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things have its own time

万物有时

From: ArtForum.com.cn

迈克尔·克雷格马丁,《无题》(中号耳机),2014,铝板丙烯,122x122cm(无框).

色彩是迈克尔·克雷格马丁(Michael Craig-Martin)1978年创作物体线条画以来一以贯之的醒目要素本次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的个展此时包含了五十幅新作皆以波普式的明亮浓郁的色彩吸引观者的注意在四个典型的白立方展厅中画幅不一的正方画面每一张都包含着多种不同颜色对比色的组合呈现出柔和的调协感让前来参与开幕对谈的两位前辈艺术家李山和余友涵皆感平静宁和”。这一评价倒是有些出乎克雷格马丁的意料:“通常明亮的色彩会使人兴奋甚至紧张大概是由于色彩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颜色的掺白调配使人看了觉得平静吧其实我在这里一共只用了12种颜色我对混色不感兴趣只用掺白来调整纯色的浓淡每幅画面的背景色可以说主导了这幅画面的色彩。”而也正是因为色彩决定了此次的参展作品数量:“我的画色彩如此浓郁以至于每一幅都需要相当的呼吸空间所以一幅小画可能需要和一幅大画一样多的空间给予每一件作品单独的充分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唯有如此才能显示对观者及对作品的尊重我策划的每一个展览不论是我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遵循这一简单原则每一件作品你都能找到一个角度只看到它并在足够的空间中充分地观看它这是一种使作品完全展现其自身的尊重。”

使作品成为其自身使人找到其真我既是克雷格马丁的创作原则亦是这位YBA(英国青年艺术家导师的教学原则。“艺术是关于观察的艺术家的创作只有跟随真实的自我才能表达真切的观察。”而克雷格马丁作品中的对象始终是此时的物件展览标题此时”(Now)BBC电台节目百年百物》(由大英博物馆馆长Ewan McGregor策划并遴选100个物件以讲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启发希望通过描画100幅当代物件的画像来呈现对当代的观察直到因上文提及的观赏空间的需要而减少了原定100幅的画幅数量

人们倾向于形容日常物简单廉价”,这多是因为习以为常随着物的演变进行史物的复杂性逐渐被包纳在渐趋简单的外形中从而物的功能在其外形上无从辨别且其售价随着通货膨胀也渐趋昂贵而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苹果手机鼠标及平板电脑为当代日常物的线条画填上非常规的浓郁色彩图像与其对应的实物之间则产生了类似空间扭曲般的奇妙关联一方面观者从对物的轮廓的阅读中理解其作为实物的描画对象另一方面浓郁的色彩又将观者拉到抽象的真空中意识到眼前的图像仅是图像而非实物且超越了儿童识字填色手册上认知层面的理解然而随着上文提及的物的演变面对某些物的线条画观者或将难于识别其所对应的实物比如苹果鼠标

在筹备本次展览时克雷格马丁才第一次开始绘制上述这些真正此时的当代物件这对他而言可谓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在此之前他疲于寻找新的绘画对象从剪刀到篮球从书本到椅子椅子是克雷格马丁画中的常客他着迷于椅子甚至希望自己能设计椅子。“世上再也没有像椅子这样几乎穷尽一切材料与形式的物件且每天仍有人在设计新的椅子从材料运用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而言唯一与之堪比的或许只有女鞋尤其是高跟鞋设计是发明而艺术是观察杜尚没有发明小便池我也从不发明这些物的形象。”

试图一尽将当代物件收入画中的近乎强迫式的愿望与克雷格马丁早年随其爱尔兰家庭笃信的罗马天主教一脉相承天主教对万事万物皆归其位的主张在潜意识中支持着克雷格马丁用同一手法收录对当代物件的描画这些轮廓式的对当代物件的色彩速写从创作本质上又与他1973年的成名作一棵橡树异曲同工在放着一杯水的架子旁侧是克雷格马丁一人分饰两角的对话文本从相信与质疑作者与观者两个角度辩论这杯实质上已变成橡树但外表并未改变的水作为观念艺术史上的关键事件这一作品的出世无疑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对观念艺术何为与为何的极佳注解同样从天主教中面包与酒实则耶稣的圣体圣血的转化典故获得启发实物的形象与其对应的本质之间的不对等可以说是艺术创作中转化方式的万变不离其宗不过关键在于究竟如何判断事物的内在本质一棵橡树的文本所言这是一个无法证明亦无从证伪的问题因为实质并不依附于物理痕迹证据),但仍可以被人想象并相信不论是前文提及的人读图识物的转译也好还是观念艺术对日常事物及其表征的转化也罢身为一名艺术家与艺术教育者克雷格马丁无疑笃信艺术旨在找寻并揭示事物及艺术家本人的内在本质通过视像表达与观看本质基于想象并取决于是否相信

大概是1960克雷格马丁回忆道那年他19是个周日在纽约他突然就决定不去弥撒了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读书时理查德·塞拉布莱斯·马尔顿查克·克洛斯都是他同期的校友约瑟夫·阿尔勃斯(Josef Albers)是他就读时的导师做了不少跨学科的实验并在颜色领域支持极简理论这些对他的色彩创作影响颇深同一课程的导师还包括Alex Katz。几十年来同许多艺术家一样克雷格马丁尝试了多种不同的创作并主观上试图拒绝单一风格1978年以来的这些线条物体画延续着相似的表现形式当然除却绘画雕塑场地特定装置海报数码肖像影片也都是其创作的演变形式但主体同语汇是一致的

身为一名在越战前于美国求学工作多年的英国人,1966年克雷格马丁决心回到当时经济萧条的英国受聘于一所乡村艺术院校教书尽管收入颇为拮据但当时英国的艺术教育体系完全独立于综合高校的标准教学体系充分提供了艺术学生的实验自由这样的好体系诞生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英国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然而随着撒切尔夫人将艺术院校统一并入高校的政策出台分教体系不幸告终他的教学理念行动先于计划与其创作内涵为了观察你必须做出来如出一辙。“不论你在脑子里想得有多好如果你不把它做出来那么你永远不会被改变你的所做才会真正改变你。”这也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其创作的直截了当也呼应了他近年的一个展览标题少仍然是多”(Less is Still More):“理想状态下我当然希望观众可以花五分钟来看每幅画我想把一切多余的东西去除人们就能无可回避没有干扰单纯地观看我的作品如此简单有时候甚至看着觉得愚蠢但或许正因其愚蠢提醒着我们去单纯地观看。”

今年四月,“此时将会巡展至武汉的湖北美术馆。“清末我的曾祖父来到武汉与一名中国女子结婚之后又举家搬到了上海隔了两辈我的父亲也在上海出生这两座城市对我意味着很多,”近百年的变化寄托于有着八分之一中国血统的他的巡展计划时间的空间的语言的物件的或许唯一变化不多的还是色彩我们用心或无意看到的一切图像都是物在光的折射产生的画面而我们对这画面意义的解读与我们对表象之下的内涵所持的恒久的好奇与探寻恰是经历变化仍保单纯的所在

*本文中迈克尔·克雷格马丁的引文均来自201522日笔者与迈克尔·克雷格马丁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的采访及当日克雷格马丁与李山和余友涵的对谈

— 文/ 顾灵

About Amao

Open Smile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artforum and tagged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