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Art history

A Note on “Urban Play”

短评《都市戏剧》 北京市中心商圈南部的“乐成中心”: 由唐泽慧策展的“都市戏剧——情境特定公共艺术展” 2012年1月30日 文:爱安啊 译:顾灵 From:Randian 乐成,这个浪漫的名字在这里指向北京市中心商圈南部的“乐成中心”(Landgent Centre),这类集办公、购物、地铁站于一身的综合楼宇正持续而快速地席卷城市。它们通常与公共艺术似乎扯不上关系。然而由唐泽慧策展的“都市戏剧——情境特定公共艺术展”(“Urban Play: a Site-Specific Art Exhibition”)却恰恰在此发生,为期一个月的展览为京城的冬日平添了几分艺术气息。这场在商业领地安营扎寨的艺术活动没有丝毫的装腔作势,反倒让整个空间生意盎然起来。 参展作品包括装置、演出、舞蹈与声音,其中个别作品尤为出跳。乐成中心楼前的广场上放着一排三座玫瑰红色的平顶金字塔,从开口进去,是一片漆黑——但整座装置实在让你无法拒绝。眼睛刚适应黑暗,就有兴奋难抑的志愿者向你递来几张A4白纸,眼前的一切逐渐清晰起来,伴随着某种令人惊叹的简洁。这个大暗箱是澳大利亚建筑设计师郭安迪(Andrew Toland)的作品;而纸上游曳的正是暗箱之外那不由自主的世界——开幕式湮没在一个雨夜,灯火阑珊,人影往来。 来到建筑的地下一层,吉安卡洛·诺斯(Giancarlo Norese)的机智变身为无数片小镍币嵌在墙壁里。其中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小屏幕,播放着一只真人尺寸、不时眨眼、正视观众的眼睛(来自艺术家本人),它隐藏在一片满是绿扁豆的巨幅广告招贴里。这位入侵者立马让人跌入到超现实中,却又无比睿智:幽默是全球通用的沟通法宝(却常被艺术所忽视);尤其在公众面前,当诚挚会被日常琐碎消解,幽默的态度就再合适不过。尽管如此,在诺斯对作品的简介中依然不乏迷人诗意的修辞,它们好似光的碎片,诸如“轻如鸿毛的极简举动”与“建筑勘误”。 不经意的机智欢快地潜入“舞台”:一出舞蹈表演在底楼电梯上演,宣告展览开幕。舞者们穿着工作服,编舞与汪建伟在尤伦斯的个展“黄灯”中颇为异曲同工,后者中演员们必须横着爬上移动着的电动扶梯。几个倒霉的顾客带着孩子被这群突如其来者逮了个正着,演员们把扶梯登时挤得水泄不通,观众们被搞得跌跌撞撞、满脸通红——这个无从预知的意外或许正是全场的高潮——观众们也参与到这出“都市戏剧”中来了。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 Tagged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Retrospect/Forecast 2011/2012: 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

回顾/展望 2011/2012: 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 来源:ART iT 编译:顾灵 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是下一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13的艺术总监。除了为文献展的筹备奔波忙碌外,她也参与了去年的多个其他项目,包括出版物系列《100段文字-100个想法》(100 Notes – 100 Thoughts);对2011-2012艺术界中“狗-人”关系、“猫-人”关系的年表;为文献展建立了一个多媒体在线平台(multimedia online platform)以与广大网友分享展览进程中的研究与更新。 ART iT邀请Christov-Bakargiev与读者分享2011年的回顾与2012年的展望。 ART iT: 你已经准备好迎接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13了吗?我们诚邀您回顾2011、展望2012。您如何看待过去的一年? CCB: 我不是空想家也不是预言家,所以我说不准2012到底会怎样。然而回首2011,无疑是令人激动的一年。我从不喜欢“危机”(crisis)一词,其希腊语词源是krisis,批评(criticism)与评论(critique)均从此派生而来,其精确的解释为:分离然后判断,在我看来太过戏剧性了。但我想任何人都会同意用“危机”来形容过去的2011,不仅因为过去一年中所谓金融危机的疲软回升,更因为一年中发生的无数骇人听闻的起义革命与天灾人祸,它们不仅发生了,而且还在发生、加剧:从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伦敦抗议(London protests)、占领运动(Occupy movement)[i] ,到3月11日在日本发生的大地震、海啸与核泄漏。 回到艺术,可以说2011年始于1月25日在开罗Tahrir广场发生的示威抗议,它直接导致了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在2月的下台。在抗议中不幸去世的艺术家Ahmed Basiony被追悼为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埃及馆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埃及馆:在此地奔跑30天,Thirty Days of Running in the Space,6月4日-11月27日),艺术家作为示威抗议的活跃参与者,用录像记录下抗议现场并上传至网络。1月28日,他中枪身亡。这并不意味着Basiony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但2011年始于一名艺术家的尸体,在大街上中枪身亡,这让我思考艺术与世界、艺术与历史的关系。 这也让我联想到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名女性主义学者),她最近的新书就讨论了危机、战争与毁灭。尤其在她题为《战争之围:生命何时得以悲悯?》Frames of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双年展/艺博会/展览 | Tagged , , , , , , , , , , , | 1 Comment

