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shanghart gallery

鸟头的妙庙

文/顾灵,本文原载于凤凰艺术。 2015年4月25日,鸟头个展“欢迎再次来到鸟头的世界”在香格纳画廊上海H空间开幕。鸟头是上海艺术家宋涛和季炜煜组成的艺术家组合,成立于2004年。展览延续了其一贯的风格,并展示了他们的最新作品。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7日。以下为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顾灵为本次展览撰写的评论《鸟头的妙庙》。 鸟头的妙庙 顾灵 艺术家的风格似乎成了如今的忌口,当然作品做出来和自己为人没什么关系的艺术家也不能说没有,但作为作品的创造者,作为活着的人,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性情脾气、所喜所好,多少都会和作品有些关系。鸟头是一对双人组合,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道:“It takes two to make an accident,”既有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意思,也有人的相遇都有偶然、偶然生发出更多偶然的意思。 鸟头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照片,但其实又不只是照片,或者说全然不是照片。这并不是一个文字游戏,如今城市里几乎每个人每天都在拍照片,用手机,还有大把大把拿着自拍神器出游猎景的人。鸟头也拍很多很多照片,从21世纪初到现在一共有十几万张了,有胶卷的留着胶卷,有底片的留着底片,好几大箱子。这些照片中有不少是拍得相当考究的,考虑取景、景深、明暗等等,不过这种对技术的追求每每浅尝辄止,就像他们两个感兴趣的其他玩意儿:茶,墨,石头,珠儿串,竹木牙骨;不是钻进去的,而是好奇、玩儿着罢了。 所以照片摆开来,摊成一大片,密密麻麻铺满整面墙,黑白的居多,浅显的居多。一个人似看非看地朝着镜头,一棵树歪着伸向天空,一些街头的影子,建筑和人,还有背景里淡色或深色的天空。烟圈,有形的没有形的,有味道的没有味道的。这些图景诚实地铺展开来,呈现出某种本来的样子。 或许这种本来的样子,这种诚实就是鸟头难能可贵之处。没什么矫揉造作的刻意,拍照就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部分,甚至一种方式。他们拍得比一般人更勤快、更认真,有时候更讲究一些。这些照片正因为与时光如此亲近,所以彰显出了一种颇为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与我们在某日忙碌的间歇,出神时,所感受到的时光的满和空相似。 于是鸟头有了自己的时光,自己的世界,这片世界与我们每日所身处的世界近似,却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它并非无处不在。它以展览和画册的形式出现,构建鸟头世界的虫洞。香格纳画廊近期举行的鸟头个展,沿用了他们一贯的展览标题:《欢迎再次来到鸟头的世界》。这句欢迎词笑呵呵、热情欢快地招呼着前来参观的人,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悬念。展厅被几道高高的白墙间隔成一座三进式的“庙”。一进中的一面墙上有一幅以蟒皮、金箔与英国伊尔富收藏级相纸为材料,采用中国传统漆艺、湿裱技术制作而成的手工银盐照片横幅。照片中一左一右两个字,分别是“女”和“少”,有如浮雕一般从背景中凸显出来。字的表面闪着光泽,来自生漆、也称大漆工艺,用的是天然漆树液。这种光泽的效果也颇似“褒浆”,这一古玩界的术语被用来形容古物被长久把玩后、氧化并吸收油脂及空气中的微尘等所形成的“抛光”效果。鸟头笑称,如果从这生漆看出“褒浆”的效果,那就是对这工艺的极大褒奖了。两个字合在一起即“妙”,而妙与庙同音异形,喻此间“妙庙”尔。 二进的展墙和柱子都刷上了浓郁的暗绿色,照片尺幅比一进中满墙的那些要大,感觉像走入了一间传统美术馆的展厅。鸟头二人的肖像照一左一右相对而挂,照片的边框用料考究、做工仔细。后来笔者才得知,作品背后的漆艺与皮艺,都有专门的师傅手工制作,颇费功夫。如此这般大费周张地包裹看似随意的画面,其精美的装饰性及饱含触感的生动的手艺,和着空间一起,似乎唤起了某种当下与历史的连接,并在三进中点题:从不同地方拍到的“鸟头世界”四个字从右往左排列,仍旧用湿裱与漆艺做成一方匾额,高悬于末尾的展墙之上。 从满到空的三进,大概就是此次的虫洞之旅。鸟头实在地期盼着作品销售情况良好,这样就能接着再走些地方,拍些照片,找点好的木头,好的皮,继续和两位手艺师傅做些灵而嗲的作品。不论是大家因为“新村”系列而熟悉并讨论的两人的家乡上海,抑或上海以外的其他地方,对鸟头而言,若用类似的角度、采类似的光线、拍世界不同角落的两条小河,大概乍一看也是无从分辨其所在的。一旦这些角落被拍下,也就自动进入了鸟头的世界。然而其所在自然是不同的,在山西、陕北、内蒙行走采拍时,感慨天、地、人的豪情;在北京城郊的野长城,感慨这人造的毫不留情的防御屏障。不过感慨归感慨,满溢的情感似乎在照片里就被消了声,这些默片,都留着一口气。妙语连珠的鸟头认为妙笔生花不及神来之笔,因为有些东西还是人得摊手,交给上天。 人,鸟头对这世界的尽头抱着一种既悲且乐的态度。摄影、手艺、抽烟、喝茶,一样度过时间和距离。鸟头大概是相信,现实世界进入鸟头的世界后,会变成另一种东西。秋拍落叶,春拍萌芽,一如年长之人,春饮新茶,秋奉蟹腿。上海每年的台风季,鸟头也都会去拍。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照片记录着,映证着过往。 “鸟头”是2004年由宋涛和季炜煜在上海成立的艺术家组合。2013年得到首届 HUGO BOSS 亚洲艺术大奖的提名。近期的主要个展有:欢迎再次来到鸟头的世界, 香格纳H空间, 上海(2015);鸟头个展, 益丰外滩源 (BOTTEGA VENETA), 上海(2014);欢迎再次来到鸟头的世界-伦敦, PARADISE ROW 画廊, 伦敦, 英国(2012); 鸟头: 新村, EX3佛罗伦萨当代艺术中心, 佛罗伦萨, 意大利(2011); 2011 艺术家档案东京国家艺术中心当代艺术年展, 国家艺术中心, 东京, 日本(2011); 鸟头: 季炜煜和宋涛, 华人艺术中心, 曼彻斯特, 英国(2009)等。

