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Paris

YinYi:Field Recording

*本文作者为殷漪,发表于《艺术世界》杂志2012年3月刊“声音专题” *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实地录音(一) 一种对待声音的方法与态度 在英语里可以和“实地录音”相对应的词有phonography、field recording、location recording。 如果单就phonography的中文直译是“声音记录”。但“声音记录”和“实地录音”是完全不同的。“声音记录”是一个中性词,是一种不带任何主观性的行为过程。 但实地录音不是一个中性的描述记录声音行为过程的词。它带有一种主观的倾向或者说态度。在这里我不想对“实地录音”进行清晰的、严密的概念式定义。因为我觉得,抽象的、逻辑紧密的定义在某些时候是不恰当的。一方面,它容易给定义自身形成的过程和结论带来困境。另一方面,它容易流于把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定义对象简单化、表面化。所以我更倾向于描述。如果与音乐制作和电影声音制作工业产业中产生、发展、定型的录音-声音记录进行方法与美学比较,实地录音的方法与美学态度可能会显现的更加清晰。 作为商业音乐、电影声音制作的录音 电影声音制作、商业音乐(流行音乐、摇滚乐)的录音对象往往是经过个人组织过后的声音。多在各式各样的录音棚里完成。这些录音棚的共同特征-也是一个录音棚的建制标准-是要尽量地隔绝外部声音的干扰。这是一个人工的封闭空间。通过在录音过程中使用近距离拾音的录音方式以及把录音空间设计制作成一个强吸声环境来达到减少录音结果中反射声。反射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由于遇到空间界面儿产生的次生声音。简单地说,避免录制的声音里包含会反应出声音所在空间地性状的信息。所得到的声音都是缺乏水平定位感的、平面的声音。之所以这样做,是方便于在后期的制作中,通过加入人工混响来把录制到的声音放入任意一种性态的空间中。结果是,这样的声音是封闭的、平面的、孤立的、与外界隔绝的、没有空间信息的、不处于一个自然或者社会的环境中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音乐录音都是按照以上的方法。在爵士乐、布鲁斯音乐和交响乐的录音过程中也会在一个非强吸声的环境下使用立体声录音方式来拾取饱含空间信息的声音-音乐。但这毕竟不是现代音乐制作的主流。 常常有人问我实地录音是不是就是那种撑着很大的毛毛筒话筒在室外录音?其实那多半是电影声音的同期声录音或前期室外声音效果录音。在这类录音中,往往使用强指向性话筒。这种话筒可以做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尽量拾取到所需要的声音,排除不需要的声音。在进入一个空间之前,往往已经预设了录音的目标和标准。 通过以上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出现代商业音乐-声音制作的最大特征便是制作过程中全面的人工干预。 实地录音 就记录声音方法而言,实地录音使用便携式录音设备。与商业音乐、电影使用的大型的复杂的室内录音系统相比较,便携式录音设备-便携式录音机-更加小巧,便于携带和操作。实地录音是带着录音设备来到一个空间内,面对声音。而不是把声音从它所在的空间中抽离出来,放在录音话筒前。实地录音基本上采用双声道立体声录音技术。这种录音技术能够很好的记录整个空间内的声音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反应出录音空间的声学特性。被记录的声音是开放的、相互关联的、整体的、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的。在声音品质方面,当代的便携式录音设备完全可以满足出版级的质量要求。 就声音记录的对象而言,实地录音记录现实中内的各种声音。其关注的是一个空间内的声音,而不是空间内的某个声音。它注重的是空间内声音的整体性,关注的是一个由声音形成的场域。在录音过程中,录音主体不会主动干预空间内声音产生和传播。空间内所有的声音都是可接受的,甚至是需要被记录的。实地录音没有排他性。但这并不表明录音主体是随便跑到一个空间然后按一下录音按键。相反,恰恰是录音主体选择什么样的空间,记录什么样的声音成为实地录音这个记录行为优劣的关键。室内还是室外在这里根本就不是问题。 可以说实地录音记录的是一个声音景观,是一个声音场域。在这个由一系列声音形成的场域里,没有那个声音比其它声音更应该受到关注,每一个声音在聆听价值上都是同价的。正是这种同价聆听观念,使整个声音场域变得模糊、不确定、不可控、甚至混乱,但同时出现的是丰富、多样、多义、惊喜、意料之外。 实地录音最早出现在欧美。最初的实地录音工作者往往带着便携式录音设备走出录音棚走向室外,走入大自然。所以你通常会看到Field Recording这个词。早期的记录对象多是自然环境中的声音,所以你还会看到Nature Recording这个词。Nature Recordist 不会录任何社会界的声音,只录自然界的声音。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与实地录音相伴的对待声音的态度从声音本身的关注慢慢扩展开来,指向声音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层面。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由澳大利亚Simon Fraser大学的R. Murray Schafer创建领导的“The World Soundscape Project” — 世界声音景观项目的建立,标志着实地录音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美学观正式进入人文科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学科Acoustic Ecology——声音生态学就此诞生。Murray Schafer也第一次使用了Soundscape这个词,并出版了一本名为《Soundscape》的书来阐明他的声音的美学以及声音在声音生态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以此看来,实地录音的行为结果--“声音”有点异化了。它被放入一个新的领域里作为材料来支持一种人文科学研究的观点和结论。声音本身变得不重要了。它不在被聆听而仅仅是一个证据样本。 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在Murray Schafer的诸多的头衔中有一项为composer。实地录音作为一种方法和声音美学又回到了音乐的艺术创作中。至此,一种新的音乐类型、一种新的作曲方法也相应出现——Soundscpae。与具体音乐相比,虽然两者都是用具体的来自现实中的声音作为作曲的素材。但两者在声音-素材的处理手段上却是极端相反的。具体音乐是对待声音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从声音的物理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诸如频率、响度、音色、运动状态等维度上,进行各种现代音频技术工艺学上的技巧实施–分析、解构、重构。常常使用变调、音频调制、时间维度再组织、微观提取、拼贴混合等等。声音就如实验室里的研究对象。所以这时的声音是一个从其上下文关系中割断后放大的“声音物”- sound object。纯粹而独立。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它进行任意的改变。而最初的Soundscape则要求作曲家尽量保持声音的原始状态,不做过多,特别是音色上的处理。仅仅对声音进行时间轴上的结构安排。这表明Soudscape很重视声音所来自于的那个现实语境。正如它名字那样,作为作曲方法-风格的Soundscape实际上一种人工声音景观。它是人文的、感性的。当然聆听这种声音景观之前,你最好有一对新的耳朵和一颗新的听音乐的心。 *具体音乐的详细说明。 *在Soundscape出现以后,这个词有被滥用之嫌。因其语意的不明晰而受到各种各种人士的欢迎。以至于商业音乐软件音色库都不断的使用Soundscape充当标签。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音乐, Seminar论坛/讲座/对访 | Tagged , , , , ,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Brancusi and Serra at the Guggenheim Bilbao

