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
Calendar
March 2023 M T W T F S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Search
Stage
-
Recently posts
Tag Archives: White Cube
Anselm Kiefer’s “Let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From Randian 安塞姆·基弗的“千花齐放” 文: 墨虎恺 (译: 顾灵) / 2012年6月12日 展览场景: 安塞姆·基弗的“千花齐放”,香港白立方画廊 (© 艺术家; 图片鸣谢: White Cube 白立方画廊) “千花齐放” (“Let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安塞姆·基弗个展。 White Cube 白立方画廊 (香港干诺道中50号)。2012年5月16日至8月25日。 2012年5月17日摘自张晓刚的微博及跟帖: 张晓刚(中国艺术家): 白立方画廊这次推出的是老牌德国艺术家基弗尔的新作,老毛与“百花齐放”,为什么要重新画这个题材?是专为中国市场而作么? Timneverdie:老外只知道中国的三个人:1.毛泽东 2.李小龙 3.成龙。 孙宁(站台中国):市场和资本摧毁艺术家的力量太巨大了,他在我心里的地位瞬间归零。我那可怜但还没好的青春崇拜与记忆啊,变得逐渐苍白和稀少。 申舶良(艺讯中国):Kiefer这次还说毛的taste比希特勒强得多,说他是文化诗人。 以上是微博对安塞姆·基弗在香港白立方个展的几条负面回馈。讽刺的是,众人最为失望之处恰在于基弗并未绽放自己的花。 安塞姆·基弗是一名道德史学家,常以欧洲史、尤其是西方史中的关键时刻——纳粹德国的毁灭性崛起与最终落败——来衡量历史与文化。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基弗的所有作品、即便画着毛主席的头像,都可称之为“德国的”。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Tagged Anselm Kiefer, Art HK, HK, Hundred Flowers Campaign, White Cube
Leave a comment
VIP Art Fair to return February2012
VIP 艺博会2012年2月回归 纽约 – VIP Art Fair,世界首届在线当代艺术博览会,正式宣布其第二届VIP 2.0将于2012年2月3日-8日举行,网址:VIPArtFair.com。国际顶尖画廊将展出价值$500至$1M(百万)不等的作品。 VIP 艺博会成立于2011年1月,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创建实时在线的展会现场,供浏览者了解、购买来自世界前沿艺术家的作品。 展会总监Noah Horowitz解释说:“VIP艺博会从成功的实体艺博会中借鉴经验,同时面向更广大的观众,为艺术圈及全球一流艺术交易商搭建起稳固的桥梁。” 已有来自32个国家的100家画廊参展,包括拉丁美洲和中东,远超去年的进展节奏。代表画廊如Zwirner (纽约), 白立方 (伦敦), 佩斯 (纽约,北京), Hetzler (柏林), Ropac (巴黎,萨尔兹堡), Fraenkel (旧金山), Goodman (纽约,巴黎) 与Hyundai (首尔). 主办方的新任技术副总裁Severin Andrieu-Delille表示:“在去年的在线艺博会中,组织方面临了大量人流的访问与相关技术问题。相应地,我们已经完成了大幅的系统升级,增添多台服务器与带宽资源。已经通过的逐项拟真测试让我们信心满满地应对高峰访问量。” 全新的博物馆化观展系统让观者得以购买全球顶尖艺术机构的作品。增强的社交媒体植入(如Twitter 和Facebook)邀请观者即时交流、分享喜好。VIP 2.0 支持所有网络浏览器、iPad与移动设备,并保留了去年大受欢迎的功能,诸如:互动展位、VIP专区的聊天功能等。 艺博会艺术品的交易方式正逐渐发生改变。从上一届来访者调查中得出的数据显示,人们对全新在线艺博会表示欢迎与赞赏,持续一周的在线艺博会吸引了来自196个国家逾40,000人次的访问,每位来访者的平均浏览时间均超过一小时,浏览期间观者可以定心欣赏200余件参展作品。 作为全球顶尖当代艺术画廊的门户,VIP艺博会为交易商提供了与现有客户顺畅沟通的在线技术,与潜在客户建立联系的广阔机遇,为艺术学子、教育工作者、评论家与策展人介绍了更多当代艺术家。 VIP Art Fair to retur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双年展/艺博会/展览
Tagged Art, Art museum, Arts festival, Beijing, Contemporary art, Latin America, New York City, White Cube
