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介鸣:时间与艺术创作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顾灵

时间:2010年11月12日周日18:30

主持:《艺术世界》杂志,沈其岚

组织:《艺术世界》杂志,都市时间与声音论坛

地点:上海外滩美术馆(RAM)

 

“时间”是胡介鸣几十年来艺术创作的关键词。作为以时间为素材进行大量创作的艺术家,以及作为中国重要的新媒体艺术家,胡介鸣将讲述几十年来孜孜以求的艺术道路。他如何用不同的艺术渠道来思索和重塑时间,如何应对艺术在时间与空间面前的变化,并创造出一个新的“时间虫洞”,以接近艺术的本源。

——题记

我觉得时间是关注艺术认知的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角度,并与城市、地区、文化等多方面都有紧密关联。我从80年代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时至今日,不论从时间上抑或历史上,都正好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不断国际化、和世界平行沟通的时间。在这样的二三十年里,当时发生了也是这段时间的非常重要的价值,包括经济的改变和精神层面上很大的变化。这也是我对时间重大的兴趣和关注的方面。时间本身是一个存在,但它并不是物质。每一个时间段的价值不一样,某些时期很平淡;某些时期战火硝烟,让人民生活得很悲惨;某些时期就是毫无意义的;有些时候非常引以为自豪的、比如改革的时期。时间从某种角度来说,赋予这时间意义很直观的认识。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能选取过去这二三十年创作中的几个点来看一下我的创作是怎样的一个状态、或者说问题、或者用一个艺术的方式来思考或表现。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观念是重要的,但怎么来表现观念更重要。艺术就是最灵活的方式,充满表现力,胜过文学、音乐等任何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在表现方式上是最多方面的。艺术家的特长、天赋、技能是能将表象还原成信息并表达出来,表达得越热情、越创新,越好。有时可以突破某些约定俗成的脉络或线索。接下去,就让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过去我做的一些作品,今天挑出来的,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和时间很相关的作品。

 

一、1995-1996

我在准备这次交流的时候问自己,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来关注时间的?于是我挑了1995-1996作为作品回顾的开始。往往,作品题目即是创作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出来的符号。我以年份的数字作为题目,是因为这时间段、时间点的信息非常重要。我来描述一下当时是怎么做的:这是典型的装置作品,装置的创作方式在当代艺术中越来越普遍,几乎司空见惯。然而在1960-70年代并非普遍。我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接触并着手运用的,装置表现手段比绘画或雕塑更直观、自由,你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自然或人工材料、现成品、各种元素来表达,而且形状、体积、大小完全和空间有关系。从这点来说,它区别于雕塑。雕塑不论在什么空间中展示,都是一样的;但装置每换到一个不同空间,就要相应能够做改变,就是因为她与空间很有关系。这件作品当初是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参加一个题为“艺术的比翼”群展,现在看来还是很重要的一个展览,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留下了一笔。当时策展人朱其邀请了来自南京、北京、上海、广州等当时当代艺术比较好的地区。空间谈不上很好,大概就是每个艺术家有一块地方,周围还有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当时创作这个作品,我用的摄影的切片,内容是1995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中午12点到1996年第一天1月1日中午12点连续24小时。我当时彻夜通宵守候在电视机前,每隔5分钟就用傻瓜照相机拍下所能接收到的所有12个频道。当时上海只能接收到中央台、上海台、教育台等仅有的很少几个频道,从精神方面来讲,能感受到的信息和时间成反比。后期制作其实也相对简陋,就是用摄影胶片做成蓝色的透明切片;由于刘海粟美术馆是方形的空间,所以我将相片串联排列成几堵影像墙,做成一个迷宫,弯弯曲曲的,观众兜一圈可以绕出来。当时,我的考虑即时间、信息、媒介三个关键词,同时也希望观众最大限度地在参观中得到充分的感受,与观众互动。当时很有意思,迷宫本来我设计了只有一个开口,后来发现观众走不出来了,于是又开了一个口。主要是观众能有个感受就可以了。这件作品后来又到2002年广东美术馆主办的首届广东三年展展出,展完之后被广东美术馆收藏,现在就留在那里了。现在回头想来,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作品,因为其赋含的时间信息和价值,设想100年以后,我们都不在了,但我们的后代回过头来看1995-1996年人们在精神层面所仅能接收的信息,想必在时间以及意识上都会很有意思。

 

