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隐身和去新媒体(Invisible Info and Avoid New Media)

艺术家Marc Lee谈创作

主讲/对谈:Marc Leehttp://www.1go1.net//李振华(http://www.bjartlab.com/

地点:民生现代美术馆

时间:10815:00-16:30

by 顾灵 LingGU

Marc Lee是一名来自瑞士的艺术家,他先后在巴塞尔和苏黎世学习美术及新媒体艺术。自2002年毕业至今,Marc在为一家电视制作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以获得固定收入的同时,也将工作中的专业编程知识与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策划人李振华对Marc的工作如是评价:(他)一直是在探寻新兴的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相对道德观念,以及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对当代文化产生歧异的探索。Marc的工作可以被归结为几个有趣的阶段,一个阶段是他基于网络所创作的针对人工智能,和网络自身所带来的对私人侵扰的担忧,如1999Marc Lee 创作的关于网络智能的作品NUNhttp://www.nun.ch/netz.html),极简数字形态和其所关注的一个与真实世界平行共生的数字世界的瞬息万变的成长相关。他之后的作品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关注来自电视的新闻和来自网络的实时更新信息之间的关系。自2009年以来,Marc的作品大量涉及此类探索,如与苏黎世电视台合作的项目NEWS, i’m lovin’ it 《新闻,我的爱》(http://www.1go1.net/index.php/Main/NewsImLovinIt)。这个作品可以说是艺术家将新闻片段带入观者视角的尝试,强调了新闻呈现中所出现的片段性、临时性。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2001年,还在学校进修的Marc与其他五名同学合作,根据老师提出的命题电子监视Electronically Surveillance)创作了一件名为Tracenoizer的作品,这一基于网络搜索、分析与个人网页发布的系统用于生成数据身份data body)的克隆体,以此扰乱人物相关信息的搜索结果,让浏览者无从辨别信息真伪。所谓数据身份,即每个网络用户在网络操作过程中留下的痕迹(trace),包括在线填写的表单信息、各类博客平台的个人网页、搜索记录等等,这些信息会被搜索引擎抓取、收录并无法删除。比如在某人申请瑞士银行信用卡同时,银行就会查询申请人的相关信用记录。为保护网络用户隐私,该系统可根据前台界面输入的姓名,通过内嵌的搜索引擎抓取结果中的前十个链接并自动生成页面,将之即时发布至目录网站平台,搜索引擎蜘蛛也会自动将相应网址再度收录。界面中还提供克隆功能,由此系统会自动将这一虚假的个人主页不断复制,可能产生成百上千包含虚假信息的个人主页,从而将真实的数据身份淹没在数据克隆身份中。此时,当网络用户搜索上述姓名,显示出的搜索结果将大多为不真实或与这个人毫无关联,这些信息无法删除并会快速传播;由于并非实名系统,所以监管部门也无从管理。

 

是年,出于对作品潜在影响的期待,MarcLANKnowbotic Research继续深化并创作了新作品Clone-it!《克隆它!》,后者将Marc当时就读的学校中100多名教师的网页进行了克隆,之后两个月没什么动静,直到第3个月许多教师都开始大光其火。但这还没完,Marc与小组成员又克隆了同年举办的巴塞尔艺博会(Art Basel)的所有参展艺术家页面,如Matt Mullican的页面就被克隆了14次,其克隆网址与艺术家姓名被印制在粘纸上全城分发。由此产生的麻烦可想而知,项目在一片反对声中被迫终止。

 

 

 

李振华认为,这一作品将网络文化中个人私密信息这一话题推向了高潮,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担忧和对未来网络的预见性。通过这一作品,网络作为日常工具得以被观者重新审视,其重要性与发展(包括搜索功能、个性化网页)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不断记录并利用用户的个人信息。如何面对这一强大的电子监控系统从而保护个人隐私、私人身份是《克隆它!》这一作品有意识地进行探讨并试图解决的问题,它通过攻击他人来引发受众的注意并激发其产生思考。有些人可能对自爆隐私持无所谓甚至欢迎的态度,而有些人则会建立多重身份来保护自己真实的数据身份,比如Marc本人。

 

作品The Dogmeat.org Project《狗肉联盟》(http://www.1go1.net/index.php/Main/Dogmeat)创作于2002年,作品的缘起是在当年的日韩世界杯举行之前,FIFA(国际足联)发出正式申明要求韩国禁止食用狗肉,这一类后殖民主义的申明让Marc感到烦扰,又一个西方告诉东方该怎么样的例子。西方同样食用马和兔,而这两种动物是韩国人不吃的。这些食物上的差别反映的应是单纯文化上的区别,而不应由一个所谓的联合协会来规定。于是Marc和金素奇(Kim Sukhee)合作,找到韩国当地一个狗肉屠宰场的网站,对之进行改造,注册了Dogmeat.org的域名,并在网站上登录了一家名为金大宇狗肉公司(Kim Daewoo Dog Meat Company)的假公司,标明公司的总部位于首尔,并在苏黎世设有分部,而苏黎世也恰是FIFA总部所在。网站一上线就有很多媒体关注,还有记者根据苏黎世办公室的地址想要进行拍摄和报道,当然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家其实子虚乌有的公司。

