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石至莹

Q&A: Shi Zhiying’s “Infinite Lawn”

From: Randian by Christopher Moore translated by Gu Ling 问答:石至莹的“无垠的草坪” 石至莹,“无垠的草坪”,布面油画,200 x 300 cm, 2012。 “无垠的草坪”,石至莹个展。 上海James Cohen画廊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170弄1号楼1楼,近永嘉路)。2012年5月26至7月26日。 石至莹(1979年出生,生活工作于上海)是个画家,她那标志性的黑白画常直板地描绘标准化的景观:无垠开阔的海、禅沙园、草坪,观者眼前唯此无他。其最新系列的创作灵感得自意大利知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帕洛玛尔先生》(Mr. Palomar)一书;上海科恩画廊为石至莹举办的首次个展“无垠的草坪”展出了该系列的多张小幅水彩画及几幅大型油画,均发人冥想。 石至莹曾多次参与多方机构组织的群展,包括艺术+上海画廊、悉尼白兔艺术中心,而个展则包括2009年在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的“从太平洋——公海”,及2010年在北京空白空间举办的“天上,人间”。 石至莹就此次在科恩画廊的个展接受“燃点”专访,探讨其艺术创作。 燃点:哪些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对你的形式与知性风格的发展有所影响? 石至莹: 严培明,杉本博司,马远(宋),Pina Bausch等等许多--和中国的很多传统绘画。 燃点:你的作品同文学究竟有怎样的关联?尤其是与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石至莹: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中国也是很受欢迎的作家,因为他的《看不见的城市》和中国有关。至于 选择《帕洛玛尔》这本书,是因为在这本书里,卡尔维诺要说的是一种” 帕洛玛尔体验” 。帕洛玛尔可以是卡尔维诺,也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每一个人。他所体验的世界,包括自然,城市生活,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以及对人本身所做的思考。如果放在 一个宇宙的全景下看的话,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大同小异的。这种体验对我来说也是人类共同体的一种体验,我对此很感兴趣。 燃点:时间在你的创作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石至莹:我对”永恒”很感兴趣。有些事从远古一直到未来,都是不会改变的,而且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 燃点:你将个人思考融入尺幅不一的绘画中。请问你是如何考虑画作尺幅的? 石至莹:大小的尺寸我倒没有刻意去安排过,都是随着所画的内容进行调整的。 燃点:为什么全都只是黑白画? 石至莹:1,有时候黑白色让人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 Tagged ,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展评: “命题乌托邦:进步与怀旧”

This gallery contains 30 photos.

来源:燃点 “命题乌托邦:进步与怀旧”,Luca Forcucci,Emma Fordham,Francesca Galeazzi,Maya Kramer,李文峰,石至莹,他们,王川,王小本,吴关麟,张乐华群展。 艺术+上海(上海静安区富民路22弄2号,近延安路)。 2011年9月16日至11月20日。 开幕: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乌托邦的命题老无所依,12位中外艺术家关于“进步”的探讨通过三类怀旧得以实现: 对中国社会与环境发展的态度,对中国文化与传统的反思,及“当代的怀旧”。 展厅一楼是Francesca Galeazzi的惊艳之作《未雨绸缪》,中国城乡结合部的数枚或触目惊心或忍俊不禁之实例在这座“搭积木”迷你博物馆展出,城市化的大步流星似被打乱节奏,观者对可持续性建筑环境的反思也得以激发。Galeazzi针对艺术+上海画廊所在建筑的假想未来度身定制了数套增值扩展方案(由于房产价格持续上涨,谣传画廊所在建筑会被政府收购并改建开发),如组织点人搬进画廊住,从而将之变身“民用房”,大家集体做钉子户,对政府张贴的“早搬多拿钱”口号视而不见,坚持到拆迁的最后一刻。还有极富创意的屋顶分层农场,在建筑顶部扩建老式高层公寓楼,甚至将扩建部分设计成“金茂大厦”般的摩登楼宇,囚于落地玻璃内的住户好比困在玻璃罐里的昆虫——不过,好在窗户已未雨绸缪地密封了。 二楼的三间房看见不同的风景: 李云峰将历史景象、传说故事、动物姿态与现实感触抽离为“道具”并置于画面的舞台布景中,中国经典文化的建筑符号(园林与兰亭)被引入现代厅堂,欲哭无泪只因泪腺拥堵; “符号提炼再下放”在王川的摄影系列“再聚焦:龙”中也可见一斑。 石至莹的水墨纸本摹自六籍《护生画集》封面,丰子恺的通俗易懂、平常禅意在印刷本中失了往日温存; 对面墙上颇得水墨雅韵的风景中总有两个人物稍嫌突兀地存在,他们艺术小组的双人合照及其源于“天人合一”的鲜明风格,让人不禁对号英国的 Gilbert & George。 绘画在张乐华的过去7年中一直“悬而未决”,以公报栏形式出现的连环画式阅读通过些没眼睛胜似睁眼瞎的人物代言当今的暖昧嘲解: 当我们面对复杂无序的现状,任何态度和立场都易落入圈套,还不如用这张仅有笑着的嘴巴之脸孔窃喜地看着这些发生。 声音艺术家 Luca Forcucci 将上海为期四个月的驻地录成五张唱片与一场演出,在关了灯的暗黑中Luca把申城之夏撕成纯粹的声音线条,在给予故事逻辑可能的同时邀请观者闭眼倾听音乐本身的独立美感; 唱片采用特别材质播放限数40次,每每听都稍有改变,这既关照了音乐与时间本身的转瞬即逝,也把存在与消失直接带入展览语境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怀念当下的机会。

More Galleries | Tagged , , , ,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