Posted in ARTS | Tagged , , , , , | Leave a comment

Yang Fudong: “The Revival of the Snake” and “Close to the Sea”

靠近海•等待蛇的苏醒—杨福东个展 文: 爱安啊 译: 顾灵 杨福东, 《靠近海》,十屏影像装置, 23分钟, 2004年。   “靠近海•等待蛇的苏醒—杨福东个展” 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 & 艺美画廊 (北京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216号)。 2012年5月13日至6月30日。     杨福东多年来致力于影像艺术的创作,亦因之名声斐然,展约不断。如今其展览经历上又可新加一双个展:即在北京香格纳画廊与艺美画廊两家邻近空间中的十屏影像展。   《靠近海》(2004)的镜头跟随一对海滩上的年轻夫妇。在展厅中央的一面(黑白)投影中,他们穿着泳衣,愉快 安闲地沿着海边踩着沙滩散着步,同骑一匹白马——但在对面的(彩色)投影屏上:他们成了海难的生还者,抱着一块破筏,衣衫褴褛。沿墙的其他影像都是相类的 福东式镜头:西装笔挺的男人或女人,吹奏着喇叭或其他乐器,游走出不甚和谐的音符,或在停顿时,仅对着空气凝望出神。而在隔壁的艺美画廊,黑屋子四面墙上 投着几段文字摘录,均节选自与艺术家就其早前作品《等待蛇的苏醒》(2005)所做的访谈,轻描淡写。这部作品描画了一名流亡中的士兵,在中国北方的严冬 里挣扎过活;他披着一件破旧的军大衣,踟蹰、昏睡,有一刻他想要砸碎结了冰的湖面,又一时,他跟着一队寥落的殡葬人走过蛰眠干冷的冻土。我们看到他被捆扎 着,眼睛绑着布蒙起来,好像被另一个不可见的对谈者判了死刑,而我们或可猜想,那个人恰藏于他自己。 这也恰是杨福东作品高度风格化手法的优势所在,其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者的自身感受。《靠近海》无疑是件精 成之作,秉承杨福东创作核心的一贯原则:中国青年与朦胧风景,既外向,亦内观,天真表达着他们那心血来潮的奇思怪想与知足常乐的简单快悦,还有些时候,因 其影像对线性叙事的拒用,这些愉悦被剥离,只留空白,在同一景观中黯然神伤。我们的主角们,在这和在其他地方一样,显得不堪一击,极易从他们那无忧无虑的 飞羽或白马上跌落下来,摔在一条破碎的木筏。这双循环的线索重叠促生出永不休止、无限生长的命运裂痕,没有曲调莱希特协奏曲绕梁扰心,纠结惆怅,一如大 海,也恰是这硬心肠的冷酷无情与画面人物应有感伤的缺席,加倍了观赏者的暖昧趣味。而作品成立与否的关键恰落于这类如此悬而未决却单纯存在的所在,及其智慧与磨难。 《等待蛇的苏醒》展开了第二重存在感,得益于将多对爱侣替换为一种截然不同的情调——属于战争及其可疑的英雄气 概的情调:保家卫国的浪漫情怀、爱国主义、忠诚与责任。然而这些主题在被描绘的那一刻即被击穿。这名军人或已众叛亲离,孑然一身,渴望精神与肉体的庇护。 杨福东对理性时间的错置用在这里实为妙举,恰到好处地勾勒出那条他选了走下去的前途未卜之路。场景同样揪心:这片他曾献身决战的沙场如今摇身变作他的仇敌 ——冷酷严峻,一挖土、一滴水都与他作对,他在朽木枯枝间勉为其难地偷得小憩。他精疲力竭,徒劳枉然地继续着叵测的生活。头顶低悬的太阳冷眼瞧着他。   此次的双空间个展充分彰显了杨福东精致缜密的影像创作之力量与倾向。《等待蛇的苏醒》被无可奈何填满,其人之所处荡漾不止,原地徘徊;重以海涛之景将地狱推入脑海,滔天之水灌入浮舟里的无底洞,永不可满。《等待蛇的苏醒》却也天衣无缝地契合了杨福东始终挥之不去的电影感与人物设定——摒弃其既往角色那光滑细嫩的脸蛋与蜷曲皱褶的心灵,这名彷徨四顾的军人着实打动人心——这个人物也曾出现于《雀村往东》 (2007),一部粗陋不羁得更为露骨的杨福东作品。这条脉络与其更多近作之风相距甚远,但我们希望,这条脉络可得延续。 (图片惠允:艺术家、香格纳画廊、艺美画廊) 杨福东,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2012 Caochangdi Photospring Hit-List

