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
Calendar
April 2021 M T W T F S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Search
Stage
-
Recently posts
Tag Archives: Anne-Julie Raccoursier
With Humor and Subtlety – The Video Works of Anne-Julie Raccoursier
幽默与微妙——Anne-Julie Raccoursier的影像作品 作者:Kathleen Bühler 翻译:顾灵 来源:ActionandVideo 欣赏文中提及的作品图片 欲定某一时代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就其简单的表面事件进行分析往往比就时代论时代来得更有效。——Siegfried Kracauer 《永不停止的乐趣》(Non-Stop Fun,2008)是Anne-Julie Raccoursier的一部三屏录像作品,画面中是大群舞动着的人。这一录像装置规模很大,长17米,高4米多。三部录像都记录了超大型体育或健身活动的现场:最左边是体育场观众席上,人们举起双手高喊“Hola”(欢呼)之前的短暂数秒,将其循环播放;中间是孩子的集体舞,通过跑动组合出不断变化的图案;右侧是体育场观众席上的人群高举双手制造波浪。所有这些镜头都将聚焦拉得非常近,这使得观众只能看到这些人的形象却无从获得任何空间距离感。画面截取了现场的很小一部分,将臃肿的人群渲染成某种装饰性、运动着、重复而富有变化的图案。这件三屏装置把人看得昏昏欲睡。除开画面优良的纪录片一般的高清质量,给人的印象是近乎抽象的,白绿相间的中场夹在红色的侧翼之间。 三屏让人联想到三位一体的神圣感,其充满流动感的画面有着某种抽象性,这并非巧合,因其所处的语境恰是被视为类宗教的体育现场,从外在到内涵都饱含着这种神圣感。这件纪念碑式的作品前景中宗教与体育的仪式并不平行,而是一幅大众的幻想,一种整体活力的力量累积;中间的画面里,孩子们纯真地蹦蹦跳跳;旁侧的画面中则潜伏着歇斯底里。在左边的画面中,Anne-Julie Raccoursier捕捉到了正要举高双手欢呼的人群,这一集体行为的片刻处于持续重复着的不确定性,似乎这也是作品张力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艺术家培育出乌合之众的无从预测,我们或许会因为这种不确定性的历史感知而感到些许不安。
Posted in 新媒体艺术
Tagged actionandvideo, Anne-Julie Raccoursier, fun, Li zhenhua, Siegfried Kracauer, video art
Leave a comment
艺术家Anne-Julie Raccoursier圆桌讨论
行动与影像(actionandvideo)——与瑞士文化基金会合作的系列项目(之二) 整理/顾灵 时间:2011年9月7日周三5pm 地点:新单位 策划:李振华 官网:http://actionandvideo.wordpress.com/ 与会: 安=Anne-Julie Raccoursier(艺术家) 马= Marianne Burki(瑞士文化协会视觉艺术主任) 华=李振华(观念&策划) 徐=徐坦(艺术家) 非=李消非(艺术家,艺术空间运营) 章=章清 灵=顾灵 华:她(Anne-Julie)的工作方法比较有趣,经常在非常特殊的地方去找到一些有趣的情况,而非她来安排、所谓摆拍的方式。 徐:哦,那就比较自然,就是人本来要发生的。 华:对,就是这点比较有趣。所以她来这儿的工作方法,也是这样,这次想来这边做作品。今天我们还聊到什么是浏览城市的最好办法,那就是走路或者骑自行车。因为坐地铁、打车可能都(太有距离感)。所以她们打算从明天开始走路,或者骑自行车(探索城市)。 徐:这样可能更能看到表面现象。因为我上个月在荷兰,走了许多路,但我感到很不满足的是,我只看到表面现象。但还是比别的办法都好,别的办法更看不到。 华:是点对点的。当然她的工作不是思考型的,就是说,她不是深入思考某一文化现象的艺术家。但她的工作更像一种对文化现象的再现,她在我的整个项目(“行动与录像”——与瑞士文化基金会合作的系列项目)中是这一类艺术家。今年4月份来上海的另一名项目艺术家Yves Netzhammer,他是另外一个类型,思考很多,高中就把维特根斯坦读完了;每天想(思考),那样的艺术家也很有趣,他利用三维动画、墙面上涂鸦性、设计性的一些创作,Yves原先是学建筑的,所以也有和建筑结合起来做作品。所以你刚才说的这点其实是当下一个比较致命(普遍)的现象,就是所有东西都开始表面起来,而核心的东西其实变得越来越薄。 徐:其实越来越无望知道什么,但是你又不能处在一个不知的状态;但当你去调查之后,你越来越觉得你调查的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 华:是啊!调查就像是打开一页书,然后发现下面都是厚厚的文本。 徐:因为我到每个地方做项目都是采访,我发现我知道很多东西,但这其实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我老是被问及“我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客观性”,我觉得客观性本身是不存在的。 讨论正式开始 安:谢谢大家来,谢谢振华的组织。虽然在短短一小时内不可能给大家看我的所有作品,但我会介绍一些,如果有不明白的,还得麻烦振华翻译。好,那我就开始了:我是一名瑞士的艺术家,在日内瓦的学习结束后,我还在美国洛杉矶继续研修了两年,后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娱乐文化的考察,对媒体、日常生活、生活感性层面的研究。所以接下来我将向大家展示我在美国学习结束后不久创作的一件声音影像作品,它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录制完成。 徐:我也刚从美国回来,去了纽约和旧金山。 安:这个作品时长7分钟,名字是《优雅的音符》。 安:这件作品是在9·11事件之后拍摄的。内容的背景是随着全球化,美国绝大多数国旗其实都在中国和墨西哥生产,但美国所有官方机构、建筑的国旗其实都来自仅有的两家位于美国的、指定供应工厂,我所拍摄的就是其中一家。在影像中你们可以看到这些妇女工人不断地重复着机械性劳动,工厂中流水线运转的旋律也是机械性地重复好像会永远继续下去而无终点。 每位工人都头戴耳机,我不知道只是为了起到保护作用还是她们在听着什么,于是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我从工厂机械性运转的重复节奏中提取并创作了录像的配乐,主要运用了贝斯的弹奏,你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机械的运转节律,其风格也有点早期黑人音乐的特征,这段配乐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读出对美国形象的理解。这一作品的对象是介于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这样一个工厂,而其所生产的产品“美国国旗”,其实并不仅仅代表美国,更可以放大来理解为欧洲所认为的“帝国主义”的象征。对我来说,影像作品的呈现需要一个空间,而非像今天这样圆桌会议的场合。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