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风已停,而浪不止 —— 新媒体的社会化现实

国际媒体艺术研讨大会主题
跨文化趋势 | 跨媒介转换

主办机构: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联合主办机构:英国普利茅斯大学 国际媒体艺术博士研究联盟

研讨会日程:2011年8月26日- 27日,早9点至晚6点
研讨会场地:上海松江区文翔路2200号(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3号楼,图文信息中心4层)

/
李振华 演讲稿件
/

新媒体发展在中国有两个主要的线索,一个是录像艺术发展自80年代,一个是来自国际的新媒体艺术展览,如2002年的MAAP亚太媒体艺术。第一个线索衍生出邱志杰和吴美纯策划的《影像现象》于1996年,以及后来的《97录像艺术观摩》于1997年。而后一个线索则与新媒体国际化展览,构建了更深入之可能,之后2004-2006年的《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2008和2011年的《媒体中国》系列都是在这个线索之下。

2007年CIGE曾经约请我策划一个关于综合媒体实验室的项目,作为一个跨文化的讨论,这个项目分别有着不同的针对文化的反思,如在新媒体进程中的信息过载,这并不局限在我们认知的计算机存储问题,而是超越了我们认识的关于存在于不可见的知识领域的信息,以及不断扩展的新知识所带来的困扰。

http://www.bjartlab.com/read.php?112

2009年eARTS上海电子艺术节,我策划了一个项目《新媒体考古》这个项目更有对应的讨论新媒体发展至今,存在的一些困惑。通过展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媒体资料,以及邀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媒体机构的负责人、理论家和策展人,讨论新媒体进程中的问题。

http://www.bjartlab.com/read.php?180

2007年我和我的机构北京艺术实验室,一直致力于发现新媒体和媒体介入的社会、文化方面的调查,始于2007年高飞的《杭州调查》计划,2009年翁志娟的上海调查,2009年管盛盛的纪录片调查,这些调查与之前的研讨会构成了线索上的联系。

新媒体发展至今,正在面临一个巨大的转型,一个需要来自如齐林斯基所期待的文化的上下文关系(媒体考古学)的全球化视角,一个需要地区性的来认识新媒体的发展,还有从当代艺术的内部来看这一进程,以及对来自外部媒介成熟的积淀的了解。

齐林斯基的媒体考古学,不同于之前李约翰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并非专注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伟大,而是针对那些在欧中中心之外的发现的肯定,这一视角独立于那些如今天的当代艺术史研究的逻辑,试图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归结为欧洲或是美国,尤其是阴谋论指涉的美国政治阴谋,所导致的当代艺术的论断方式,以及对印度理论家所提出的有关“后殖民”问题等,种种对基于欧洲和美国,对其文化根源或是导致文化产生的肯定。齐林斯基的方法是将现实的产生,推理到一个更远大的历史中,去探寻历史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在地缘上是如何间接或是直接被传播到其他地域的。这一视角甚至是肯定了全球化的必然,而且肯定了这一现象发生基于知识的演进和人类对“新”的需要。在齐林斯基的视野中,新媒体艺术的今天并非是仅仅基于欧美科学发现或是文化优势,而是这些科学发现,以及文化优势背后的长年的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类的贡献,在地缘上曾经发生在中国、阿拉伯世界,还有那些未知的地区。

地域性的发展往往和新媒体艺术应该是什么有关,如日本的ICC在NTT电信公司支持之下,就与德国的ZKM,奥地利林兹的电子艺术节,还有澳大利亚的生物艺术研究所SymbioticA很不同,当然这还不包括像荷兰的Montevideo等机构是针对录像艺术类型研究方向的。这些都说明了不同地缘对文化需要中媒体介入和逻辑的不同,在这个方面中国的情况也就呈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性。如80年代录像艺术的兴起,90年代录像艺术展览、数码摄影和90年代末期新媒体的兴起,2000年后新媒体教育的兴起,还有来自不同语境下的对新媒体理论的引进,如麦克卢汉、德鲁兹、齐林斯基等不同类型理论书籍的引入,还有大量针对录像艺术的翻译,主体是德国和美国的针对录像艺术的评论。这些都影响了中国所发生的媒体艺术现实,伴随着逐渐接壤的共时性现实之下的媒体艺术的现实。