在空间里对话——Tino Sehgal@上海“占领舞台”项目

Link on Randian 坐上与来时的同一辆车,同一个座位,惟独司机面露疲色。车头玻璃贴着工人先锋号的标语,底色的红与上海美术馆门口立着的“咱们共产党人”展览彩旗一般鲜艳。“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2011年7月1日的报纸头条,亦是正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的Tino Sehgal创作于2003年的作品“这是新的”(This is New)在当日所作的播报。售票处的两名工作人员因这段持续20天的“一对一”新闻播报而收获当月的双倍薪资;由此可一窥拥有经济学背景的Sehgal将市场经济的元素揉入其作品,使之无所不在。 一对银发夫妇接过门票,听闻这一消息,朗然一笑。每日头条,或天灾人祸、或政党加冕,媒体舆论本身并非全然自由,这头条新闻想必也在“无形的手”控制之内。这些被筛选过滤的重大时事/事实,映射在听者脸上,有疑惑者、有不置可否、有怔然所思,从而其收获的应答也各有不同。转身走开的便无从得知这是Sehgal的一件作品,有所表示的会听闻作品标签,追根究底者则可收获更多介绍。这一信息给予、反馈、再检索的过程直接了然,给予进入美术馆空间的观众以全新的旅程伊始。 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同期展出的“道法自然”均是抽象绘画,他们浮在墙面上,和洒进空间的自然光相得益彰。沿着弧形楼梯的落地玻璃窗请进外面的摇曳绿意,恰是在其间的一片空白中,从二楼天顶吊下两串支离错落的白色椅子的残骸。Seghal的第二件作品“这是交易”(This is Exchange)就发生在这里。经过层层面试与培训的诠释者,向每一位经过这片展示区域的参观者握手交谈。但请注意,这交谈并非自由与无偿,好似其中一位诠释者所比喻的“古希腊广场上身着白袍的智者间激情洋溢的辩论”,彼时四围的多立克柱会威严地守卫这片思辨的场域;想来与南方文人在自造山水的宅邸中游走笔墨、鸿儒雅集的私家意趣亦无可比。Sehgal给这段交谈所拟的剧本仍是一个交易邀请:“您好!我是张三,这是Tino Sehgal创作于2003年的作品《这是交易》。我邀请您与我交流关于市场经济的看法,如您与我(们)交谈5分钟,且谈话有所立意,您就会得到门票半价的减免优惠,并可现场在售票处取回退费。”同样,这些百里挑一的诠释者并非志愿,其每日的“自我展览”将收获25人民币/小时的报酬;如果按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计算,那连续一个月的展览报酬也将与一名普通白领的月薪水平相当。 Sehgal在论及美术馆空间时如是说,“美术馆,通常被认为是收藏、整理、展示历史艺术之所在;然而有另一视角,让我不得不追问其在西方社会占有中心地位的道理,及其伸向当今社会不同文化领域触角的真正原因。简言之,通过这一视角看到的美术馆是独自为政的工党或自由党派政府;它作为一种世俗仪式来激活社会基础并将之付诸实践。[L1] ”钱老的《围城》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且永不过时,“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或许也同样可以用来描述当代艺术家与美术馆的关系。Sehgal将作品置于最典型的美术馆空间:白色、高敞,并立足于此质疑空间本身的身份,美术馆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美术馆消费者对后者的看法与反馈。而其作品,即基于其预设“剧本”与定义“标签”而开展的真人现场即时交流,却仍是遵循美术馆的传统展览体系,随着开馆、闭馆而出现、消失。然而最令人意外的,是这位体系的批评者依然基于这一体系而运作,他的作品绝大多数被美术馆收藏,赫赫有名的古根海姆、泰特与MoMA,为了收藏其作品而大费周章,一是因为艺术家要求不能留下任何实体记录,所以相关法务与公证人士均须在场;二是这类圆桌会议的召开得等艺术家笃悠悠地坐火车来(Sehgal坚持不坐飞机,想必肯定有许多碳足迹公司——不论是否以盈利为目的——争相找Sehgal做代言,何况他还会跳舞)。  [L1]While the art museum may mostly be considered a place for art history and a classifying repository for artworks of the past, there is another perspective which to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燃点Randian | Tagged , ,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