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幻觉”展览分别为2009年上海电子艺术节,以及2009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这两项大型文化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
在这一名为”完美幻觉”的展览中,7位比利时艺术家与6位中国艺术家将携手为观众制造一个富有历史质感的虚拟空间。并试图从一个侧面讨论”虚拟现实”这一专项技术与媒体艺术发展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该展览是一次大型的国际性媒体艺术交流活动,由上海电子艺术节、上海当代艺术馆、比利时BUDA艺术中心联合举办。初始策划理念由比利时策展人Christophe de Jaeger提出,试图讨论“虚拟现实”这一专项技术与媒体艺术发展的关系与相互影响。两国艺术家将在同一个主题下展开创作,并以各自作品进行富有意味的对话。展览主题背后,是两位策展人以及艺术家批判性地认识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于艺术创作、对作品的成立方式,以及观众欣赏体验方式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激发新的艺术探索与尝试。
展览的标题暗示了人类对于一个奇幻的、与众不同的世界的渴望。考虑20世纪以来哲学的发展成为了艺术家去创造幻觉时最主要的任务。然而历史表明,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众,都有一个恒定的愿望,浪漫的诗句描述得最为贴切:“憧憬的画面”。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ies)的发展与西方人对于超越自身躯体的渴望有着密切联系。20世纪80年代曾涌现一批“塞博朋克”,他们企图抛开“血肉之躯”,使自我进入计算机空间(Cyberspace),在信息流中自由穿梭。本次展览题为“Die Sehnsucht, im Bild zu Sein”(可译作:对于沉浸式体验的渴望,英译为:The Longing to Disappear into the Image),反映人的一种渴望——渴望自己消失(进入)影像(另一种“真实”环境)当中。
这里不得不提到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我们视之为:由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影像。这类影像的逼真性有赖于虚拟技术的发展,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所创造出的虚拟环境、人物形象,与其描摹对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种强大的情境再现能力,远非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在线聊天等基于文字的通讯手段所能企及。
通过这一赋有浪漫色彩的展览主题,我们所引出的是一种历史性的人类想望:企图在现实世界以内,再度创造一个新世界。硬件与软件的快速发展,使这一想望一步步趋向实现。例如一款名为“第二人生”的电子游戏,以及一些军事战略仿真器都是极好的证明。
一些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并同时指出其所引发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当文化批评和怀疑论占上风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人们已经成为了这些技术的受害者,失去了与现实世界的一切联系。此外,大部分的虚拟现实影像显得越来越商业化,逐渐沦为缺乏想象力的,仅仅是对于既有现实对象的复制。有些时候,一些批评家也积极地认为:计算机空间,或“虚拟现实”也在物质世界以外,创造了一种精神性的、非物质的存在方式。
本次展览中将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们运用新媒体(设备及技术手段)创作的作品,也包含更多传统艺术形式,比如电影、装置,以及绘画。这种(在作品媒介选择上的)开放性,目的在于取得一种新的展览效果,使“新媒体艺术”摆脱技术先锋派的局限。而对于入选作品的唯一标准是:作品必须有足够的说服力,打动观众,并使之意识到上文中论及的现象,引起思考。
本项目将于今年11月移师比利时,亦成为2009欧罗巴利亚·中国文化节的亮点之一,是其中唯一一项涉及新媒体艺术的展示项目。
展览时间:
9月13日-10月11日上海当代艺术馆
11月13日-2010年2月7日比利时BUDA艺术中心
联合主办:
上海电子艺术节
上海当代艺术馆
比利时BUDA艺术中心
比利时vzw Inventie机构
比利时Broel博物馆
支持机构:
比利时驻沪总领事馆
_Consulate General of Belgium inShanghai
2009欧罗巴利亚·中国文化节
_2009 EuropaliaChina
NEXT——欧洲跨境双城“里尔-科特莱克-图尔奈”国际艺术节