二、1999-2000

这是对1995-1996更大的延续,有点重复观念,,内容是记录1999年最后一天12月31日中午到2000年第一天1月1日中午的连续24小时中上海所能收到的全国所有40个电视台。从1995到1999这四年中,信息来源扩大了不少,由此造成的感受、尤其是在如此特殊的时间点上:千禧年的变换、世纪之交,作品在这特定时间段才能承载起如今拥有的特殊意义。当时已经有了电视卫星,有线台也开通了,但家里的电视机能收到的频道还是不多,于是我在上海金山石化总厂找了个地方,那里能收到全国所有40个的电视台。于是元旦前一天,我就杀过去,布置好装备,轮班作业,每人工作2小时,然后休息一会,再轮班。工作是很累的,因为你需要全神贯注地集中精力,那么时间的价值自然而然在里面了。我记得当时买了好几箱录像带;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动员我的学生,家里凡是有录像机的,每个人定好要录的内容;同时还有一拨人马到宾馆去录国外的台。当时能收到的国外台也只有两个:美国和英国的。录制完成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筛选,剪辑,印制,最终做成一个大型的装置。这件作品在信息大幅膨胀的时代,提出信息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之类问题,比上一个作品更壮观、更有表现力。这件作品包含了非常非常多的信息,同时还包括9个声道的录音,喇叭就安装在每道录像墙上,参观时确确实实感受到一种震撼。记得当时为迎接千禧年到来,很多国家都拍过一些纪录片或纪念片,其中拍的最有意思的,我记得是英国BBC的一个非常好的策划:他们从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上,是全世界第一个新千年太阳出生的地方,开始报时;一直拍到最后一个报时的地区,其中经过日本、韩国、中国等,摄像机镜头不断展示世界各个不一样的地区在宣布千年到来,全部播完差不多用了24个小时。这种对时间的表达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1999-2000的初展览地点在旧金山现代美术馆,这应该来说是比较不错的一个美术馆,是比较前卫、要求比较引领性的。当时2000年 3月份,展览本身在时间点上也是有价值的。展览主题是“010101:记住时代的艺术”。其实我们回过头来,2000年恰是全球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的最高峰,主题也是在当时非常实际、切题的展览。这个群展吸引了世界各国 30多个艺术家聚集一堂,在时代的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通过互联网信息、声音传输等多样化手段,把时间的概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三、与生理状况有关

这是1996年的作品。大家肯定发现图像质量很差,因为当时的设备技术都很基础,是两个录像机对拷硬做的。这屏幕上在走的,上面是人的心跳曲线,下面是人的呼吸。这是当时我去医院的危重监护病房,找到一个生命即将结束的病人床边的监视器录制的。当时没有特别的设备,我就在屏幕上放了一张半透明的五线谱纸,两条曲线走过去的同时,也在五线谱上相应位置读谱,这些读谱的结果就是大家现在听到的钢琴曲的旋律,也就是这个行将结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当时做之前我对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声音完全没概念,跑去音乐学院,一开始那里的老师也说肯定行不通,没有节拍、小节、音高,怎么行?!然后一出来都傻了:这么好听!听上去这么精彩,这么行云流水。这段旋律的时间就仿佛是生命的一段演绎,又恰好用音乐作为表现方式,非常动人。做完之后有很深的感悟:生命才是本质。虽然整个画面图像质量非常简陋,当然也是当时水平的真势反映,但整个创作思路还是非常清晰、一路下来的。1997年,我就买了一个比较好的录像编辑设备,可能也是当时国内第一个拥有这种设备的艺术家,在当时是最好、最大的一款,待会儿你们看到的同一系列作品效果就大为改观了。

 

四、只要轮廓

这又是另外一个同一系列将时间用声音表现出来的作品。刚才是将时间和生命的关系,这个是讲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声音的表现手法之依据是各种自然或建筑空间的轮廓,背景图片来自于一套现成买来的明信片。(现场听到的效果:长城对应的声音有很诡异的感觉、很奇怪,像恐怖片;颐和园对应的声音很有灾难感,这是时间、历史给我们的一种沉重感;卢沟桥对应的声音像鬼子进村;还有南京的中山陵,上海城隍庙,杭州虎丘,当时把虎丘周围的景色也做进去,因为我认为树和塔的时间应该是一致的;西藏拉萨,黄山对应的声音很空灵)。这些声音的乐器都是电脑里的程序自动生成的,有点随机、没有刻意地去编排。这时候自己已经对乐谱知识有一定了解了,从1996到2000年四年里掌握了一些乐理知识。画面方向也有了动感,最后总结出来一点规律,即:相对稳定的造型建筑,对应声音也相对比较稳定。

 

五、来自建筑内部

这是2000-2002年创作的作品,阐发时间与建筑的关系。实际上是选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的图片,两相对比,直接造成画面的强烈冲突。这时候技术也提高了,所以画质和音效都比之前要好。建筑我主要选取了西方的、比较现代的风格,如上海陆家嘴的高楼林立等,与一些传统的建筑放在一起产生对比。画面中游走在建筑轮廓之间的黄色点读谱生成的是由西洋乐器演奏的对应旋律,红色点则对应中国传统乐器来演奏。这也是通过电脑设置的程序来进行交互,从文化角度上来讲即传统和现代的对话;从时间上来讲,是古代与现代的对话。在精神生活里,其实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是同时代的东西,因为在接受上、在内心深处,也是这样的角度。影像排布时,我着意将空间设成细节对立的:房顶对房顶、门对门、窗对窗都有对立关系。年代就好比时间容器,艺术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无疑是表现这种容器的最理想状态。总结这三部我最早期关注时间主题的作品,即采用多材料装置与空间发生关联,且对比很直接。这件作品参加了2002年第四届上海双年展。