 

Marc为网站设计了在线购物系统,如将地区选择为韩国,那就只有一种狗出售(也是韩国人常吃的狗种);如将地区选择为苏黎世,则会有几十种狗的选择:在让人哑然失笑的同时将作品的气氛调节得并不那么严肃;操作的第二步可以选择狗身体不同部分的肉抑或订购整只狗,在选择的同时计价金额会同步显示在右侧的表单中。此外,根据韩国人在杀狗前打狗会使狗更美味的说法,订购页面还设有打狗及向狗扔飞镖的功能(当然都是网页上的图片模拟),同时计价费用会随之上升。在完成选择狗肉与提升肉质的步骤后,用户可在接下来的页面中填入配送信息、信用卡支付信息等,直至最终确认订单,一个错误页面会弹出,提示网站无法送货。事实上有为数不少的人在网站上下订。Marc在网站上设立了论坛和留言区,网友发言很踊跃,其态度主要分成两派:爱狗者极力反对、谴责这一网站;也有人喜欢这个点子,觉得很有趣。双方会发起激烈的辩论,甚至还有涉及种族主义的言论。

 

 

 

其实Marc Lee并非艺术家的本名,而是为这个网站而设的网名,用以保护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站上线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Marc Lee”成为了网络红人,获得了许多网友的关注,于是Marc在其之后所有的项目中都沿用了这一名字,从而成为其第二身份”(作为艺术家的唯一身份)。

 

 

 

这一作品标志着艺术家开始偏离其成长的文化、道德环境,开始着重于对外部世界文化、道德的探索。这一项目首先将欧洲文化中心的政治位置进行解构,同时艺术家更关注在其他地域文化特性的发现,并将西方普世价值中所带来的弊端进行彻底的讽刺。其实最近关于动物保护方面的电影屡见不鲜,包括《海豚湾》(日本大批屠杀海豚以冒充金枪鱼)、雅克·贝汉的《海洋》等。据相关学者称,一种二战之后才出现的所谓极端道德主义的道德感带来对保护动物极端化的态度,比如目前欧洲极少有动物杀戮场面的曝光。Marc的作品恰是对这一现象的有力且有趣的回应。——李振华

 

 

 

作品Breaking Newsroom 《新闻游戏屋》[搜索关键词:Roger Federer(罗杰·费德勒,网球运动员),模式:信息](http://www.1go1.net/index.php/Main/Newsroom)的第一个版本始于2007年,且还在发展中。这一互动装置将用户在前台界面输入的关键词通过16个搜索引擎(如谷歌、雅虎等)自动抓取搜索结果(包括图片、新闻、视频、音乐)并拼贴式地投影到大型屏幕上从而形成连贯画面。观众可以选择呈现模式,在严肃与娱乐间切换,如在以战争为关键词搜索时将模式切换为娱乐,则呈现的效果显得十分矛盾而荒诞。Marc通过软件设计了一个实时动态的物理空间环境,让观者沉浸其中。正如标题(可直译为打破头条新闻),观众不再只是浏览互联网上的信息,而是可以将之打破、重组,来烹调自己的新闻。这一作品着重于对网络新闻的整理和抽取,创造了个性化新闻生产系统。

 

 

 

李振华指出,在此之后Marc的作品都大量沿用这一逻辑,从而构成其艺术的风格和特征,基于网络和实时抓取的新闻,及艺术家对这一规则的设定,都说明了来自文化、传播和道德等等线索下,文化交融的反思。

 

 

 

《新闻游戏屋》的前身当数2004年的作品TV bot,这一作品在今年有了升级版本TV bot2.0。它是一个24小时在线播放最近1小时内全球范围发生事件的新闻台,系统抓取的内容来自电视台、电台、微博网站、网络摄像头、门户网站等,形式包括图文、视频与音频。这件非互动作品为观众带来最新鲜、最大量、最广泛的新闻报道。Marc对大型新闻台的运营进行反思,认为后者雇佣了大量员工、耗费了巨大成本;但他只做了一个软件,其维护成本十分低廉,也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由于TV bot只播放最新新闻,所以其内容永远不会重复。

 

