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ful! Aldo Cibic’s Five Rooms

Joyful!意大利上海人Aldo Cibic的设计哲学

自持的愉悦,活泼的简约、克制的温柔、日常的诗意、轻盈的优雅,清浅的浪漫,反转的幽默——Cibic以其设计证明了一个房间可以同时盛放所有这些观感特质;将工业设计的光滑线条与超现实主义的绮丽幻想如鸡尾酒般调和,就能创造出Cibic式的个性化房间。

文 / 顾灵

图片致谢 © CibicWorkshop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看了由苹果公司出品的热门美剧《人生切割术》 (Severence) 吗?光是看一眼海报和剧照,都能被其干练中透着怪异的视觉风格所吸引。如果只用一句话点出其吸引力所在,那便是:为成人塑造的儿童世界。撇开剧中七八十年代的模拟媒体技术和工作至上的办公风格,该剧在卢蒙公司的空间、道具、乃至食品设计上都发挥了“把成人当儿童”的剧本设定。现实中的设计或许可以优先考虑功能,但为一部剧所做的设计都是为了在屏幕上视觉呈现、在观众的意识中建立形象,而其实用性,若不说退居观看之后,也只能与视觉效果并驾齐驱。ImageImage

《人生切割术》海报及剧照

儿童化成人,看与用并重,这两个特质,也贯穿在意大利设计师Aldo Cibic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之中。我们可以从他的两组设计的名字窥见一斑。一组叫《非卖品》 (Not for Sale, 2001) ,是用彩色聚苯乙烯做的造型很Q的陈列设计,只看不用。他在介绍里坦率地吐槽:“虽然叫非卖品,但大家看了都想买!” 还有一组叫《带房间的风景》 (View with a Room, 2007) ,就是把我们常说的“带风景的房间”倒过来讲,对应的设计是一个工业风吊脚楼样板间。这两个名字既调皮、又直白地点出了Cibic对设计“观看”维度的关注,这也渗透在他的设计美学语言中。Image

Aldo Cibic,《非卖品》 (Not for Sale) 系列作品,2001ImageImage

Aldo Cibic,《带房间的风景》 (View with a Room) ,2007Image

Aldo Cibic,《幸运之眼》 (LUCKY EYE) ,2014,艺术装置Image

Aldo Cibic

孟菲斯小组创始人之一,Cibicworkshop创始人,同济大学实践型教授。他的项目“微观现实” (Microrealities, 2004) 和“重新思考幸福” (Rethinking Happiness, 2010) 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展出。在他建立的多学科研究中心Cibicworkshop中,他致力于在建筑、室内以及设计方面进行多样和可持续性方案的开发,其目的在于重新审视土地的价值,传达新的文化意识,增强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与情感联系。

图片致谢 © CibicWorkshop

Aldo Cibic,1955年出生在维琴察,成长于米兰,现居上海。这位意大利人是孟菲斯小组的创始人之一,也是Cibic Workshop的创始人,现任同济大学实践型教授。他是一位涉猎广泛的跨学科设计师,在工业设计、室内设计、灯光设计、建筑设计、概念设计与城市规划等领域均有实践。这意味着他能够驾驭从一毫米到十公里的空间尺度,熟悉各个行业、材料与技术——他用过银、铜、玻璃、陶瓷、树脂、玻璃钢、石材、木材、布料、瓷砖、手工织毯、回收材料,持续尝试当代化地运用传统材料,并开发创新材料;他的项目涵盖私人住宅、精品酒店、高端商店、餐厅、剧院、古建筑修复、企业总部、办公楼、展会、露天广场和幼儿园等,每一类都对应着具体的目标人群、客户要求与实施语境。还有大量以出版物、网站和展览为呈现媒介的设计、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项目。Image

Aldo Cibic,Table Joy,2015

Aldo Cibic与手工陶瓷及玻璃制品品牌PAOLA C合作二十余年,始终致力于创作集实用、 优雅与诗意于一身的器物。

而这份博杂履历的起点,在所有熟悉现代设计的人看来都是闪耀夺目的:他是反对纯粹功能主义、强调“看”的趣味的孟菲斯运动团体中最年轻的创始成员,曾与意大利设计大师Ettore Sottsass并肩共事。而孟菲斯作品中常见的Daniel Buren式的直条纹、明亮色彩与游戏姿态,也常见于Cibic的创作。尽管如此,他早就清晰地自察与孟菲斯激进语言的“偏离”,而趋向一种“更古典、均衡、和谐的尺度”。

自持的愉悦,活泼的简约、克制的温柔、日常的诗意、轻盈的优雅,清浅的浪漫,反转的幽默——Cibic以其设计证明了一个房间可以同时盛放所有这些观感特质;将工业设计的光滑线条与超现实主义的绮丽幻想如鸡尾酒般调和,就能创造出Cibic式的个性化房间。让我们走进Aldo Cibic的五个房间,边看边用,做回扮大人的小孩。