自当代艺术的内部看,媒体艺术是伴随着电视机和录像作为开端的,是基于美学本身和材料试验上的尝试,后因为其便易性和其融合科学与当代的特性,成为当代艺术运动字70年代以来最成功的例证。它不同于其他媒材所指涉的文化的抵抗和政治特性,它消解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紧张感,最终成为更加接近艺术家需要创作的核心,以及文化演进的策略,直到录像艺术被DV运动所带来的广泛的社会特性所淹没。独立电影、录像艺术、纪录片、动画等等突然融汇到一个领域,甚至还有设计和广告,及其美学上的从艺术个体到公众,再到艺术个体经验的变化。它不同于德国或是美国录像艺术或是艺术家引发的政治事件,或是美学方法所引领的电影、电视等公共传播上的变化,中国录像艺术的情况是和公众传媒一起到来的,甚至集体上晚于传媒的发展。

尤其网站、社群媒体等出现以来,中国艺术家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特别的传播方法,一方面将自身置于传播之中,一方面在思考新出现的媒介的可能性。这与欧洲、美国的Twitter或是facebook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的使用者所扮演的角色,远远的超过了使用者本身,而是在传媒之上,公共知识分子领域,通过这一媒介不断深入和探索其可能性,及其边界。

这些都是我所要讲的预设和前提,首先我们需要认清新媒体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唯一的源头,另外就是如果看待今日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往往需要看这些地域性特征,并非只有中国的新媒体研究需要看,欧美也一样,因为他们也并非同宗同源,如录像艺术的起源可以被追述到美国,可以录像艺术之外如声音艺术就不是美国了,还有其他领域的源头,以及导致这些源头的发现,就更加的复杂。还有就是今天发展中的社群媒体的重要性,在不同的地区也是不一样的,如140字的限制,以及社群的不同,在美国这就是一个校内网,在中国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揭示现实的传媒空间,在土耳其就导致了革命。还有知识界是如何看待这些媒体、媒介发展,以及其揭示现实的同时所产生的反作用,都可以被看作是新媒体研究中非常需要的态度和精神。

仿佛新媒体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死角,我们必须通过消解新媒体,来完成对其他领域真正的跨越和实践。新媒体之于欧美已经经过了若干年的完善,无论是什么来源的新媒体,正在成为被抛弃的不合时宜的,自我已经不能更新的传统机构。而正是这个时候,新媒体本身也需要转型,也就是如何摆脱其自身知识系统的局限性,以及其合乎逻辑的基于当代文化的合理性,还有其僵化的运营模式、展示方式,以及和科学试验的相似性特征。如何探索更需要的实践,及其在美学和社会学等多重领域的贡献。

我一直认为新媒体艺术的核心问题是,新媒体可以给艺术带来什么?艺术为什么需要新媒体?当然除了问问题之外,还希望更多的调查整理已经发生的新媒体的例证,以供未来判断新媒体的来源问题。这不是简单的归结到理论的线索上,而是通过实证,艺术家的实践推导出的历史线索。

今天的新媒体之于西方世界仿佛需要停顿整合了,伴随着文化政策的变化,以及来自艺术家不希望被仅仅定已在其领域的诉求,正在完成与当代艺术合并的命运。自60年代以来的新媒体之大潮正在没落,这确实需要反思,也就是新媒体这一概念自身的缺陷,及其自我隔离的运作方式,是否可以带来理想的试验艺术及其他领域的创建呢?我更担心的是变换了名称的教育机制是否可以真的提供一个跨媒体的平台,其运营模式是否可以适应世界的变迁。当然如何弥合这些问题,还需要那些实际的教育者、艺术家、策划人共同去完善。

最后给大家介绍以下最近收集整理的一些与新媒体相关的资料:
http://bjartlab.com/read.php?294

谢谢胡介鸣老师,谢谢袁晓潆同志的邀请,谢谢大家。

李振华
2011年8月17日

About Amao

Open Smile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ARTS, 新媒体艺术 and tagged , , , , , , , , , ,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