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plastic bag

Review “Plastic History” Heidi Voet: 500 Years

For English version please roll down 常住上海的比利时艺术家海蒂•芙欧特用塑料袋做了一大批新作品,其个展“500年”于5月29日在Bank开幕。据艺术家本人介绍,这场展览的筹备期长达一年,她还在此期间读了许多书,了解大量历史知识;然而知识并未显见地被消化为作品的表现。笔者曾于2012年拜访过芙欧特与其先生林明弘共享且互为独立的工作室,与后者广受欢迎地在全球各地制作场地特定的装置壁画不同,芙欧特的大型装置仅以被K11上海永久收藏的电子表地毯为代表。当时,她正在养一些土豆,等土豆发芽后剥皮氧化发黑,并将之雕刻成类似非洲部落雕像的样子;还有一系列女性身体与蔬果结合的照片。芙欧特对女性、原始文明、当代媒介与现代主义的兴趣与综合探讨一直延续至今。 好几万只崭新的塑料袋被用作编织的绳线,其中绝大多数是黑色的(令人不禁想到垃圾袋),17面由此编织而成的国旗有序排列、挂在墙上。这些经艺术家考据、曾经存在、现已消失的国家的旗帜,仿佛都染着历史的污渍与尘土,显得脏兮兮的,当然是因为黑色塑料袋。然而这些蓬头垢面的衰亡的国家与权力的象征,对艺术家而言,或许也是一种视觉的寓言:因为不可降解或难以降解,塑料袋在世上的存活周期已然长过了这些曾经的国家。虽然塑料袋的寿命很长,但其使用寿命往往相当短暂,以至于国家与商家都在鼓励消费者循环使用;近年来中国政府还出台了政策要求商家必须出售、而非免费赠送塑料袋以限制消费者对塑料袋的轻视、从而旨在减少塑料袋的一次性使用。作为材料,塑料袋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生态环保问题,然而被用作创作材料并非罕见。例如另一位曾用塑料袋做作品的上海艺术家陈航峰,他对塑料袋的使用更多嵌入了中国的文人意向;而芙欧特利用的则是塑料袋的韧性而非透明轻盈的质感,凸显出塑料袋非常态的牢固耐用。 另外现场还有14件大大小小的人像雕塑,同样用塑料袋编制而成,其中还有两具真人大小的雕像,一具站着,一具躺着。有趣的是,这些类似原始部落雕像的织物下方的底座,大多都由数根黑色短条交错构成,看上去并非稳固的结构,木条顶端大多涂有红、黄、蓝色。荷兰家具设计师、建筑师Gerrit Rietveld于1918年设计、并于1923年最终完成的“红蓝椅”(The Red and Blue Chair)象征着“风格艺术运动”(De Stijl art movement)以三维形式所作的首次尝试,此种极简的形式与颜色、横纵结构的视觉组合,即当时蒙德里安笔下的“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眼前的这些支架结构仿佛是在重访上述运动的同时,格外强调一种身份及其来源,而其作为支架,正是它们支撑起了这些似是而非的雕像。 身份的杂糅与倒置同样体现在同场展出的一组摄影中,每张照片都有两种不同的水果,但各自裹着的果皮却来自不同的水果,比如一个苹果裹着的是一只生梨的果皮,反之亦然。这组引人发笑且论点鲜明的轻盈之作,与另外两组系列共同构成了一场完整、清晰、精巧的展览。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不足,或许展览标题可以不拘泥于所谓的塑料袋的降解年限。毕竟,500年在中国很容易被解读为转世轮回的因缘周期,正如著名影片《大话西游》深入人心的召唤。最后,夏天将至,这么多易燃的塑料袋,展厅务必要小心火烛呀。 本文节选原载于 燃点Randian http://www.randian-online.com/zh/np_review/plastic-history/ 海蒂·芙欧特:500年 2015.05.29-2015.07.10 BANK,中国上海市黄浦区香港路59号1楼,mabsociety.com For her new exhibition “500 Years”, Heidi Voet, a Belgian artist residing in Shanghai, featured a numbe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