Leave a comment
Tate Prize 透纳奖综述
由英国泰特美术馆设立的、拥有25年傲人历史的透纳奖(The Turner Prize)是当今最为全球艺术界公认并珍视的当代艺术奖项,其命名是为了纪念著名英国印象派绘画大师威廉·透纳(William Turner)。透纳奖候选艺术家联展代表了当今英国视觉艺术的最高水准,同时也是激起艺术各界争相讨论的话题。 透纳奖的颁授对象是年龄在50岁以下、在英国出生、生活并工作,且在2009年5月6日之前的整整12个月中拥有突出表现的展览或展示的艺术家。今年的奖金总额为四万英镑,其中二万五千英镑将授予透纳奖得主,其余的五千英镑将均分给其余三位候选艺术家。 提名艺术家每年通过邀请产生,独立评委会每年更换。四名艺术家将成为最终候选人,他们的代表艺术作品将在泰特英国国际现当代艺术馆Tate Britain展出,直至当年12月奖项正式颁布为止。艺术家的最终获奖并不取决于其在泰特的展览——而是基于其被提名的艺术作品决定。 透纳奖的独立评委会每年更换,通常由一名在英国工作的作家、评论家、策展人或画廊总监,以及一名在英国以外工作的策展人或画廊总监合作担任。 25年前,美国当代艺术咄咄逼人,“传统深厚”的英国在当代艺术领域无所建树,艺术地位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英国的“透纳奖”以及“青年英国艺术家(YBA)”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诞生。长期以来,“透纳奖”与主流艺术观念和艺术市场潮流“唱对台戏”,不断突破人们习惯的艺术疆域,在世界范围引起类似“这也是艺术?”的争论。据报道,英国王储查尔斯更把“透纳奖”说成是“对艺术的污染”。 不妨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透纳奖”的离经叛道。2001年获奖的马丁·克里得的观念艺术作品“灯亮灯灭”,仅在空荡荡的展览厅里让灯光每隔5秒亮一次熄一次。而最著名的英国当代艺术家达明・赫斯特的作品则是把动物尸体解剖并浸泡在甲醛里。当架上绘画一统天下时,“透纳奖”排斥架上绘画,而专注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等当时不被主流艺术重视的“野路子”。如今,装置艺术等成为主流,架上绘画被边缘了,“透纳奖”又鬼使神差地把奖授予一幅手工绘制的壁画作品。“透纳奖”只颁给50岁以下的艺术家。它推动了“青年英国艺术家(YBA)”运动的成功,使之在西方当代艺术领域与美国分庭抗礼。 “透纳奖”获奖艺术家在获奖前几乎都是“穷人”,但获奖后不乏成为巨富者。如赫斯特目前的作品总成交额已经超过毕加索。“透纳奖”本身最大的危险在于——它正在变成“主流”。只有保持与大多数人“不合作”的精神,保持其特立独行的艺术观,“透纳奖”才具有独特的意义。这就可以理解,在成功艺术家几乎都掌控在资本之手下的今天,为什么2009年最新一届的“透纳奖”颁给了一位不让自己作品进入商业渠道的艺术家理查德·赖特,他那千辛万苦画成的作品将在展出后毁掉。 正如在今年年初“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的群访会上,英国艺术史学家Simon Grant对透纳奖在英国文化艺术届的角色及对其发展的作用的评价:在透纳奖于1984年成立之前,英国的文化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势与边缘化现象非常明显,大多数进行独立创作的现当代艺术家举步维艰,如果他们做的是与主流艺术格格不入或仅是风格有所差异都会被边缘化,其发展空间被主流话语权挤压得连可呼吸的空气都很微薄。而1984年泰特成立了透纳奖之后,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这些当时被看做“特立独行、举止乖张”的青年艺术人被推到台前,并逐渐为公众所熟悉与接收,从而慢慢地将英国当代艺术的舞台扩大扩宽,强调其多元性的共存共荣,可以说是开创了英国当代艺术史的新纪元。 当然,事物总有其两面性。正因其拥抱的候选群体是青年当代艺术家,由其艺术性质本身决定了评判标准的难以确立,所以每一年透纳奖宣布短名单与获奖人的时刻,就是英国文 艺界吵吵嚷嚷得最凶的时候。所有的艺术评论人唇枪舌剑地争论这批“透纳人”孰好孰坏,或是对获奖人的艺术是非评头论足。而这一点,反过来说,其实对英国文艺界而言也完全不坏。因为在透纳奖之前,所有媒体对于当代艺术都缺乏应有的关注,甚至可以说对当代艺术完全不关注。而透纳奖设立之后的这番繁荣景象,是在其之前无人可以想象的。当然,不论怎样,我们依然不能肯定地评价说透纳奖就是英国最优秀的艺术奖项了,或者透纳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非常勇敢的、极具开创性而又富有争议的英国当代艺术奖项,同时也算是泰特艺术馆的一桩成就吧。 