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底色
/ 顾灵
原载于 赫兹文艺
刘钢总给人一种手头还有99件事情没做完,但已经做掉了999件的感觉。
他经常会接到一通很长的电话,然后回来脸上就是一副“全搞定了”的表情。
刘钢创立创意品项公司也就是2013年的事,但关注他的人很容易会以为那是2003年的事,因为他“出活”很频繁。
这是刘钢
图片来源:阿毛
◆
2017年12月,创意品项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C2出品了一档12位艺术家的群展,展陈的主要材料是胶合板,用这种材料会让人联想到作品的运输过程,就好像在现场直接开箱露出了作品。
以下是一些现场的随手拍:
罗思·曼宁作品
图片来源:阿毛
罗斯·曼宁的声音装置《熔调》以机械带动绳的快速振动作为主要声源。
郝振瀚作品
图片来源:阿毛
郝振瀚的《2%》用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展现了当代城市场景,并与典型的山水题材并置。
郝振瀚作品
图片来源:阿毛
这也是郝振瀚的《2%》,同样是中国传统陶瓷工艺,不同的是展现的是当代物件,并与典型的民居景观并置。
郝振瀚作品
图片来源:阿毛
郝振瀚的《模仿,模仿》体现了艺术家对大芬村画工工作状态的一些观察。
弗兰克·哈夫曼斯作品
图片来源:阿毛
照片中两人所抬异形物的实物也在现场一同展出。
利亚姆·杨作品
图片来源:阿毛
利亚姆·杨的双屏录像投影了都市的宏微观场景。
理查德·威赫设计工作室《电波造筑》一隅
图片来源:阿毛
Lava墙面地贴
图片来源:阿毛
国际平面设计公司Lava的墙面地面贴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摄影棚。
麦玛·奥塔肯作品
图片来源:阿毛
麦玛·奥塔肯作品《FIGHT 战》中坐着专心看手机的保安。
苏五口+上官喆作品局部-上衣
图片来源:阿毛
苏五口+上官喆作品局部-照片
图片来源:阿毛
巴特·赫斯作品
图片来源:阿毛
巴特·赫斯作品《牢笼》在黑屋子中播放的大幅影像以被透明膜包裹的人体营造令人作呕、引发恐惧的画面。
希瑟·杜威·哈格堡作品
图片来源:阿毛
观展爸爸眉头紧皱地看希瑟·杜威·哈格堡的作品《DNA Spoofing DNA欺骗术》。
秦铃森作品
图片来源:阿毛
秦铃森作品中的降落伞员模型也成了很热门的拍摄背景。
利亚姆•扬《城市目不所及之处》,光栅彩印
图片来源:阿毛
利亚姆·扬这幅作品被放在角落里,很容易就错过。
唯独没拍照的是应歆珣的可步入作品《别怕》,在一个泛着银色荧光的房间里,以圆形为主的几何装置与投影画面间散落着一些看似长毛发霉的不明球体。
◆
这是一个周六下午,观众和保安似乎和其他常见展览没什么两样。在看保安和观众的时候,我萌生出这样一种感觉:展览的制作与被观看消解了这些作品,让它们褪为同一种公共的底色。
罗斯·曼宁现场演示作品《熔调》
图片来源:乐活深圳
在我看来,刘钢是从展览制作转向策展的,说得直白一些,其间的区别或许在于:他曾经更多作为展览的供应商而工作,展览本身的概念与策划有其他独立的主体;但他主动地逐渐“转型为”展览的构想与策划者。这种背景经历会影响他的策展方式。比如,他对作品的材料、工艺、空间要求很有经验,这些或许会先于作品的概念而构成他对这些作品的印象,进而融入到他在展览中如何处理作品。
2016深圳海上世界灯光节
图片来源:本义建筑官网
与他多次合作的本义建筑(由常驻上海的建筑师王青创立)和他带领的品项团队,涉足过大量不同类型与规模的展览制作,作品类型涵盖摄影、时尚、当代艺术、影像等等。在这些实践过程中,一种专业标准化的操作经验会累积并形成他的展览制作与策展的策略和方法。
2016北京太古里灯光节
图片来源:本义建筑官网
展览的主顾与顾客也是展览制作的关键影响要素之一。比如先后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和深圳海上世界举行的灯光节,两个地产项目的地理位置、商业定位、预算规模、目标客群等要素都不尽相同,加之两座城市本身所谓的文化氛围上的差异,都会潜移默化地使两个灯光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又如刘钢为广东美术馆策划的“视态之问——青年艺术家的视野与在地经验”,这是一场由8个个展组成的群展,每位艺术家都获得了一个相对宽裕且独立的空间来呈现各自的作品。对广东美术馆这样一家国立老牌的美术馆而言,展出青年艺术家的实践是其使命之一,而刘钢的展览方案以一种万花筒般的视角,挑选了在实践方向上迥然有别、“具有代表性”(官方新闻稿语)的艺术家,可以说相当契合美术馆的相关诉求。
视态之问——青年艺术家的视野与在地经验
图片来源:网络
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刘钢出品的大量展览都是公共性的,这里的公共性只是狭义地指展出的作品是不销售的,不论展览是否收费,不论是在购物中心还是美术馆、艺术空间展出。这些展览都为公众带来了直接接触作品的机会。因地制宜、以客为先地策划并制作展览,似乎是在近年来日趋市场化的展览生态环境中出现的一种务实的策展。随着国内艺术场馆的增多,展览与活动内容供不应求,除了引入国际大牌策展人或已有的巡展项目,国内原创的展览生产力从何而来?
在具体实施层面上来说,展览制作所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学术或概念上的创新,更有国内施工与制作配套质量普遍较差的无奈现状,以及各类机构从开馆的兴奋转向运营的经费压力时、对门票收入与市场反馈预期的快速提高,做展览在成为一个细分市场的同时,仍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同时也给予了各式各样的展览以生存空间。
时尚:当下即未来
图片来源:本义建筑官网
刘钢告诉我,他想要在商业的环境中做有学术份量的展览。不过我觉得目前的展览消费环境需要的或许是“更商业的学术,或更学术的商业”。随着消费升级,商品被不断附加更多价值,购买力的关注点也正在从物质转向精神领域。展览从展示出发,作为一种场景的构建,随着其发生语境的多元化,以作品为主体的展览正在外延成具有更多主体的当代场域。对刘钢及创意品项这样的展览生产者而言,为谁而做、如何做以及做什么,在围绕着丰富并趋同的展览市场而演化的同时,似乎也会寻求一种品牌化的内在逻辑与叙事,比如开发标准化的展览产品系列等等。
作为一门技术的展览制作,有其完全不神秘、可以熟能生巧、把握要领的部分,这肯定能越做越好;而不论刘钢接下来的项目为何,如果仍保有公共底色,那也就可以视之为一场有效的展览。
文 / 阿毛
2017 OCT-LOFT 创意节
现在的未来不是将来
(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C2展厅)
2017年12月9日 至 2018年3月8日
周二 至 周日10:00-18:00
票价:免费