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rhizome

Miao Ying: lives and works on the Internet/Chinternet

艺术家苗颖:你以为她住纽约上海,其实她住在互联网上 原载于 端传媒 她是上海85后,你以为她在北京纽约上海,但她其实居住在互联网上,她批判网络也利用网络,若你上网,她便是你的虚拟与你的现实之间,那个独一无二的编辑⋯ 风物   我们同时生活在多个时间:16世纪、20世纪、1980年代、1990年代与新世纪并存。 我们同时生活在多个地点:洛杉矶,罗马,堪培拉,上海,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其他城市。 我们同时可以是不同的人,男女老少,都可以是自己。 时空与身份的同时并存,既在网络上,也在网络下——网络与现实互生,这就是当下的“真实”。此种真实中,艺术家的创作及其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都在变化。偕同人类有史以来经历的种种技术与媒介转变,艺术时而是镜子,时而是预言,时而是编辑,时而是问号。 在这个系列里,我们关注当下那些将网络作为互生现实的国际艺术家们。从图像生产,到影像剪辑,再到视觉消费,从网络审查、言论自由,再到信息安全;期望他们的故事让生活在网络中的你,对自己、对网络、对真实,都有新的看法 ——作者 《内容觉醒》在没顶画廊(上海莫干山路50号M50艺术园区7号楼4楼)展至7月17日。 苗颖提供 “内容觉醒”之后有两个现实。在一个现实里内容醒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内容离家出走;在另一个现实里,内容醒在了现实前面,然后把现实摇醒。 苗颖 和许多前代艺术家不同,苗颖是居住在互联网、局域网和她的智能手机上的——“如果这真的不是最好的时代,也要用这个坏时代的方式来告诫人们,而不是抱怨‘这届时代素质太差’”,她这样提出对这个时代的态度。 这个我们生活其中的时代,信息与评论爆炸式铺满生活,旋即就被新内容取代。政治、品牌营销和真人秀的3P已是常态,公投与选举中暴露大量种族歧视与反人权的言论⋯⋯而数字科技与网络媒介,这一度被视为平等共享的平台,也逐渐露出背后信息操控机器的可怖面目。 苗颖。苗颖提供 如何让防火墙两边发生联系 十年前,也就是2006年,“后网络”(after the Internet & Post-Internet)一词首次由 艺术家 Marisa Olson 提出,同年,博客及 RSS 订阅才开始在中国流行。2007年 iPhone 问世,而苗颖在中国创作了《盲区》,这是她所做的第一件与中国互联网状态直接相关的作品。 她针对网络防火墙编写了一套审查系统禁用词汇的完整列表,方法是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全部词条按拼音顺序逐一输入 Google.cn 搜索。这份耗时三个月才完成的列表,最后变成了一本敏感词全被修正带抹去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并于2010年在美国首展。也是这一年,上海举办世博会,“谷歌中国”因网络审查退出中国市场。此后,网络审查、自我审查一直是苗颖创作中探讨的议题之一。 出生于上海、求学纽约、如今生活在北京的苗颖,将翻越防火墙内外视作日常:“我自己中国互联网和外国互联网都会使用,所以我希望与两者都发生关系。这才是自然的,因为这也是我每天在面对的东西。”除开创作,自喻“南方公园”动画粉丝的苗颖也为数字文化网站 Rhizome 写过有关弹幕等中国网络文化的文章《我的脑洞又开了2厘米》。 也是2007年,上海举办世博会,“谷歌中国”因网络审查退出中国市场。此后,网络审查、自我审查一直是苗颖创作中探讨的议题之一。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 Tagged , , , , , , | Leave a comment

Useful links from Michael Connor’s Talk

wwwwwwwww.jodi.org 1995 Geo Goo 2008 oldweb.today webrecorder.io rhizome.org

Posted in ARTS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