2012草场地摄影季热点榜 2012年5月7日 From:Randian 来自:燃点 文:爱安啊 及 顾灵 译:顾灵 又一届三影堂摄影季在一个柳絮飘飞的周末开幕了, 三五成群的观众忙乱奔波于太多正在上演当代摄影的画廊机构。整体看来,作品质量实不如往届,且不经意间笔者察觉到组织方并未提前探访所有展览;加之许多画廊在本应繁忙的周日让拿着导览图的访客们吃了通闭门羹。但不论如何,仍有不少在三影堂之外值得一看的展览,燃点推荐如下: 《对照记》,群展,及《来自现代冲突资料库的珍奇猎影》,群展。 前波画廊 (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号D座)。 爱安啊: 前波画廊同时呈现了两场截然不同的展览。其一“对照记”:朱英豪的中东和邓云的日本。朱英豪的昏暗相框中,有落寞独然的一两人物,身上的黑色长袍飘迩若揭;还有在露天剧场的一群人,这些寻常但陌生的图景将我们的想象烤焦。 其二“来自现代冲突资料库的珍奇猎影”:一系列机智斑驳的图片资料。有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特技化妆师照相簿”,有中国上世纪80年代“天霸杯全国健美精英赛”明信片中油光铮亮的二头肌,还有一组滑稽可笑的上世纪60年代英国皇家马炮兵团的资料照片,向观众展示着英国军队贴牌的荒唐闹剧。很棒。 顾灵: 看过伊朗女导演施林•奈沙(Shirin Neshat)执导的影片《没有男人的女人》(Woman Without Men, 2009),影片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只能太过现实。朱英豪相片中一身黑色的几名女子行走在海边,那种匆匆如此悲伤而孤独。岩石上几条好像切开的茄子仿佛还未干透,带着海边岩石湿润的盐分;抑或是某种昆虫的骷髅?公路与沙漠间的小摩天轮淹在地平线下,一对爱侣在摩托车上眺望近处的海。 英国出版商现代冲突资料库(AMC — Archive of Modern Conflict)展出了几本有趣的书,包括《欢乐今宵》(Happy Tonite),一本由策展人苏文(Sauvin)编辑、收录了包括骆丹、曾翰等12位中国摄影家作品在内的选集。 一整面展墙被《哥顿•厄尔•亚当与他的时光机》(”Gordon Earl Adam & His Time Machine”)之照片、手稿占满,这名英国人在上世纪20年代同他的时光机一起消失了。立马想到马丁•斯科赛斯导演的首部动画片《雨果》,这部探讨电影史及早期特效术多过机械绘图人的影片讲述着与哥顿同时期的故事,那个机械与发明大爆炸的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它在讨论机械与手绘、电影的人文关系同时,也满怀对活动摄影术的热爱及致敬。从《火车进站》(L’arrivée d’un train, 1895年)到影片主角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的《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年)不过七载,但人们的视觉旅程已从才诞生不久的火车站飞到了看似全然不甚遥远的月球。故宫奉先殿钟表馆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由英使威廉森 (Williamso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燃点Randian | Tagged , , , , , , ,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