 

六、海拔高度为零

创作于2007年,参加了当时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由张温惠和廖薇策展的“遥/控”新媒体艺术群展。为了创作这个作品,我去江苏找了一搜废弃的船体,费了很大劲运到上海来。船舱里装满了水,并配置了一个感应波浪制造设备;水里漂着的元素都是在我们年轻时代曾经很有价值的东西、但现如今毫无价值的东西,反映出价值观和时间变换的关系。时间是非常暴力的。这个作品采用了感应技术,与观众有互动,即当有人靠近它时,波浪才会发生,这些元素才会在水中激烈翻滚漂游。

 

七、几十天和几十年

这是2007年在上海香格纳画廊做个展时创作的作品,用化学和光学手段来表现时间。我在展览开幕当天,购买了一些用来制作装置的物品,都是崭新买来的,它们包括:一些绒布包裹的金属围栏、一套衬衣裤、一些酒杯、饮料罐、很多报纸、很多书本、一套漆木餐桌椅。展览本身就扮演了一个计时装置的角色。在展览期间,这些崭新的物体都被一些密封的透明罩罩起来,罩子里用化学与光学手段——主要是紫外线——将这些物品快速变旧。每天变旧的痕迹都由相机记录下来,并陈列在展览空间里一面空白的墙上。比如你第一天去看墙上没有照片,只有这些崭新的展品;第二天去看墙上有第一天的照片,第三天有两张照片,以此类推。一个月的展期结束后,封闭的罩子或柜子中的物品虽然只放置了30天,但看上去却像几十年那么陈旧。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强烈的对比:柜子外面的围栏是锃亮的,而柜子里面的围栏金属表面的油漆都颓了,柜面上的粉刷也剥落了。而这两组围栏都是在开幕当天一起买的新东西。这是套很伤感的作品,每一天看着它们一天天变旧,是非常感人的一套作品。这些书实际上是10月20日开幕当天,我买来的当时最新、最畅销、最时髦、网上也最流行的书,你们看11月23日闭幕的时候,都已经很旧了。通过这些物品的快速折旧来感受到时间的强烈存在。

 

八、一分钟的一百年

这是我今年最新的一个作品,这个月在香格纳画廊展出。一共1100个为时1分钟左右的小录像将历史上的一些名画、摄影等做成动画让他们动起来,动态的效果是我想象这些艺术经典的主人公在当时的实际处境创作出来的,内容效果有些荒诞。如果抽离了我现在的时间点来看,我们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以前的作品,所谓“还原”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看的实际上已经不是当时的那个东西了。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现在的一分钟的一百年,也是成为时间的一个部分了。以上的这些观念通过这件作品表达出来还是比较畅通,所以我最近完成了,心情很好;创作的过程很辛苦,花了整整半年来做,我人瘦了12斤。岔开了,说回来。你看到的是从你的时间点、你的角度出发,因此这也是很开放的一件作品。同时展览空间中有一共130多个喇叭,播放预先录好的历史上的一些真实声音,比如: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发出的第一道旋律、阿姆斯特丹登月时对全人类说的第一句话、还有实验人本主义的谈话录音等等。我把这些声音集合在一起,然后分成30多轨播出,听上去不很清晰,有点像噪音;现场中央是一个大的录音收集器,通过计算机里预设的一个程序输入现场另外20几个喇叭再回放出来。由此历史上的和现在、此时此刻最前沿的声音都在这个作品中得以同时来发声。

总之,我选了上述这些作品,它们都是针对时间、从不同侧面:信息、生命、空间、价值等来说明时间的存在,但事实上你看不见它也摸不着。谁都逃不脱时间的“魔爪”。甚至我想到时间的存在,有时候会感到非常害怕,不知道在座是不是会有同感。所有人都没办法脱离时间。然而,话说回来,当我们找出小时候的照片来看时,时间的流逝又是那么清晰而真实、这就是时间的证据了。希望今晚的讲话和展示能将我对时间的思考和表达的语言、方式都比较全面地说清楚了。

 

问答

沈其岚:您的作品在全球许多重要的博物馆、美术馆都展出过,是否在同时有观察到其他艺术家创作关于时间的主题?有否同他们交流过 ?
是,我们经常交流,我经常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这里就只举一个例子,他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荷兰的艺术家:杨森。他用很简单的力学结构做成了一些动物,这些结构本身没有任何动力。他把它们像散养一样扔在海滩上,风吹过后它们就自己走起来了:一只脚走了、另一只脚随即跟上,很有意思。好像现在最新的一批是可以避开狂风。之所以我将其与时间联系,是因为这种所谓对一种“永动机”的追求是永恒的,先进性的科技和这类纯粹如真理般的创造相比,无疑是对时间的讽刺。

About Amao

Open Smile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Seminar论坛/讲座/对访 and tagged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