是幅梵高的肖像画,背景同样是低垂的天际线,橙色的幕景与红色的土地都很出挑(《梵高山人》,2009年)。这幅艺术家的“肖像”绝对算得上是幅非同寻常之作。人物的头像可以看出梵高许多自画像的影响;大睁着却显得疲倦的眼睛,右脸颊棱角分明的轮廓,头发朝后梳,留着红色的胡子,长着锋利的鼻子。这幅严肃面孔却被人物身穿的亮绿色西装与迷幻图案的打底衫抢尽了风头,这身打扮让这幅人人熟悉的面孔变得哭笑不得了;他脚蹬一双黑色圆头皮靴,手指甲全是黑的,身体比例稍嫌小了些,这一切拼成了这幅完整的奇怪画作,将西方20世纪70年代的荣耀与艺术史那广袤清凉的土地撕裂开来。这位知名画家的左脚旁还歇着一头蓝色的刺猬,它的背后是半个落日——还是留着不去解读它为好。 史新骥, 《梵高山人》, 布面油画, 200 x 150 m, 2009。 继续参观,我们看到史新骥那舒缓伸展的风景画,画中的动植物有着别样的动画感。《东园》以浅绿色为基调,描画了一群聚居在乌黑的树上的生物。这幅画有着海绵一样的吸着力,同动物们的和睦表现相得益彰;明眸和平静是属于它们的,愉悦憩在它们绿莹莹的皮毛间——这幅画面是色彩与生物的合奏,好像所有一切都沐浴在同样的光照里,表里如一。对有些人来说,这些画可能会显得太天真,但这幅画,同展出的其他作品一样,都散发着一种难以抗拒的愉悦感。旁侧的两幅大型绘画(均名《南山》,2012年)则描绘了爚渲生动的夜间世界,前景中是岩山脚下的人和树,都光秃秃的,背景里是远山峰峦与松树群。非凡的深深浅浅的紫色铺陈出空灵的动感,正如树干周围用亮黄晕染的高光。一只红眼猴,看着大,好像是卢梭笔下动物角色的化身,它从丰饶的田野里走来。另一些绘画则更为简单,艺术家只是选择性地画了植被与岩石(《仙果》,2008年),几块石头拥簇着一束娇弱的植被,植被顶端的果实使之弯腰垂下,画得沉着,还刻意留笔,不去画完,草草地印着橙色。 显然,艺术家想通过这些作品唤起观众对自然世界中精气神的共鸣。这无形的神未必能捕捉每位观者的留意,但那梵高的奇异肖像、携着观者的爱美之心、感同身受的风景画,都能捕捉观者的留意。没什么特别复杂的,就是被带着欣赏起来了。 史新骥,《东园》,2012。 史新骥, 《南山》, 布面油画, 200 x 150 m, 2012。
桃花源记 The Tale of Peach Blossom Spring
来源: 燃点 撰文: 顾灵 “桃花谷仙梦“, 刘传宏个展 千高原艺术空间 (四川省成都市芳沁街87号) 2012年12月24日至2013年2月23日 桃花源在陶渊明笔下是个偶然寻得的小村庄,隐于山野深处,村中人不闻世事,黄发垂髫皆怡然自乐,阡陌交通且鸡犬相闻,一派祥和。这无疑是归隐者的好安身。中国古代文人不乏隐者,隐者不想让别人找到,所以才常会碰到寻隐者不遇的状况。隐者有怀才不遇的,有被朝廷政治嫌弃的,有自己看不惯社会现实于是走得远远的。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很有才华,琴棋书画诗文样样精通,在山中更是能做出上乘之作,只是少有观众,多是自己给自己看。中国现代社会,也不时耳闻某艺术家到乡下购置田地,耕作劳动,自给自足,远离城市,去到安静缓慢的乡村节奏中创作。 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存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边缘,壮年劳力大多远走他乡前往大城市谋生,留在村中的多为老人孩子,祖上留下的土地与屋子也逐渐被标准化的安置配给所取代。记忆被起重机和混凝土扬起的灰尘遮蔽,血红的历史之瀑随着加快的时间飞速流淌直至褪色为透明。中国山水的图景前所未有地雾气迷蒙,无从描绘。 刘传宏的油画,骨子里是中国山水的墨韵,却用点彩画成,结合层层晕染,始终罩着月色的朦胧,山间的云雾。自2002年,他在河南省林县桃花洞村的生活赋予了《山林绘本》系列以生命。不知是黎明抑或黄昏的山峦影线映着薄云,山上的树与山面的岩同样寂寞;不知是冰冻的湖面抑或氤氲的雾霭掩着残叶,纤弱的枝条没精打采地追忆着;不知是群山抑或峡谷,娇嫩欲滴的桃花瓣儿却透着无尽的寒冷。杆竹摇曳着风的声响,积雪的白反倒为山野林地染了颜色,添了精神。无人或有人的路,遍铺了可见与不可见的足迹。 刘传宏头顶斗笠、手提布包、穿着朴素,走入自己的画中,变身林冲或许文强,边写日记边赶路。《水浒传》与《上海滩》的情节融合到了刘传宏的日记里,故事在失焦的山水中徘徊。与画作和手记一同贯穿始终的,还有自行编绘的地图。艺术家一丝不苟地勾画出河流、山川、存在或不存在的地名,依循着地理的标记,规划出创作的脉络,点出自己所处的位置。 在脉络的另一头,是刘传宏对历史现实的回忆与强调。他从地图出发,伪造了各种档案,以桃花洞村山脚下真实的红旗渠为参照,创作了《月光下的红旗渠》(2006-2010)。这件作品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刘三先生”的“自传”《我的一生》,一为《宏兴客栈》,均是艺术家用自己收集的1978年产素描纸及旧宣纸、水彩纸绘制而成。刘传宏认真却稚拙的笔迹讲述了“刘三”、宏兴客栈与红旗渠镇从民国初年至改革开放的历史,三条平行的线索提取并展开了跌宕起伏的几十年间的关键事件,浓缩并投射在一个人、一个组织与一个城镇这三个维度。所有文件的假造痕迹都颇为明显,他并不在乎这些自述史会被当真还是识破,他在乎的是这一整套讲故事的图画与文本,可以督促观者保持对过去的认知与反思。通过编年法及“事实”陈述,时间被抽象为一种不真实的存在,反照出当下生活的不真实。历史快速地递推为现在,现在只是一个瞬间,未来却不断地朝后退。 在当代艺术界重访古典文人画、宣扬水墨精气神的风潮之下,装扮大过实在,天人合一的通透往往缺席。难得刘传宏,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古往今来的地道故事,并在与史料、政治、经济的触碰中还挟着必不可少的幽默。早在2001年,刘传宏首个油画系列《西游记》中,艺术家扮成唐玄奘前往深山湖海寻访隐士;当时的仙梦已成真,刘传宏找到了桃花源,成为了隐士。 “Fairy Dreams in Peach-Blossom-Valley,” Liu Chuanhong Solo Exhibition A Thousand Plateaus Art Space (No. 87 Fangqin Street, Gaoxin District, Chengdu) Dec 24, 2012 – Feb 23, 2013 The ancient poet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