而该次展览的主要参展作品之一“民间档案”的创作者、英国艺术家Alan Kane也表示:记得有一回和Dinos Chapman(Jake & Dinos Chapman,杰克·查普曼与迪诺斯·查普曼兄弟是2003年透纳奖的短名单候选人,当年的透纳奖获得者是Grason Perry)讨论到透纳奖时,查普曼说之所以要叫透纳奖(英文原为Turner),是因为每个人都要Take a turn(英文俗语,风水轮流转的意思)。当然也不尽然说当代艺术如今数得上名头的家伙都得过透纳奖或被列入到短名单里头,但这也不失为一种真相。 其实对当代艺术来说,探索的意义远大于是否成功,对人类思想自由的权利争取远大于商业价值的意义。“透纳奖”可以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一些启发:艺术的探索没有禁区;艺术需要独立的思考;建立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话语平台,而不是盲目跟风,更不是仰人鼻息。
Posted in ARTS
Tagged Francisco Goya, Hoxton Square, Jake and Dinos Chapman, London, Nazism, Turner Prize, White Cube, Young British Artists
Leave a comment
Damien Hirst: Nothing Matters
达明·赫斯特:无所谓 2009年9月25日– 2010年1月30日 白立方:霍克斯顿广场与马森的庭院 2009年在与高顿·伯恩Gordon Burn对话时,达明·赫斯特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我觉得我已经到达了某种程度,并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我觉得我开始掌握了可以驾驭一切的一些工具,所有那些印象——疑虑、恐惧,一切——都开始脱离我的舞台了。” 白立方此次展示了达明·赫斯特最新创作的19幅作品,其中,在霍克斯顿广场展馆展示的是赫斯特的一些连屏画,创作时间从2007-2009年不等,其中以乌鸦为主题的作品描绘了像深夜一般漆黑的乌鸦,在蓝天的背景下挣扎扑腾着翅膀,鲜红的颜料流过它的颈脖。在马森的庭院展馆展出的一共四组的三联屏作品中,这些乌鸦再次出现,好像不祥的预兆不断地在那儿盘旋反复;他们是鬼魂出没的帮凶,是骸骨们的衣钵,在其中还能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物,如椅子、柠檬、水果刀,甚至动物骷髅、酒瓶和蝎子。 著名艺术评论家Rudi Fuchs在为这批画写评论文章时说:“当我尝试着去理解和斯特的最新画作时,我的视觉感官让我不断回想起贝克特——他的剧作永远是那么不典型、不突出,而主题却总是那么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欲言又止。言语被这些画作所打搅,发不出声响;线条被硬生生地割断,观察力的香气指引着我们慢慢摸索向这画面背后的隐约清晰的真相。 达明·赫斯特于1965年出生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如今生活工作在伦敦和德文郡。他参加过无数的群站,包括纽约P.S.1 当代艺术中心的“走进我/离开我” (Into Me / Out of Me,2006),泰特美术馆的‘In-A-Gadda-Da-Vida’ (2004),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2003)以及泰特摩登的“世纪城市”(Century City,2001)。其个展包括伦敦华莱士画廊的“爱,一个不少”(No Love Lost,2009),基辅平丘克艺术中心(Pinchuk Art Centre, Kiev,2009)“安魂曲”(Requiem),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Rijksmuseum)、奥斯陆现代艺术馆(Astrup Fearnley Museet fur Moderne Kunst)、波士顿美术馆(Oslo Museum of Fine Arts)的《为了上帝的爱》(For the Love of God,2005),以及那不勒斯的考古博物馆(Archaeological Museum,Naples,2004)。他于1994年收到了柏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 的奖学金,紧接着于1995年获得了透纳奖。其个人回顾展“Murderme”于2006年在伦敦蛇形画廊Serpentin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Tagged Bristol, Damien Hirst, Hirst, London, Tate Britain, Turner Prize, Wallace Collection, White Cub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