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 艺术碎片
何岸、刘建华、王思顺:走出“园林”
何岸,刘建华,王思顺。应策展人沈瑞筠的邀请,他们共同参与了展览“合意——中国园林中的人”,一共10件(组)作品在有着21根柱子的不规则空间中展出。这些作品都是实体的雕塑或空间装置,它们所使用的材料与表现方式蕴含着一种共通的沉静气质,“沉静”成了观者体验与思考的入口,而“共通”让这场展览既不是一个以策展人意志为主导、运用作品作为策展概念例证的群展,也不是让艺术家各自为政、分别独占一块空间的三个个展。“共通”体现在三位艺术家对个体创作、自然与文明之间关系的思考,这些思考渗透在他们对石头、水泥、陶瓷等物质材料的形态、性质和空间的转化过程中,让最终的作品成为文化的载体。它们都是当代的造物,在2020年(再次)问世。此时,人类因疫情及其所揭示的种种积重难返的困境而意识到未来的极大不确定性,任何怀揣历史与创造性的热情和笃信都会带给我们淳朴的信心。这份信心赋予我们冷静地面对当下的力量,也让我们假想时隔很多年后,如果这些作品还在,它们会给将来的人带来怎样的启示?
自然的石头,文明的石头
王思顺在三个人里年纪最小,1979年出生,中国改革开放元年。雕塑系科班出身,他却从2015年开始捡石头,并把这些石头以及它们的副本作为作品展出(《启示》,2015-)。五年来,他先后从俄罗斯、法国、意大利、乌拉圭、埃及、中国等地收集了几百件不同大小、形态、颜色、纹理的石头,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肖像——石头的深色斑点或孔洞让人联想到眼窝、鼻孔和嘴巴,有的仅仅是一只眼,有的可能是整个身体。有的像原始部落的面具,有的像动物头骨。小的只有黄豆大,大的有二十来吨。王思顺说:“我找到的每一个心仪的石头,任何的改动都是多余和破坏。人是有局限的,自然的创造是无限的。自然的东西具有天然的和谐和力量。… 我认为它们被时间和自身塑造而成,具有强烈的根本性的生命力。…我不像一个创作者,更像第一个观众。我没法设想下一个遇见的石头是什么样,所以总有期待和惊喜。放弃自己‘创作’后,明显变被动为主动,轻松自由,而且产量大增。它是一个艺术矿,我会一直做下去。”
我们常会将自然比拟艺术,说某处风景如画,鬼斧神工;我们常会将艺术比拟自然,说某件作品巧夺天工,浑然天成。自然与艺术的相似,恰是人将自身投射到自然。西蒙·沙马在《风景与记忆》中说:“风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它是投射于木、水、石之上的想象建构。”
许多石头显然比人类的存在要古老得多,而矿物、熔岩、陨石、化石等五花八门的石头背后是地质学、天文学等专业研究领域。从旧石器时代一路走来的人类,与石头有着长久的亲密关系。中国的赏石文化与西方博物学对矿物的研究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而人雕刻石头的历史与人对石头的欣赏和研究同样悠久。罗塞塔石碑和摩崖石刻只是幸存者,我们知道必然有过更多如今已无缘得见的。王思顺调侃说:“中国四大名著都是关于石头的故事。”人类将对天然野性与崇高神性的情感投射在石头上。“人类文明之初,有一种人类共有的、相似的拙朴。”王思顺回忆他读大学时去咸阳看霍去病墓的情景:“在墓旁边有很多散落的石雕,那些石雕基本没怎么雕,在我看来像雕塑又像石头,豪放大气,有生命力,很特别。我感到很庆幸找到我现在的创作方式在这一点上去接近它。”
王思顺将这些石头三维扫描后用其他材料三维打印或铸造,大部分都结合实际展出空间放大,考虑人在空间中与这些“石头”的比例关系。莫瑞吉奥·卡特兰在“关于复制的九条真理”中写道:“对某些艺术家而言,创作并非真实地反映自然,而是模拟自然之功能。在自然界,连续不断的变异演化能产生同根同源的新物种。通过复制,艺术家赋予每件作品难以模仿的独特形态,在此过程中,他们展现出趋近自然的创造力。每当对原作加以改动——无论何种改动,仿效的结果便成了另一件原作,而成长与知识便蕴蓄其中。”