O-N-N2005-2007)同样是针对网络新闻的主题,但可以说同四年之前的《克隆它》走了两个方向,后者系统自动克隆出包含错误页面的个人主页以混淆视听从而保护真实的数据身份,而前者则给予用户自制信息网站并将之加以推广从而让相关的有效信息获得更多点击的工具。根据点对点(peer to peer)的网络联盟系统(即没有中央服务器、只有个人用户端直接联结),用户可在系统界面中选择模板,并个性化定制模块(如颜色、字体),自主填入内容并由系统即时生成一个网页,网页地址可从十个url地址中选择并以二级域名命名,如:_.clickormiss.com/_.newsprovider.com。这十个url的域名都已被搜索引擎收录,从而使这些新建的独立页面可以出现在搜索结果页非常靠前的位置,由此获得更多点击。用户可以制作多个不同模板但相同内容的页面,这些页面会被多个开放新闻门户网站收录。Marc对大众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局限性进行了反思,指出绝大多数大众媒体为了卖广告,提供的信息往往主流;但那些只有小众关心但其实相当重要的信息就被淹没在信息流中不见天日,尤其是许多个人网站,很难获得大量浏览。从而O-N-N(Open News Network,开放新闻联盟)提供给个人页面更大的读者群。

 

 

 

李振华将Marc的这件作品同维基解密(wikileaks)并置,虽然Marc认为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但对于主流媒体权力的对抗是李振华看到的两者共性。不同在于,维基解密揭穿了传统媒体出于政治或其他因素而报道虚假新闻的事实,取而代之提供确凿真实、更具深度的信息;而Marc的作品则是关怀个人的发言权,通过创作助力个人的声音,将之与主流媒体对抗,从而凸显出网络特有的自由、公平的属性。

 

1999年起近10年的创作中,Marc发现自己的作品很难买卖,尤其是一些基于网络的作品,是否被认可为是一件艺术品都是个问题。于是从2008年开始他着手构思并创建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以.com这一商业后缀注册的网站Oamos.com,这个正在进行的项目秉承了《新闻游戏屋》的逻辑,被Marc称为是前者的简化版;但并非以软件及装置呈现。Oamos是一个24小时在线的开放网站,用户可以自由登录访问,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后,系统会自动抓取搜索结果(如新闻、图片、视频、音乐、链接),用户可选择不同的显示模板更改呈现效果。Marc基于这个网站制定了一套商业计划,将用户分为六个等级,越低等级的用户被设有越多的使用限制;最高等级的两种付费用户面向需要此类信息抓取服务和个性化设计的网站,以及会所、酒吧等场所举办活动时现场投影屏幕的即时VJ效果。但事实证明这个商业点子并不挣钱。

 

2010Marc作为重要的网络信息艺术家携其新作《一万个移动的城市》(10,000 moving cities)参加ZKM(德国媒体艺术中心)20周年纪念展览。这一展览旨在回顾ZKM的馆藏并开展相关研究项目,包括录像艺术等,进行梳理并展示。Marc的装置作品占400m2,观众可通过操作界面从全球各地的一万座城市中进行选择,城市标识根据人口数量显示不同颜色(如超过一百万居民的城市以红色标识);系统将自动从主要的网络搜索引擎(ccMixer, Flickr, Google, Pozinger, Technorati, Yahoo, Wikipedia等)抓取与该城市相关的搜素结果(如新闻、图像、视频、声音等)并将之投影到3D抽象雕塑上。投影设备并非分散布置,而是由一套系统整合控制。

 

 

 

Marc与会分享的最后两个项目颇具实验性,其一是两个月前与好友Alexander合作,邀请12位艺术家与8匹驴子在苏黎世境内的阿尔卑斯山顶待了3天。每位艺术家都须创作一件作品。由于山顶没有任何供电系统,所有设备(如充电器、电池等)均需自备携带,于是一行人大包小包上了山。夜幕降临,Marc将迷你摄录器固定在驴子的前腿上,同时将一台屏幕固定在驴背上。驴自由地行走,屏幕开始播放驴脚跟头的画面;在Marc看来,这一过程其实已将驴转换为了一个媒体。其二延续了同样的概念,只不过承载录像的媒介从驴换成了船只,于是一叶小舟载着摇摇晃晃、播着阵阵涟漪的屏幕划向湖心,录下水纹的同时也录下了水声。这一湖泊就位于Marc家附近,项目实行于三周前。Marc感言,这样的实验性实践创作十分重要,给予自己和同伴一个机会去全情体验现实环境,去换个视角感知周围的一切。针对第一个项目Marc将会与合作者完成一部纪录片,但纪录片的主要目的还只是为了记录,关键依然在于这份体验。

 

 

 

这一在水上的试验项目充满了诗意,将之描述为Marc创作发展的有趣节点,并总结Marc的作品都是对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理解。作为一名媒体艺术家,Marc Lee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也通过其特有的方式进行艺术上的反思、讨论。在李振华近期关于涉媒体和反媒体的研究中,也包含了关于媒体本身的反思;而Marc的创作正是在使用媒体的同时提供媒体反思。——李振华

 

 

About Amao

Open Smile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ARTS, 新媒体艺术 and tagged , , ,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