This gallery contains 11 photos.

  http://www.guggenheim-bilbao.es/ 读图: The 1911 gilded bronze sculpture “Prometheus” by Constantin Brancusi is displayed during a preview of “Brancusi Serra” at the 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 October 7, 2011. The exhibition, opening on Saturday, featuring the works of Brancusi and U.S. … Continue reading

More Galleries | Tagged , , , , , , , | 1 Comment

Most ambitious exhibition to date on the work of Brancusi and Serra at the Guggenheim in Bilbao

        BILBAO.- From October 8, 2011, through April 15, 2012, the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is hosting Serra-Brancusi , the most ambitious exhibition to date on the work of Constantin Brancusi (1876–1957) and Richard Serra (1938), two of the greatest sculptor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 Tagged , , , , , , , | 2 Comments

Alexander Calder: The Circle and the Sphere

This gallery contains 11 photos.

亚历山大 凯德:圈与球 纪念碑式雕塑 高古轩罗马 2009 11 29 – 2010 1 30 人们总以为纪念碑应该是基于地面相对静止的,绝不会从天花板倒挂下来,但移动的物体也可以是纪念性的。 –亚历山大·凯德 高古轩罗马的最新展览将展出亚历山大 凯德于1948~1964年间创作的大型雕塑。 出生于艺术之家,凯德从小就显现了现代艺术天赋,并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手法进行雕塑创作:用弯曲的线来“作画”——三维空间的“画”。受到早期观念建构艺术主义及抽象绘画语言的影响,凯德获得了创造“移动物”(MOBILE,凯德的独门发明,得名于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对凯德的新型动力学雕塑的命名)的灵感。“移动物”用工业材料来创作三位的彩色抽象形状,包括钢铁与木材,并用纤细的金属线巧如天工地连接在一起,而保持绝妙的平衡。他的第一件正式面世的“移动物”作品是用现代电机机械工艺技术来完成的,但很快他就摒弃了高新技术,而更倾向于利用风与水的自然力量来塑形,并由此带出的一种不可预测的奇妙效果。这种基于动力学及其能量的“移动物”自始至终燃烧着凯德的整个艺术生命。与此同时,凯德也创作了一些重要的静态雕塑作品,让.阿普(Jean Arp)将其称作“STABILES”将其与动力学系的“移动物”MOBILE向联系并区分。这些令人着迷的艺术作品让人觉得似乎金属的重量与硬度都被淡化至几近消除,剩下的只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质感从弯曲的金属间渗透出来。 亚力山大·凯德(Alexander Calder) 出生于1898年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曾是史蒂文科技研究所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与大学生艺术联盟Art Students League的活跃成员,于1976年逝世于纽约。 众多一线美术馆都收藏有其艺术作品,包括:巴黎国立现代美术馆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 Paris,马德里国立瑞娜 索菲亚博物馆Museo Nacional … Continue reading

More Galleries | Tagged , , , , , , ,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