_NEXT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 of Lille-Kortrijk-Tournai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_Shanghai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adio, Film & TV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
_Shanghai Huangpu District Government
比利时西弗兰德斯省政府
_Province of West-Flanders
比利时科特莱克市政府
_StadKortrijk(City ofKortrijk)
弗兰德社团
_Vlaamse Gemeenschap(Flemish Community)
上海东方文化发展中心
_ShanghaiOrientalCulturalDevelopmentCenter
Verbeke基金会
_Verbeke Foundation
艺术总监:
克里斯多夫.德.雅克 Christophe De Jaeger
策展人:
克里斯多夫.德.雅克 Chirstophe De Jaeger、颜晓东 Art Yan
联合助理策展 皮特.维尔默伦 Pieter Vermeulen
艺术家(排名不分先后):
Anouk De Clercq、Bart Stolle、David Claerbout、Hans Op de Beeck、Heidi Voet、Nick Ervinck、Tale of Tales、陈星汉、胡介鸣、罗杨文、彭韫、徐文恺、吴珏辉
另有以下艺术家将参加比利时的展览:
CREW, Oliver Deprez, Vadim Vosters, Yves Bernard, Yannick Antoine
新闻发布会及开幕酒会9月12日 15:00起 上海当代艺术馆
2009年9月12日周六15:00,“完美幻觉-中国比利时媒体艺术交流展”新闻发布会暨开幕酒会准时召开。出席嘉宾包括“完美幻觉-中国比利时媒体艺术交流展”策展人克里斯多夫.德.雅克 Chirstophe De Jaeger与颜晓东 Art Yan,比利时BUDA艺术中心艺术总监Franky Devos,比利时Broel博物馆馆长Isabella De Jaeger以及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龚明光Samuel Kung。
新闻发布会由龚明光馆长致开幕词,BUDA艺术中心负责人Franky Devos与Broel博物馆馆长Isabella De Jaeger介绍场馆活动组办过程,以及2009年11月在比利时的续展情况。
BUDA艺术中心位于比利时西弗兰德斯省科特莱克市,毗邻法国里尔区。BUDA利用一幢废弃的五层楼高厂房,致力打造同国内上海M50艺术区相类似的大型综合艺术创意园区,由当地政府及国内外众多艺术基金赞助扶持,综合了众多新媒体艺术形式,包括电影与舞蹈。其进行的一项研究项目将于2011年于胡锦涛主席访比时进行展示交流。
Broel博物馆是一家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古董画收藏馆,然而随着当代艺术的热潮席卷北欧,身为馆长的Isabella也希望利用博物馆进行一些优秀当代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推广交流,鼓励比利时新生代综合媒体艺术家的成长与发展。鉴于上海电子艺术节总策展人、执行总监周英姿女士从中努力,终于达成了此次上海之行。
其后,由策展人克里斯多夫.德.雅克 Chirstophe De Jaeger与颜晓东 Art Yan介绍此次交流展详情。联展主题Fantastic Illusions(完美幻觉)——Die Sehnsucht im Bild zu sein(德文,对沉浸式体验的渴望)由联合助理策展人、青年哲学家皮特.维尔默伦 Pieter Vermeulen提出并共同完善。意旨众多的艺术作品,都与观众有距离;即使尽可能地最大化互动接近的程度,要让观者与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理念完全融入,是几乎不可能的。由此产生了这种渴望,渴望融入而不可得的悖论。即是在经历了赛博朋克时期的疯狂计算机虚拟技术勃发,幻想与幻觉依然和那道距离一起存在着。
此次到场与会的参展艺术家包括:彭韫,罗杨文,陈星汉,胡介鸣,Heidi Voet, Anouk De Clercq, Nick Ervinck, Bart Stolle。其中Anouk是参展艺术家中最具国际声誉的一位,她擅长大型装置艺术与影响艺术,曾参与过国内外众多大型的艺术联展与个展,她的一座大型装置艺术如今被布鲁塞尔博物馆收藏。此次是她第一次来到上海,并非常希望可以继续与中国艺术家交流创作。Nick是参展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一位,然而其以黄色为代表标志的装置作品与数码输出作品已在比利时及北欧享有了一定声誉,并自我组建了一个艺术团队与艺术工作室,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他笑言自己所有的作品之所以都是黄色,是因为中学时他被迫无奈地穿了三年深蓝色的校服,因此从那之后,他下定决心打破陈旧的规矩框架,并选用亮黄色作为自己的代表色彩;他的自行车,手机,配饰,衣着,艺术作品无不采用鲜亮的黄色。Heidi是参展艺术家中唯一在上海有过长年生活经验的比利时艺术家,她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待在上海,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她的造型艺术融合了很多时尚元素,造型大胆多样。
