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gallery contains 10 photos.
参与嘉宾:李振华、胡介鸣、徐文恺、郑为民、顾灵、Marc Lee 地点:外滩美术馆RAM 时间:10月8日11:00-12:30 by 顾灵 LingGU 项目介绍: 这个项目旨在发现新闻传媒和网络传媒直接的裂缝,一个针对信息时代,信息争夺的不可见的战争。一方面我们在面对的是信息的遮蔽和强调,一方面我们在面对的是大量信息的过载,在这个方面,我们既要分析来自限制信息的需要,也就是维护稳定性和社会平衡的需要。一方面我们要认清那些垃圾信息源头的,一个逐渐被放大的与真实世界接壤的另外的世界,它既是真实世界的延伸,也是其反照。 作品介绍: 胡介鸣 1995-1996,装置摄影影像,8000/8000/3000mm,1996 在我的创作中,关于信息的讨论其实很早就有。作品《1995-1996》收集了1995年最后一天中午起至1996年第一天中午止这24小时内面对电视机每隔5分钟非常精准地拍摄一遍上海普通家庭所能接收到的12个频道的电视节日图像。拍摄时间分别记录于图片的右下角。每个图像被制成25cmx20cm的透明正片,将同一时间的12个图像组成一个“截面”,将这些电视图像“截面”悬挂成一个庞大的信息迷宫。 2006年《嗨!一个世界正在建设中》(Hi! A world, Which Is Being Built,2006-2011)诞生。 No.01,2006,装置灯箱图片,1030cm/1008cm/20cm(126cm/206cm/20cm),40个灯箱叠加安装 2006年4月,我写下了这一系列作品的初步构思:用计算机3D技术塑造一个直径1000cm以月球和火星为参照的天体,在这个天体的地表上安排人类的生存景象,这些景象是按当下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和格局为原材料进行重新组合和编排。编排的原则是违反现实图景的、荒诞的和非理性的,旨在产生一个可供测观的乌托邦世界格局。观众测观的方式参考天体考察的方式,现场安排多个望远镜,观众通过望远镜观看作品的细部,了解乌托邦的景象,反思现实世界中的种种问题。 No.2,2010,网络实时互动影像装置,1080P投影机计算机互联网络 20-60倍望远镜,16-9全高清 作品的第二个版本实现了网络实时互动的虚拟世界建设,无名星球上的历史演化是根据网络的信息进行的,这个版本连线的是www.artlinkart.com网站的数据库,将当下的艺术信息(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展览、作品、文章等)的实时状况与虚拟世界的发展相关联,观众通过望远镜观测获得这样的交互状态。 No.10,2010-2011,信息装置,电脑程序数据库高清投影仪望远镜 未名星球将以彻底数字化的方式存在于赛博空间(cyberspace),星球上城建工程的兴、衰、亡、毁,或再生、迁移,“模拟”着文明的发展境遇,而驱动这枚数字星球命运的恰恰是地球人类的现实境遇:重大的科学发现、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或股市的跌荡、战争、移民潮、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这些都会动态作用于未名星球。艺术家借助计算机与通讯技术“设定”了这样一种“生成关联”,实际上,作品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作者的主观编排,理论上,这枚未名星球可以无限期地存在于赛博空间,直至关联母体的消亡。 理想状态呈现 这件作品目前进行到第10个版本,正如作品标题,它正在建设中,不同一般的作品,总会有个成品表示创作完成,但这件作品我希望它能像一个生命体那样不断生长。自2006年起历时五年,对我来说就是个五岁的孩子。虽然其呈现方式从静止的图像、灯箱到目前的互动信息装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作品依然按照当初设定的理念发展,但具体明年、后年长成什么样我也无法预计。我为它设定了自身规律、投注意图,创作形式从当初的3D技术直至目前的程序编写,这个星球寄托了乌托邦的理想,呈现人类生存的景象,自己书写历史。其理想的呈现方式,我希望是在一个10mx10m的暗黑空间,观众通过望远镜像观察天文景象一般来观察这个星球的生长,以现实的经验触发星球的建造。它联通网络并实时更新,不知终止点在何处。 徐文恺(aaajiao) 《植入计划》,装置,2008,概念:aaajiao,王振飞,王鹿鸣 交互部分:aaajiao,刘晓光 建筑部分:王振飞,王鹿鸣 计算机图形:aaajiao,王振飞 这是一件2008年的作品,作为上海电子艺术节(eARTS)的参展作品建成于浦东万达广场,其伦理与一般类表皮的算法建筑不同,它通过算法本身来改造空间的结构,用一套简单的算法来生成建筑,其算法不是结论、而是过程。比如1+1=2,一般算法呈现的是2这个结果,而这个项目贡献的十套算法都呈现过程。其算法逻辑基于分形几何,具体来说:在三角形中找中点,由此衍生出新的三角形。这是一套整体改造空间的方法。十套算法建筑分别位于世界各地。最终确定建成的这座建筑是十套中最简单的,出于作品展示效果考虑,我们在其内部设立交互装置,以此将之命名为“植入计划”,即呈现现实与虚拟的交错状态。由于资金的限制,我们没能做更多的延伸,但虚拟和现实双向植入的这条线索依然会走下去,但具体怎么做、做什么还没想清楚。这个项目与两位建筑师王振飞、王鹿鸣共同合作,他们凭借这件作品获得了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年轻建筑师单元的二等奖。在我看来这是建筑与艺术联合创作为他们带来的不一样的结果。总体来说,虚拟和现实双植入的概念通过这件作品在一定范围内被实现了,对整体的构思理念也是比较好的尝试。 郑为民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