人的形象与人文精神
我想象王思顺沿路寻觅石头的情景。他独自一人开着车,隔着车窗望向苍茫的山林,在山石中寻找脸庞,寻找人的五官、线条、轮廓。他会远远地辨认出远处山顶的一块石头,然后想方设法将它纳入收藏。他说:“肖像是人的精神、道德、信仰、命运等所有人类的内在价值的体现。…肖像石头仿佛是来自各种世界和地域、族类和身份、历史和未来的生命,以及其内在价值诸如神圣、高尚、丑陋、邪恶……汇集而成互相冲突和交汇的世界。”
以人的形象塑造神,是古希腊人的首创,也是人文精神的觉醒。在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众神有着人的种种美德与丑恶,他们像人一样思考和行事。伊迪斯·汉密尔顿在《希腊精神》中说:“文明带来的影响是我们无法准确衡量的,它是对心智的热衷,对美的喜爱,是荣誉,是温文尔雅,是礼貌周到,是微妙的感情。”从那时起,同时拥有理性与情感的人成为触手可及的理想。王思顺说:“希腊精神,它一直都在,不管未来怎么变化,它的影响一直会有。它教会人类认识抽象(虽然很多形象是以具象呈现)。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和世界现代文明的基础,它强调沉思,透过现象追求本质和形而上。古希腊雕塑整体上具有一种理想的、静穆、恒定、经典的美感,完全超越人体本身。像公元前450年波赛冬等很多雕塑都呈现出几何般的内在理性美感和崇高的神性。理想,永恒,意义,价值,没有这些人类黯淡无光。”
影响王思顺的当然不只是希腊精神,还有中国儒、释、道,中国的自然与人文(哪怕是一回事)。何岸说道家的“自然”,意思是“自己就是这样”。沈瑞筠在展墙文字中引用《黄帝内经·素问》“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流动在我们血液中的文明叙事今日依然生动。王思顺认为他的肖像石“包括了多样的文化经验、世界观和艺术史,以及我们自身文化里固有的审美方式。我希望这种我们自己的文化角度和审美因素,能具有一定的文化建设性。”
历史的孩子
文化建设性,这读来略嫌官僚的五个字其实在说一种朴素的愿望,也即对过往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其中包含了人类认识自身以及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身处21世纪初的我们得以回望过往数千年人类智慧与文明的荣光,这是莫大的幸运。这些荣光残留下的奇异碎片交糅并措,通过建筑遗迹、雕塑造像、纷繁如星的物、图、文字流传至今。信息技术的进步与互联网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以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接触到历史与文明的痕迹。它们成为智库,成为考古研究的脚注,而科学的眼光始终关注着“新”。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通过研究人的大脑来探究理智与情感的运作机制,生物科学、信息学与新物理学则探究生命的运作机制。在探向事物本质的同时,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以及教育、医疗、法治等社会保障。这是有史以来最平等的年代,但还远远不够。我们在不断地要求,不断改善社会的设计,不断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寻求技术革新。不过,我们也从未摆脱战争的阴霾、暴虐的威胁以及不公平。在这样持续加速的当下,什么精神缺失了、又值得我们重新向它学习?