 A → Image

Aldo Cibic,《世上最美的房间》 (Case più bella del mondo),1988

Cibic设计的第一间房是Case più bella del mondo (世上最美的房间,1988) 。这是他当时参加一个竞赛的手稿,后来也只停留在了手稿。然而Cibic这代的设计师,他们的前计算机设计都是从笔记本上的手绘图稿和几行字开始的,而非屏幕和鼠标。他们的口袋里永远装着笔记本,以便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的一个想法、问题或一段自言自语。而每一页纸就像一个房间,设计奇想得以在笔端任意展开。在Cibic的手稿里,有这个世上最美的房间,有童年的纸船,有象征点子的种子,还有他爱吃的纸杯蛋糕……ImageImage

cibicworkshop网站截屏

我是在Cibic的个人网站上看到这些古早手稿的。网站完好收录了他的创作生涯。访问者既像在翻阅一本接一本笔记,也像在浏览一个又一个展厅。鼠标滑过箭头和标题,有如拨动琴弦,不仅能触发悦耳的弦音,连标题字符也随着音频振动起来,有点调皮。以26个英文字母为索引的目录页上,少数几个没有对应内容的字母,在点到的时候会掉下来,伴随着类似电脑按错键的提示音。这样的小细节能逗人开心,就像Cibic作品中的许多细节一样。Image

cibicworkshop网站截屏,笔者个人最喜欢的一件他的设计

字母索引的另一个效果是让不同时代的创作并置在同一目录页,这让我们更容易地发现其前后创作的共通之处。就像有些画家几十年面对画布,总有几个反复重访的母题;Cibic也有他在造型和色彩上的母题。比如从80年代初贯穿至今的模块化不对称几何体,比如简笔画风格的人形、动物与植物——我把它们称作Q版的仿生学设计:树、仙人掌、郁金香、狐狸、老鼠、恐龙、大象、小猪……它们在Cibic的设计乐园中融洽相处。而其色彩洋溢着著名意大利艺术家、超现实主义先驱、形而上学画派代表人物Giorgio de Chirico的红黄蓝。色彩是谱奏空间的音乐,柠檬黄、草绿或浅蓝让人明快,而洋红色可以同时是快乐、活泼、明媚、妖娆和迷人的。ImageImage

Aldo Cibic,《快乐地毯》 (Happy Carpets) ,2012

为手工织毯品牌Moret设计

 B → 

一件家具也可以是一个房间:Belvedere (1982) 是一款咖啡桌的名字,在意大利语中,bel是美好的意思,vedere是看,合在一起,就字面译成“好看”。它是早熟少女版的密斯·凡·得罗:天花板是海面纹理的大理石,立柱是肃穆的花岗岩,墙面则是佛罗伦萨随处可见的灰色pietra serena(一种蓝灰色砂岩);而在半圆的天花板下、紧挨着方正的墙面、远离棱角有形的立柱,是个红色小方块:就像少女偷了妈妈的唇膏、穿上妈妈的职业套装,偷偷抹上红唇。Image

Aldo Cibic, Belvedere, 1982

一件家具还可以是一组玩具:Atlas (1982) ,另一张咖啡桌:模拟屏显的黑白砖网图案包裹着三角基座,叠加在上方的玻璃台面与之共谋出视错觉,让人以为它其实是正方形的。衔接台面与基座的三个圆形“零件”以一层亮黄色、一层黑色和一层红色堆叠成夹心奶油蛋糕。它像一座位于山顶的360度全景瞭望台,用“积木玩具”、“汉诺塔”、“电路板”和“按钮”拼搭而成。Image

Aldo Cibic, Atlas, 1982

这两个迷你“家具房间”诞生于八十年代初,那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青春期,也是Cibic的创作青春期。摆脱单一的使用功能性考量、强调视觉表达上的自由是Cibic的设计起点、即孟菲斯的核心理念。这让他常以轻巧的游戏姿态赋予工业化产品以温度,通过灵活运用造型与色彩来中和工业化材料的肌理、重量与质感。从2002年的恐龙妈妈和恐龙宝宝造型的陶瓷果盘,到近年来的明星设计——象头挂件及其延展设计象头喷泉,他早期作品中的积木玩具质感一直延续至今。设计上海2021将特选奖颁给了Cibic的Tibetan,这个柜子就好像是用16块正方体积木搭起来的。同场展出的还有一把叫“甜甜圈”的小凳子,一如Cibic在介绍中写道,它不仅是一件趣味盎然的设计,“也是一个好朋友”。Image

