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Randian
安塞姆·基弗的“千花齐放”
展览场景: 安塞姆·基弗的“千花齐放”,香港白立方画廊 (© 艺术家; 图片鸣谢: White Cube 白立方画廊)
“千花齐放” (“Let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安塞姆·基弗个展。
White Cube 白立方画廊 (香港干诺道中50号)。2012年5月16日至8月25日。
2012年5月17日摘自张晓刚的微博及跟帖:
张晓刚(中国艺术家): 白立方画廊这次推出的是老牌德国艺术家基弗尔的新作,老毛与“百花齐放”,为什么要重新画这个题材?是专为中国市场而作么?
Timneverdie:老外只知道中国的三个人:1.毛泽东 2.李小龙 3.成龙。
孙宁(站台中国):市场和资本摧毁艺术家的力量太巨大了,他在我心里的地位瞬间归零。我那可怜但还没好的青春崇拜与记忆啊,变得逐渐苍白和稀少。
申舶良(艺讯中国):Kiefer这次还说毛的taste比希特勒强得多,说他是文化诗人。
以上是微博对安塞姆·基弗在香港白立方个展的几条负面回馈。讽刺的是,众人最为失望之处恰在于基弗并未绽放自己的花。
安塞姆·基弗是一名道德史学家,常以欧洲史、尤其是西方史中的关键时刻——纳粹德国的毁灭性崛起与最终落败——来衡量历史与文化。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基弗的所有作品、即便画着毛主席的头像,都可称之为“德国的”。
现代欧洲尽管当前身陷经济泥沼,但与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相比,仍是富有、民主、透明、公平、尊重人权的榜样。这份尊重在上世纪40年代纳粹主义的阴影笼罩下建立起来。而安塞姆·基弗就是捍卫这份尊重的卫士之一,这位铁面无私的哨兵不容许对历史的遗忘。
基弗提到,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毛泽东思想在欧洲同样盛行(有人会认为欧洲左翼人士应 早就吸取了俄国的教训而对魅力领袖保持警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句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口号,但西方引用时常将“百”误作为 “千”,基弗也是一样。
德国同中国都罹患集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都有各自虚假的“救世主”或“救世英雄”(弥赛亚,Messiah), 都有小语录、雕塑、焚烧与惩罚,鲜花满地的战场,血案与侩子手。都明白向自己的民族隐藏过去与先人所为意味着什么。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人们戏剧性地肆 无忌惮起来,纸糊的墙(或泥墙、电子墙)纷纷立起来,孩子们拉扯着大人让父母解释各自的所作所为。
安塞姆·基弗从未放过他的祖国或他自己。他的成功并非来自妥协。他也不缺钱。所以他需要卖给中国藏家的推测不够 说服力(加之如果白立方想卖这类题材,那他们手里也有大把更方便在香港展出操作的艺术家可供选择)。那香港是展出这些作品的最佳场合吗?不是,北京才是。 但就当下而言有些困难。香港不过是退而求其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