开展前,三人去山西看了不少古建筑和壁画。“山西我一直想去。去年受邀以作品《落叶》参与‘开化寺艺术节对话·2019高平当代艺术展’,是个契机。”刘建华提到的这个展览在开化古寺中展出当代艺术作品,这种构建古今对话的意图也贯穿在此次的展览中,但不那么直接,而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
“现场在空间中直接的身体体验是无可替代的。材料的沧桑感与历史的痕迹带给我的那种古朴的感觉,印象很深。”刘建华告诉我,小到斗拱,大到建筑整体的形态与空间体验,能看出很多中西方文明的影响,宗教的影响,看到艺术与对应时代之间近乎唯一性的关联。“我去看,重点是分析古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分割的方式,思考与我自己作品的关系。我的作品总是跟空间、跟人发生关系。我很在意人进入到我作品的空间,作品能带来的气息与感受。”
此次展出的五件作品都体现出刘建华描述的这种关联。比如新作《聚核》(2018-2020)用陶瓷复刻内心的意象:叶状的白色瓷片更像羽毛,它们长在一对无形但有力展开的翅膀上,振翅欲飞。又或如名字一样,能量正向内收拢,片羽正在被快速地吸到不可见的核上,而这组装置恰是快速移动中的某一瞬间的凝固,由此表现出极强的动感。还有《1.2米》(2012-2020),用钢模拟出一片看不出深度的“竹林”,置于空间末端顶天立地,远观像舞台的帘幕,凑近看那些如刺的钢针却让人头皮发麻。作品在视觉与空间感的营造上极富魅力。而前文提到的《落叶》(2011-2019)与同样由1340℃高温烧制出的“泥土块”《人人都是小泥土》(2013-2014)则是对自然的质朴模仿。
在谈到时代如何影响创作时,刘建华说:“我今天回想,八十年代最开放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创造性的东西。没有八十年代,也就没有今天的局面。而且当时诗歌、电影、音乐,主要是摇滚,都很活跃。我们从那时候开始很快地学习西方的、现代化的各种方式,整个过程很快,也很重要。但经历过这个过程之后,中国当代艺术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化的东西,不是看图说话的东西,那它是什么呢?在今天大的发展环境里面,在疫情前后全球化的变动之中,我们能跟别人交流的东西,它的语言一定要对。我们要创造一种对的语言的东西,它必须跟这个时代有关,思考的是当代的问题。”紧接着我们提到了对中国传统的回访。刘建华凭借挖掘当代艺术中材料特性的潜力享有高度的国际声誉。生于1962年的他12岁就进景德镇的陶瓷厂做学徒,受过严格的工艺训练,一度对所谓的中国传统心有排斥,“因为当时没有条件,也没有合适的引导。现在不一样了。我看何岸对中国古建筑的走访、学习、了解,都是自发的。我近十年对中国传统的补课,也是出于自身的需要。”
何岸生于1970年,除了做当代艺术,也是古建筑专家,山西之行他是向导,带着刘建华和王思顺去了很多地图上都没标注出来的塔、寺、壁画。有些破败不堪,有些保存良好。他也研究宗教与古代造像。这次展出的“大球”《爱与火箭》(2020)是一座玻璃钢雕塑,一人多高的一个大球,表面坑坑洼洼,有小水塘,有水泥半干时被黏住的塑料袋,还有下水井盖。这是对北京一条小路的脱模复制,一条路滚一滚变成了一个大球。何岸说:“球是利维坦或深渊的象征;《礼物》(2020)是生肉,而生肉是杀戮的同义词;狮子(《9》,(2020)是野兽;这三个恶势力。”
我们为精神寻找容器
复制天然的石头、落叶与泥土,复制道路…用玻璃钢模仿水泥,用陶瓷模仿金属,用金属模仿石头,用橡胶模仿树枝…何岸,刘建华与王思顺塑造材料,运用材料的软硬、温度、质感、形态营造迷惑性。在人类中心主义、后人类世与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等等思潮之外,人的天赋永远是将神、自然与世界人格化,将人的心灵投射成宇宙的精神。
提到山西之行时,王思顺说:“没有东西是没用的,谁知道哪天它们会对我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