Aldo Cibic, Dino, 2002Image

Aldo Cibic, Eeleph, 2019Image

Aldo Cibic, Tibetan, 2014

他还真的参与过积木玩具的设计,Gioco della Villa (房子的游戏,2008) 项目即是他担纲艺术指导的一套基于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帕拉迪奥开创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积木玩具。ImageImage

Aldo Cibic, 《房子的游戏》 (Gioco della Villa) , 2008

 C → 

当尺度从笔记本手绘、积木玩具感的家具来到现实中的房间,Cibic的室内设计却给人一种退居背景的感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意在培育一种人与其境之和谐 (a rapport between people and their context) 。继Via Carducci House (1998) 之后,他在米兰和上海先后做了两个“蜗居”公寓:在米兰的四十平米房间完成于2018年,客厅里摆了他自己设计的工作桌、椅子、沙发和柜子,地上铺着浅色版的《快乐地毯》,“好朋友”甜甜圈凳子和大象挂件也都在适合它们的位置,墙上还挂着一幅Cibic自己绘于1989年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画作,画面的主角是他在同一年设计的一盏小房子造型的台灯Kubetto。

这样的房间办不了派对,至多能容纳两三个好朋友。而卧室就在工作桌挡板的背面,一张床而已;厨房也只够一个人转身,只有一个灶。“如果我还需要别的东西,城市就在那儿,大家都会帮我。”这就是他蜗居的理由。ImageImage

Aldo Cibic, MINIATURE APARTMENT IN MILANO, 2018

上海版跟米兰同样简单:坐落于杨浦区某新村的老式住宅里的一套单间,被他改造成自己的理想居所——仍是红色主调的小厨房,靠墙最醒目的一件家具是来自意大利故乡的特产:知名音响品牌brionvega旗下长得像可爱小机器人的RR126;再来点儿意式接地气 (genius loci) ,比如餐桌旁三把本地常见、颇具年代感的沪式竹椅子。ImageImageImage

Aldo Cibic, MINIATURE APAERTMENT IN SHANGHAI, 2020

 D → Image

Aldo Cibic, 《市民城市》 (Citizen City) , 2003

1997年,他和妻子的婚礼派对在一家精神病院门口的院子举行。因为此前一年,由Cibic担纲艺术指导的一家酒吧在这家精神病院门口开业。从这个亲身的例子上就能看出,他是那种把城市公共空间当成自己家(褒义)的人。对他来说,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房间:在Citizen City (市民城市,2003) 项目的出版物中,Cibic手绘的城市图稿不仅是芝加哥或上海,也是Fernando或Aldo(都是人名,Aldo就是他自己的名字)。他将抽象、笼统的城市拉回到个人、身边的尺度。ImageImage

Aldo Cibic, 《微现实》 (Microrealities) , 2004Image

Aldo Cibic, 《家族生意》 (Family Business) , 1995

这种微缩视角贯穿在他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实践之中:2005年,他在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单元题为“微现实” (Microrealities) ;而早在Family Business (家族生意) 这一初期项目,Cibic就开始制作一系列精巧的城市场景模型,近两年,他甚至把城市模型缩小到一块乒乓拍上(同济大学的研究项目)。城市模型的意义之一是将那错综无垠的城市缩小,从而给予观者上帝视角:相对城市,自己则成了庞然大物。

 E → Image

Aldo Cibic, 《人体展馆》 (Human Body Conference Room – Expo 2015) , 2011

Cibic还将人体当做房间:他为“米兰世博会 (2015) ——滋养地球,生命之源”设计了一座“人体展馆” (2011) ,设想观众走入巨人的身体,大肠是展厅、胃是会议室……与此届展会的主题“食物”直接相关的人体消化器官被设计成了一个个房间。Image

Aldo Cibic, A Shared Vocabulary, 2015

身为2015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威尼斯展亭的策展人,Cibic当时提出了十个关键词忠告。其中有些是我们很熟悉的词,比如好奇心、热情、定制化、发明、理性愿景,也有些令人出乎意料的词,比如中断 (discontinuity) ,鼓励人们跳出舒适区;禹步 (backwords and forewards) ,强调反思与回顾跟进展同样重要;平衡灵敏与技术,警惕照本宣科地一味追随技术;还有对极致的执着,驱动设计师不断打磨精进。今天回看,这些意外之词似乎是对疫情的预言,又或者,这也恰是一个明智设计师对生活常态的认知。

Aldo Cibic,《居家健身宝典》 (Smart Home Fitness) ,1998

在线浏览:https://issuu.com/cibicworkshop/docs/shf_book

2022年7月25日至28日,2022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Design Dome设计万象单元将呈现一批Aldo Clibic的全新收藏级艺术家具,展位坐标深圳国际会展中心15号馆15C09,值得期待。

About Amao

Open Smile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ARTS and tagged ,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