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an Signer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From Randian

文 / 顾灵 译 / Daniel Szehin Ho

罗曼·西格纳中国首展近日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罗曼•西格纳——影像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8号),2014.08.27 —— 2014.09.09

经过一年筹备,瑞士艺术家罗曼·西格纳(Roman Signer)在中国举办的首次巡回展第一站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出了205件创作于1975-1989年间、以Super8(8毫米胶片录像机)记录的行动录像,与一组双屏高清投影,及数十本关于西格纳创作的出版物,观众可在一楼文献室内戴白手套阅览。

100台小型投影仪沿着二楼的圆形展厅围成一圈,投影大多三四十厘米见方,高度基本位于水平视线,横竖视图交叉错落,构成了全景环幕带。由于录像皆无音轨,录像中伴随行动所应产生的声音全靠意会,反倒浮出了静默的张力。这些被称为“时间雕塑”的对行动事件的视觉记录,来自西格纳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一种注重过程的雕塑观。如今这些记录被作为独立的艺术作品。

2012年初在瑞士阿尔高美术馆(The Aargauer Kunsthaus)举办的西格纳个展同样展出了36件创作于1975-1989年间的Super8录像,只是展陈形式截然不同:投影屏幕挨个平行,在600m2的展厅中铺陈开来,更接近美术馆的传统布展。与之相比,此次的小型投影大多颗粒粗糙,时常出现花屏(Glitch),失色失真,挟带着陈旧的时间痕迹。

或许前往观展的人们都带着某种模糊的更高期望,但到了现场仍不过看得漫不经心。这些看似恶作剧的把戏,与录像中艺术家的严肃脸孔,一同构成了对转瞬即逝的现实之映照。没有醒目炫技,大话观念,有的是简约媒介,质朴日常。

西格纳自1972年起,参加了无数展览,包括1976年与1999年两届威尼斯双年展,1987年卡塞尔文献展,与多个个展。西格纳既已成为爆破行为、行动主义、时间雕塑以及录像方面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西格纳与中国的联系由来已久。1981年西格纳曾追随左派浪漫自由主义来过中国;时隔30年,西格纳于2011年末作为李振华策划的“行动与录像”系列的最后一位艺术家重返中国,并进行了三场讲演,播放了部分录像,介绍了其创作。当时,西格纳已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他严肃而臻于细节地描述自己的行为:如何手持炮仗坐在转椅上,如何用点燃的火箭将戴在头上的帽子炸飞,如何排布引线等等。当观众问及爆破行为与蔡国强时,西格纳强调:“我的创作关乎个人,最一开始做的所有尝试都是为了自己的体验,后来通过录像传播,别人才邀请我做些小范围、公开性的现场行动。但这些都并非是像行为艺术那样的创作,是无观众意识的。类似于卡塞尔文献展闭幕式《行动与纸》(Aktion vor der Orangerie)那样的大型装置实属偶尔。而蔡国强仍是表演性的,是为观众而作。”(2)

观看西格纳的创作有如探手入水,感受流水的波动、潜伏的危险、至柔的诱惑、与清凉的体感。正如西格纳本人所言:“我每到一处新地,总会先去找水。”

 

*展览官方网站:http://www.rscs2014.com/

[1] 2012年上海双年展期间,罗曼·西格纳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烟囱里实施了一个行为:从烟囱顶部坠下一颗巨大的盛满蓝色油漆的木球。侧面、顶部分别架设的两台高清录像机记录下了球体坠落、粉碎、油漆飞溅的过程。

[2]罗曼·西格纳2012年来华讲演实录:

https://linggu.org/2011/12/22/roman-signer-comes-to-china/

[3]苏珊娜·亚克布(Susanne Jacob)与罗曼·西格纳的访谈,《明斯特雕塑计划》(Skulptur.Projekte in Münster),1997年,卡斯帕·克尼格(Kaspar König)编著;Westfälisches Landesmuseum出版,p 391

About Amao

Open Smile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and tagged , ,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3 Responses to Roman Signer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1. Ling says:

    “‘我必须应对转瞬即逝。或许这是一直存于我内心的一种感觉,关乎悲剧、关乎我们人类所承受的那种荒谬、麻木与徒劳。’ 通过引介时间的维度,视觉化时间的流逝,其创作成为了实实在在的时间雕塑,成为了当代的空幻之寄(Vanitas Symbols):‘水滴、爆破都是对时刻的标记,在那些时刻,没有人得以存在。’ 即此,存在与缺失之间悬置并凝固了的,是艺术家所创造的建构能量与解构力量的象征,这般只争朝夕而又坚韧如恒,荒谬可笑却也无可忘怀。”
    杰拉德·马克(Gerhard Mack)与罗曼·席格纳的采访,fn. 4, p 15, p 10
    《事件-雕塑》(Event-Sculpture),康拉德·彼特利(Konrad Bitterli)著,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罗曼·席格纳》展览画册

    “ I must confront the transitory. Perhaps it is a feeling that I carry within me for tragedy, for the absurd, the senseless and the useless that we humans inflict.”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imension of time, by visualizing the passing of time, his works become actual moment-sculptures, become, so to speak, contemporary Vanitas symbols: ”The drops, the explosions mark moments in which no one can exist.” At this point, suspended between presence and absence, the artist creates ephemeral as well as binding, absurd as well as impressive emblems of constructive energies and destructive forces.
    Roman Signer in conversation with Gerhard Mack, see fn. 4, p 15, p 10
    Event-Sculpture, Roman Signer at the 48th Biennale in Venice, Konrad Bitterli

  2. Ling says:

    论及这一独特的个人姿态,策展人李振华表示:“罗曼一直保持着一种个人的状态,有些作品也很自然地被混同于他的日常生活。他的创作承载于火药、沙子、水和时间,涉及由压力所造成的物质转换,关乎记忆和伤痛的个人经验。在《独木舟与弹力绳》(Kayak with Elastic Rope)中,他自己的远去和翻滚的独木舟,不恰是在很具体地讲述人之远离,或事物之荒谬吗?这是一个不断和这个世界调整关系的艺术家,一个呈现自我投射的个人。他的作品都在无人之处,或故意抹掉那些和世界的联系。很显然罗曼的工作方法和媒介,并没有因为经济或是政治的情况——比如现在有六家国际画廊代理他的作品——而发生改变。事实上,从过去到现在,他依旧通过简单的媒介和材料,阐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通过简约而质朴的日常,去发现这个世界。”

  3. Ling says:

    罗曼·席格纳1938年出生于瑞士阿彭策尔(Appenzell),自1971年起作为一名独立艺术家生活并工作于瑞士小镇圣加仑(St.Gallen)。结束了建筑绘图员的学徒生涯后,席格纳于1966年就读于苏黎世设计学院(Schule für Gestaltung),并于1969-1971年前往卢塞恩设计学院(the Schule für Gestaltung in Lucerne)深造,其后又进修于华沙美术学院(Academy of Fine Arts in Warsaw)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艺术进修。自1974-1995年,他在卢塞恩设计学院任教。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