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与中石油开始了第二轮收购。在这两家公司上市之初,进行的是国内上下游企业的并购,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目前开始的第二轮收购是国际范围内的资源并购。
起始于数年前的资源并购,因为两个因素大大加快。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从高位回调,中国巨额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在国内受到严厉指责,国有企业在套期保值上发生巨额亏损,国际资源类公司有意引入新的股东,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使中国从去年以来掀起收购与并购国际资源类企业的热潮。
6月24日,中石油宣布,通过下属子公司与新加坡吉宝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吉宝油气服务有限公司达成附生效条件的协议,将收购吉宝公司所持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的全部股份。
时隔一天,中石化宣布,集团下属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与Addax达成现金收购协议,将以每股52.8加元收购Addax全部发行在外普通股,收购总价为82.7亿加元,约合72.4亿美元。
6月30日,在伊拉克政府2003年以来首次大型能源招标,中石油和BP组成的财团赢得了伊拉克最大油田鲁迈拉油田的20年服务合同。与此同时,媒体披露,中石油集团计划以170亿美元的报价竞购西班牙石油公司(Repsol YPF SA)旗下的阿根廷子公司YPF75%的股份。从开采、炼油到服务,中国石油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并对象。
仅从商业逻辑上看,中国公司为这些收购案中支付的溢价过高。中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权的收购价比5月22日的收市价5.04新元溢价约24%;中石化收购Addax的价格较6月23日多伦多证交所Addax收盘价高16%,较6月8日Addax公布潜在并购消息前的收盘价有33%溢价。市场人士质疑,中石化为Addax已探明储量的原油支付价格是每桶34美元,远远超过非洲原油交易价格与现在最为接近的2007年,此类产品每桶14.4美元的价格,中石化支付了一倍以上的溢价。不仅如此,中石油-BP答应了伊拉克石油部提出的扣除投资成本后每桶油报酬为2美元的条件,如此低的报价导致其他竞标公司全部退出。
中石化对外界质疑的回应是,对Addax石油公司的收购是一次“转型收购”,“相信此次收购符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有利于增强公司在西非和伊拉克的实力,加快全球化发展步伐,优化海上油气资产结构。”
这是独特的中国式解释,潜台词是,这是战略收购,战略收购价格是次要因素。中石化收购Addax石油公司试图缓解原油不足的瓶颈,而中石油收购新加破石油公司,试图弥补公司在炼油、维修、石油交易方面的能力不足。而中石油之所以接近零收益承接伊拉克鲁迈拉油田工程,目的显然是意图在最重要的中东市场布局。
战略收购就可以不讲成本收益吗?看来似乎是这样,这些公司有足够的现金支撑,这些并购活动不可能不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看来有关各方已经达成共识,即便是高溢价也要收购。既然中国企业收购的企业和产品价格必然上涨,既然购买债券债券得不到预期的收益,还不如提早布局,在资源市场留下活眼,以免未来中国制造受制于国际资源。
通过中国资源类企业的并购,全球资源产品形成中国溢价,只要与中国相关的资源类产品总是能够得到超出常规的溢价,即便是产品出口到中国的资源企业都是如此。尽管如此,中国对资源类企业的收购还会继续,就如同技术引入会一直持续一样,直到中国外汇情况发生逆转,中国不再是众目所瞩的那个可悲的美元持有大国。
反正怎么搞都是拿着老百姓的钱在瞎折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