最后,颜晓东作为此次中方策展人,亦为上海电子艺术节的项目协调,谈了一些此次观展的具体指导以及电子艺术节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次交流展,重在交流,一为观众与艺术作品的互动,既然有那么一个“不可逾越之距”与由此而往的“对沉浸式体验的渴望”,需要全身心去体会艺术家通过其作品所要表达的尽可能一切;二为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中比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对话沟通,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同仁利用同样新媒体的艺术手段所进行的创作进行思考与交流;三位艺术机构之间的互动,此次主办、协办、支持的国内外艺术机构众多,充分展示了交流展的国际影响力。
颜晓东同时透露,2010年的上海电子艺术节将会配合上海2010年世博会,每月一展,并会尽量放在公共空间,加大表演艺术的戏份,达到更为成熟的转型。
推荐作品:
比利时艺术家阿诺克·德·克雷克 (Anouk De Clercq) 作品《糟糕·错误星球》(2009年)仿佛是一段从另一个星球传送回来的影像,其中延绵不绝的风景十分吸引人。尽管实现了远程通讯,但因为信号在传送途中受到干扰,影像并不那么清晰。布满噪点的画面,就如同被遮盖上了一层薄纱,模糊而朦胧。英国声音艺术家、作曲家Scanner所做的配音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可信度,并诱使人们想要穿透画面上噪点的干扰,看清这星球的真实样貌。
上海的豫园是由一位政府官员为其父母在黄浦江边建造的一所宏伟园林,在步行游览豫园的时候,艺术家尼克•艾文科被这些多孔的不规则石块所着迷。它们的造型使他想起雕塑家亨利·摩尔(1898-1986)和他的早期雕塑。他的灵感来自东西方传统,以及所谓流体建筑(blob architecture)的美学,就创造了当代数字化的石雕。这种最新的数字印刷技术让艺术家可以在其它造型的范围内创作造型,并因而创造复杂、小型化、能让我们想起自然的结构。这确实就是数字化和真实创作之间的相互促进,也正是尼克•艾文科感兴趣的地方。
中国艺术家胡介鸣的三屏互动影像装置-立体声作品《水上,水下》(2003)中屏幕A的影像是一男子在书房里面窗而坐, 手持钓鱼杆悠然垂钓,当观众靠近时, 书房水汹涌地注入书房至充满, 人、物和空间处于水下状态,当观众离去, 一切复原为水上的状态。屏幕B的影像是一处平静的水面, 远处的河岸线的景色为小桥、亭台楼阁和高楼建筑群,当观众接近时, 河面上远近各处有鱼跃出水面, 水面上涟漪连连,观众离去即恢复平静。屏幕C的影像为水下情景, 当观众出现时水下有潜泳者进入画面, 有的是经过画面、有的处于挣扎状态。观众离开观看区域潜泳者游出画面, 水下恢复宁静。胡介鸣的作品从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利用日常情境转换,感人至深。
中国艺术家彭韫的空间-机械定时装置作品《时间轴的左侧》(2009)是一个黑匣子,观众从匣子右侧的门进入,经历五分钟的全黑体验,随后位于左侧的橱门自动开启。青年艺术家彭韫,1982年出生于四川, 1999-2003年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4-2007年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获硕士学位,其作品先后参与过多个国内外大型艺术联展。现执教于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方向)。
吴珏辉作品《3号景点》(2005)是一件互动影像装置作品。当我们看照片时,照片拍摄时的时间和地点都会被我们记住。在这件作品中,我们看见犹如中国传统水墨中的山石。而现实中这些图像是由经过数码处理过的纸屑被投射在半透明织物上的影像。当观众靠近观看这些画面时,他们会发现山石间有人在穿行。但当他们更仔细的近距离观察时则会发现,在山石间穿行的正是他们自己。
上海新媒体艺术家陈星汉(Jenova Chen)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随后前往洛杉矶继续深造数字游戏开发,个人拥有多款游戏产品被索尼公司(SONY Co.)收录,并成功加入PS3官方指定的游戏产品家族中。同时,陈星汉在索尼公司的扶持下,自主创业成立了thatgamecompany,其主打产品《花》(Flower)如今正在索尼PS游戏主页上热销。陈星汉现定居美国洛杉矶。
香港设计师兼新媒体艺术家罗杨文(Teddy Lo)喜好探索LED发光二极管给人眼带来的视觉幻象,此次由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龚明光(Samuel Kung)推荐参与交流展。其作品力求用尽可能少的LED为人类视觉带来尽可能多的视觉幻象。他成功运用四根LED装置,创造了京剧脸谱、常人笑脸、骷髅头等多幅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